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神奇“因明教育”,创造教育奇迹!——从未上学者,教育5

发布时间:2019-07-13 11:05:25作者:心经结缘网

佛家有关因明的第一部著作,是由法救菩萨著的《论义门论》,此书已失传,据说与龙树菩萨的《方便心论》相似。

此后到弥勒菩萨、无著菩萨的大乘时代他们觉得正理思想可以采用,因而改造为佛家之因明。因明这一词语,就首先出现在无著菩萨所著的《瑜伽师地论》中。

在无著菩萨之后,世亲菩萨又继续发展因明,并著有《论轨》和《论式》两书。

因明发展至此,虽直承正理,但与佛家根本教义相融合,他们已经开始将因明与内明相辅发展。这是弥勒菩萨、无著菩萨及世亲菩萨共同努力的结果。

神奇“因明教育”,创造教育奇迹!——从未上学者,教育5

——————————

神奇“因明教育”,创造教育奇迹!——从未上学者,教育5

6年大于12年?

——访青海果洛州吉美坚赞福利学校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藏区有一所学校,校长是个僧人,他帮助了很多孤儿和一直没有受教育机会的牧民孩子,非常了不起。

更引起记者无穷兴趣的是,这所学校据说采用一套类似藏传佛教辩经的教育方法,进来的学生从原先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经过5到6年的教育,大多数就可以去考大学,按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说法是60%多。

如果情况真是这样,仅仅求证这条消息,就是一条大新闻,更不要说如果能够搞清楚,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有这样的奇效,让现代学校教育12年才能完成的过程被压缩了至少一半?

莫非这里牧区的孩子,都是神童不成?

但在网上查询,关于这所学校,资料寥寥,只列举这所学校办学的一系列成绩,吉美坚赞校长还受过国家副总理回良玉接见……云云。

倒是他们的校办企业牦牛奶酪厂,介绍资料更多一些,这是吉美坚赞校长创办的采用草原牦牛奶,引进瑞士意大利技术,生产的“雪域珍宝”牌牦牛奶奶酪销路很好,弥补了办学经费的不足。一个僧人做校长已经够稀奇的了,还能办出产业,不由对这个僧人也产生了好奇。

当记者和吉美坚赞校长联系时,电话那头是个大大咧咧的声音,“开学啦,随时都可以过来呗。”于是便有了这次到青海果洛的采访调研。

名不虚传的“雪域智慧宝洲”

计划从西宁出发,没想到挖虫草的季节到了,打工者都涌向果洛州,提前一个星期的长途车票都售完了,如果要包车,价钱贵的惊人。

幸亏遇上了一个藏族司机,一听说记者要去吉美坚赞学校就变得非常热情,对记者直竖大拇指,给了一个比较公道的价钱——后来知道他是果洛人,对吉美坚赞美非常敬仰。

在地图上看起来并不很远,路上却颠簸了十多个小时,早上八点出发,经过海拔4000米的垃脊雪山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牧区,辽阔得让你的视觉感到疲劳,即使经过一个集镇也见不到多少人。

路上不由会想,这样地广人稀的地方,要能有很高水平的基础教育资源,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到了黄河上游号称“黄河第一镇”的拉加镇,已是傍晚时分,眼前却是一亮,一路都能见到年轻人,不少还穿着僧袍,一边走路一边在夕阳下捧着书本朗诵。

司机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福利学校放学了的学生们。恍惚间想起一张著名的文革后大学刚恢复高考招生的那一批学生坐在路灯下苦读的照片。

那几天,州上正在召开维护安定团结的会议,身为州政协常委的吉美坚赞很忙。刚到的第一天,见到他已经是晚上10点多种,他从州上赶过来,敲开宾馆的门就连说不好意思。

他笑的时候,会习惯性的挠一挠头,显出很憨厚得有几分顽皮的样子,握手的时候,你能感觉他的手掌粗大有力。如果不是披上了红色的僧袍,还戴着眼镜,你绝对想不出来这是一个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毕业的“格西”(藏传佛教的学术系统里相当于博士的意思),倒更像一个牧民。

说起他的办学经历,吉美坚赞非常平静,说到有的地方还会加一句,“就是这个样子么。”好像很普通的事情一样。

他的办学是从1994年开始的。当时还没有实行两免一补,学杂费很重,再加上果洛地区牧民居住分散,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19%,牧区很多孩子长到十几岁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更不会写藏文,而且他们超过了年龄就再也不能上公立学校了,意味着这样他们将一辈子没有文化。

那时吉美坚赞是拉加寺的僧人,还被选为民管会的副主任,他看在眼里,非常难过,想着用什么办法能够教育那些孩子。

他一开始想到在寺院里搞个培训班,可是政-府不允许在寺院里办学校,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当时让所有人都吃惊的举动,他索性离开了寺院,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3000元准备办学校。

寺院的活佛听说了他的心愿,很支持他,借给他5万元,钱还是不够,最后他说服家人用家里的牦牛到信用社抵押贷款了8万元,办了当时全青海第一所民办学校。

记者问他,你一个僧人,为什么下这么大的决心,干本来社会上的人应该干的事情?

他说,“就是因为我是僧人,才有这样的慈悲心啊,我是相信因果的,这辈子不努力种下善因,下辈子怎么结善果呢。”

就这样,吉美坚赞在寺院外,包了一块地方,盖起了校舍和教室,最初只有一座不大的房子,1994年第一年招了二十几个学生,几乎全部是超龄学生,一部分还是附近寺庙里的年轻僧人。

在藏区有习惯,家里有几个兄弟,父母就会把一个最聪敏伶俐的孩子送进寺院当和尚。

藏区的寺庙,在传统上有学校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功能,规模较大的寺院都开设有十明学科,有严格的学制。

但如今的情况是,除了在一些诸如塔尔寺、拉卜楞寺等大寺,大多数中小寺庙没有这样的学科建制,从小进去学经的僧人也就缺乏学习专业的机会,而且寺院僧人虽然可以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却无法接触现代应用科学及其它语言。

另一方面,那些农牧民的子女又没有机会完整有系统地学习藏族传统文化,甚至进了公立学校高中毕业也不会写藏文。

所以,从办学初始,吉美坚赞就想把现代知识的传授和藏族传统文化的学习结合在一起作为特色,办一所僧俗合一的学校。

他把学校的学制设为六年,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

初级班教授文化、算术这样的基本知识;

到高级班、藏医专业班和藏文高级专业班上,再开设英语专业班、藏族传统唐卡绘画专业班、计算机专业班、建筑专业班(藏族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等长期性专业班;

还有雕刻、金银器打造、织毡技术、电器维修、奶酪加工技术、驾驶员培训等短期性技术培训班。

这个让人吃惊的教学创新,在6年中居然涵盖了公立学校从小学,初中到职高的内容。

教学效果怎么样呢?

让吉美坚赞名声大振的是在2001年,那时他的第一批学生该毕业了,他在2000年就请求教育局允许他的学生参加高考。

一开始,教育官员觉得是天方夜谭,才六年的教育就想参加高考?

但最后经过一番讨论,耐不住吉美坚赞的请求,政-府就决定,让他们试试吧。

结果,成绩出来,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第一届学生总共有22人,其中19名为僧人,大多数毕业后就回自己寺院了,最后有5个学生参加了大学考试,结果全数考上了青海民族学院、西藏医学院这样的大学 (包括2位僧人)。

后来连续几年,学校的大学考试入学率一直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上,每年都有几十个人升入高等院校。

现在,吉美坚赞学校在藏区名气大了,小小的拉加镇,居然在镇上印出的标语是“教育强镇,人才强镇”。

远自西藏、甘肃的学生都跑来报名,校办公室主任桑老师告诉记者,去年开学光来报名的学生就有一千多个,可学校目前的规模一届最多只能容纳两百多个学生。但又不能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因为那些报名者大多根本没有上过学,如果挑选其中基础好的孩子,就违背了办学的初衷。

所以吉美坚赞制定的入学政策是:“有教无类,先来后到”。

有的孩子已经连续三年来报名,就优先录取;

接下来,再照顾连续两年来报名的;

剩下来的,就只好让大家等明年再来排队了。

大家也认识到这样不是长远之计,吉美坚赞的心头之忧就是如何扩大办学规模,尤其是宿舍面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外地需要住校,而校舍又有限,现在已经有很多学生只得到拉加寺的僧舍去借住了。

从学生身上感受学校的活力

在校园里随意游走,遇到的学生都非常大方热情,记者很容易就交了几个朋友,从他们身上,感受到这所学校的活力。

久美才旦,来自甘南玛曲,过去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17岁那年进了这所学校。现在他在中级班,非常热爱藏族文学,他的理想是以后考民族师范学院,以后当一个教诗歌的藏文老师。

贡嘎尼顿,果洛州夏日河寺的僧人,今年二十一岁,现在已经是高级班的学员了。他选的方向是电脑技术,见到他时他正在学习PHOTOSHOP。

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学电脑,他告诉记者,电脑的用处可多了,以后他回到寺庙可以用电脑打印经书,文件,还能设计图案。他颇有些自豪地告诉记者,他是他们寺院里第一个会用电脑的僧人。

喜日加措,来自甘肃夏河晒经台寺的一个僧人,今年二十四岁,来了两年多了,他的师傅非常支持他来这里进修,现在在中级班。他选择了英语和中文的主修方向,他告诉记者,学好了语言,就可以有更广阔的视野。

记者试着用英语和他对话,他对答如流,还告诉记者,他有个英文名字叫乔治。后来知道,他很小就进了寺院当和尚,两年前才接触到英语,他一接触就爱上了英语,觉得这个语言太美妙了。

而让记者简直震惊的是,一个过去连拼音都没学过,也没有出国的人,居然学了两年英语,就可以达到如此水平——内地多少学了十几年英语的学生,到了大学,英语也说不了这么流利。

“因明妙法”与“启发式教学 ”

吉美坚赞告诉记者,他们教学的主要秘诀在于因明学的“妙法”。我们经常看到藏传佛教中的寺院里僧侣们击掌辩经场面,便是因明学的训练。

这套鼓励质疑和推敲论证的学术训练,在记者看来,似乎和现代学术民主也有相通的地方,藏传佛教的学位授予制度,就像现代的博士生答辩一样,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接受公开拷问。

吉美坚赞告诉记者,过去第一等格西称“拉然巴”,即拉萨的博学高明者。每年取16名,需经噶厦政-府的审定,要把全藏区各大寺推举出来的高僧召集起来和他们进行辩论,如果通不过就被淘汰。在藏传佛教中,一个人被尊为高僧,一定是经过了大家公开的质疑检验,学术为大家信服。

藏传因明发展出的教学方法也与众不同,不是单凭教师的讲解和阅读,而是通过对各种问题以辩论形式,启发思维,参透原理,来提高思辩能力的。

遗憾的是汉传因明文字深奥难懂,离开当时的口语很远,对大多数普通人如同“天书”,成为了“死学问”,把广大读者拒之门外,没有能够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因明学在印象中都是佛教的理论,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如何跟现代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难道能用因明学的方法来教数学英语么?这是记者最感兴趣的。但最初试图向老师们了解的时候,却很不顺利。

学校副校长慈智嘉措,是一位以学识渊博著称的格西,他原来是拉卜楞寺的喇嘛,也是吉美坚赞在高等佛学院的同学,被他请出来一起创业。此人相貌便让人有端庄慈祥之感,在学校主抓教学。

但记者向他请教因明学的理论时,一开始便被泼了一瓢冷水。

慈智嘉措说,因明学一套逻辑论证的研究方法,至少要半年的学习才能打下基础,他们用的那一套专业术语在汉语中都很难翻译。

简直很挫伤人自尊心的是,他面带微笑客气地对记者说:“你现在就好像站在山这边,要跟你解释山那边是什么样子非常困难啊。”

记者向其他几位老师请教,也都是如此,他们挠头,“你不懂藏文,我们这一套东西,翻译起来很困难啊。”

记者只好自己来一点点观察体会。学校有一个特色就是,每天上午十一点和下午四点半,学生们都走出教室,集中到操场上,捉对儿辩论,几百学生在操场上相互击掌攻辩场面颇为壮观,决不是表演作秀,而是天天如此,根本都用不着通知。

辩论的内容,就是刚上完的课里所讲的内容。

现场的总指导华桑老师,也是一位僧人,他从小就在拉加寺学习因明和辩论。

他告诉记者,辩论的一套仪轨大有讲究,击掌后的姿势,代表请文殊菩萨的无上智慧,破除我们心中的无明和偏见。而且辩论非常讲究礼仪和风度,大家都要明白,辩论是为了探究真理,强词夺理,引证不实,面红耳赤,出言粗俗都是要被批评的。

因为都是用藏语,不能理解学生们辩论的具体内容,不过他们辩论时的投入却让人印象深刻。

由于吉美坚赞学校招生没有年龄限制,常常可以看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学生被十二三岁的小孩子拷问,据说这体现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而记者最想搞清楚的是,那些非常客观严谨的学问,如何能够辩论起来,比如一加一等于二也需要辩论么?

休息的时候,记者询问了一些同学,他们介绍,他们的辩论其实是对前面几节课学的内容的推敲,包括数学,什么内容都可以拿出来推敲。'

由于语言的障碍,有一些记者没有理解,不过有一部分内容理解后,让人非常赞叹。

比如,记者在几个学生的辩论中,还听到几个似乎是英文单词,难道英语学习也能辩论么?

一个后来知道是英语班课代表的同学告诉记者,比如他们辩的时候,结合刚才课上学到的内容,一方可以发问“什么是friend?”“family 和home有什么区别?”等。

同学们告诉记者,这样辩论过以后,学习的效率就特别高,被人突然发问,还能调动自己的记忆能力,光读书背诵很容易遗忘,而辩论过的内容,理解加深了,一般就再也忘不了了。而且,辩论过程给学习增添很多乐趣,学习起来也不觉得枯燥了。

记者在学校的时候,第三天还恰好赶上了他们每周一次的知识竞赛,这个知识竞赛也是以辩论为主要形式。

从和同学们的交流中了解到,参加竞赛的同学都不是专门挑出来的,一学期每个人都要至少轮到一次,登

台代表班级,展现学习水平。一般都是两个人上场,相互就所学的知识进行考问;或者由主考官出题,两人抢答。包括慈智嘉措在内的几位老师作为评委,就同学的表现在一块小白板上打分。

其中的主题辩论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那天

有两个辩论题:

一个是“诗歌中修辞更重要还是思想更重要”;

另一个是“对母亲的教育是教育普及的关键吗?”。

虽然都是用藏语进行的,但记者还是不禁为那种热烈的气氛感染,现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

那天优胜的班级,获得了知识竞赛的流动红旗,全校师生都哄笑着让他们表演节目,这个班的同学上台唱了一首歌还不够,又唱了一首,才在大家的掌声和口哨声中把流动红旗领回去,那个在知识竞赛中表现出色的学生都被同学们举了起来。

以往,记者从来没有见过一所学校,研修知识的气氛可以这样热烈。

开启智慧的“思想助产士”

记者花了一整天时间和华桑老师探讨因明学如何运用于教学,由于语言的障碍,很多地方都要停下来确认彼此的意思,即使这样,一些教学中较为精深的部分依然很难理解,只能说是略窥门径。

用因明学的方法教学,非常强调知识获取过程中的质疑和推敲,华桑老师举的几个例子,用佛教的话来说,叫“寻找正见,破除我执”,却让人联想起苏格拉底的“思想助产术”。

对于进来一年级的小孩子,基本的概念教育会这样进行:

比如教“长和短”,一般的老师会拿出一个比较长的东西,一个比较短的东西,告诉学生:这个是“长”,这个是“短”。

而用因明方法的老师,会拿出一个教鞭问学生:这个教鞭长不长?

学生会说:长。

老师就接着指着房梁问:那这个房梁长不长?

接下来就启发学生,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比如讲“东南西北”,一般的老师会拿出一幅地图,而用因明学方法的老师,会指着一座山问:这座山是不是在东边?

学生说:是。

老师接着说:那我们爬过这座山再看,这座山还是不是在东边?那我们说的东南西北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

再往后,老师会教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老师问:药是什么?

学生答:是用来治病的。

那你头痛的时候,吃治肚子疼的药能治病么?药和病究竟是什么关系。

老师问:有烟的地方是不是一定有火?

学生说:是。

老师就接着问:那空中有一团烟,难道空中有火么?

有一次,吉美坚赞和记者试验这样的启发教学如何开展,尽管他汉语很不流畅,也让人大开眼界。

吃饭时在记者百般要求下,吉美坚赞憨憨地指着一个茶杯里的茶水问:“你说你喝的这个是水么?”

记者不假思索的答:“茶水应该算是水吧。”

“那里面有茶叶,怎么也能算水呢?”

“茶叶只是一些溶解物质嘛,还是应该算水吧。”

吉美坚赞又指向一瓶酸奶,“那你看这个酸奶是水么?”

“这个酸奶……好像不能算水吧?”

“酸奶里不是也有水份嘛,那也是溶解物质啊,你再说说,你给水下个定义,到底什么是水?”

在吉美坚赞学校,平时这些问题的当头棒喝就可以转化为辩论的话题,会逼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朝你没有想过的角度想问题,自己去寻找、提炼问题的答案。

华桑老师告诉记者,因明学用一整套体系来培养人严密的思维方法,可以开启人的智慧和大脑的潜能,受过因明学方法训练的人,学习能力会非常强。

没必要考试,不惧怕考试

记者最初曾经很好奇,因明学在我们的印象中有很强的宗教色彩,为什么能在现代科学知识的教育中也能推广。

后来却发现,其实因明学绝不仅是佛教的特色,甚至和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吉美坚赞告诉记者,佛教讲万物都有一个缘起,要深入分析,追究一个事物的因,这种思维方法其实和现代的物理化学都是一样的,所以因明学研究虽然在藏传佛教中最为兴盛,却可以作为学习一切知识的法门。

后来,在因明学经典《正理滴论》中找到了一句话也许可以作为注解:“众人所务,凡得成遂,必以正智为其先导。”

在吉美坚赞学校的教学方法中间,很强调通过因明学打下逻辑和推理能力的基础,有一些课本知识的学习反而并不花太大精力。

吉美坚赞告诉记者,只要打下了因明学的基础,像历史,地理,这样的课程只要自学就可以了,毫不困难,最多只要老师答疑一下。

而且,吉美坚赞学校每学期除了辩论大会的考核以外,并没有书面考试,他们的理念是,只要辩论中都能讲清楚,就是真的懂了,没必要再书面考试了。

最让吉美坚赞自豪的是,学校的学生真要参加统一考试,却毫不逊色,每年果洛州参加高考,前三甲中常常会有吉美坚赞的学生。

现在很多知道吉美坚赞学校的朋友,都会考虑吉美坚赞这样一套教学方法能不能推广。

果洛州州政府的南杰州长,原来也是教师出生,他对吉美坚赞的教学创新非常支持,而且希望能够在全州推广。但难度主要在于师资跟不上,普通师范毕业的老师,不会开展辩论教学,目前掌握因明学辩论方法最透彻的基本上都是僧人,但根据当前的规定,僧人不能进公立学校教书。

吉美坚赞对此还有些想不明白,他认为因明学虽然在藏传佛教寺庙里保存得最完整,但在佛教诞生以前这个学问就已经有了,可以说是超越宗教,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他觉得,僧人只要不是在课上讲佛经,“进学校当个辅导员也应该没有问题嘛”。

不过,令人鼓舞的消息是,目前已经有十几个本校毕业的学生在外面深造后,又回到学校任教,记者在学校里也遇到不止一个学生,表示要以吉美坚赞为榜样,以后也想留在藏区当老师,也许他们将是推广这种教学方法的骨干。

感觉因明学就是逻辑学,这种分班方法,让我想起日本黑柳彻子写的“巴学园”,这是适合人的教育,而不是令人去适合的教育。

如果权力能从教育中撤出,汉教育应当也会有吉美坚赞学校和巴学园。想起中学时因为成绩较好,因此有较多机会与同学讨论,总感觉这是保持好成绩的重要原因,因为从每一个讨论的同学身上都学到不同的思维。

转载自:文库及 http://www.xingongmin.org.cn/newsinfo.asp?vid=1691

想学因明的人士 可以搜索、学习索达吉堪布的关于因明的著作。

【因明学】简介

佛教是一门独特的学术,它的哲学观是与一切世间哲学观不共的。一种哲学思想是所诠,而能诠则是语言思维方法。

因明学是佛教用来诠解哲学思想的形式方法,故而它在佛教中占有一定地位,特别是在藏传佛教中,因明学是义学一门重要科目和论辩方式。

一、因明学不是逻辑学。

因明学是佛学的论辩术,论辩就要论及论题的真实性及其原因,所以因明是关于理由的智慧学术。因明学是论辩术,所以它的主要方法就是立论、论证,它是内容求真之学。它与逻辑学不同,西方逻辑学中的亚氏逻辑是形式逻辑,它不干涉思想内容,是纯形式化的演绎,它是对论式形式结构和规则的研究。虽然两者都涉及思维语言的理则,但是两者学术的取向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明学涉及的内容近于西方哲学的辩证法(辩证法之古义就是论辩艺术)。

二、因明学中有逻辑思想。

所谓逻辑者,就是理性规则。一切以理性为出发点的学问,都要合乎理性逻辑,因而可以说一切学问都是实用逻辑学、具体逻辑学。

因明学是具体的论辩学问,所以它自然含有理性逻辑内容。

但是,由于因明的根源在于内明,内明有超理性的体认观念,所以因明又不全是理性逻辑的实际运用。

形式逻辑是形式、是抽象,它不涉及内容,一旦涉及内容,那么它就不是形式逻辑,而是具体的内容科学了。

因明是内容的因明,它有逻辑思想,但这不意味着因明与形式逻辑有什么同一性,倘若言其同,那不过是逻辑学与因明学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都要恪守一定的法则而已。

这如同语法一样,不同的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不同,但在语言思维上要遵守共同的语法规则。虽然都是一种语法规则,但不意味着是相同的学科。因明与形式逻辑亦然。

三、因明的主旨在求真。

《因明正理门论》开宗即云“为欲简持能立能破义中真实,故造斯论”。形式逻辑只关心立破论式的规则通不通、合理不合理而已,它的论式与论旨是两回事,因此它不涉及论旨之真实。因明学是求证论旨真实为主旨的,至于论式之理则则是附带的。

佛教认为名能诠义,佛法的真实之理是可以运用因明方法来显现。如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就是运用因明量式来论证唯识真理的,一部《成唯识论》的内容陈述结构就是因明量式结构。

因明中的主旨是哲学观念,因而必有立场根据。

而西方形式逻辑则无哲学观念,只是思维理性经验的抽象总结而已。

内明在于证真,因明在于论真,一知一行本应合一。

四、从正理到因明。

现在一些治因明学的人,普遍认为佛教的因明学是从正理学发展而来的,这只说对了一半,并不完全正确。这就象佛学是从婆罗门教发展而来的一样,这是一场革命性超越。

因明扬弃了正理学中的谬执,就如同佛教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神学观念一样,已成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两者本质是截然不同的。倘若说有联系,那不过是文化相续相关之联系,而并非是内涵上有一致性。

《因明大疏》云:“因明论者,源唯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又云“求因明者,为破邪论,安立正道”。这个论断是历史的实际情况,反映了因明的本质。

其实佛立四谛,就是因明论式的宗因并举:苦者逼迫之果,一切皆苦,可为宗题,苦由集生,集为招集有漏业,有漏业故可为因。由果推因是因明的论式特质。其实正为佛说。这也正是安立正道,以破外邪之执也。

玄奘大师从认识论出发,立唯识比量也是安立唯识正道。佛教的因明一直是为教义服务的,一但空洞地论究论式而不论论旨,那就成为世间之学术了,也就成为遍计所执性思维逻辑了,所谓因明也就不能成为正因之明处了。

五、因明方法的运用在历史上是有变化的。

正理学在论式上是五支法,而陈那论师则用三支论法,后来的法称论师则用二支论法。因明论式有繁简精拙之别,无对错之分,只要论旨真实,能诠量式陈述全面就为能立。

中观学反对正理学的哲学观念,因此中观学批判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当代佛学家印顺法师就是用中观辩证逻辑来否定因明正理的形式逻辑观念。

不过,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与形式逻辑思维观念不是一回事的,形式化的观念应批,而形式方式则应善巧应用。所以西藏的中观师就大讲因明学,因明学成了必修课。

现在一般人区别不开方式与观念,往往把方式当成观念,这是大错特错。就语言的运用、逻辑的方式,佛学与世间学并无区别,只是在观念上完全相异。因明学是观念之真的论理,因此因明学不同于世间逻辑学的是观念。

因明学运用的变化,是因文化变化而变化的,其求真之观念则无变化。如若变化,因明就不成为因明了。

六、历史演进是一个辩证法。

因明蕴含在佛典中,陈那论师从佛典中总结出因明的论式结构,自觉地考察了能立的合理性,法称论师更又回归于佛学本有的认识论,但这已是自觉自明的认识理由学了。

一般都认为法称完成了佛教因明学与认识论的结合,其实玄奘法师也是完成这个任务的人,并且较之法称更有深度。真唯识量就是因明与认识论合一的典范,《成唯识论》就是佛教认识论的因明量式的最好运用。

七、因明学不可以世俗化。

现在治因明学的许多人热衷于符号化,他们认为,符号化的逻辑就是精确的。其实并非如此。精确之学莫过于数学,因而有数理逻辑出焉。

然而数学毕竟是世间之学,是四句形式思维的产物,在佛学看来都是六识的遍计所执自性,是无明凡夫的执见之根。中道逻辑是无法抽象化符号化的。

因明的论旨在于讲中道之真,在于破斥遍计所执自性,因明若世俗化,那么就无中道可证明了。

世间逻辑是科学的工具,它解决的是感性殊相之问题,它无法论证大全之真。因明学的语言载体是曰常生活语言,因而在表意上往往更真切。

符号语言不具体,离实际太远,所以不如曰常生活语言在表达上更容易。符号化是为满足抽象化思维的需要,其实精确性越高,普适性越不够,这往往是妄想分别心态的特质。所以因明无须符号化,因明不可以世俗化。

八、治因明者当以内明为根据。

我认为无因明则内明不可立,无内明则因明不可成。

内明是本体,因明是方法,无本体则方法无效,无方法则本体难知。因明唯一之旨在于求真,而这个真是一个证悟之真。

虽然现量比量中包涵了世间凡夫之经验知识,但是因明学目的在于,由凡夫现比二量而悟入圣贤现比量上。

在内明中,比量与现量是统一的,是二而一。而在因明中,比量与现量是差别的,是一而二。

从中道辩证法的高度来看,统一现比二量,是认识论的最高课题。

然而这一课题,本来已经解决了,在一切经中,一切命题都是现量之真,一切解释都是用比量来论证。

量为知识,即已理性化了。无比量则无现量,无现量也无比量,分开二量是世间之知见,合明二量才契合中道之旨。因明宗题能立之根,在于真如实性上,也即是内明所证之实相也。

如果您在修行的路上有好的感悟,请投稿给我们,投稿邮箱:1191419135@qq.com

香巴拉.净土xbljt168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