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一下,更多精彩。
生活中很多人看不清现实,分辨不出种种行为的合理性,妨碍你的自由。
比如,同样是学佛,有的人非常虔诚,日日礼佛拜佛,不曾一刻离佛,严守戒律;有的人学佛,只是心平气和,做着生活的琐事,至于戒律不戒律,倒没有那么讲究。如果因此判定,前者是真学佛,后者是假学佛,或者反过来,显然都不能成立。
要彻底破除世俗的看法,经上说的种种“戏论”,就必须回到根本上。《般若经》: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
为了方便说,拿我们本土的两种变异的文化来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一个极端是名教,或者叫礼教。它是定式的,僵化的,咬文嚼字,说什么就是什么,已经失去了真理的存在。比如说天尊地卑,它就说君尊臣卑、男尊女卑、老尊少卑、夫尊妇卑等等。它没有了解到天尊地卑的真切含义,不了解乾坤化物、阴阳和合等本质,只按照世俗的力量运转,让它渐渐失去本真,成为失去理性、只存形式的框架而已。
而另外的一套就是完全相反的,像魏晋时期的浪荡的名士。它反感名教那一套作风,走向反对任何礼的一端,或者叫异端,完全不受束缚,想怎样就怎样,放浪形骸。有人说它反儒,但它恰恰是变种儒家的一种批判,只是矫枉过正而已。
而真正的儒,是超乎两者之间的。是孔子说的礼乐的人生,是智仁勇的德行,素乎其行,一以贯之,是做人中正的态度。它排除了过智、痴愚、过贤、不肖者,不偏不倚,是中庸的态度,然后推己及人。即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是我们熟知的。
佛教也是,发展到两个极端,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味。一个是非常讲究规矩的,庄严三宝,庄严佛土,一味地从形式强调一心向佛,以至于千万佛寺塔庙,都不足以容纳亿万信众。它向佛却不知何者为佛,念佛却不知为何而念,甚至职业化,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而已。
相反的,另一个则反感这种定式,有向山林求佛的倾向,甚至不念经,不拜佛,没有寺院塔庙,没有戒律讲究,有苦修的味道。发展到极致就是,目一切有形的佛事为非,视一切法如粪土,有点“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意味。
真正的佛,绝非这样,两种都是偏执的。因此,《般若经》就是要破除这些偏见,经上把这些叫做“戏论”,供人们游戏玩耍的言论,显然失真。
怎么破除呢?就是要用“般若”慧,才能究竟一切空无自性的境地,扫除世俗的看法。比如,学佛就一定要庄严佛土、天天念佛吗?经上说,菩萨庄严佛土否?回答也是否也,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连佛土都空无自性,甚至连佛法都空无自性,只是暂且叫做佛法、佛土罢了,哪里还有庄严佛土一说?
将寺庙建得那么漂亮,处处奢华讲究,到处鲜花香烛,甚至浪费无度,哪里还是佛陀的本意?
因此,佛在《金刚经》上特地强调: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你要是真能受持读诵,且为他人说,那就是像在佛塔庙一样,又何来庄严佛土?
这就是: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这个是前提,任何事情,不了解它的渊源,没有追究到它的本质,就很容易流于表面,虽然毕恭毕敬,却不得其门,从而发生各种错乱,以致走错了方向。
另一方面,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要是能从根本上了解一切法毕竟空的实相,那么种种方法的存在,也就不碍于你的执著。严土熟生,庄严佛土,只是一种方便罢了。
怎么理解呢?像上面的另一个极端,视一切法如粪土,看不起庄严佛土,一味地追求另类的佛。可是这种另类的佛,还是一种偏见和执著罢了,没有了悟到佛法空无自性的本质。
还有另外更严重的,那就是能入不能出的人。他自以为是了悟到万物空无自性的本质了,从此沉迷在这种空之中,可以用“出世”来类比。这种以为了悟佛法的人,自以为出尘脱俗,从此远离人间,不食人间烟火,自己过自己的日子,管世界如何乱糟糟。
这种在经上叫做断见。人为斩断与世间的联系,斩断已经存在的因缘,沉空滞寂。殊不知,他沉迷的空,在他心中还是一种存在,怎么能叫空呢?
我们的古人讲,君子以行养德。没有行为来开路,你的德只存在口头上,如何能有好的德行?
因此,佛不会让你这样。他会开示种种的方便法门,来契合你的因缘,让你既能洞见万物空的本质;又能让你依缘而行,不沉空滞寂,不破坏万物的因缘,自由自在地行走世间。
因此才有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等等的类别,也才有净土宗、禅宗、天台宗等等的宗门流派,各个类别、各个宗派又有不同的法门,落实到个人又有不同的方法,这些都叫方便。
这就是: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各种方便,又是各种因缘的契合,一切契理契机,才能严土熟生。世上没有万能的方便法门,你拜佛也好,不拜佛也好,依你的机缘而定。
生活也是这样,若是有缘,契合你的,才是正确的,不固执,才能自由。
喜欢文章朋友的可以点赞、关注、分享,欢迎流言交流,感谢阅读。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