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佛门中“遮罪、性罪”,有两种忏悔的方法,很多学佛的人都不懂

发布时间:2019-06-13 09:59:03作者:心经结缘网

佛说:学佛之人起心动念有两种罪业,一种叫遮罪,一种叫性罪。

佛门中“遮罪、性罪”,有两种忏悔的方法,很多学佛的人都不懂

其中“遮”是防止、防范的意思,可见本身没有罪,只是防范造罪业,若是犯了这一类的戒条教诲,都叫“遮罪”;而性罪是指不管是不是佛制订的戒律,若是造作都属于犯戒。比如五戒中的杀生,淫欲,偷盗,妄语都是性罪,不管一个人持不持戒,本身就是罪。

佛门中“遮罪、性罪”,有两种忏悔的方法,很多学佛的人都不懂

为什么佛要把本来属于遮戒的酒列为重戒呢?这是担心修行人饮醉酒后而犯杀生,淫欲,偷盗,妄语的过失。所以酒戒也属于遮罪的一种。

《礼记》中有个“饮酒三百杯”的典故。郑康成是汉朝大儒,此人聪明绝顶,当时他的老师不仅有学问,官也做得很大,可惜有很多不良嗜好,他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在课堂后面围起布幔,请一些歌妓在后面唱歌、弹琴,而他则一面欣赏,一面给大家上课。

因此导致很多学生上课分心,经常往后面偷看,唯有郑康成学习三年期间,从来没有看过幕后一眼。所以,老师明白,三年来他所教东西,唯有郑康成一个人学完了,因此担心郑康成将来超过他,从而生起嫉妒心,于是想要羞辱郑康成。

在郑康成毕业拜别老师当天,老师带着几十学生到十里长亭去送行,老师想要把他灌醉之后再整他,因此规定每一个学生都要敬郑康成三杯酒,没想到郑康成喝了三百杯久之后,就连小小的礼节都不失,非常从容地拜别了老师和同学们。

郑康成还知道老师买了杀手,想在路上害他,所以他绕走小路避免了灾难。这是历史上真实老师嫉妒学生的故事。

由此可见,如果每个人能像郑康成一样三百杯不醉,佛也不用制定酒戒的遮罪了,同时也说明了老师并非圣人,也有犯性罪的时候。

遮罪里佛法有很多开缘,比如很多在家学佛的人要吃素,可素菜中如果不放葱蒜这些配料,会很难吃,所以佛法就会有开缘,允许吃点葱蒜。因为吃点葱蒜,好过吃肉。

相反,如果连葱蒜这些佐料都不许的话,也许就会导致在家学佛的人还是天天吃肉,孰轻孰重,佛法也会考虑,因此戒律并不是死板的。

佛门寺院之所以坚决不能吃葱蒜,是担心被他人讥嫌,担心被别人讽刺某某和尚不守戒,所以,佛门里偶尔吃葱蒜是没有过失的。

佛为什么禁止五辛?因为五辛吃过量就有过失,就像喝酒一样,属于遮罪。比如很多人喝醉了就睡大觉,不会犯过失,而有些人喝醉就发酒疯,这才是有过失,所以佛家没有定法。

由此可见,不是犯了一点遮戒就是滔天大罪,真正严重的大戒反而都忘掉。比如沙弥身上不允许带钱,而犯这种大戒的人却没人说,反而把小的遮戒渲染成大罪,这不是颠倒吗。

对于遮罪和性罪有两种忏悔的方法:一种是事忏;一种是理忏。比如能真正按照仪规上去修大悲忏、修梁皇忏、修水忏,这就属于事忏。

如果能够依定开慧,在清净心里面生出智慧,明了罪业的真相,那就如同佛在经上讲的「万法皆空,万法缘生,凡是缘生之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当体皆空。

一个人能明白这个道理,契入空性,这个罪业就被消灭了。但若是不能契入这个境界,没有达到此境界,千万不要想罪业是空的。就好一个人吃饭不是空的,那所有一切也都不是空的。

如果能够契入一切空,就能达到《金刚经》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境界。

要入这个境界,那就要做到「三心不可得,缘起性空」才能真正得以解脱,不但超越六道,连十法界也超越了,这是理忏,从理上修忏悔的方法。

所以,事上的忏悔是伏烦恼、伏罪业,让罪业不起现行;理上忏悔法,是把罪业的根拔掉,连根拔除,真正「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盘」,这才是究竟的忏悔法。

图片来自网络,与图文无关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