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为何“水宁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是时候揭开这段秘密了

发布时间:2019-07-09 11:47:48作者:心经结缘网

为何“水宁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是时候揭开这段秘密了

水宁寺摩崖造像为佛教摩崖造像,在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唐代凿刻。现仅有27完窟、300余尊造像。目前保存完好的有11龛窟,其中第1、2、3、4、8号龛雕像最为精美,造型生动,技艺精湛,人物特征鲜明、生动。

为何“水宁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是时候揭开这段秘密了

来,随着我们的脚步。一起感受大唐风韵

水宁寺千佛岩

水宁寺沿革

水宁寺地处巴州区清江镇、花溪乡交界处,古为始宁寺。《太平寰宇记》云:“废始宁县,在县东南五十里。梁普通六年(公元526年)于此置遂宁郡,又于郡理置始宁县,因山为名。”隋开皇三年废郡。北宋乾德四年废县,省入化成县(今巴州区)。历史上通江曾经是水宁寺的辖区。据《通江县志》记载:南朝梁为遂宁郡始宁县地,北魏正始中(504-507年)侨置符阳县,同置其章郡,属巴州;西魏大统中(535-551年)析始宁县地置诺水县,属巴州遂宁郡;元钦间(552-553年)分始宁县地置白石县,属其章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其章郡,省诺水县入始宁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复析始宁县地置诺水县,析始宁、归仁二县地置广纳县;七年省诺水县入始宁县,八年复分始宁县地置诺水县,并于县治置壁州,属山南西道。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六月,于壁州东三乡之地置太平县,属壁州。天宝元年(742年)八月,更壁州为始宁郡,更诺水县为通江县,更太平县为东巴县。乾元元年(758年)更始宁郡复为壁州,五代前蜀和五代后蜀因之。

按照古代由汉中进入巴中的道路体系来看,水宁寺是汉壁道和洋壁道进入巴州的必经之道。

米仓道支线之一:汉中—碑坝—楼子—平溪—板桥口—涪阳—草池—民胜—火炬—沙回坪—水宁寺—坦溪—江口—重庆,古称汉壁道,是唐代中原通向壁州(今通江)的道路。

米仓道支线之二:洋县—竹峪—澌波—沙溪—文胜—瓦室—毛浴—通江—大和—水宁寺—恩阳—渔溪—阆中,然后沿嘉陵江水路到重庆,古称洋壁道,是唐代中原通向壁州(今通江)的另一道路。公元前316年,司马错、张仪伐蜀,到阆中灭古巴国就是走的这条道路。它是米仓道陆路和水路的重要节点之一,系米仓道通往重庆方向和通往成都方向的交通咽喉。唐朝都城长安,距巴中千余里,算是京畿拱卫之区,许多皇亲贵戚都曾派往这一带任职。可见唐朝的水宁一带呈现着文化、交通、物流全面发展的繁荣气象。水宁古镇历史上的民居、栈房、祠堂、庙宇等巴山民居风格的建筑以及唐代的石窟造像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形成了人神共居的天堂。

水宁寺摩崖造像

水宁寺摩崖造像

水宁寺现存佛教石窟艺术38窟龛316躯,尤以1-9号龛艺术价值高,有“水宁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之称。

水宁寺石窟十分注重龛楣的雕刻、彩绘,设计了很多的屋形窟,雕有花草、动物、天神、化佛等图案。同时,以绿、红、白、粉、蓝、土红色等进行彩绘,使龛楣清新精美,气势磅礴。精美的石窟群为水宁增添了内涵深厚的人文景观,不愧为我国石窟艺术中的瑰宝。其人物特征鲜明生动,匠心独具。佛像表情和善,庄严肃穆;菩萨像体态优美,神情潇洒;力士像,威风凛凛,刚劲雄健;飞天像,雕刻精巧,朴实无华。释迦牟尼佛津津乐道,讲经说法,众菩萨凝神静听,姿态各异,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飞天神采奕奕,弹琵弄筝,吹箫奏笛,翩翩起舞,呼之欲出。天王脚蹬草鞋,勇悍浑厚,川北地方特色、生活习俗十分突出。

药师佛窟龛高200厘米、宽178厘米、深70厘米,后壁凿圆拱形小龛,高164厘米、宽95厘米、深38厘米,内龛凿有一佛二菩萨。主佛高142厘米,为药师佛,另一说为地藏菩萨。主佛束螺髻,大耳,额有毫光,身着通肩蓝色袈裟,后有桃形火焰纹头光。左手托药钵于肩前,右手扛锡杖于肩后。二胁侍菩萨侧立两旁,两身均高124厘米,头戴花蔓冠,身着华衣,手戴镯,臂饰钏,披帛着地,璎珞满身。

水宁寺摩崖造像特点甚多,造型精美,工艺细致,集聚了佛教各种派别的造像,石窟艺术匠师在雕造和彩绘中发挥了卓越的才能,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达到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堪称我国唐代石窟艺术中高水平的作品之一。尤其是菩萨、伎乐天神的雕造和彩绘,“女性化”十分明显,肌体细腻丰满,体态婀娜多姿,容颜俊丽动人,衣饰富丽堂皇,可谓“菩萨似宫娃”。这不仅使“神”具有美的形象,而且有一定的世俗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气息。

水宁寺石窟主要有“释迦说法像”“药师三尊变”“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像”“五佛”“释迦真如舍利塔”“观音菩萨”等。这些造像多为盛唐作品,少数为晚唐雕刻。

释迦多宝窟高212厘米、宽190厘米、深105厘米,释迦佛高64厘米,多宝佛高102厘米。释迦多宝佛塑于窟之正壁。右为释迦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身着圆领袈裟,头束高肉髻,圆形背光,桃形头光,手施无畏印,做说法状。左为多宝佛,倚坐于金刚座上。在二佛间的菩萨,头戴花蔓冠,放桃形头光。两侧壁各配列一身胁侍菩萨,四尊弟子。楣上刻有璎珞、莲瓣、枝叶组成的装饰图案,及三个金翅鸟和两个饕餮,并在其两角各雕一身飞天。

水宁寺的天龙八部像,堪称四川最漂亮的唐代雕刻之一:他们身着武士装,手持莲花或兵器,为天众的代表,称“天”;三头六臂者为好战之“人非人”的代表“阿修罗”;头上方伸出一龙头者是龙众的代表“龙”;头上生尖角者是歌神“紧那罗”;鸟嘴者是“迦楼罗”,本为一只大鸟,当是鸟类的代表;长耳者为乐神类“乾达婆”的代表;戴虎头冠,或手抓蟒蛇者是兽类“摩猴罗迦”;面目狰狞,手抓小人者为食人的鬼类代表“夜叉”,又叫“药叉”。所谓“天龙八部”系指生活在天上、地下、水中的种种护法的代表,这些护法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与佛法有缘,可以显人形,在佛说法时主动护卫于旁,或主动护卫与佛法有关的东西,表现佛法之威力,可以教化天上天下一切人、鬼、兽、人非人、龙类生物等等。

据当地居民介绍,水宁寺大庙毁于1966年,当时“破四旧”,六十多个壮劳力拉了整整一个上午才把大佛拉倒。大佛高5米,用整块香樟木雕刻的,三个小娃儿可以坐在菩萨的脚板上歇凉,座子加起来有5米高。正殿大佛有5米高。有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大庙毁灭后建了拖拉机厂,观音阁撤除后建了榨油房。文化大革命时有人想毁掉水宁寺石窟,省革委会知道消息后,派驻军予以保护,才幸免于难。但由于长期受风雨侵蚀、阳光照射、空气干湿变化、冷热缩涨等影响,雕刻表面风化、局部脱落、衰减严重。

龙吼山

龙吼山

龙吼山是水宁寺的镇山。龙吼山顶,有包、有沟、有碥,虽不算平坦,但有百余亩耕地、四百亩山坡,较为宽敞,四周是悬崖加陡坡,只有东南西北四条小路上山。很早就有人上山居住,到清代就发展到二三十户。站在山上极目四望,周围的山峰、田园、农家尽收眼底。酷暑时节,空气新鲜,凉风习习,很是舒服。

明清时常有贼盗、匪患滋扰,山下人为此而上山避难。后来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上山修寨,一是沿陡坡砌成高高的石墙,与悬崖相接;二是在东南西北上山小路的隘口修成寨门,做成很厚很结实的寨门,可以关闭,还在寨门顶上修一层岗哨楼,一遇贼盗、匪患,以鸣锣为号,山下群众就把家内的粮食和贵重物品搬上山,紧闭寨门,贼匪很难攻上山。

而今,四个寨门除北寨门基本完整,其余尽毁,只有寨门基础尚存,东门在最近修公路时全毁,山上人还能指出遗址。基本完整的北寨门还保留了半副对联,能清楚看出的上联是“雄若铁岭亿万人同登仁寿”,下联留有“固于金……太平”字样。

传说以前这里天旱,庄稼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一天,忽然晴天霹雳,在龙吼山顶一个天官田里降一张黄旨,上书“令龙王施雨”的字样。当晚,真的下了一场倾盆大雨,解了旱情,救了民生。群众为报答龙王施雨之恩,出钱捐粮,在天官田上边最高的圆包上修了一座龙王庙,正殿的正中塑了一座高约两米的龙王爷,左右两边各塑了一尊比龙王矮一点的雷公、电母,神台上还塑了几个小菩萨,正门外还塑了一个土地爷。

此后,年年五月都要上庙做一次龙会,平时人们进庙烧香敬神,只望求个风调雨顺。如遇天旱过久,山上山下的人在会首的主持下每人背一捆柴到山上,先到龙王庙里进香、作法事,然后把柴背到庙后的一个叫毡毛山的小山包上爨火烧天,烧后就会下雨。因此,山顶上敬龙王的人越来越多,香火越来越旺。

清道光年间,人们看到庙貌有损,又积粮捐款重建。重建规模有所扩大,整个庙宇长16米、宽13.7米,正殿左右各建厢房,左一间,右两间,正殿中间两个抬梁、四个柱子,把整个正殿抬空,两个柱子中间的正处要比两边高一米,前后左右都是条石砌的石壁,两抬梁下的四根柱头都立在四个地脚神背上,神像座的神台也是条石砌成,石壁上刻有龙的浮雕,仍然把龙王、雷公和电母按原来的位置安到了神台。重建后,香火更旺。

因这里香火旺,往来人多,山中一个叫王元官的秀才曾在这里办学多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把木雕的龙王烧掉,把其他石雕菩萨打烂,随之把庙子拆毁,只剩遗址,长满了树草,成了一荒包,但仍然有人在这里烧香、挂红、放火炮,香火仍然不断。

龙吼山下是一个平坝。明代住着一个不足百户的王家小族,建了十几座楼房,其中一幢房又高又大,雕梁画栋,走马转角,十分壮观,远近闻名,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楼房嘴”。

传说“八大王”剿四川来到楼房嘴,见人就杀、见房就烧,楼房嘴的楼房毁于一旦,王氏族人也被杀个尽光。最后看见一个青年娃儿跪在一座新坟前低头不语,一动不动,“八大王”队伍里一个长官看到后,问他跪在这里干啥?青年说:“我娘死了,还不满百天,我在这里跪守灵墓,你们把我的亲人都杀了,也把我杀了吧,我好永远陪在我娘的身边。”长官听了这话后说:“你是个孝子,不杀你,你就好好地给你娘守孝吧!”放过了这个青年。也是楼房嘴留下的唯一未杀之人。

这个人是王真训之子叫王献之,他躲过这一劫后,就在娘的坟前搭一个棚子居住,自耕自种,谋其生存。几年后,“湖广填四川”来了人,他和一个姓任的女子结了婚,勤耕苦种,修房造屋,养儿育女,繁衍后代,救起了楼房嘴这支王姓家族,到而今已有两三百户王姓子孙分散在龙吼山周围,还修了祠堂,议了族谱。

水宁寺摩崖造像

梓潼庙

梓潼庙是水宁寺经三清庙通往山顶大路边的一座寺庙。

据传,以前有道人路过这里歇气,手指庙子说:“这是梓潼仙子住的地方嘛,怎么没有‘梓童’呢?”为此,人们就在这里建起了比三清庙还要大一些的梓潼庙。

梓潼庙占地半亩,修有正殿、厢房、庙坝,正殿内建成像梯步一样的五步神台,顶台正中坐着王母娘娘,两边和各神台都坐满了菩萨。对面山上的人,经常看到这里晚上有火舞,有时一把,有时二把、三把,多把交替舞,变化无常。老人说,那是五童老爷在为王母娘娘耍火。不时有人上庙进香,每年元通寺做春会、秋会、票香、还愿,一大路大路的人经过这里都要进庙敬神作法事,香火一直旺盛。

“文革”期间,庙被毁,菩萨被打烂,可仍然有人经常到这里烧香、挂红、放火炮,听说参加拆庙、打菩萨的人都经受了大小不同的灾难。那些受过灾难的人,悄悄在庙门前石梯下的小坪上修了一个不成形的小庙,在庙内用石板搭了个三面神台,塑满了菩萨,庙内外香插满,火炮壳壳成堆,红挂满,香火依然旺盛。

庙右边大路旁有一个歇马店,是专供往来客人住店、吃饭、拴马而开的旅店,在这里住店的人都要到庙内进香以保平安或求吉利。

庙后有一个宽大的草坪,名曰“道子坪”。以前,是富家子弟骑马射箭的练武场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