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时期对佛教态度?
发布时间:2019-06-14 16:19:59作者:心经结缘网
1.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定。一般说法有两种:一说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史称这一佛教事件为“伊存授经”。另一说即源于“白马驮经”故事:东汉永平年间(58年~75年),汉明帝夜梦有神人全身金色,顶上有光,在殿前绕梁飞行。翌日问询群臣,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告知为佛。于是汉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等西行求法,永平十年(67年)在大月氏遇见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授佛教。他们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回到洛阳。明帝为了表示欢迎,在洛阳建起了我国首座佛教寺院“白马寺”。总之,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在公元1世纪前后。
2.佛教的发展。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流传的地区也有限,佛教信徒较少,多为社会上层人物。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再加上统治者有意识地提倡,佛教得到迅速发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的佛经被翻译,由于佛经的翻译使得佛教的传播越来越广;二是众多寺院的兴建和石窟的开凿,则是对佛教的又一种有力的宣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真实写照。
3.佛教的鼎盛。如果说南北朝时期对佛教这种外来宗教文化主要还是吸收消化的话,那么隋唐已进入全面繁荣和鼎盛时期,而后者正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的。隋唐时期佛教繁荣和鼎盛的原因,主要是统治者的提倡。隋唐统治者及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佛道关系上有意识通过儒家思想予以调和,消融两者间的矛盾。这样,在唐朝,儒、佛、道三者一方面鼎足而立,另一方面又在统治者的有意协调下表现得和谐一致。这一时期佛教繁荣的最主要标志就是众多佛教宗派的形成。它们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八宗。
4.佛教发展的转折。晚唐、五代至宋,由于历次法难,更直接的原因是由于会昌法难,又加上社会的动荡不安,佛教走向了转折。在这过程中禅宗逐渐取代了其他各宗,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为久远、对中国文化思想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派。在元代,虽然以藏传佛教——喇嘛教为国教,但汉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耶酥教、摩尼教等也允许存在。在元代佛教诸派中,禅宗最为繁荣。
5.佛教的衰落。明清之后,佛教渐趋衰落。太平天国时期,对佛教和道教都采取排斥态度。清末民国以后,新思想、新文化的兴起以及科学、民主的提倡,启发了民众的觉悟,加之国民革命的爆发,致使佛教日趋衰落。
6.近代佛教。和封建社会的佛教信仰相比,近代佛教信仰已发生了一些深刻而显著的变化。在封建社会中,人们对于佛教更多的是单纯修来世、求解脱、向往西方极乐世界;而在近代社会中,已变为同时追求现实利益、祛病消灾、延寿增福。“有求必应”已变成民间佛教徒对佛和菩萨的一种信念。伴随而来的是以忏法为中心的佛教仪式的广泛盛行,如瑜伽焰口(施恶鬼)、梁皇忏、慈悲水忏、金刚忏、大悲忏、水陆道场等,这些仪式受到僧侣信众的普遍欢迎。其实这些活动以超度亡灵、追悔罪恶、保佑子孙为基本目的,与佛教本意有较大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