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表示佛法,你的选择会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空”,也可能有人说是“缘”,不过在佛像等佛教文物中,最常见的还是“卍”字。你知道这个符号的由来吗,它又是如何变成了佛教的象征呢?
“卍”字,梵文读作“室利靺蹉洛刹囊”,这个符号在世界各地的古老文明中均有发现,因为其分布范围的广泛,所以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来源于古人对太阳的崇拜。也就是说,“卍”并非佛教独创独有的标志,譬如在释迦牟尼佛降生之前,古印度传说中的主神毗湿奴身上就有“卍”字标记。
古印度文化认为,凡是能够统治世界的转轮圣王,都具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卍”字标记就是其中之一。释迦牟尼佛未成道时,胸臆间就有功德庄严金刚“卍”字相。佛陀成道后,《长阿含经》中称其为佛陀的第十六种大人相,位于胸前;《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中也说它是佛的八十种随形好,位于胸口。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原始佛教对于“卍”字多有表示,但是直到公元前三世纪,它才开始被用于佛典中。因为它的含义甚深广大,早期汉传佛教的译经家们为了翻译它,可以说颇费了一番脑筋。比如鸠摩罗什法师等人,最初将它译成“德”,但是总感觉有些欠缺。
而且,后世对于究竟是写作“卍”还是“卐”,也莫衷一是,持两种观点的人各有依据,都很难将对方说服。因为从各地发现的文物,两种写法都是存在的。回到佛陀诞生的古印度,这个符号读作swastika,由 Su (吉祥)和 Asati( 有) 两字组合而成,是一个寓意吉祥的符号。
直到唐代女皇武则天在位时,才将这个符号的发音和含义分开,也就是说不再用发音表示它的含义,她以皇帝的权威钦定“卍”字读作“万”,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由此,后世佛弟子也因“卍”字状如旋涡,将它称为“吉祥喜旋”。
但是,关于“卍”字究竟是左旋还是右旋,在佛法鼎盛的唐代两种观点的声音不相上下,即便是贵为天子,武则天也不敢贸然决定,这个争议一直持续到了今日。譬如《辞源》中就写作“卐”,而《辞海》中则写成“卍”。
关于“卍”字还有许多逸闻,譬如有学者考证后认为,古印度对牛十分崇敬,所以“卍”字最初可能是指牛犊脑门上的“旋儿”。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卍”字的典故,不妨在评论区留言与诸位同参分享。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关注莲荷居士。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