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号称“龙壁之城”,市内除享有盛名的九龙壁外,还有其它数座龙壁。 一龙壁位于城内北街大墙后街,原是明朝大同县文庙山门两侧的八字墙壁,共有四座。皆为单面龙壁,黄色琉璃龙图案镶于砖壁中央。这四座一龙壁的结构与雕塑,同明代的龙壁相比,显得拘谨而规则。四角出现了规整对称的图案,这也是明代龙壁中所没有的。龙体的雕刻与明代雕龙的粗壮有力相比,已显得消瘦,同时,神态也不如明代那样雄健苍劲。但是,龙体的细部雕饰,较之明代则更加精致而优雅,修长而苗条。特别是龙头的雕饰愈益细腻繁复,入微有致。 三龙壁,位于城西同云公路中段,原是辽建观音堂山门前的照壁,是大同唯一的双面琉璃龙壁。三龙壁高6米,厚1.2米,长12米。下部以青石砌筑为基,分别雕有狮子、花卉、行龙等图案;中部两面各雕有三条黄色金龙,当中行龙昂首挺身,有一飞冲天之势,两侧行龙互相对称,龙头均面向中心。巨龙头上镶有火珠,为仿木结构。三龙壁色泽绚丽,形象逼真,在大同的龙壁中可谓独具一格。
天竺庙五龙壁位于城内大北街三道营坊巷内,乃夭竺庙山门前之照壁,建于明朝崇侦年间,其构图、格式均与善化寺五龙壁相似,也是彩色琉璃照壁,因年久失修,壁身有倒塌之危险,为妥善保护文物,故而,于1978年拆除,将其原件贮存在善化寺内。
观音堂始建于辽代,现存的建筑系顺治8年(公元1651年)在旧址上重建,屡加修复至今。该寺保存了众多从辽至清的文物珍宝,尤其是辽代雕像,极为罕见。 该寺布局紧凑。戏台、观音堂、三真殿、台殿楼阁沿中轴线由前至后排列,叠层至高。山门结构为砖卷门洞,门额上书“观音堂”三字。一座戏台,坐南向北,建造于离地8米高的洞口,洞下是古代车马人行之道。 戏台与正殿(观音殿)之间的腰墙相隔,进入腰门,左右两侧各有钟鼓楼台和碑廊。大殿内正中有一尊6米高的石雕观音立像,头饰花冠直达屋顶。观音两侧有2米高的石雕胁侍立像两尊。这些雕像均为金色粉装,系辽代所作。殿内东西两侧伫立着十大明王。壁上还绘有二十四幅画,讲述观音菩萨救难的故事。寺前有三龙琉璃照壁,是大同市唯一的一座双面照壁,为明代遗物。寺西摩崖上镌有三米见方的双钩“佛”字,据考证为辽代遗迹。
大同灵岩寺坐落于云冈石窟景区的湖心岛中央,进入景区大门后,走过昙曜广场,穿越古朴典雅的七孔桥,寺院山门就出现在面前。灵岩寺三座大殿的主佛像,全部采用巨大的香樟木作材料,由来自福建省莆田的木雕世家传人黄文寿大师担纲雕刻。其中,山门内的主佛为3尊,中间为交脚弥勒菩萨,两侧为护法;千佛殿的主佛为7尊,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还有燃灯佛、多宝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等;大雄宝殿主像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寺院周围的四座角楼、六座配楼,加上“一斗三升人字拱”,更是引人入胜。
龙山地处浑源县西南,恒山主峰西15公里处,隔翠屏山与主峰东西相望,海拔2266.8米,比恒山主峰还高250多米。远望峰峦起伏,状如龙蛇,故名,亦名封龙山。龙山顶峰上有一洼地称寺洼,原建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大云寺,有各种殿阁和僧寮上百间,始建于北魏,为北方著名的佛刹。寺东侧的玉泉沟里,还有一座玉泉寺,寺旁泉水叮咚,花木扶疏,是避暑的好地方。这两座寺院都建有下寺,大云寺下寺在荆庄村;玉泉寺下寺在李峪村。荆庄大云寺大殿尚存,为金代建筑。昔日的龙山寺庙曾是一处重要的古建筑群。龙山的松林、云杉、落叶松、榆树、柏树等,把龙山装饰得四季常青,成为一片绿色的海洋。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