《答僧问偈》
唐·文偃
云门耸剔白云低,水急游鱼不敢栖。
入户已知来见解,何劳更举轹中泥。
云门文偃禅师的学道历程,《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与《禅林僧宝传》中皆有较为完备的记载,且互为补足。
“云门和尚嗣雪峰,在韶州,师讳偃禅,苏州中吴府嘉兴人也。姓张。年十七,依空王寺律禅师下受业。年登己卯,得具尸罗,习四分于南山,听三车于中道。”“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姑苏嘉兴人也,姓张氏。初参睦州陈尊宿,发明大旨。后造雪峰而益资玄要。因藏器混众。于韶州灵树敏禅师法席居第一座。敏将灭度,遗书于广主。请接踵住持。”
由这两段记载可知,文偃禅师十七岁时礼寺志澄律师,二十岁时剃发出家,受具足戒。此处的“己卯”年应是谬误,因文偃禅师生于咸通五年(864),那一年是甲申年。那么前一个己卯年是公元859年,文偃禅师尚未出世,而后一个则在公元919年,大师已五十五高龄。两个时间段显然都不合逻辑,《祖堂集》的“己卯”恐应是“癸卯”。
经过几年的修律之后,文偃禅师便外出行脚参禅,到睦州拜谒陈尊宿。后又进入雪峰义存禅师门下,成其法嗣。义存圆寂之后,文偃又参学于灵树如敏禅师。灵树禅师在灭度之前,留书于南汉王刘岩,欲请文偃承其衣钵,住持灵树寺,出山弘教。掌灵树寺八年后,文偃禅师建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说法二十二年之久,因而人称云门文偃。
可见文偃禅师一生师承广博,终又自成一派。而且文偃禅师的法嗣也相当之多,四十余人“散在诸方,或性达禅机,或名高长者”;另有六十余人在京,“或典谋法教,或领袖沙门”。如今的云门宗虽不复昔日风光,但它在禅宗史上的重要地位仍不容忽视。
这首《答僧问偈》是文偃禅师在回答 “何似释迦当时”这个问题,即什么是释迦牟尼的“当下”?首二句“云门耸剔白云低,水急游鱼不敢栖”,将真如佛性比拟为耸立的云门山,其势之高远在白云之上,但世人常是只见白云不见山巅。这种境界不仅高远难觅,更如湍急的流水,水流之快以至于没有游鱼敢栖息其中。世尊的“当下”静如云门山,动如湍急水。常人无法拨云见山,亦不能栖身流水,难以理解。
而文偃禅师对学人的开示点拨亦是难以参悟,急如电光火石一闪,《人天眼目》中曾对云门宗风有过评价,“大约云门宗风,孤危耸峻,人难凑泊,非上上根,孰能窥其仿佛哉?”譬如云门“一字关”,何以得名?只因文偃禅师在答人所问之时,常常只回应一个字,想要参透其中玄妙竟如过关斩将般困难重重。曾有人问“杀父杀母,佛前忏悔;杀佛杀祖,甚处忏悔?”师云:“露”。问“如何是云门剑?”师答:“普”。
“入户已知来见解,何劳更举轹中泥。”即心即佛,人若能明了自己的当下,便能知道佛陀的当下。但怎奈推门求教之前,每个人都已有见解,都是带着答案来找答案。这便使人偏离了当下之时。既然如此,又何必再枉费心力,罗举什么车辆碾过留下泥屑的道理?文偃的禅风,他的门人德山缘密在《人天眼目》中归纳有三句,“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
这其中的“截断众流”便是对于前来参学之人的求教,反对以言辞来回兜转,以致死在句下。而要当即截断,断了攀缘之念。正是“堆山积岳来,一一尽尘埃,更拟论玄妙,冰销瓦解摧”。若要辩,得辩的有针对性有意义。“轹中泥”的道理,究竟举是不举?实则是举又如何,不举又如何?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