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佛教中什么是善

发布时间:2019-06-14 16:19:58作者:心经结缘网
【善】
梵语Kus/ala,巴利语kusala。指其性安稳,能于现在世、未来世中,给与自他利益之白净法。与不善、无记(非善亦非不善)合称三性。其中,善为白法(清净之意),不善为黑法(污浊之意)。广义言之,‘善’指与善心相应之一切思想行为,凡契合佛教教理者均属之;狭义则指法相宗心所法之一,包括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据经论之记载,善有多种,以下列举数说——
(一)二善:(一)指有漏善与无漏善。前者为白法,后者为净法。依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十、大乘玄论卷二等载,有漏善为未断烦恼之世间善,包括五戒、十善等,依此能招未来乐之果报。有漏善与法性无相之理相异,为取自他之差别相所修之有相善,故亦称相善。无漏善则为断除烦恼之出世间善,依此并不招感未来之果报。此无漏善亦为得涅槃菩提之善。(二)指止善、行善。据智顗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意,止息恶行,称为止善,属消极之善;反之,积极修行胜德,称为行善。前者如不杀生、不偷盗,后者如放生、布施等。(三)指定善、散善。据观无量寿经疏卷本、善导之观经疏玄义分等载,心志集中而止住妄念,依此定心所修之善根,称为定善;反之,以散乱之平常心,废恶所修之善根,称为散善。善导以日观等十三观为定善,而以三福、九品之行为散善。
(二)三善:(一)指世福、戒福、行福等三福。又作世善(世俗善),戒善、行善。依善导观经疏序分义载,世福指忠信孝悌之道,戒福指戒法,行福指大乘自行化他之行。 (二)指初善、中善、后善。有各种解释,大方广宝箧经卷中列举声闻之三善,以身、口、意三善行为初善,戒、定、慧等三学行为中善,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解脱法门为后善。另如法华经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分(三段)亦为三善。
(三)四种善。据俱舍论卷十三载,四种善即:(一)胜义善,指涅槃。(二)自性善,谓本质之自体善,即指无贪、无嗔、无痴之三善根及惭、愧。(三)相应善,指与自性善相应之善心、心所。(四)等起善,指与自性善相应所引起而成为身、语二业之善,及四相、得、二无心定。与四种善相反者,则为四种不善,即胜义不善、自性不善,相应不善、等起不善。
(四)七种善。(一)据俱舍论光记卷二载,七种善即:(1)生得善,指先天之善。(2)闻善,指由闻法所得之善。(3)思善,指由思惟所得之善。(4)修善,指由禅定所得之善。以上之善均属加行得善。(5)学善,指有学位所起之善。(6)无学善,指无学位所起之善。(7) 胜义善,即指涅槃。此中,前四者乃见道(初生无漏智之位)前凡夫所起之善,即有漏善;后三者为见道以后之圣者所起之善,即无漏善。(二)法华文句(会本)卷七举出顿教之七种善,即:(1)时善,又作时节善。指顿教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之善。(2) 义善,指顿教了义之理,具有意义深远之善。(3)语善,指顿教之说法,具有言语巧妙之善。(4)独一善,指顿教为纯一无杂而不共二乘之教。(5)圆满善,指顿教总含界内、界外之法,为完全圆满之教。(6)调柔善,指顿教不极端而偏颇于一方之善。(7)无缘慈善,指顿教具有清净、无缘之慈悲相。
(五)十一善。为大乘唯识宗所立十一种善之心所。即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六)十三善。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所举,十三善即:(一)自性善,指前述信、惭、愧等十一善。(二)相属善,指与自性善相应之其他心所法。(三)随逐善,指善法之习气。(四)发起善,指身语二业之善。(五)第一义善,指真如。(六)生得善,指由思惟加行而起之善。(七)方便善,指闻正法而生如理作意之善。(八)现前供养善,指供养如来之善。(九) 饶益善,指以四摄法饶益有情之善。(十)引摄善,指以施戒等福业来引摄生天之异熟,或得涅槃之因之善。(十一)对治善,指厌坏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等各种对治。(十二)寂静善,指断尽一切烦恼,得涅槃寂静之无漏善。(十三)等流善,指由寂静之增上力,而发起神通等之功德法。
此外,凡夫所修得之善根,杂有贪、嗔、痴等烦恼之毒,故称为杂毒善。又净土宗对于他力念佛以外,凡自力之善根,均称之为杂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