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会觉得心越来越累,越来越焦虑。归根结底,是因为人在各种欲望的漩涡中越陷越深。而如何化解心得苦累,寻找到心灵得平和和解脱,世间当属佛陀的智慧,即,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人为什么会痛苦?是什么让我们产生痛苦的情绪?
生活的累,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来自攀比。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为“面子”而活。人的烦恼,多数并非缺少什么而不满足,而是因为“别人比自己好”的不平衡。
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实际上人的所有行为都围绕着追求快乐和远离痛苦展开,这种离苦得乐的本能驱动着人们去行动。那么,为何会苦?如何得乐?有爱就有苦,苦从爱生。邻家孩子考试不及格,顶多安慰一下,自己的孩子考差了,就气急败坏,忧心忡忡,因为有“爱”;当被别人夸赞时,心里很舒服,别人批评自己时,心里就很不高兴,这是因为“爱”虚荣。爱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事物,只要有爱就会痛苦。
求取所爱事物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苦。考试成绩排名、股市行情的涨跌、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买一辆车结束挤公交的辛苦、从试用转为正式员工、茫茫人海里寻找一个可靠的感情归宿……有哪一件事不让自己绞尽脑汁,同时伴随着心情的起起落落?而努力并非总有结果,苦在“爱”而不得时。在生活的压力下,内心渴望顺境却遭受沉重打击的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这是铁的规律。身体有“失坏”,青春不再,身体日渐衰老,健康每况愈下。人事在改变,曾经辉煌的事业陷入低谷,四年的大学同窗各奔东西,童年的快乐情景已成昨梦,亲人永远离开我们……
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实际上人的所有行为都围绕着追求快乐和远离痛苦展开,这种离苦得乐的本能驱动着人们去行动。那么,为何会苦?如何得乐?
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有些人,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既然这样,就放宽心态,顺其自然。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保持豁达的心态,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佛说:“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一念之心能够放下,万事就会得到解脱与自在。当你紧握双手时,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时,世界就在你手中,很多时候我们紧握住双手以为把想要的抓紧了,其实,握的越紧失去的越快。
佛经上说,“如何向上,唯有放下。”烦恼如手中气球,放开知,其自由和奔放;人生就如一杯清茶,放下才能品出其清甜和香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从容的人面对生活的诸多变故,心灵总是云淡风清;即使生活总是风生水起,内心也依然波澜不惊。
放下的过程,也是得到的过程。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都没有。当你松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这便是放下的智慧。心灵的内存有限,只好放下过去。释放新的空间,才能装下更多新的美好的东西。放下时的割舍是疼痛的,疼痛过后却是轻松!
平凡的我们,有从容的心境,就如石子一粒,仰高山之巍峨,但不自惭形愧;若小草一棵,慕白杨之伟岸,却不妄自菲薄。云从容,才能亦雨亦雪,自由俯仰天地;松柏从容,才能不改初衷,听任四季变幻;花从容,才能满室清香,无憾香消玉殒;人从容,才能惬意生活,时刻拥有快乐。
放下的境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该放下的时候就应放下,放下并不意味着失去,放下是为了更好的拿起,只有真正放下了,才能得到解脱与自在。若心里放下了,天地也将变得更宽了。
痛苦的根源在于你的执着。什么是执着?就是你太在意你的感受,你总想抓住不属于你的东西,你总想留住跟你不同路的人,你总想别人会跟你一样的付出,结果事与愿违,该失去的终究失去了,该离开的终究离开了。一切皆空性,放下便自在。
你期待什么,什么就会离你越远;你执着谁,就会被谁伤害得最深。相聚就是离别的序幕,而离别就是相遇的本初。学会放下,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放下没有结果的执着。看淡、看开、看透一些,不牵挂不计较;一切都会慢慢变好。
佛陀在菩提树下四十九天的打坐,滴米未进,最后已是枯瘦如柴了,但却最终证得了人间真理和无与伦比的佛家智慧。佛家智慧通过人的内在心灵疗救达到净化提升的目的,佛教文化重在修心,佛教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质,积聚了无尽的智慧宝藏。
每个人的福报就有如银行里的存款,只取不存,终会有透支的一天。生活中的万事成物,有灵性有因缘,不会无缘无故。因此,对身边所经历的一切,莫不如弯下腰,欣然接受,笑一笑,坦然而过。因此,缘来则来,无法抗拒;万物顺随,才会顺心,万事如法,才会如愿。
酸甜苦辣是人生,痛悲欢离合是经历。越积极乐观,越勇敢面对。只有勇于低头并能清醒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够在人生波峰浪谷间笑傲风云。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