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自北魏以来,历代统治阶级崇信五台山,视其为 圣山 、 灵山 ,对五台山佛寺建造予以不同程度的扶植,遂使五台山形成规模庞大的佛教建筑群。目前五台山保存有中国唐、宋、金、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七个朝代的寺庙68座,其中,台外21座,台内47座。台内寺庙中,有黄庙8座、青庙39座。
五台山台怀镇(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一、唐代建筑特征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出现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北魏孝文帝亲临五台山礼佛,开皇帝巡台之先例,五台山随之广建寺庙,普度僧尼,到北齐时全山寺庙200余所。许多寺庙屡经修建而传承至今,如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碧山寺、清凉寺、佛光寺等。但是这一时期的佛教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仅佛光寺祖师塔留存至今,成为极为珍贵的中国早期古塔实例之一。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自唐太宗李世民至唐德宗李适的九位皇帝均下诏敕建五台山佛寺,使五台山成为全国佛教中心,全山寺庙数量曾达到360余座。唐武宗一反诸位皇帝大力扶植佛教的政策,于会昌五年(845)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五台山佛教受到致命打击,全山寺庙几乎全部被毁,仅有规模较小的南禅寺幸免于难,并留存至今。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南禅寺内大佛殿为唐建中三年(782)的建筑,是现今已知最早的木构建筑,为研究唐代佛教建筑的形制、结构、设计方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和独特见证,是研究中国建筑史不可或缺的实物例证。
大佛殿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建于月台上,是现存几座唐代建筑中唯一带月台的建筑。檐柱柱头卷刹明显,各柱微向内倾,形成侧角,角柱升高。造成生起。柱与柱之间用阑额联系,转角处阑额不出头,其上也不采用普拍枋。殿内无金柱,梁架结构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殿内无平棊,是宋《营造法式》中所谓的 彻上露明造 。斗栱用材较大,三间殿所用材为宋代所规定的五至七间殿所用的材料。檐下仅设柱头铺作,形制为五铺作单超抄栱偷心造,耍头为短促的昂形。屋顶举折平缓,顶上瓦条垒脊。脊端置鸱吻。寺内的佛像17尊,与大殿同期塑造,是我国除敦煌以外稀有的唐代彩塑。大佛殿虽然规模不大,却表现出娴熟的技艺,真实地体现了唐代佛寺建筑的形式、设计和材料特征。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