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旅游:正确识别各部佛像

发布时间:2019-07-09 15:34:47作者:心经结缘网

很多人出去游玩的时候,基本上都会看见不同的佛像,但是很多人都不懂每个佛像背后真的意义,这样你在旅游的途中,遇到不同的佛像就知道了,佛像是佛教艺术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要欣赏佛教艺术还必须正确的识别各部佛像。

佛是梵文Baddha (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佛经认为,凡能“自觉”(正觉)、“觉他”(等觉)和“觉行圆满”(圆觉)者,即可成佛,达到修行的最高果位。佛的另一个称呼是“如来”,它是梵文Tathagata (多陀阿迦陀)的意译,“如”, 指如实,真如,指佛说的“绝对真理”, “如来”即从如实之道而来,启示给人做真理的人。一般把佛的造像称为“如来部佛像”,这是佛像中地位最尊,品级最高的部类。如来部佛像般供于大雄宝殿中,常见的有三世佛、三身佛、接引佛、旃檀佛、五方佛等。

佛教对佛像有严格的规定,相貌要面如圆月,端正庄严,一般为出家男相,身穿袈裟,右肩偏袒,不戴宝冠和其他装饰物。各个佛的面相是基本相同的,不同佛的区别只在于手的姿势不同。手姿称为“手印”,每个佛的手印都有着具体的含义。对于主佛的塑造,更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的严格要求。“三十二相”是指佛的三十二种异于常人的体征,它们是:足下安平立相(即扁平足),足下二轮相(脚心有箩纹,长指相;足跟广平相;手足指缦网相(手指、脚趾间连蹼);

旅游:正确识别各部佛像

手足柔软相,足跌高满相,如鹿王相(股骨如鹿);正立手摩膝相(手长过膝);阴藏相(阴部丰硕);身广长等相;毛上向相;一孔一毛生相;金光相;丈光相(身光照耀一丈);细薄皮相;七处(双手两足双肩颈部)隆满相;两腋下隆满相;上身如狮相;大直身相;肩圆好相;四十齿相;齿齐相;

牙白相;狮子颊相(面颊如狮);国味中的上味相;长舌相;梵声相;真青眼相; 牛眼睫相(睫长而美);顶髻相;眉间白毫相。“八十种好”更规定了佛的八十种细微特征,突出佛的头、脸、鼻、口、耳、眼、手、足等处的异相。这些要求是难以在一尊佛像上同时做到的。了解了这些轨则,有助于欣赏者细品佛像的完美程度。

其实,如来部佛像最显著的特征是肉髻、螺发、白毫和胸前的乐字标记,欣赏时可通过这几个特征把佛识别出来。“肉髻”即佛像头部如发舍状隆起的肉团,是三十二相中的“顶髻相”;“螺发”指肉髻上细密而卷曲的头发,实际上是印度人头发形状的特征;“白毫”是佛像眉心正中的一个圆点,是三十二相中的“白毫相”,据说释迦牟尼出生时眉心之中长有一团白毛,毛向右旋,平时卷缩,伸开达一丈五尺,时常发出明亮的光芒,可普照“东方万八千世界”,“其光分为八万四千支”,故称之为“白毫”(印度妇女至今仍流行在眉心点一赤砂的习俗,即源出于此);胸前的5字是八十种好中的“吉祥喜施之相”。

佛寺中常见的佛为三世佛和三身佛。三世佛有“竖三世”和“横三世”之分,竖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佛。过去佛有不少,但往往供奉的是燃灯佛。燃灯佛是梵文Dip,amkara (提洹竭)的意译。传说他出生时身边一片光明,故得此名。当释迦牟尼前世还在天上为菩萨时,燃灯佛就曾经为他授戒,并预言他将来必定成佛,

是位“先知先觉”的形象,故为过去佛。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他是佛教的开山祖师。他最为常见的姿势是结跏趺座,右手施无畏印(右手掌心向前,向上高举齐眉,寓用佛法威力消除众生的恐畏),左手结与愿印(左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前,寓赐福众生之所愿)。东南亚一带的小乘佛教如来像,则多结降摩印(左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内,食指伸直指向地面)。未来佛即弥勒佛,梵称为Maiteya,意译为“慈氏”,即慈悲之意。

弥勒原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在释迦牟尼入灭圆寂的56亿74万年后,他从兜率天下凡,继承释迦牟尼而成佛,济度众生,因而称之为“未来佛”。在我国寺院中,弥勒多为经过加工汉化的笑口常开的大肚子弥勒像,其原型据说是五代后梁僧人契此,他常以杖背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形如疯癫,却有非凡的法力,示人凶吉无一不准,人称“布袋和尚”。他圆寂时曾留偈一条:“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纷纷传说他即是弥勒佛的化身,流传一久,寺中供奉的弥勒佛也就成了按他模样塑造的笑和尚。

“竖三世”是前后继承发展的,而还有时代相同,只是所居方位不同的三世佛,称为“横三世,通常指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药师佛的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为“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据说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曾发过十二个大愿,医治众生痛苦,满足众生一切欲望,消灾延寿。

他的佛像常在光背(即佛像背后发出的光芒)上有六、七个“化佛”(即小佛像,主佛的化身),象征普渡众生。阿弥陀佛是梵文“阿弥陀婆佛陀”音译的略称,他还有“无量寿佛”等十多个名号,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据佛经称,每日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并深信无疑,即可由他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后世“念佛”就是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在佛殿中多为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药师佛并排而座,称为“三尊”。我国北魏至初唐的石窟常以“三世佛”为主要造像。

佛殿里也有供“三身佛”的。大乘佛教宣称,佛具有法身、报身、应身三身,释迦牟尼为了到人间说法,故化身为现世的“报身佛”;而其法的本身为“法身佛”,即毗卢遮那佛;经过修行终成正果而得到的报应称为“应身佛”,即阿弥陀佛。毗卢遮那是梵文Vairocana的音译,意译为“大日”、“光明遍照”等,亦称大日如来佛。在佛教密宗中,大日如来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开创者,集一切佛的大德于一身,光明遍照无边。他与其他如来部佛像的显著区别,在于头戴宝冠,身披缨络,与菩萨部佛像类似。

菩萨佛教中仅次于佛的尊者,为梵语“菩提萨睡”的略称,意译为“觉有情”,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的人。具备自觉(正觉)、等觉二项。菩萨像一般为在家居士相,男女相皆有,头戴宝冠, 环佩缨络,手印常与持物配合,较易区分,如观音菩萨一般手持莲花或净瓶,文殊菩萨手持经箧或宝剑等。在菩萨部佛像中,较著名的为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

文殊与普贤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合称为“华严三圣”;观世音与大势至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合称“西方三圣”。此外还有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的左右胁侍日光、月光二菩萨,不过声名远没有那么显赫。城堡游供市刘通时仓十文殊为梵文Manjusri (文殊师利)的略称,意译为“妙吉祥”、“妙德”等。据说他在诸菩萨中以智慧和辨才居第一,尊号为“大智文殊”。我国五台山诸寺多供奉文殊。他最典型的形象为顶结五髻,手执宝剑,坐莲花宝座,骑一雄狮,象征智慧、辨才、锐利和威猛,胁侍于释迦牟尼的左方。

普贤为梵文Samantabhadra (三曼多跋奈罗)的意译,以“行愿”著称。他主一切诸佛的理德、行德,与文殊的智德、证德相对,尊号为“大行普贤”,其最富特征的形象是骑头六牙白象,作为他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四川的峨眉山传说是普贤的道场。普贤与文珠并称,为释迦牟尼的右胁侍。

观世音是梵文Avalokites'vara (阿缚卢枳低湿代逻)的意译,唐人因避李世民讳而称之为“观音”。据佛经载,观音原为古印度一国王的长子,后随释迦牟尼遁入佛门,修成菩萨,他能现三十三种化身,救十二种大难,芸芸众生不分贵贱贤愚,遇难时只要念诵他的名号,他便能马上前往解救拯济。因而尊号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我国早期观音像多为男性,隋唐后女性造像观音逐渐占了压倒优势,这大概是女性化更符合她“大慈大悲”的性格,且利于争取更多的女信徒之故。观音化身像很多,而“正观音”即观音”标准像”为头戴宝冠或作宝髻,宝冠中有阿弥陀佛的化佛像,结跏趺座或站于莲台上,手持莲花或结印相,身披条帛,天衣,饰以胸饰、璎络、腕钏等。近代常见的手持杨枝、净瓶、花篮等的观音像多为其化身像。

大势至菩萨在中国名气不大,无单独立像。其法相与观音十分相似,仅有细微区别,如他头,上的宝冠中无化佛,而常出现宝瓶。他与观音最简单的区分方法,是他站在阿弥陀佛的右侧,而观音则是站在左侧。

在中国还有一位菩萨地藏菩萨名气也很大,常与文殊、普贤和观音合称为“四大菩萨”。据佛经传说,地藏受释迦牟尼之嘱,在释迦既灭,弥勒未生之前,发誓要在这一段时期尽度诸道众生,拯救诸苦,才升级成佛,因而美名称号为“大愿地藏”。传说他降迹为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到安徽九华山修行数十年,终得正果,圆寂后以肉身不坏之体入塔。如今九华山肉身宝殿里还留有地藏誓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与上述菩萨的法象不同,一副出家人打扮,头顶削发为僧,身着纳衣袈裟,右手持锡杖,示爱护众生和戒修精严;左手持如意宝轮,表使众生之愿满足。地藏有作跏趺坐像, 也有立像。

日光、月光菩萨没有固定的形态,较明显的特征是日光菩萨多手执日轮,象征光明无限,普照众生;月光菩萨多手执月轮,象征月色般清凉,除去众生的生死烦恼。他们除作为药师佛的胁侍出现外,无单独立像,这是断定其身份的重要依据。

罗汉是梵语“阿罗汉”的简称,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有三义:杀贼、断除贪、瞋、痴等烦恼;应供,应受人天供奉;无生,不受生死轮回。大乘佛教中指具备自觉(正觉)一项的次于菩萨的阶次。罗汉雕像为出家比丘相,表情神态千姿百态,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等塑像群。

众罗汉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迦叶和阿难。他们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二位,在石窟造像中常侍立于佛之左右。伽叶以严格遵守“十二头陀行”(即戒律规定的苦行)著称,在十大弟子中是德高望重的老大哥;阿难以长于记忆著称,号称“多闻第一”,汉译佛经中第一句“如是我闻”,就是阿难根据他的记忆口诵佛经而说。迦叶和阿难是释迦最为钟爱的弟子,常让他们侍奉左右,因而我国石窟造像常以“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为组合方式。

鬼神类也是佛教造像中的重要内容。 “鬼者威也”,“神者能也”。著名的有二十诸天,十八伽蓝神和天龙八部等。形象千变万化,极尽想象。最常见的是四大天王(护法神);身穿白袍手持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身穿青袍手执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身穿红袍执蛇或绢索的西方广目天王;身穿绿色执宝叉或宝伞的北方多闻天王。

宗教造像的规定是繁琐而刻板的,然而在欣赏佛像时,我们仍可以看出时代对佛像塑造的影响。如北魏时期的,由于战乱频仍,人们倦于现实,追求超脱,崇尚清谈,于是此期佛像多为宁静、飘逸和睿智的神态;唐朝盛世,国富民安,造像便显示出温柔敦厚、丰满圆润的神态;宋元时期,中上层人士对世俗习惯兴趣日浓,加上禅宗思想流行,造像即开始出现世俗化,人情化,以至出现“媚态观音”这样的作品,明清以后,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昆明筇竹寺的五百罗汉,简直就是人间百态图,如不是供在寺院,就很难把它们与宗教联系起来。值得注意的是,佛祖释迦牟尼似乎是反对造像的,《十诵律》中即有“佛身像不应作”的记载。佛像是在释迦牟尼涅槃二三百年后才出现的。

那么你们对识别各部佛像了解多少?欢迎留言评论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