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金光明最胜王经》注释

发布时间:2019-07-19 09:55:22作者:心经结缘网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在正式解释经文之前,先依天台宗讲解大乘经典的惯例,将经文所含之幽微、玄妙的意旨,分五个层次疏解出来。这五重玄义是:释名、显体、明宗、辨用、判教相。一、释名:就是解释经文的题名。本经的梵名为Suvarnaprabhasottamaraja Sutra,是由Suvarna﹙金﹚Prabhasa﹙光明﹚Uttama﹙最胜﹚Raja﹙王﹚ Sutra﹙经﹚几个字所组成的。

「金光明最胜王」是本经的别题,有别于其他经典题名的缘故。「金」、「王」是比喻这本经的难得与殊胜;「光明」、「最胜」是指佛所说的法。所以本经的命体,在佛经的七种命名方式中,属于以法喻为题。佛经命名的七种方式为:

《金光明最胜王经》注释

1、以人为名:就是以该经说法主的名字来命名,如《佛说阿弥陀经》、《维摩诘所说经》等,佛、阿弥陀、维摩诘居士都是人名,所以是以人为名。

《金光明最胜王经》注释

2、以法为名:就是以佛所说的法相为名,如《涅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涅槃、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都是佛所说的法,所以是以法为名。

3、以喻为名:就是以使人容易理解的名词来譬喻经中所讲的义理,如《梵网经》等。大梵天王的宝网幢,每一个网眼里都有一颗摩尼宝珠,光光相照,庄严无比,在佛经中都用来比喻诸佛之教法重重无尽,法法无穷,所以是以喻为名。

4、以人法为名: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所问的般若是法,所以是以人法为名。

5、以人喻为名: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人,师子吼是比喻佛说法有如师子吼那幺震撼人心,能觉醒众生的迷惘,所以是以人喻为名。

6、以法喻名: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比喻,所以是以法喻为名。

7、以人法喻为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比喻菩萨在因地中修行六度万行,就像以清净的莲华庄严无上的佛果,所以是人法喻为名。金、光、明又代表涅槃﹙寂灭、究竟的解脱﹚的三德:

1、金,金矿中的金有本有、尊贵、不变的意思,代表法身之德;这是「体」。

2、光,有照了的意思,代表般若﹙智慧﹚之德;这是「相」。

3、明,有利益的意思,代表解脱之德;这是「用」。

「经」是本经的通题,因为是通用于其他经典的缘故。「经」的梵语为修多罗﹙Sutra ﹚,本意为「线」或「绳」,有贯穿、摄持的意思。诸佛菩萨的圣教能贯穿一切究竟的义理,能摄持一切所教化的众生,就像用线贯穿、缝缀花鬘,花就不会散失一样,所以称之为「经」。二、显体:体是体性、法要的意思。本经是以离分别的真如法性为体,若能证悟本经的教法,就能入于真如法性,就如〈序品第一〉中所说,如来是入于最清净甚深的法界﹙法性﹚而说本经,所以说本经是以平等的真如法性为体。三、明宗:宗是宗旨、目的之义。本经是以成就佛果为宗旨,如〈分别三身品第三〉中,虚空藏菩萨虽然问的是菩萨应如何依法修行,佛却以一切如来所证得的法、报﹙应﹚、化三身来回答他,就是表示菩萨修行就应该以成就佛果为目的。四、辨用:用是作用、利益。依法去除无明、灭恶生善是本经最大的功用。五、判教相:就是判别本经是什幺时候说的、说的是什幺教法。佛悟道后说法四十九年,智者大师将佛所说的这些教法依顺序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时。每一时期的长短不一样,所谓:「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说般若,法华涅槃共七年。」

1、华严时:华严的梵语Avatamsaka。佛初在菩提树下成道后,就在定中转无上的根本法轮,用二十一天的时间为大菩萨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佛为大菩萨所说的大法,就像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只照高山,小根性的人无缘听闻也不能接受。2、阿含时:「阿含」是梵语Agama的音译,又译作阿笈摩,意思是「圣言」、「圣教」。佛观察小根性的人不能接受大法,于是就在鹿野苑等地方,在十二年中,说小乘的《阿含经》,讲说四圣谛、十二因缘等的教理,度化声闻、缘觉的二乘人,这时候太阳可以照到比较低的山了。

3、方等时:方等的梵语为Vaipulya。「方」是方便、方正、广大;「等」是平等、等持。佛说法不是真有实法可以给人,而是应病予药,为疗治众生的烦恼、执着而方便说的。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令众生各依自己之根性而修,整治自己的习气毛病,去妄证真,因此法法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这是佛继阿含时之后,在八年当中引小乘人入大乘法,为大乘初机菩萨讲《维摩诘经》等的大乘教法,所以大乘经典又统称为方等经。这时犹如太阳照到高原了。

4、般若时:般若是梵文Prajna之音译,又译作钵若、钵罗若,是「慧」的意思。佛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就讲了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总结归纳为《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真如自性是无形无相、不能以任何语言文句表达的,所以佛说般若教法的时候,常用两种权巧、一种实法来说明。两种权巧为:一是随众生的根基而说义理;二是用众生容易理解的东西来比喻不容易理解的佛性、佛的智慧等,而善巧方便地说教。一种实法就是说真实的法、一乘﹙佛乘﹚的法,直指我们的佛性、真如实相、究竟的空义,是始终不变异的。华严时属于实法;阿含时、方等时属于权法;法华涅槃时属于实法;般若时是权实并用,所以般若时有承先启后的作法。智慧和慈悲是佛法的精随,成佛的指南,佛在五时说法中都没有离开般若的教法,所以般若法既通前又通后。此时犹如太阳高升,普照平原大地。

5、法华涅槃时:法华为妙法莲华的简称,梵语为Saddharma Pundarika;涅槃的梵语为Nirvana,是寂灭、究竟解脱的意思。佛在最后七年中,说《妙法莲华经》、《涅槃经》、《佛遗教经》等法,纯讲实法,不讲权法,不问在会的人根性如何、是否能够接受,只讲唯一的佛乘,讲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因为佛快要入灭了,没有时间了,只有说真如的实法,佛法才能圆满。此时就像日落西山一样,太阳的最后光辉还照于最高的山顶。本经在五时中的言教中,应属于法华涅槃时。此时佛所说的皆为诸法实相的道理,融会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归于唯一佛乘,因此本经即是圆教也是通教。因为是对最上利根之菩萨说事理圆融的中道实相,所以是圆教;又说真如法界究竟无生的空义,虽然是以菩萨为正机,但也通于三乘所学之法,所以也属于通教。

这部经是唐朝的高僧义净法师所翻译的。

三藏的梵语为Tri﹙三﹚pitaka﹙藏﹚,指经、律、论而言,这三者都包含文义,所以称为三藏。经藏﹙Sutrapitaka﹚又译作「修多罗」藏,记载圣人的言说,是诠释定学的。律藏﹙Vinayapitaka﹚又译作「毗奈耶」或「毗尼」藏,是诠释戒学的。Vinaya﹙毗尼﹚是「灭」的意思,修持戒律能灭身、口、意三业的过失。论藏﹙Abhidharmapitaka﹚又译作「阿毗达摩」藏,是与佛所说的教理有关的理论,是诠释慧学的。Abhi﹙阿毗﹚,是「到」或「越过」的意思,dharma﹙达摩﹚是「法」的意思,所以阿毗达摩的意思就是「能到达彼岸」或「能越过生死烦恼」的法门的意思,因此「阿毗达摩」藏又译作无比法、对法。这戒定慧三学,又称为三无漏﹙烦恼﹚学,是修行的根本,《楞严经?卷六》中佛就说:「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持戒不止是言行不犯,还必须摄心,身口意三业都清净了,才能说是真持戒。想要摄心又必定要持戒,否则就如煮沙想令它变成饭,是不可能有成就的,所谓「尸罗﹙戒﹚不清净,三昧﹙定﹚不现前」,戒行清净,定力自然就现前了。定力坚固,本有的智慧就能显发出来,所谓「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沙门,梵语为Sramana,翻译为息心、净志、贫道,又译作勤息,是勤修息烦恼的意思,也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以证得圣果。原本不论佛教徒或外道,凡是出家者都称为沙门。《四十二章经》中,佛说:「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三藏沙门是指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

义净法师本姓张,范阳地方的人,年纪很小就出家为僧。他极为仰慕法显与玄奘等法师西去求法的伟大事业,十五岁时便立志也要到印度去瞻仰、礼拜佛陀的圣迹。一直等到唐高宗年间,他三十七岁的时候,才得以成行。他从广东乘坐波斯人的船出发,在东印度登陆,几经辛苦才到达那烂陀寺。他遍游佛教圣地,经历三十余国,遍访明师,学习梵文,探究大小乘佛教奥。经过二十五年,才在武后証圣元年(695)又回到洛阳,取回了四百多部的经典,后来在长安、洛阳两地主持翻经院,共译出经56部,230卷。本经就是其中之一。义净法师一生致力于律学,对翻译律藏更尽了全力,共译出18部206卷,对于律宗在中国之发展贡献颇大。他并继续译出法相宗的一些论说,补充了玄奘法师不足的地方,又编译「梵语千字文」字典,供中国僧人学习梵文之用,便利了后人的翻译工作。他又着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所收集的都是唐代赴西域和南海的僧人的传记,共有六十人。其他杂着还有很多。先天二年,卒于长安大福寺翻经院,享年七十有九。正如他在一首赞叹历代求法高僧舍身精神的诗中说的:「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时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如果没有这些历代大德高僧舍命求法,我们现在哪有因缘接触、修习佛法!所以我们在诵读经典时,不但要生出感恩的心,如法修行,更期待各位佛子发勇猛心,以前人为榜样,在各自的岗位上尽一己的力量弘扬佛法,令一切众生都能受益,才不至辜负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深恩,以及这难遭难遇的善因缘。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1〕:一时〔2〕,薄伽梵〔3〕在王舍城〔4〕鹫峯山〔5〕顶,于最清净甚深法界〔6〕,诸佛之境〔7〕,如来所居〔8〕。

注释:〔1〕如是我闻: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从佛那里听来的。阿难尊者在佛的十大弟子中是多闻第一的,佛说过的法,他一听就能记得。所以佛入灭后,大迦摄尊者领导结集经典时,就令阿难尊者升上师子座,复述佛所说的法。每部佛经一开始都有六种成就,即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如是」是「信成就」,如是的法才可信,不如是的法就不可信;「我闻」是「闻成就」。佛经一开始所以都要先说「如是我闻」,其中有几个原因:

1、断众疑。阿难参加结集经典时,一登法座,现出似佛一样的端严相,因而大众忽然生起三种疑惑:﹙1﹚以为释迦牟尼佛未入涅槃,又来说法;﹙2﹚以为是他方佛来说法;﹙3﹚以为阿难已经成佛了。当大众一听阿难说:「如是我闻、、、。」就知道这是阿难在重述佛所说的法,因而断绝以上的疑惑。

2、尊佛嘱。佛入涅槃的时候,嘱咐阿难在以后结集经典时,经的前面都要以「如是我闻」为开始。佛临入涅槃时,阿难曾以四事问佛:﹙1﹚以后结集经典时,其开头要怎幺说,才能使人相信是佛说的?﹙2﹚以后的修行方法,应该依什幺而安住?﹙3﹚我们以后将以何为师?﹙4﹚那些恶性的比丘,应该如何对待?佛回答他说:﹙1﹚每部经的前面都以「如是我闻」为开始。﹙2﹚依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住。﹙3﹚以戒为师。﹙4﹚默摈之﹙就是以沉默对待,使他们心生惭愧而自动离开﹚。

3、息争论。阿难在众弟子中年纪较轻,如果不讲明他所叙述的是佛亲口说的,可能会引起大众的议论与不平。一说「如是我闻」,一切的争论就平息了。

4、异外道。当时的外道经点大多以「阿」或「嚘」两个字为开端,「阿」是无的意思,「嚘」是有的意思;因为外道说一切万法,不是有就是无。佛经以「如是我闻」为开始,就有别于执着于有、无两边的外道。〔2〕一时:时机、因缘成熟,是佛该讲《金光明最胜王经》的时候,就是那个时候。这是「时成就」。所以不指明一个确实的日期,是因为中外的历法不同,而且有的经典是佛在定中为大菩萨或天人所说,人间的历法更难以对照,因此不指明确实的日期。〔3〕薄伽梵:梵语Bhagavat之音译,又译作婆伽婆,就是世尊的意思,佛的十号之一。《佛说十号经》中说:「天人凡圣,世出世间,咸皆尊重,故曰世尊。」因为佛万德圆满,为一切天人、世人所尊重,所以称为世尊。这是「主成就」,说法主就是世尊。〔4〕王舍城:在中印度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从上茅城的旧都,初迁都到这里,因为国王先建宫舍于此地,所以称为王舍城。梵语为Rajagrha。〔5〕鹫峯山:又译作灵鹫山、灵山。王舍城四周有五座山,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就叫鹫峯山,因为山的形状就像是一只鹫鸟,又因为山上鹫鸟很多,所以称为鹫峯山。这是「处成就」,说法的地方就在王舍城外的鹫峯山上。〔6〕于最清净甚深法界:梵语Dharmadhatu翻译作法界,又称为真如、法性、实相。真如实相离一切分别,离烦恼障、所知障,最为圆满清净,所以称为甚深。〔7〕诸佛之境:圆满清净的法界,就是诸佛内自证无分别智的境界,是甚深的智慧之境,有别于声闻、缘觉二乘及菩萨的智慧,所以独称为诸佛之境。〔8〕如来所居:在这种最清净甚深的法界中,一切生灭、垢净、增减的二元对立的分别相都不再现行,安住于这种究竟坚固之定而常住于其中,就是如来恒常所居的地方。

与大苾刍众〔9〕九万八千人,皆是阿罗汉〔10〕,能善调伏〔11〕,如大象王〔12〕,诸漏已除〔13〕,无复烦恼。

〔9〕苾刍:梵语Bhiksu的音译,又译作比丘,凡是男子出家受具足戒的都称为比丘。比丘有乞士、破烦恼﹙破恶﹚、净持戒、能怖魔等多重的意思。﹙1﹚乞士;因为出家人不自己营求生活,而以乞求信众的布施来清净活命,所以称为乞士。﹙2﹚破烦恼;因为修行圣道能破除烦恼,所以称为破烦恼。﹙3﹚净持戒;因为受具足戒的比丘,尽形寿都受持清净的戒律,所以称为净持戒。﹙4﹚能怖魔;因为依教修行的比丘必定能入涅槃,令众魔怖畏,所以称为能怖魔。这些比丘众,以及下文所提到的众菩萨、天龙八部等,都是当时在场参加法会的听众,这就是所说的「众成就」。〔10〕阿罗汉:梵语Arhat的音译,是小乘修行人悟道所证的最高果位。阿罗汉有三种意思:﹙1﹚杀贼;杀烦恼贼的意思。阿罗汉已经断除烦恼,所以称为杀贼。﹙2﹚应供;证果的圣人应该接受人天供养,所以称为应供。﹙3﹚不生;证果的阿罗汉已经超越轮回,不再受生死的果报,所以称为不生。〔11〕能善调伏: 能善于调伏身、口、意三业。

〔12〕如大象王:佛经中常以大象王来比喻善调伏,《无量寿经》中说:「犹如象王,善调伏故。」又梵语Naga在佛经里译作「龙」,Gaja或Hastin译作「象」,因为水中的动物以龙的力量最大,陆上的动物以象的力量最大,所以在佛家中凡是修行勇猛,有最大力的就称为法门龙象。〔13〕诸漏已除:「漏」的梵语为Asrava,是烦恼的别名,因为:﹙1﹚漏为流注、漏泄的意思。有情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日夜不停地向外贪求、漏泄而烦恼不止,所以称为漏。﹙2﹚漏又有漏失的意思,烦恼一起便漏失正道,所以称为漏。﹙3﹚又烦恼使人漏落于生死轮回之中,所以称为漏。「诸漏」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的烦恼,如《大般涅槃经》中所说:「善男子!烦恼三种,所谓:欲漏、有漏、无名漏。」「除」是断的意思,《佛说首楞严三昧经》中说:「万八千比丘、比丘尼不受诸法故,漏尽解脱,得阿罗汉。」

心善解脱,慧善解脱〔14〕,所作已毕〔15〕,舍诸重担〔16〕,逮得己利〔17〕,尽诸有结〔18〕,得大自在〔19〕,住清净戒〔20〕,善巧方便〔21〕,智慧庄严,证八解脱〔22〕,已到彼岸〔23〕。

〔14〕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大般涅槃经》中说:「贪瞋痴心永断灭故,是名菩萨心善解脱;于一切法知无障碍,是名菩萨慧善解脱。」

〔15〕所作已毕:有情众生的身、口、意三者是能造作一切业的工具,由这三者发动所造作的一切业就称为所作,如十恶业等。阿罗汉身、口、意三业清净,所以说所做已毕,如《无量寿经》中所说:「亦无所作,亦无能作。」〔16〕舍诸重担:众生因为有烦恼,所以如负重担,而阿罗汉烦恼已断,所以是舍诸重担。〔17〕逮得己利:已利就是入于涅槃,不再落于生死轮回。小乘的阿罗汉断了生死轮回之后,就归于空寂涅槃。〔18〕尽诸有结:尽除了生死的轮回果报。「结」,凡是可招来果报的烦恼都称为结。如贪瞋痴等的烦恼束缚人,而使受制于生死轮回之中不能解脱,就称为结。「有结」就是有生死的果报。〔19〕得大自在:心离一切烦恼的系缚,而通达没有障碍,就称为自在,如《法华经》中所说:「尽诸有结,心得自在。」〔20〕住清净戒:远离烦恼的垢染、恶行的过失,所以说是住于清净之戒。〔21〕善巧方便:善良巧妙的方便。〈佛地论〉中说:「称顺机宜,故曰善巧。」方是方法,便是便用;便用契合于一切众生之机缘的方法来度化众生,就叫作方便。〔22〕证八解脱:又叫八背舍,指违背、舍离三界烦恼之系缚的八种禅定。这八种禅定就是所谓的四禅八定;即色界天的一禅、二禅、三禅、四禅之四禅定,加上无色界天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外道为了生天而修这些禅定,佛法依这些禅定而超越三界的散心、妄念,开发无漏的智慧,所以称为八解脱。〔23〕已到彼岸:梵语Paramita译作到达彼岸或圆满成就;Para是越过对面或相反面的对岸的意思,Mita是到达的意思。有生死轮回的境界的,譬喻为此岸;业、烦恼,譬喻为两岸之间的水流;涅槃譬喻为彼岸。阿罗汉已经断了生死轮回,归于空寂涅槃,所以说已到彼岸。

其名曰:具寿〔24〕阿若憍陈如〔25〕、具寿阿说侍多〔26〕、具寿婆湿波〔27〕、具寿摩诃那摩〔28〕、具寿婆帝利迦〔29〕。

〔24〕具寿:比丘之通称,具有世间寿命及法身慧命的意思,因为世人都爱长寿,所以常称比丘为具寿,尤其在师父呼唤弟子或长老呼唤少年的时候最常用。佛曾经说过:「不应于耆宿处唤名字氏族。有两种称呼之事,或云大德,或云具寿。年少比丘应唤老者为大德,老唤少为具寿。」〔25〕阿若憍陈如:梵语Ajnata Kaundinya 的音译,「阿若」是名,意思是「了本际」;「憍陈如」是姓,意思是「火器」。这位尊者是婆罗门的种姓,是最初受佛度化的五比丘中之首领,因为是他最先见道的缘故。〔26〕阿说侍多:梵语Asvajit的音译,意思是「马胜」或「调马」,五比丘之一。舍利子与目干﹙健﹚连,就是因为看见他庄严的威仪,而吸引他们一起归依了佛。〔27〕婆湿波:梵语Baspa的音译,意思是「起气」、「泪出」。他因感念佛的法恩,并忧念众生轮回的苦难,而常常流泪的缘故而得此名,也是五比丘之一。佛入灭后,众大弟子在窟内结集经典的时候,他因系念窟外还有上万的大众不能参与,就在窟外带领界外的大众结集三藏,而成为大众部之祖。他的另一个名字是Dasabala Kasyapa,意思就是十力迦叶﹙音摄﹚。〔28〕摩诃那摩:梵语Mahanama的音译,又翻译成摩诃男,意思为「大名」,也是五比丘之一。〔29〕婆帝利迦:梵语Bhadrika的音译,又翻译成跋提利加,意思为「小贤」,也是五比丘之一。以上五位比丘都是佛初离家时,随佛一起出家修道的族人,也是佛最初所度的五位比丘,都是佛的姻亲。前面两位是佛母亲的族人,后面三位是佛父亲的族人。《本行集经》中说:「小贤、起气、憍陈如,摩诃那摩及调马,彼等初证知见此,如来甘露鼓法门。」

大迦摄波〔30〕、优楼频螺迦摄〔31〕伽耶迦摄〔32〕、那提迦摄〔33〕、舍利子〔34〕、大目健连〔35〕,惟阿难陀〔36〕住于学地〔37〕。

〔30〕大迦摄波:梵语Maha–Kasyapa的义音混译,Maha是大的意思;Kasyapa音译作迦摄波,或迦摄、迦叶﹙音摄﹚,是古代婆罗门的姓氏,意思是饮光。相传上古有仙人,身上有金光,能吸饮、遮蔽日月的光辉,所以称为饮光,姓迦摄的都是饮光的种族。大迦叶尊者因过去生布施的因缘,也感应得身上有金光,尤其他合掌的时候,指尖放出的光芒更强,所以佛叫他两手常作抱拳的样子。他是佛十大弟子中头陀行第一的大弟子,也是佛付于法藏的第一祖。《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记载:「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华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所以古今禅宗都以大迦叶尊者为初祖。〔31〕优楼频螺迦摄:梵语Uruvilva–Kasyapa的音译,Uruvilva是「木瓜林」的意思,因他在木瓜林下修道,所以大家就叫他木瓜林的迦摄。他原是有五百个弟子的外道论师,也是迦摄三兄弟中的长者,后来领了五百个弟子一起归依了佛。〔32〕伽耶迦摄:梵语Gaya–Kasyapa的音译,Gaya﹙伽耶﹚是山名,就是象头山,因为他就住在象头山附近的伽耶城﹙象城﹚,所以大家就叫他象城的迦摄,是迦摄三兄弟之一,原来也是外道论师,后来领了二百五十个弟子一起归依了佛。〔33〕那提迦摄:梵语Nadi–Kasyapa的音译,Nadi﹙那提﹚是「江河」的意思,因为他在江边修道,所以大家就叫他江边的迦摄,是迦摄三兄弟之一,原来也是外道论师,后来也领了二百五十个弟子一起归依了佛。以上三兄弟的因缘,根据〈法华文句〉中说:「毗婆尸佛时,三人共立剎柱,以是因缘感报,遂为兄弟。」〔34〕舍利子:梵语Sariputra的音义混译,又译作舍利弗。Sari﹙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译为「鶖鹭鸟」,因为他母亲的眼睛就像鶖鹭鸟的眼睛一样,又大又亮,所以大家就叫她舍利。Putra是「子」的意思,他是以母亲之名为名,所以叫舍利子。他和目健连原来都是六师外道之一,也都各领有一百个徒众。虽然如此,他们心中乃因未能找到解脱道而不安,于是各自出外寻找善知识,而且相约谁先找到好师父,一定要互相告知。有一天,舍利子到王舍城,看见马胜比丘﹙阿说侍多﹚迎面而来,威仪庄严,就问他:「你的师父是谁?他都教了你们什幺?」马胜比丘就告诉他佛陀的名字,并说了一首偈诵:「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子听了有所感悟,就到竹园精舍听佛亲自说法,得到法眼净的悟境。他于是告知目健连,两人就一起归依了佛,他们的二百个弟子也都入了佛们。后来舍利子知目健连都成为佛弟子中很重要的人物,舍利子是佛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增一阿含经》中说:「智慧无穷,决了诸疑,所谓舍利弗比丘是。」〔35〕大目健连:梵语Maha–Maudgalyayana的义音混译,又译作摩诃目健连。Maha﹙摩诃﹚是「大」的意思;Maudgalyayana是「绿豆子」的意思,又翻译成采菽氏。相传印度古代有仙人在深山里修行,常采绿豆为食物,后来采菽氏就成了他们的姓。目健连尊者的母亲是属于这一个种族的,所以大家就称他为大采菽氏,因此他是以母亲的姓为名。他归依佛以后,成为佛的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增一阿含经》中说:「神足轻举,飞到十方,所谓目健连比丘是。」〔36〕阿难陀:梵语Ananda 的音译,或译作阿难,是「欢喜」、「庆喜」的意思。他是佛的堂弟,出生在佛成道之夜,所以取名为庆喜。佛陀五十五岁,阿难二十五岁时出家,当佛的侍者有二十五年,是佛的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的。《增一阿含经》中说:「我声闻中,第一比丘,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远,堪忍奉上,所谓阿难比丘是。」〔37〕住于学地:研究真理以断除幻妄、迷惑,称为「学」。已经穷究真理,幻妄、迷惑都已断尽,再没有可以学的,就称为「无学位」。小乘修行人的果位分为一果至四果,前三果妄惑还没有断尽,称为「学地」;四果阿罗汉已经断惑证真,所以称为「无学」。佛刚入灭时,阿难尊者还未证果,所以他还住于学地。

如是等诸大声闻〔38〕,各于晡时〔39〕从定而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遶三匝〔40〕,退坐一面。

〔38〕声闻:听闻佛所说的言教,悟解四圣谛的道理,断除见惑、思惑而证道的修行者,就称为声闻。〔39〕晡时:午后的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40〕右遶三匝:在佛的身旁,向右旋绕三圈,表示至诚的恭敬、仰望。

复有菩萨摩诃萨〔41〕百千万亿人俱,有大威德,如大龙王〔42〕,名称普闻,众所知识〔43〕。

〔41〕菩萨摩诃萨:全名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Bodhisattva Mahasattva﹚,意思是菩萨中的大菩萨。菩提萨埵是「觉有情」的意思,就是觉悟的众生,简称为菩萨。摩诃萨埵意思为「大众生」、「大有情」,就是有勇猛大道心的众生。因为菩萨有高下不同的果位,为了表示是地上﹙初地以上﹚之菩萨,所以称为菩萨中的大菩萨。〔42〕大龙王:梵语Naga译为龙,修行勇猛,有最大力的,在佛教中就称为龙象。又这些大菩萨都有大神通的威德,能去除众生的疑惑、不信,令生善根,就好像大龙能降雨,令草木生出善芽一样。〔43〕众所知识:为一切众生所识知。

施戒清净,常乐奉持〔44〕,忍行精勤,经无量劫〔45〕,超诸静虑,系念现前〔46〕,开阐慧门〔47〕,善修方便〔48〕,自在游戏,微妙神通〔49〕,逮得总持,辩才无尽〔50〕,断诸烦恼,累染皆亡〔51〕,不久当成一切种智〔52〕。

〔44〕施戒清净,常乐奉持:常常乐于奉行、修持布施和戒波罗蜜,圆满清净。﹙1﹚布施波罗蜜:梵语Dana翻译成布施,有时又音译成「檀那」或简称「檀」,所以施主常又称为檀越。布施是以福利施于人的意思,有财施﹙舍财济贫﹚、法施﹙说法度人﹚、无畏施﹙以无畏施于人,救度他人的厄难﹚三种。﹙2﹚戒波罗蜜:梵语Sila翻译成戒,有时又音译为「尸罗」,是止恶生善的意思;又翻译成清凉,因为持戒能止息身口意的过失,止恶生善,令修行人远离三业烦恼炎火的焚烧,所以称为清凉。《缨络本业经》中说:「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波罗蜜是「渡生死海」的意思,从布施、持戒到智波罗蜜,这十法是渡生死海,到涅槃岸的妙法,所以称为波罗蜜。〔45〕忍行精勤,经无量劫:经过无量数那幺多的劫,都修行忍辱和精进波罗蜜。﹙1﹚梵语Ksanti翻译成忍辱,有时又音译为「羼提」,能忍违逆的内外境而不起瞋心的意思;又翻译成安忍,能安住于真如法性的意思。﹙2﹚梵语Virya翻译成勤策或精进,勇猛修习善法,断除恶法,心不懈怠的意思。劫是梵语kalpa 的简称,意思为分别时节,通常指年日月时远到不能算计的大时节,所以又翻译成大时、长时。〔46〕超诸静虑,系念现前: 又修持禅定波罗,心常在定中而不散乱。禅是梵语Dhyana﹙禅那﹚的简称,翻译成「静虑」,旧译为「思惟修」。静就是依定而引生身心安和、平等;虑是如实了知的智慧,定慧均等就是静虑。〈俱舍论〉中说:「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是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如实了知义,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思惟修是指因一心思惟上界﹙色界、无色界﹚的定境,而证得定心,所以又称为思惟修。这种静虑、禅定是色界的心德,必须离欲界的烦恼才能证得。这些大菩萨已超越二乘人所修的四禅八定,所以说「超诸静虑」。系念就是念系于一处,而没有其他的思虑和欲念。《宝积经》中说:「昼夜常系念,勿思于欲境。」这些大菩萨心常在定中,所以说「系念现前」。〔47〕开阐慧门:又修持般若波罗蜜,入于智慧的法门。梵语prajna翻译成般若,就是慧的意思,是如实照了诸法实相的智慧。〔48〕善修方便:又修持方便胜智波罗蜜,能随众生不同的根性,而以善巧的法门度化、利益一切众生。梵语Upaya翻译成方便。《大集经》中说:「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三藐三菩提﹙佛果﹚者,是名方便。」〔49〕自在游戏,微妙神通:又修持愿波罗蜜,以圆满本愿。梵语Pranidhana翻译成愿。「自在」,进退无碍就叫自在;心离一切烦恼的系缚,通达无碍,也叫自在。《法华经》中说:「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戏」也是自在、无碍的意思。佛菩萨游于神通,度化众生以自娱乐,就称为「游戏」。所谓「神通」,神是不可测的意思,通是无碍的意思。外道、二乘人的神通还有碍,不能称为游戏,而佛菩萨的神通无碍,所以称为游戏。依《华严经》中所说,佛子有十种游戏神通:﹙1﹚现舍天寿,﹙2﹚现受生,﹙3﹚现为童子,﹙4﹚现出家,﹙5﹚乐苦行,﹙6﹚向菩提树,﹙7﹚现降魔,﹙8﹚现乐寂静成无上觉,﹙9﹚转法轮,﹙10﹚入涅槃。这一切的相都是菩萨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誓愿,依神通力而示现的,所以称为微妙神通。〔50〕逮得总持,辩才无尽:又修持力波罗蜜。菩萨修持念与定慧,能证得以定慧力为体的总持及四无碍辩。梵语Bala翻译成力,指由智慧所产生的力用。梵语Dharani﹙陀罗尼﹚翻译成「总持」,是持善不令失,持恶不令起的意思。「辩才」是能善巧说一切法义的才能,有四种无碍的辩才,分别为:﹙1﹚法无碍辩,用语言、文句所诠释的教法称为法,对于一切教法都能通达无碍,称为法无碍辩。﹙2﹚义无碍辩,知道教法所诠释的一切义理,称为义无碍辩。﹙3﹚辞无碍辩,对于各种语言、文辞都能通达自在,称为辞无碍辩。﹙4﹚乐说无碍辩,以前面三种的智慧,为众生自在乐说一切佛法,称为乐说无碍辩。〔51〕断诸烦恼,累染皆亡:又修持智波罗蜜,种种微细的烦恼、垢染、执着都断除、没有了。梵语Jnana翻译成智,对于一切事理、境界都有如实了知的智慧。〔52〕一切种智:佛的智慧称为一切种智。这些大菩萨十波罗蜜都修行圆满了,不久就能证得佛果。圣人的智慧有三:﹙1﹚一切智,指声闻缘觉的智慧,是能了知一切法的总相﹙空相﹚的智慧。﹙2﹚道种智,指菩萨的智慧,是能了知一切种种差别的道法的智慧。﹙3﹚一切种智,佛的智慧圆明,通达一切法的总相、别相,又称为一切智智,又常称为萨般若智,这是原梵文Sarva–Prajna–Jnana的音译。

降魔军众〔53〕而击法鼓〔54〕,制诸外道〔55〕,令起净心〔56〕,转妙法轮〔57〕,度人天众,十方佛土〔58〕悉已庄严,六趣有情〔59〕无不蒙益。

〔53〕魔军:恶魔的军兵。佛成道时,欲界第六天的魔王率领眷属来扰乱,妨碍佛成道,佛以慈悲力将他们全部降伏了,如《法华经?化城喻品》中所说:「其佛坐道场,破魔军已。」又一切妨害佛道的恶事也都称为魔军。〔54〕法鼓:古代军中击鼓是为了告诫兵众集结前进,用以比喻佛的说法是为警诫大众精进向善。〔55〕外道:不受佛教化,心外求法,而在真理之外的,就称为外道。

〔56〕令起净心:令生清净的正信。

〔57〕法轮:佛所说的法能摧破众生的迷乱、虚妄生死,就像车轮能辗摧石头一样;又佛的说法,不停滞于一个人或一个地方,而是辗转传人,就像车轮一样,所以称之为法轮。〔58〕十方佛土: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十方佛土即指大千世界。〔59〕六趣有情:六趣,众生因为业因的不同,而趣向的地方也不同,共有六处,就称为六趣或六道。分别为:﹙1﹚地狱趣,八寒八热等受苦的地方,在地轮之下,所以称为地狱。﹙2﹚饿鬼趣,常处于饥渴状态而求饭食的鬼类所生的地方,和人趣杂处,但人看不见牠们。﹙3﹚畜生趣,或叫旁生趣,就是禽兽之类的众生,和人趣共处,人可以看见牠们。﹙4﹚阿修罗趣,常怀瞋恨心、好战斗、有大力的神所生的地方,常住在深山幽谷中,而与人隔离。﹙5﹚人趣,人类所生的地方,分布在閰浮提等四大洲。﹙6﹚天趣,身上有光,自然受快乐的众生所生的地方。天趣在欲界中有六所,称为六欲天;还有色界、无色界都是天人所生的地方。这六趣中的众生都同在轮回之中,《涅槃经》中说:「以心因缘故,轮回六趣,具受生死。」「有情」,梵语为Sattva,是有情识的意思;又翻译成「众生」,众缘和合而生的意思。

成就大智,具足大忍,住大慈悲心〔60〕,有大坚固力,历事诸佛,不般涅槃〔61〕,发弘誓心〔62〕,尽未来际,广于佛所深种净因,于三世法〔63〕悟无生忍〔64〕,逾于二乘〔65〕所行境界,以大善巧化导世间,于大师教〔66〕悉能敷演,祕密之法〔67〕、甚深空性〔68〕皆已了知,无复疑惑。

〔60〕慈悲:能给与快乐叫「慈」,能拔除苦恼叫「悲」。〈大智度论〉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也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中的二无量心。〔61〕般涅槃:梵语Parinirvana的音译,又简称为涅槃、泥洹,翻译成「圆寂」。Nirvana是「寂灭」的意思,寂是寂静无为,没有惑业因缘的造作;灭是灭一切的烦恼,生死的大忧患灭了。《涅槃经》中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为乃为涅槃。」〔62〕弘誓:全名为弘誓愿,指佛菩萨弘大的誓愿。《法华经?普门品》中说:「弘誓深如海。」一切的菩萨都同发四种弘誓,称为四弘誓愿,分别为 :﹙1﹚众生无边誓愿度,﹙2﹚烦恼无尽誓愿断,﹙3﹚法门无量誓愿学,﹙4﹚佛道无上誓愿成。〔63〕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

〔64〕无生忍:安住于无生无灭的真如本体而不动,〈大智度论〉中说:「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65〕二乘:指声闻、缘觉二乘。

〔66〕大师:就是天人之师,佛的十号之一。〈瑜伽论〉中说:「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能摧灭邪秽外道世间出世间,故名大师。」〔67〕祕密之法:即祕密之法藏。祕是奥祕的意思,指深奥的法门;密是隐密的意思,因为法门深奥,所以不容易演示。佛说一切经典都各有祕密之法,甚深祕奥,是佛与佛之间才能了知的境界,不是凡夫常人可以知道的,所以称为密。佛为教导诸大菩萨就开演祕密之法藏,《法华经?信解品》中说:「一切诸佛祕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事实。」而《涅槃经》中说:「愚人不解,谓之祕藏;智人了达,则不名藏。」《解深密经》中也说:「虽有智言,无密意。」可见所谓祕密之法,并不是佛故意有所隐藏,而是因众生的根性不同,才演示出不同的教法。〔68〕甚深空性:甚深,佛法的幽妙称为深,深到极处就称为甚。《法华经?方便品》中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空性,梵语Sunya译为空,Sunyata则译成空性,是真如的另一个名称。真如是离我执、法执两种执着的实体,修空观而离人我、法我的执着,真如的实体就显现出来了。所以依空而显现的实性,就叫作空性,不是说真如的体性是空的。梵语Sunya﹙空﹚,是表示「无实有,然具有功能」,如阿拉伯数字中,整数后面的「零」字。「零」字本身看似没有意义,但一加到任何一个整数后面,它的具体作用就显示出来了。所以甚深空性就是甚深的智慧境界,离一切缘起,住无所缘,证无分别而无舍离,一切法都宛然具在,但却是无所有而存在,一切法的性、相、用都三无分别而同时存在。这种不二的智境,已不是任何语言、文字、概念所可以表达的,所以又称为不可思议。

其名曰:无障碍转法轮菩萨〔69〕、常发心转法轮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慈氏菩萨〔70〕、妙吉祥菩萨〔71〕、观自在菩萨〔72〕、总持自在王菩萨、大辩庄严王菩萨、妙高山王菩萨、大海深王菩萨、宝幢菩萨、大宝幢菩萨、地藏菩萨〔73〕、虚空藏菩萨、宝手自在菩萨、金刚手菩萨、欢喜力菩萨、大法力菩萨、大庄严光菩萨、大金光庄严菩萨、净戒菩萨、常定菩萨、极清净慧菩萨、坚固精进菩萨、心如虚空菩萨、不断大愿菩萨、施药菩萨、疗诸烦恼病菩萨、医王菩萨、欢喜高王菩萨、得上授记菩萨、大云净光菩萨〔74〕、大云持法菩萨、大云名称喜乐菩萨、大云现无边称菩萨、大云师子吼菩萨、大云牛王吼菩萨、大云吉祥菩萨、大云宝德菩萨、大云日藏菩萨、大云月藏菩萨、大云星光菩萨、大云火光菩萨、大云电光菩萨、大云雷音菩萨、大云慧雨充遍菩萨、大云清净雨王菩萨、大云花树王菩萨、大云青莲花香菩萨、大云宝栴檀香清凉身菩萨、大云除闇菩萨、大云破翳医菩萨。如是等无量大菩萨众,各于晡时,从定而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69〕无障碍转法轮菩萨:以下列举五十三位菩萨的尊号,都是已证无生忍,得无碍辩才,有大善巧智慧的十地以上的大菩萨或等觉菩萨,甚至有的是古佛示现以助佛教化众生的,如文殊师利﹙妙吉祥﹚菩萨过去称为「龙种上」佛,观世音菩萨过去称为「正法明如来」等。他们的尊称都是根据各自的本愿,或德行而立的,凡是听闻的人都能获得利益。譬如无障碍转法轮菩萨,因能精进降伏一切烦恼障碍,自利利他,得无碍的善巧智慧,能够时时随众生不同的根性,转一切法轮而没有障碍,所以称为无障碍转法轮菩萨。〔70〕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梵名为Maitreya Bodhisattva,Maitreya就是「慈」的意思,所以称为慈氏菩萨,弥勒菩萨是音译之名。弥勒是菩萨的姓,名叫阿逸多,是「无能胜」的意思。弥勒菩萨未来将承继释迦牟尼佛的佛位,是补处的菩萨,现在则于兜率天的内院说法,再经四千年﹙人间的五十六亿七千年﹚,将下生到人间来,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这位菩萨过去修行时,遇到慈氏佛为他说《慈心三昧经》,他依之修行而证得慈心三昧,将来成佛也称为慈氏佛。〔71〕妙吉祥菩萨:梵名为Manjusri Bodhisattva,又音译为曼殊师利或文殊师利菩萨,Manju是「妙」的意思,sri是「吉祥」的意思,所以又称为妙吉祥菩萨。这位菩萨与普贤菩萨为一对,常陪侍在释迦牟尼佛之左边,在四大菩萨中代表智慧。右手持宝剑,左手持经卷,表示智慧之利剑能断一切烦恼;驾骑师子,表示智慧的威猛,所以人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所谓「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所以代表智慧的文殊师利菩萨,在佛经中常被称为诸佛之母,母为能生的意思,可见诸佛都是由智慧而生,如《心地观经》中就说:「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中也说:「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普贤菩萨则常陪侍在佛的右边,所骑的六牙白象稳重广大,象征清净行愿的宏广,象的六牙表示六度万行,在四大菩萨中代表大行之力,所以人称「大行普贤菩萨」。〔72〕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简称观音菩萨,梵名为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其中Avalokita是「观」或「见」的意思,svara则是「声音」的意思,所以称为观音菩萨。又曾发愿寻声救苦,如《法华经》上所说:「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因此又称为观世音菩萨。又Avalokitesvara是由Avalokita和isvara两个字所组成的,其中isvara是「自在」的意思,表示时时都能观照自己的本性,恒在本位上安住不动,而且具大道心能拔济众生的苦难,没有障碍,因此又称为观自在菩萨,在四大菩萨中代表大慈悲心,所以人称「大悲观世音菩萨」或「大悲观自在菩萨」。〔73〕地藏菩萨:梵名为Ksitigarbha Bodhisattva,Ksiti是「大地」的意思,garbha就是「藏」的意思,形容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密藏,所以称为地藏。地藏菩萨在忉利天受释迦牟尼佛的付嘱,每天入恒沙禅定,观察一切众生的机缘,在二佛之间没有佛的世界,教化六道的众生。就像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释迦牟尼佛已经入灭,弥勒佛还未出世,地藏菩萨就是我们的守护菩萨,就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嘱累人天品》中佛说的:「地藏!地藏!记吾今日在忉利天中,于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菩萨、天龙八部大会之中,再以人天诸众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嘱于汝,无令是诸众生堕恶趣中,一日一夜。」地藏菩萨手上拿着宝珠和锡杖,正如地藏菩萨赞中说的:「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震开地狱门。」人天六道众生都是他救护的对像,而且他曾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所以人称「大愿地藏王菩萨」,在四大菩萨中代表大愿之力。〔74〕大云净光菩萨:大云是譬喻菩萨的法身德有如虚空,智慧有如大云一样,能遍满润泽一切众生,这是十地以上的大菩萨所证得的法云智的特德,所以十地称为法云地。以下皆同。

复有梨车毘〔75〕童子〔76〕五亿八千,其名曰:师子光童子、师子慧童子、法授童子、因陀罗授〔77〕童子、大光童子、大猛童子、佛护童子〔78〕、法护童子、僧护童子、金刚护童子、虚空护童子、虚空吼童子、宝藏童子、吉祥妙藏童子。如是等人而为上首,悉皆安住无上菩提,于大乘中〔79〕,深信欢喜,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75〕梨车毘:梵语Licchavi的音译,意思是薄皮,是毗舍离城剎帝利种的名字,因为相传他们的祖先是从一个胞肉中生出来的,所以就取了这个名字,属于仙族中的王种。〔76〕童子:梵语称为Kumara,又音译为究摩罗或鸠摩罗,所以有名的大译师鸠摩罗什的名字就是「童寿」的意思。之所以称这些仙族为童子,是指这些仙众没有淫欲心,就像世间的童子一样。又佛经中也常称菩萨为童子,〈释氏要览〉中说:「若菩萨从初发心断淫欲,乃至菩萨是名童子。」例如文殊师利菩萨又名文殊师利童贞菩萨或文殊师利童子。〔77〕因陀罗授:因陀罗是梵语Indra的音译,本义为天主、帝王,在佛经里是指帝释天﹙忉利天﹚的天王。梵语Dana翻译为授,是「给与」的意思。〔78〕佛护童子、法护童子、僧护童子:为佛、法、僧三宝所护念的童子。〔79〕大乘:梵语Mahayana翻译成大乘。大是相对于止求自身的解脱,证入空寂之涅槃的小乘而说的。乘是车乘,有运载的意思。菩萨发心救度众生,如大车能运载众生到彼案,所以称为大乘。《法华经?譬喻品》中说:「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

复有四万二千天子〔80〕,其名曰:喜见天子、喜悦天子、日光天子、月髻天子、明慧天子、虚空净慧天子、除烦恼天子、吉祥天子。如是等天子而为上首,皆发弘愿,护持大乘,绍隆〔81〕正法,能使不绝,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80〕天子:梵语为Deva,意思是天上的人、天神,为护法天龙八部之一。以下所提到的这些天神,大多是四天王天或忉利天的天人。〔81〕绍隆:绍是继承,隆是兴隆。

复有二万八千龙王〔82〕,莲华龙王、伊罗叶龙王〔83〕、大力龙王、大吼龙王、小波龙王、持駃水龙王、金面龙王、如意龙王。如是等龙王而为上首,于大乘法,常乐受持,发深信心,称扬拥护,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82〕龙王:梵语龙称为Naga﹙那伽﹚,王则为Raja,龙王就称为Nagaraja,是护法天龙八部之一,有神力,能变化云雨,《孔雀王经》中就提到诸龙王的护持佛法。〈翻译名义集〉卷二说,龙的种类有四种,分别为:﹙1﹚守护诸天宫殿,护持使其不落下。﹙2﹚兴云降雨,利益人间。﹙3﹚地龙,决江开渎。﹙4﹚伏藏,守护转轮王大福人之宝藏。其中并提到投生龙族中的因缘有四种:﹙1﹚多布施,﹙2﹚瞋恚,﹙3﹚轻慢他人,﹙4﹚自贡高。〔83〕伊罗叶龙王:即善住龙王。伊罗叶是梵语Elapattra的音义混译,又译作伊罗钵挐,伊罗﹙Ela﹚是树的名字,钵挐﹙pattra﹚是「叶」的意思。伊罗叶龙王就是依伊罗树的叶子而住或吃伊罗树的叶子的龙王。

复有三万六千诸药叉〔84〕众,毘沙门天王〔85〕而为上首,其名曰:菴婆药叉〔86〕、持菴婆药叉、莲花光藏药叉、莲花面药叉、颦眉药叉、现大怖药叉、动地药叉、吞食乐叉。是等乐叉悉皆爱乐如来正法,深心护持,不生疲懈,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84〕药叉:梵语Yaksa的音译,又译为夜叉,翻译成勇健、轻捷、捷疾鬼,能飞腾空中,是护法天龙八部之一,由毘沙门天王管理,以护持众生。《楞严经》中说:「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即天行罗剎,如川岳等神,皆为有力的明神﹚,中品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剎。」这些鬼神虽然有高下的分别,但都属于恶趣,所以若是由人趣去投生的,就算是堕落了。〔85〕毘沙门天王:梵名Vaisramana的音译,是「多闻」的意思。这位天王恒常护持如来的道场,欢喜听闻佛法,所以称为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之一,是北方护法的天神,也是施福之神。〔86〕菴婆药叉:菴婆是树名,梵语Amraba的音译,又译作菴婆罗、菴摩罗,是一种果树,结的果子像桃子,有的说就是芒果树。有大小两种品种:小的品种,生的时候是青色的,熟了就变成黄色;大的品种则始终都是青色的。这种果树开的花很多,但结成果子的却很少。〈大智度论〉中说:「菩萨发大心,鱼子菴树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就是以它的这种特性和鱼所产的卵,来譬喻发大心的菩萨虽然多,但能始终如一,证果得道的却很少。

复有四万九千揭路茶〔87〕王,香象势力王〔88〕而为上首。及余健闼婆〔89〕、阿苏罗〔90〕、紧那罗〔91〕、莫呼洛伽〔92〕等,山林河海一切神仙,并诸大国所有王众,中宫后妃、净信男女,人天〔93〕大众悉皆云集,咸愿拥护无上大乘,读诵受持,书写流布,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87〕揭路茶:梵名Garuda的音译,又译作迦楼罗,就是金翅鸟,护法天龙八部之一。是一种性格猛烈的大鸟,两个翅膀张开有三百三十六万里宽,我们所居住的阎浮提只能容得下牠的一只脚,龙则是牠的食物,牠吃龙就像吃面条一样。〔88〕香象势力王:梵名Gandhahastin,Gandha就是「香」、hastin就是「象」的意思。〔89〕健闼婆:梵名Gandharva的音译,又译作干鞑婆,是「嗅香」的意思,因为此神不吃酒肉,只要闻香就饱了,所以身上也会发出香气,是天上的音乐神,护法天龙八部之一。传说中此神原是半神半人的天上乐师,善于弹琴,能演奏种种奇妙的雅乐,经常住在地上的宝山之中。帝释天要听雅乐时,就燃香招唤此神,此神闻香就上升到帝释天宫,演奏天乐,是帝释天属于专司雅乐之神,又叫香神。〔90〕阿苏罗:梵名Asura的音译,译作「无端正」,容貌丑陋的意思;又译作「无酒」﹙指天上的甘露,又称为天酒、美露,味道甘美就像蜜一样,是天人不死的药,吃了以后就命长体安,而且身上发光,阿修罗没有这种福报,所以称为无酒﹚。又译作「非天」,因为他们的果报像天人但又不是真正的天人,而且因妒忌天人的福报,所以常和帝释天所率领的天族敌对。是六道之一,也是守护佛法的天龙八部众之一。〔91〕紧那罗:梵名Kimnara的音译,译作「人非人」﹙因为此神头上长了一只角,似人又不像人﹚、疑神、歌神、乐神。此神和干闼婆原是印度最古老的恶神之一,在佛教中则成为护法天龙八部众之一,是帝释天的法乐之神,诸天举行法会时,经常由紧那罗担任音乐演奏。〔92〕莫呼洛伽:梵名Maharaga的音译,又译作摩呼洛伽,是「大腹行」、「大蟒神」的意思,也是护法天龙八部众之一。〔93〕人天:人间的人及天人。

如是等声闻〔94〕、菩萨、人天大众、龙神八部既云集已,各各至心合掌恭敬,瞻仰尊容,目未曾舍,愿乐欲闻殊胜妙法。尔时,薄伽梵,于日晡时,从定而起,观察大众,而说颂曰:

〔94〕声闻:梵语为Sravaka,是佛小乘法中的弟子,听闻佛的声教,证悟四圣谛﹙苦、集、灭、道﹚的道理,断尽见惑、思惑,而入涅槃的圣人。

「金光明妙法 最胜诸经王 甚深难得闻 诸佛之境界

我当为大众 宣说如是经 并四方四佛 威神共加护

东方阿閦尊〔95〕 南方宝相佛〔96〕 西方无量寿〔97〕 北方天鼓音〔98〕

〔95〕阿閦尊:全名为阿閦毗佛,梵名为Aksobhya Buddha,为「不动」、「无瞋恚」的意思。过去在离此东方千佛剎土,出现于阿比罗提国的大日如来的地方,发菩提心,修行后成佛于东方,国土名为善快或妙喜,现今就在此国土中说法。〔96〕宝相佛:梵名Ratnaketuv Buddha,在有些经典里,往往又称为南方宝幢佛或宝生佛。〔97〕无量寿:即阿弥陀佛,梵名为Amitahba Buddha或Amitayu Buddha,意思是「无量光」或「无量寿」。《佛说阿弥陀经》中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关于西方极乐世界的详细情况,可参考《佛说阿弥陀经》中的描述。〔98〕天鼓音:梵名为Dibyadundubbi﹙天鼓﹚meghanirghosa﹙雷鸣﹚Buddha,所以全名应为天鼓雷音佛,比喻如天鼓,虽然没有形相,而能演说法音警醒众生。

我复演妙法 吉祥忏中胜 能灭一切罪 净除诸恶业

及消众苦患 常与无量乐 一切智根本 诸功德庄严

众生身不具 寿命将损减 诸恶相现前 天神皆舍离

亲友怀瞋恨 眷属悉分离 彼此共乖违〔99〕 珍财皆散失

恶星为变怪 或被邪蛊侵 若复多忧愁 众苦之所逼 睡眠见恶梦 因此生烦恼

是人当澡浴 应着鲜洁衣 于此妙经王 甚深佛所赞 专注心无乱 读诵听受持

由此经威力 能离诸灾横 及余众苦难 无不皆除灭

护世四王众〔100〕 及大臣眷属 无量诸药叉 一心皆拥卫

大辩才天女〔101〕 尼连河水神〔102〕 诃利底母神〔103〕 坚牢地神众〔104〕

梵王〔105〕帝释主〔106〕 龙王紧那罗 及金翅鸟王 阿苏罗天众

如是天神等 并将其眷属 皆来护是人 昼夜常不离

〔99〕乖违:违背、隔离。

〔100〕护世四王众 :即护世四天王。四天王居住于须弥山的半山腰,各自守护东、西、南、北一天下,所以称为护世。本经〈四天王观察人天品第十一〉中说:「世尊!我等四王与二十八部药叉大将,以净天眼过于世人,观察拥护此赡部洲。世尊!以此因缘,我等诸王,名护世者。」〔101〕大辩才天女:梵名Sarasvati Deve,又称妙音天。智慧而有辩才,所以称为辩才天;能发出妙音而歌咏,所以称为妙音天。参见本经〈大辩才天女品第十五之一〉。〔102〕尼连河水神:尼连河,梵名为Nairanjana,又翻译作尼连禅那,是「不乐着」的意思。佛将成道的时候,先到这条河里洗浴,然后坐于菩提树下而成道。〔103〕诃利底母神:即鬼子母神,梵名为Hariti,是欢喜、暴恶或青色的意思。根据〈毗奈耶杂事〉所说,过去王舍城里,有一位独觉佛出世,设了一场大法会,有五百个人相约一起去参加法会。途中遇到一位怀孕的牧牛女,顶着一桶乳酪走在路上,他们就鼓动她一起去参加法会。牧牛女听了很欢喜,就手足舞蹈起来,不小心就流产了。那些人一看她这样,就不再等她而继续往前走,单独留下牧牛女在那儿懊恼。她就以乳酪买了五百个蓭摩罗果,见到独觉佛走过来,她就在一旁顶礼,并供养了这些蓭摩罗果。当时她就发了一个恶愿,说:「我来世要生在王舍城中,将所有人的儿女都吃光。」因为这个恶愿,死后投胎为王舍城中婆多药叉的长女,生了五百个儿子,真的天天抓城中的小孩来吃。城中的人没有办法,只好求助于释迦牟尼佛,佛就以方便力,隐藏了鬼母最小的一个儿子。鬼母悲痛地到处寻找,后来知道小儿子在佛那边,就去向佛要人。佛说:「你有五百个儿子,丢了一个就这幺悲痛,何况其他的人只有一、二个子女呢!」佛就耐心地教化她,并为她授五戒,成为邬波斯迦﹙近侍女﹚,又称为优婆夷。鬼母答应以后不再吃人类的小孩,但又担心没东西吃,佛就告诉她说:「你不必担忧,以后我令弟子每次吃饭的时候,都施食给你和你的五百个儿子,让你们也都能吃饱。既然归依了佛门,你们以后就要诚心地拥护道场和修行者。」鬼子母和她的五百个儿子都很欢喜,从此就成了护法神,尤其拥护三宝和小儿女。〔104〕坚牢地神众:大地神女的名字,梵名为Drdha﹙坚牢﹚Prthivi﹙大地﹚Devate﹙神﹚,是护法的天神,参见本经〈坚牢地神品第十八〉。〔105〕梵王:即大梵天王,梵名Brahmadeva,色界初禅天的天主。这层天已经没有欲界的淫欲心,寂静清静,所以称为梵天,梵﹙Brahma﹚就是清净、离欲的意思。大梵天王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一定最先来请佛转法轮,又常出现在佛的右边,手中拿着白拂尘。〔106〕帝释主:即忉利天﹙三十三天﹚的天主,住在须弥山顶的喜见城,统领其他的三十二天,梵名Sakra-devanam Indra,翻译作释迦提桓因陀罗,简称为释提桓因,又名乔思佳。



我当说是经 甚深佛行处〔107〕 诸佛祕密教 千万劫难逢

若有闻是经 能为他演说 若心生随喜 或设于供养

如是诸人等 当于无量劫 常为诸天人 龙神所恭敬

此福聚无量 数过于恒沙〔108〕 读诵是经者 当获斯功德

亦为十方尊〔109〕 深行〔110〕诸菩萨 拥护持经者 令离诸苦难

供养是经者 如前澡浴身 饮食及香花 恒起慈悲意

若欲听是经 令心净无垢 常生欢喜念 能长诸功德

若以尊重心 听闻是经者 善生于人趣 远离诸苦难

彼人善根熟 诸佛之所赞 方得闻是经 及以忏悔法」

〔107〕佛行处:无上的菩提﹙正觉﹚只有佛能了知,所以称为佛的行处。〔108〕恒沙:恒河是印度三大河之一,两岸的沙很多,又流经佛出生、修行、教化的地方,是佛的弟子们所亲眼见到的,所以佛经中常以恒河的沙,来比喻数目多到不能计算。〔109〕十方尊:十方就是东、西、南、北等十个方位,十方尊指一切世界的诸佛世尊。〔110〕深行:深密的行业,指见法身的初地菩萨以上的行业。

◎附录日本片假名以及日本真言陀罗尼宗的创始者——弘法﹙空海﹚大师,甚为推崇本经,并着有〈金胜王经祕密伽陀〉十七首,加上前后的归命、忏悔、发愿三首,共三十首偈颂,今附录如下:一、归命伽陀﹙偈颂﹚

「归命释迦四智佛 甚深难解金光明 三身本在我心里 因果俱时妙境界

金龙国主心王法 杂类诸天心数众 定慧表示男女像 无心感应自他躬众生盲瞑迷心佛 不识自有无尽珍 我托秘藏本有义 略颂此经秘法轮愿令知闻有缘者 忽见心中最胜仁 处处广行二利行 不证而证无垢尘」二、第一卷序品﹙今用劝请﹚「能寂常居鹫顶室 遮那镇住法界宫 弥陀不动理何异 天鼓宝生智则同比金比光最胜法 如象如龙和合众 海滴剎尘救世者 四量六通济愚童似谷似镜不请友 无色无像非宰功 是故我等净三业 为君为国竭诚忠不来而来降金像 无念而念护玉躬 四海康哉忘帝力 百工良才乐无穷亩无破块两叶有 不鸣□风四生润 □霑三宝更兴隆」

三、忏悔伽陀「知过必改君子行 迷途速返不为痛 隋珠荆玉谁无瑕 释子秃儿皆有凶杀盗婬秽身三戟 妄粗绮间口四锋 贪瞋痴邪心常涌 我我执等意永封爱色眈味广作咎 迷境眩事不悛踪 违教违理不惭愧 自害害他踰毒蜂

覆则长劫沉伪狱 发陈即见佛真容 如佛菩萨悉忏露 五眼通者咸宥纵」

⊙如来寿量品第二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妙幢〔1〕,已于过去无量俱胝〔2〕那庾多〔3〕百千佛所,承事供养,植诸善根。是时妙幢菩萨独于静处,作是思惟:以何因缘,释迦牟尼如来寿命短促,唯八十年?复作是念:「如佛所说,有二因缘,得寿命长。云何为二?一者不害生命,二者施他饮食。然释迦牟尼如来曾于无量百千万亿无数大劫,不害生命,行十善道〔4〕,常以饮食惠施一切飢饿众生,乃至己身血肉骨髓,亦持施与,令得饱满,况余饮食?」

注释:〔1〕妙幢菩萨:梵名Ruciraketu Bodhisattva,在《金光明经》中译成信相菩萨。妙幢或信相都像旗帜一样是用来表征的。〔2〕俱胝:梵语Koti的音译,是「千万」的意思。《华严经》中说:「十万为一洛叉,一百洛叉为一俱胝。」又有说是亿的意思,因为印度的计算法,百万以后就直接跳成亿。〔3〕那庾多:梵语Nayuta的音译,因为计算方法的不同,有说亿或千亿的。〔4〕十善道:身口意十善的业行,是生于善处之道,所以称为十善道。不犯十恶的过失,就是十善。十恶是:身犯杀、盗、淫;口犯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含淫意的杂秽的语言﹚;意犯贪、瞋、痴﹙愚痴、邪见﹚。

时彼菩萨,于世尊所作是念时,以佛威力,其室忽然广博严净,帝青〔5〕琉璃种种众宝,杂彩间饰,如佛净土,有妙香气过诸天香,芬馥〔6〕充满。于其四面各有上妙师子之座〔7〕,四宝〔8〕所成,以天宝衣而敷其上。复于此座有妙莲花,种种珍宝以为严饰,量等如来自然显现〔9〕。于莲花上有四如来,东方不动,南方宝相,西方无量寿,北方天鼓音。

〔5〕帝青:珍宝的名称,梵语为Indranilamukta,是帝释天王之宝,有的是青色,因为这种颜色最为殊胜,所以称为帝释青,简称帝青。〔6〕馥:香气浓厚。

〔7〕师子之座:佛是人中最尊贵的,就像狮子是兽中之王一样,所以佛所坐的座椅,就总称为师子座,就像帝王的座椅称为龙座。又佛坐在座椅上说真实的无为法,警醒迷乱的众生,就像师子一吼,所有的野兽都凛觉一样,所以称为师子座。〔8〕四宝:金、银、琉璃、玻璃﹙即水精﹚。

〔9〕量等如来自然显现:师子座的种种庄严,和诸佛的福智相称。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如」是真如的意思,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所以称为如来。又《金刚经》中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是四如来各于其座加趺〔10〕而坐,放大光明,周遍照耀王舍大城,及此三千大千世界〔11〕,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诸佛国土,雨诸天花,奏诸天乐。尔时,于此赡部洲〔12〕中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以佛威力,受胜妙乐,无有乏少。若身不具,皆蒙具足,盲者能视,聋者得闻,痖〔13〕者能言,愚者得智,若心乱者得本心,若无衣者得衣服,被恶贱者人所敬,有垢秽者身清洁,于此世间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皆显现。

〔10〕加趺:又作跏趺,就是跏趺坐。趺是足背,将左右足背交叉放在左右大腿上的坐法,就称为跏趺坐,又称为双盘。〈嘉祥法华义疏〉中说:「结跏趺坐,是诸佛常坐之法,作此坐者,身端而心正也。」〔11〕三千大千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往外有九山八海交互围绕,以最外围的铁围山为界郭,称为一小世界,每一个小世界都有四大部洲。合一千个小世界,称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的数目是十亿,因为有三个千,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佛所教化的境界。〔12〕赡部洲:梵语Jambudvipa的音译,又译作阎浮提洲,是四大部洲中的南洲,也是我们所住的这个大地的总称。赡部洲的中央有高大的赡部树,印度尤其多,所以就以树为名,称为南赡部洲。其他三洲为: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13〕痖:通「哑」字,口不能讲话的意思。

尔时,妙幢菩萨见四如来及希有事,欢喜踊跃,合掌一心,瞻仰诸佛殊胜之相,亦复思惟释迦牟尼如来〔14〕无量功德,惟于寿命生疑惑心:「云何如来功德无量,寿命短促唯八十年?」尔时,四佛告妙幢菩萨言:「善男子!汝今不应思忖〔15〕如来寿命长短。何以故?善男子!我等不见诸天世间梵、魔〔16〕、沙门〔17〕、婆罗门〔18〕等、人及非人〔19〕,有能算知佛之寿量,知其齐限,惟除无上正遍知〔20〕者。」时四如来欲说释迦牟尼佛所有寿量,以佛威力,欲、色界天诸龙、鬼神、健闼婆、阿苏罗、揭路茶、紧那罗、莫呼洛伽,及无量百千亿那庾多菩萨摩诃萨,悉来集会,入妙幢菩萨净妙室中。尔时,四佛于大众中,欲显释迦牟尼如来所有寿量,而说颂曰:

〔14〕释迦牟尼:梵名Sakyamuni的音译。释迦是姓,是「能」的意思;牟尼是名,是「寂」的意思,所以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能寂,或能仁寂默。〔15〕思忖:思量。

〔16〕魔:梵语为Mara,又译作魔罗,有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的意思。能扰乱人的身心,障碍善法,所以称为魔。魔罗又翻译为「力」,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的别名,这类的鬼神有大神力,能留难修出世间法的修行人。〔17〕沙门:梵语为Sramana,翻译作息心、净志、贫道,又译作勤息,是勤修息烦恼的意思。原本不论佛教徒或外道,凡是出家者都称为沙门。《四十二章经》中,佛说:「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18〕婆罗门:梵语Brahman的音译,印度四姓中的第一种姓,翻译作净行、净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一族。〔19〕非人:天龙八部、人之外的一切冥界的众生。

〔20〕正遍知:梵语为Samyaksambuddha,又音译成三藐三菩提,佛的十号之一。佛正遍知一切的法,所以称为正遍知。

「一切诸海水 可知其滴数 无有能数知 释迦之寿量

析诸妙高山〔21〕 如芥〔22〕可知数 无有能数知 释迦之寿量

一切大地土 可知其尘数 无有能数知 释迦之寿量

假使量虚空 可得尽边际 无有能度知 释迦之寿量

若人住亿劫 尽力常算数 亦复不能知 世尊之寿量

不害众生命 及施于饮食 由斯二种因 得寿命长远

是故大觉尊〔23〕 寿命难知数 如劫无边际 寿量亦如是

妙幢汝当知 不应起疑惑 最胜〔24〕寿无量 莫能知数者」

〔21〕妙高山:须弥山﹙Sumeru﹚的译名,又翻译作妙光山、善高山、善积山。须弥山是一小世界的中心,四宝所成,所以称为妙,又高过其他的山,所以称为高。〔22〕芥:即芥子,佛经中常以芥子来比喻极微小,而以须弥山比喻极高大。如《维摩诘经?不可思议品》中说:「芥子纳须弥。」〔23〕大觉尊:大觉的世尊。声闻虽然自觉了,而不能使他人也觉悟;菩萨虽然自觉也能觉他,但觉行还没有圆满;佛自觉、觉他都圆满了,所以独称为大觉。〔24〕最胜:就是最胜尊,尊中最至极的,是对佛的尊称。如《无量寿经》中说:「愿我功慧力,等此最胜尊。」

尔时,妙幢菩萨闻四如来说释迦牟尼佛寿量无限,白言:「世尊!云何如来示现如是短促寿量?」时四世尊告妙幢菩萨言:「善男子!彼释迦牟尼佛于五浊世〔25〕出现之时,人寿百年,禀性〔26〕下劣,善根微薄,复无信解〔27〕。

〔25〕五浊世:即五浊恶世,又称为五浑、五滓。人寿减到两万岁的时候,就有五种浑浊不清净的现象出现,分别为:﹙1﹚劫浊;劫是长远时节的意思。劫浊是指人寿减到两万岁以后,以下见浊等的其他四浊并起的时候,所以劫浊是总的现像。﹙2﹚见浊;执着于此身的身见、有生灭两边的边见等的一切不正确的知见,劫浊时的众生特别炽盛。﹙3﹚烦恼浊;贪瞋痴等一切习气、烦恼,劫浊时的众生也特别炽盛。以上的见浊、烦恼浊这二浊,是浊的自体。﹙4﹚众生浊;劫浊时的众生,因为见浊、烦恼浊旺盛的结果,所以人间的果报就渐衰败,心智也渐愚钝,身体虚弱,苦多福少。﹙5﹚命浊;因为见浊、烦恼浊的缘故,劫浊时众生的寿命就渐渐缩短,乃至只有十岁。所以众生浊、命浊这二浊,是因为有了见浊和烦恼浊而产生的结果。〔26〕禀性:天性。

〔27〕信解:信能破除不正确的知见,解能破除习性、无明。初听闻佛的说法就生出信心的,称为信解;又钝根的人信佛所说,利根的人解佛所说,也称为信解。

此诸众生,多有我见〔28〕、人见〔29〕、众生〔30〕、寿者〔31〕,养育〔32〕邪见〔33〕、我我所见〔34〕、断常见〔35〕等。

〔28〕我见:「我」是主宰、常的意思。将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的身心,看作常一的主宰,就称为我见或身见。〈唯识论〉中说:「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大乘义章〉中说:「言身见者,亦名我见。五阴﹙五蕴﹚名身,身中见我,取执分别,从其所迷故,名身见。以见我故,从其所立,亦名我见。」就是在五蕴法中,执着有真实的我存在,一切我的所有也是真实的。〔29〕人见:固执实有人中之我的见解,又称为人我见。就是在五蕴法中,计别我是人,和其他五趣不同。〔30〕众生:就是众生见,固执实有众缘和合而生的我存在。就是在五蕴法中,计别我是依五蕴和合而生的。〔31〕寿者:就是寿者见,在藉因缘和合而现出的假我上,执着寿命而生误解。就是在五蕴法中,计别我一期的寿命,住执不放,而有分限。〔32〕养育:即养育现在,执着眼前的一切都是实有的,身口意于是生出种种的造作,而增长后有的业力。〔33〕邪见:即拨无因果的见解,以为世间没有可以招来结果的原因,也没有由原因而产生的结果,所以造恶业也不必恐惧,做善业也不一定就好。这种错谬的见解,是邪中最邪的,所以称为邪见。〔34〕我我所见:「我」是指自己本身;「我所」就是自身以外的事物,执着身外的事物是真实的,是为我所有的,所以称为我所。〈大智度论〉中说:「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先着五蕴之身为我,然后着外物为我所。」〔35〕断常见:有情众生的身心,见自己的生命只限于今世这一期就断绝了,就称为断见。相反的,若以为身心是常住不灭的,就称为常见。

为欲利益此诸异生〔36〕及众外道如是等类,令生正解,速得成就无上菩提〔37〕,是故释迦牟尼如来示现如是短促寿命。善男子!然彼如来欲令众生见涅槃已,生难遭想、忧苦等想,于佛世尊所说经教,速当受持,读诵通利,为人解说,不生谤毁,是故如来现斯短寿。何以故?彼诸众生若见如来不般涅槃,不生恭敬难遭之想,如来所说甚深经典,亦不受持,读诵通利,为人宣说。所以者何?以常见佛,不尊重故。善男子!譬如有人,见其父母多有财产,珍宝丰盈,便于财物不生希有难遭之想。所以者何?于父财物生常想故。善男子!彼诸众生亦复如是,若见如来不入涅槃,不生希有难遭之想。所以者何?由常见故。善男子!譬如有人,父母贫穷,资财乏少,然彼贫人或诣王家或大臣舍,见其仓库种种珍宝悉皆盈满,生希有心,难遭之想。时彼贫人为欲求财,广设方便,策勤无怠。所以者何?为舍贫穷,受安乐故。善男子!彼诸众生亦复如是,若见如来入于涅槃,生难遭想乃至忧苦等想。复作是念:『于无量劫诸佛如来出现于世,如乌昙跋花〔38〕,时乃一现。』彼诸众生发希有心,起难遭想。若遇如来,心生敬信,闻说正法,生实语想,所有经典悉皆受持,不生毁谤。善男子!以是因缘,彼佛世尊不久住世,速入涅槃。善男子!是诸如来以如是等善巧方便成就众生。」尔时,四佛说是语已,忽然不现。

〔36〕异生:凡夫的别名。凡夫因为无明而生出邪见、造恶,因而随着业力的不同而轮回于六道,各受种种不同的果报,所以称为异生。〈大日经疏〉中说:「凡夫者,正译应云异生。谓由无明故,随业受报,不得自在,堕于种种趣中,色心像类,各各差别,故曰异生。」〔37〕无上菩提:菩提﹙Bodhi﹚翻译成觉,无上菩提就是无上觉,是佛觉悟一切法的究竟智慧,再没能超过的,所以称为无上。梵语全名应为Anutara﹙无上﹚samyak﹙正等﹚sambodhi﹙正觉﹚,音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无上正等正觉。〔38〕乌昙跋:花名,梵语Udumbara的音译,又译作优昙钵罗或优昙,意思是「祥应」、「灵瑞」,又称空起花,属于无花果类,不开花就结果子,也有开花的时候,但很难碰到,相传三千年才开一次花,花开时有圣人出现,所以佛经中常用来比喻希有。如〈法华经义疏〉中所说:「优昙此云灵瑞花,又云空起花,天竺有树而无其花。若轮王出世,此花则现。」

尔时,妙幢菩萨摩诃萨与无量百千菩萨,及无量亿那庾多百千众生,俱共往诣鹫峯山中,释迦牟尼如来正遍知所,顶礼佛足,在一面立。时妙幢菩萨以如上事,具白世尊。时四如来亦诣鹫峯,至释迦牟尼佛所,各随本方〔39〕就座而坐,告侍者菩萨言:「善男子!汝今可诣释迦牟尼佛所,为我致问:『少病少恼〔40〕,起居轻利,安乐行不?』复作是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如来!今可演说金光明经甚深法要,为欲饶益一切众生,除去飢馑,令得安乐,我当随喜。』」时彼侍者各诣释迦牟尼佛所,顶礼双足,却住一面,俱白佛言:「彼天人师致问无量:『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复作是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如来!今可演说金光明经甚深法要,为欲利益一切众生,除去飢馑,令得安乐。』」尔时,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告彼侍者诸菩萨言:「善哉善哉!彼四如来乃能为诸众生饶益安乐,劝请于我宣扬正法。」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我常在鹫山 宣说此经宝 成就众生故 示现般涅槃

凡夫起邪见 不信我所说 为成就彼故 示现般涅槃」

〔39〕本方:本来的方所、方位。

〔40〕少病少恼:这是四方佛根据世间通常的问候语,来问候世尊。

时大会中有婆罗门,姓憍陈如,名曰法师授记,与无量百千婆罗门众,供养佛已,闻世尊说入般涅槃,涕泪交流,前礼佛足,白言:「世尊!若实如来于诸众生有大慈悲,怜愍利益,令得安乐,犹如父母,余无等者;能与世间作归依处,如净满月;以大智慧能为照明,如日初出;普观众生,爱无偏党,如罗怙罗〔41〕;惟愿世尊施我一愿!」尔时,世尊默然而止。佛威力故,于此众中,有梨车毘童子,名一切众生憙见,语婆罗门憍陈如言:「大婆罗门!汝今从佛欲乞何愿?我能与汝。」婆罗门言:「童子!我欲供养无上世尊,今从如来求请舍利〔42〕如芥子许。何以故?我曾闻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得佛舍利如芥子许,恭敬供养,是人当生三十三天〔43〕而为帝释。」是时童子语婆罗门曰:「若欲愿生三十三天受胜报者,应当至心听是金光明最胜王经。于诸经中最为殊胜,难解难入,声闻、独觉〔44〕所不能知,此经能生无量无边福德果报,乃至成办无上菩提。我今为汝略说其事。」婆罗门言:「善哉!童子!!此金光明甚深最上,难解难入,声闻、独觉尚不能知,何况我等边鄙之人,智慧微浅而能解了?是故我今求佛舍利如芥子许,持还本处,置宝函中,恭敬供养,命终之后得为帝释,常受安乐。云何汝今不能为我从明行足〔45〕求斯一愿?」作是语已,尔时童子即为婆罗门而说颂曰:

〔41〕罗怙罗:佛的嫡子,梵名为Rahula,又译作罗睺罗,是「障蔽」或「执月」的意思。他在母胎中六年才出生,所以名叫障蔽,障于母胎之中的意思;又生于佛成道之夜,罗睺罗阿修罗王障住月亮出现月蚀的时候,所以又叫执月。他在十五岁时也随佛出家了,在佛的十大弟子中是持戒密行第一的。〔42〕舍利:梵语Sarira的音译,是「身骨」的意思。佛涅槃后所遗留的身骨叫舍利,是由戒、定、慧的薰修而成的。如本经〈舍身品第二十六〉中所说:「此之舍利,乃是无量戒、定、慧之所薰馥,最上福田,极难逢遇。」〔43〕三十三天:即忉利天,梵语为Trayastrimsa,就译作三十三天,为欲界的第二天,在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合成三十三天。〔44〕独觉:又叫缘觉,梵语为Praty-eka﹙独、各自﹚buddha﹙觉﹚,所以又音义混译成辟支佛。又同一字根的Praty-aka有因缘的意思,所以又称为缘觉。初发心的时候,也遇到有佛出世,也曾听佛说法,思惟后有所领悟。后来出生在无佛出世的时候,因过去修习的因缘,生性喜好寂静,不欢喜与人杂居,修行渐渐圆满,虽然没有师友的教导,也能于因缘法中独自悟道,永远超出世间的轮回,所以既是缘觉也是独觉。〔45〕明行足:佛的十号之一,梵语称为Vidyacarana﹙明行﹚-Sampanna﹙具足﹚。明是智慧的别名,称为智明。又「明」指三明,三明为:﹙1﹚宿命明;了知自身、他身宿世的生死相,就是了知过去的智慧。﹙2﹚天眼明;了知自身、他身未来世的生死相,就是了知未来的智慧。﹙3﹚漏尽明;了知现在的苦相,是断一切烦恼的智慧。「行」,指身口意三业。「足」,满足、圆满的意思。唯有佛才能证得究竟的一切智智,身口意都清净圆满,所以称为明行足。

「恒河駃流水 可生白莲花 黄鸟作白形 黑鸟变为赤

假使赡部树〔46〕 可生多罗果〔47〕 朅树罗〔48〕枝中 能出菴罗〔49〕叶

斯等希有物 或容可转变 世尊之舍利 毕竟不可得

假使用龟毛 织成上妙服 寒时可披着 方求佛舍利

假使蚊蚋〔50〕足 可使成楼观 坚固不摇动 方求佛舍利

假使水蛭虫 口中生白齿 长大利如锋 方求佛舍利

假使持兔角 用成于梯蹬 可升上天宫 方求佛舍利

鼠缘此梯上 除去阿苏罗 能障空中月 方求佛舍利

若蝇饮酒醉 周行村邑中 广造于舍宅 方求佛舍利

若使驴脣色 赤如频婆〔51〕果 善作于歌舞 方求佛舍利

乌与鸺鶹〔52〕鸟 同共一处游 彼此相顺从 方求佛舍利

假使波罗〔53〕 可成于伞盖 能遮于大雨 方求佛舍利

假令大船舶 盛满诸财宝 能令陆地行 方求佛舍利

假使鹪鹩〔54〕鸟 以嘴衔香山〔55〕 随处任游行 方求佛舍利」

〔46〕赡部树:树名,梵语为Jumbu,又翻译成阎浮,印度很多这种树,树阴浓厚,比丘多欢喜在它的树影中住。我们所住的南赡部洲﹙Jumbu—dvipa﹚,就是根据这种树而命名的,又译作南阎浮提。〔47〕多罗果:多罗是树名,梵语为Tala,是岸树、高耸树的意思,是椰子树的一种,也就是大王椰子。树形就像棕榈树,叶子的形状也相似,果子成熟时是红色,像大石榴。多罗树的叶子,称为贝多罗,贝就是「叶」的意思。用多罗树叶书写的经文,就称为贝叶经。〔48〕朅树罗 :树名,梵语为Kharjura,又译作渴树罗、佉珠罗,意思是「酢果」。属于棕榈科,树叶呈栉齿形,果实有指头般大,形状像小枣,但果汁比枣多,甜中带涩,吃起来像干柿子,原产于波斯,所以又称为波斯枣。在《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摩?卷五》中,并将朅树罗桨列为八种浆药之一,随后的夹注说:「形如小枣,涩而且甜,出波斯国,中方亦有,其味稍殊。其树独生,状如棕榈,其果多有浆,至番隅时,人名为波斯枣,其味颇与干柹﹙柿﹚相似。」〔49〕菴罗:植物名,梵语为Amra,又译作蓭摩罗,由于梵文中还有与蓭摩罗梵名相似的植物,因此音译成中文后,常混淆不清,最常见的如称为阿摩勒或蓭摩洛迦﹙Amalaka﹚的余甘子,但在《起世经?卷一》的〈阎浮品〉中却同时举出阿摩勒与蓭摩罗,而《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的注解中,更明白地指出这两种植物完全不同,可见是后人混用了。在唐玄奘大师所着的〈大唐西域记〉及佛教律典《茶拉迦》等的医学书中,都认为蓭摩罗果是有酸味、具有多方面效能的药用果实,非常受到重视。蓭摩罗树产于印度各地,叶子的形状像柳叶,果实形状像梨而底部钩曲,种类很多,有的果子生的时候是青色,熟的时候变黄色;有的始终是青色的。如《维摩诘经?佛国品》中鸠摩罗什的注解就说:「蓭罗树,其果似桃非桃。」〈大唐西域记?卷四〉中则说:「蓭没罗果,虽同一名,而有两种:小者生青熟黄,大者始终青色。」就因为蓭摩罗树在印度各地都有,所以蓭摩罗果在佛经中常常出现,如比喻所见到的事物非常清楚时,就说:「如观掌中蓭摩罗果。」此外,因为蓭摩罗树开的花虽然很多,但结成果子的却很少,所以又常以它的这种特性以及鱼子的难长,来比喻菩萨发心成熟的困难。〈大智度论?卷四〉中就有一首偈颂说:「菩萨发大心,鱼子菴罗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往生要集〉中也说:「鱼子难长,菴罗少熟。」〔阿摩勒果Amalaka,意思是「无垢」。根据〈一切经音义〉中所说,阿摩勒的叶子像小枣,花呈白色而小巧,果实像胡桃,果味酸而甜,可以入药。僧肇在〈注维摩诘经?弟子品〉中说,阿摩勒果形似槟榔,食用可祛除风寒。可见阿摩勒果是具有药用价值的药果。又据〈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五中说,蓭摩洛迦就是岭南的余甘子。余甘子刚吃的时候稍有苦味,或略带酸涩,然后转甜,所以称为余甘子,又叫油柑,除了药用之外,也可以用来洗发。〕〔50〕蚋:蚊子一类,体形较蚊子小而黑,会吸食人和动物的血。

〔51〕频婆:植物名,梵语为Bimba,果实是赤红色的。

〔52〕鸺鶹:鸟名,梵语为Uluka,枭鸱之类凶猛的鸟,昼伏夜出,就是猫头鹰。〔53〕波罗:植物名,常绿草木,又叫凤梨,产于热带,叶狭窄而长,果实呈椭圆形像松果而大。〔54〕鹪鹩:鸟名,体形小而嘴尖,身上有微细的黑褐色横斑,又叫巧妇。〔55〕香山:梵名为Gandha—madana,Gandha的意思是「香」,madana的意思是「醉」,就是「有芳香森林的山脉」,在雪山﹙Himalaya﹚之北,〈俱舍论〉称之为香醉山。《观佛三昧海经》中说:「雪山有树,名殃伽陀,其果甚大,其核甚小,推其本末,从香山来,以风力故,得至雪山。」〈俱舍论〉中说:「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出四大河。」〈南山戒疏〉中说:「四河本源香山所出,﹙中略﹚,俗云崑仑者,经言香山。」

尔时,法师授记婆罗门闻此颂已,亦以伽他,答一切众生憙见童子曰:

「善哉大童子 此众中吉祥 善巧方便心 得佛无上记〔56〕

如来大威德 能救护世间 仁可至心听 我今次第说

诸佛境难思 世间无与等 法身性常住〔57〕 修行无差别

诸佛体皆同 所说法亦尔 诸佛无作者 亦复本无生〔58〕

世尊金刚体〔59〕 权现于化身〔60〕 是故佛舍利 无如芥子许

佛非血肉身 云何有舍利 方便留身骨 为益诸众生

法身是正觉〔61〕 法界即如来〔62〕 此是佛真身 亦说如是法」

〔56〕无上记:再没有超过这个的摄受记别了。因为登初地以后就生如来家,名为童子,就是真佛子的意思,是最高的摄受记别了。〔57〕法身性常住:法身﹙Dharmakaya﹚的真如自性是恒常不变的,自性如果会变异就不是真如了。法身是佛的三身﹙法身、应身、化身﹚之一。法身为佛的真身,其他二身都是为救度众生而随缘显现而已。如本经〈分别三身品第三〉中所说:「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所以法身具备理、智二法,是一切法的体性之所依,所以称为法身。〔58〕诸佛无作者 亦复本无生:「作」是造作的意思。自性法身是本有的,不是造作而成的,也不是新生出来的。〔59〕金刚体:如金刚一样坚固的身体,指佛身的功德而言。《维摩诘经?方便品》中说:「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仁王经》中也说:「世尊导师金刚体,心行寂灭转法轮。」〔60〕化身:梵名为Nirmanakaya,佛的三身之一,是为度化众生而化现变、化种种形的佛身,所以称为化身或变化身。如本经〈分别三身品第三〉中所说:「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自在力故,随众生心,随众生行,、、、现种种身,是名化身。」〔61〕法身是正觉:法身,清净境就叫法身;一切烦恼皆圆满清净时,法身才得以离障碍而显现,就像牛奶清净时,酥酪自然显现,所以烦恼缠与法身,其实是非一也非异。正觉,梵语为Sambodhi,如来的实智就称为正觉。〔62〕法界即如来:法界的梵语为Dharma—dhatu,Dharma是「法」,dhatu是界、要素、根、性、种的意思,而法界的本性就是法性﹙Dharmata﹚,也就是真如自性。一切情﹙众生﹚器﹙物质﹚的世间,都是法界、法身的周遍自显现。《不增不减经》中说:「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尔时会中三万二千天子,闻说如来寿命长远,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63〕,欢喜踊跃,得未曾有,异口同音而说颂曰:

「佛不般涅槃 正法亦不灭 为利众生故 示现有灭尽

世尊不思议 妙体无异相〔64〕 为利众生故 现种种庄严」尔时妙幢菩萨亲于佛前,及四如来并二大士诸天子所,闻说释迦牟尼如来寿量事已,复从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若实如是,诸佛如来不般涅槃,无舍利者,云何经中说有涅槃及佛舍利,令诸人天恭敬供养?过去诸佛,现有身骨流布于世,人天供养得福无边,今复言无,致生疑惑。惟愿世尊哀愍我等,广为分别!」

〔63〕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Anutara—samyak—sambodhi,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是佛智的名称,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64〕妙体无异相:妙体,殊妙的体性,指法身。无异相,空有不二,离一切二元的对立。

尔时,佛告妙幢菩萨及诸大众:「汝等当知,云般涅槃有舍利者,是密意〔65〕说,如是之义,当一心听。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知,有其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66〕,说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为十?一者、诸佛如来究竟断尽诸烦恼障、所知障故〔67〕,名为涅槃。二者、诸佛如来善能解了有情无性及法无性故〔68〕,名为涅槃。三者、能转身依及法依故〔69〕,名为涅槃。四者、于诸有情任运休息〔70〕化因缘故,名为涅槃。五者、证得真实无差别相平等法身故,名为涅槃,六者。了知生死及以涅槃无二性故,名为涅槃。七者、于一切法了其根本,证清净故,名为涅槃。八者、于一切法无生无灭,善修行故,名为涅槃。九者、真如法界〔71〕实际平等,得正智故,名为涅槃。十者、于诸法性及涅槃性得无差别故,名为涅槃。是谓十法说有涅槃。」

〔65〕密意:依佛的内自证的境界而言,佛意深密,不是凡夫之所能测知的,所以称为密意。〔66〕真实理趣:是离分别、离非真实的戏论的究竟真理。

〔67〕究竟断尽诸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所知障合称为二障,因有贪瞋痴等的诸惑,而生出这二种障。﹙1﹚烦恼障。贪瞋痴等的一切妄惑,能令有情众生造业,而轮回于六道的生死之中不得自在,因而障碍涅槃寂静,所以称为烦恼障。这些妄惑扰乱有情的身心,所以称为烦恼;烦恼能障涅槃,所以称为障。这烦恼障是由我执而生的。﹙2﹚所知障。一切贪瞋痴等妄惑,令有情愚痴迷闇,不能了知诸法的事相及实性﹙真如﹚,因而障碍可以了知事相实性的菩提妙智,所以称为障。这所知障是由法执而生,微细的所知障是指着于空有、生灭、垢净、增减等二元对立的认知障碍。究竟断尽诸烦恼障、所知障就是解脱德。〔68〕解了有情无性及法无性:有情,即一切众生;性,指不变的体性;法,梵语Dharma,是通于一切的意思,指一切有为、无为法。一切众生及有为、无为法,都不过是自性真如的随缘显现,而由能取、所取的分别心而成立,都没有究竟不变的体性,似有而实非有。能解了有情无性及法无性就是般若﹙智慧﹚德。〔69〕能转身依及法依:「依」依,梵语为Nidhi,是依止或依凭的意。证无分别智称为转依,由执持虚妄与遍计的身﹙众生﹚相和法相,转而安住于清净无分别的智境。由依于「身」转而依于「法身」,由依于「法」转而依于「法性」,由虚妄分别转为无分别。所以在转依中所起的智,便称为无分别智。能转化对于自身、其他众生及一切法的依止、执着,而回归自性的真如本体,这就是法身德。以上的解脱德、般若德、法身德三者,不是一也不是异,合称为大般涅槃三德。〔70〕任运休息:任运是随各种不同的空间、时间的局限,而自相本然示现。休息是以种种方便智慧,休止停息众生轮回的因缘。〔71〕真如法界:真如,梵语为Bhutatathata,又译作真如性。「真」是真实之义,「如」是如常之义。诸法的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所以是「真」;常住而不变改,所以是「如」。又有说自性清净心、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都是同体而异名。真如法界就是实相﹙Bhutakoti﹚法界,真如的真﹙Bhuta﹚是形容「如如」的不颠倒、不虚妄。〈辩中边论〉中所说:「略说空异门﹙同义词﹚,谓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法界等应知。」可见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法界等都是空﹙Sunya﹚的同义词。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知,复有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为十?一者、一切烦恼以乐欲〔72〕为本,从乐欲生,诸佛世尊断乐欲故,名为涅槃。二者、以诸如来断诸乐欲,不取一法,以不取故,无去无来,无所取故,名为涅槃。三者、以无去来及无所取,是则法身不生不灭,无生灭故,名为涅槃。四者、此无生灭,非言所宣,言语断故〔73〕,名为涅槃。五者、无有我人,惟法生灭,得转依故〔74〕,名为涅槃。六者、烦恼〔75〕随惑〔76〕,皆是客尘〔77〕,法性〔78〕是主,无来无去,佛了知故,名为涅槃。七者、真如是实,余皆虚妄,实性体者即是真如,真如性者即是如来,名为涅槃。八者、实际之性无有戏论〔79〕,惟独如来证实际法,戏论永断,名为涅槃。九者、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十者、不实之法是从缘生〔80〕,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槃。善男子!是谓十法说有涅槃。」

〔72〕乐欲:愿求和欲望。

〔73〕言语断:言语道断的略称。〈二教论〉中说:「言断心灭。」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离一切相的意思。《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中,地藏菩萨说:「离一切相者,所谓不可依言说取,以菩提法中无有受言说者,及无能言说者故。又不可依心念知,以菩提法中无有能取可取,无自无他,离分别相故。」〔74〕得转依故:指证得菩提、涅槃二种妙果。转是转舍、转得的意思;依是所依的意思,指第八识。转舍第八识中烦恼障的种子,而转得其实性的涅槃;又转舍第八识中所知障的种子,而转得其中无漏真智的无上觉﹙即菩提﹚,称之为转依。所得的菩提、涅槃,称为二转依的妙果。〈唯识论〉中说:「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75〕烦恼:梵语为Klesa,贪欲、瞋恚、愚痴等一切妄惑,能烦心恼身,所以称为烦恼。〈大智度论〉中说:「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六大根本烦恼为:贪、瞋、痴、慢、疑、不正见﹙恶见﹚。〔76〕随惑:即随烦恼。相对于六大根本烦恼,而称其余的烦恼为随烦恼。在大乘百法中,列有小随、中随、大随等二十种随烦恼,如忿、恨、无惭、无愧、懈怠、放逸等。这二十种烦恼,都是随根本烦恼而起,所以称为随烦恼。〔77〕客尘:形容烦恼之词。烦恼并不是心性本有的东西,因迷于理才生起,所以称为客;烦恼能污染心性,所以称为尘。《维摩诘经?问疾品》中说:「菩萨断除客尘烦恼。」〔78〕法性:又称实相、真如、法界等。性指本性而言,有不变、不改的意思。真如是万法的本体,无论在凡在圣,在染在净,其性都不变、不改,所以称为法性。〔79〕戏论:没有实义、真理的言论。〈大日经疏〉中说:「戏论者如世戏,人以散乱心,动作种种身口,但悦前人而无实义。今妄见者、所作者亦同于此,故名戏论。」〈中论〉中说,戏论有二种,一者爱论,二者见论﹙执着于世智辩聪﹚。〔80〕缘生:由因缘而生,指一切有为法而言。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如,复有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为十?一者、如来善知施及施果,无我我所,此施及果不正分别〔81〕,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二者、如来善知戒及戒果,无我我所,此戒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三者、如来善知忍及忍果,无我我所,此忍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四者、如来善知勤及勤果,无我我所,此勤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五者、如来善知定及定果,无我我所,此定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六者、如来善知慧及慧果,无我我所,此慧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七者、诸佛如来,善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一切诸法皆无性,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八者、若自爱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众苦恼,诸佛如来除自爱故,永绝追求,无追求故,名为涅槃。九者、有为之法〔82〕皆有数量,无为法〔83〕者数量皆除,佛离有为,证无为法,无数量故,名为涅槃。十者、如来了知有情及法,体性皆空,离空非有,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为涅槃。善男子!是谓十法说有涅槃。」

〔81〕无我我所,此施及果不正分别:以修布施为例,若见有能布施的我、我所布施的物,以及布施的果报,有这些我执、法执,就叫不正分别。若不见有能施的我、我所施的物,以及布施的果报,三轮清净,才能趣向涅槃。以下各种波罗蜜的修行方法也都相同,必须对能修行的我和所修行的法都不执着,我执、法执除尽,才能清净圆满。〔82〕有为法:「为」是造作的意思,有造作就称为「有为」。由因缘所生的一切事物都是有为法。能生的因缘,是造作所生的事物者;所生的事物,必定有其因缘的造作,所以称为有为法。〔83〕无为法:本来自尔,不是因缘造作所生的,称为无为法。

「复次,善男子!岂惟如来不般涅槃是为希有?复有十种希有之法,是如来行。云何为十?一者、生死过失,涅槃寂静,由于生死及以涅槃证平等故,不处流转〔84〕,不住涅槃,于诸有情不生厌背,是如来行。二者、佛于众生不作是念:『此诸愚夫行颠倒见,为诸烦恼之所缠迫,我今开悟,令其解脱。』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于彼有情随其根性意乐胜解,不起分别,任运济度,示教利喜,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是如来行。三者、佛无是念:『我今演说十二分教〔85〕,利益有情。』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为彼有情广说,乃至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是如来行。四者、佛无是念:『我今往彼城邑聚落,王及大臣、婆罗门、剎帝利〔86〕、薜舍〔87〕、戍达罗〔88〕等舍,从其乞食。』然由往昔身语意行惯习力故,任运诣彼,为利益事而行乞食,是如来行。五者、如来之身无有饥渴,亦无便利〔89〕羸惫〔90〕之相,虽行乞取而无所食,亦无分别,然为任运利益有情,示有食相,是如来行。六者、佛无是念:『此诸众生有上、中、下,随彼机性而为说法。』然佛世尊无有分别,随其器量〔91〕善应机缘,为彼说法,是如来行。七者、佛无是念:『此类有情不恭敬我,常于我所出呵骂言,不能与彼共为言论。彼类有情恭敬于我,常于我所共相赞叹,我当与彼共为言说。』然而如来起慈悲心,平等无二,是如来行。八者、诸佛如来无有爱憎、憍慢、贪惜及诸烦恼,然而如来常乐寂静,赞叹少欲,离诸諠閙,是如来行。九者、如来无有一法不知不善通达,于一切处境智〔92〕现前无有分别。然而如来见彼有情所作事业,随彼意转,方便诱引,令得出离,是如来行。十者、如来若见一分有情得富盛时,不生欢喜,见其衰损,不起忧慼。然而如来见彼有情修习正行,无碍大慈自然救摄,若见有情修习邪行,无碍大悲自然救摄,是如来行。善男子!如是当知,如来、应、正等觉,说有如是无边正行,汝等当知,是谓涅槃真实之相。或时见有般涅槃者,是权方便,及留舍利令诸有情恭敬供养,皆是如来慈善根力。若供养者,于未来世,远离八难〔93〕,逢值诸佛,遇善知识,不失善心,福报无边,速当出离,不为生死之所缠缚,如是妙行,汝等勤修,勿为放逸。」

〔84〕流转:「流」有相续的意思,「转」有生起的意思;流转即指有为法的因果相续而生起。一切凡夫造作善恶的诸业,感应苦乐的果报,轮回于六趣,就称为流转,正如《华严经》所说:「一切众生界,流转生死海。」〔85〕十二分教:即通称的三藏十二部中的十二部经。一切经可分为十二种类:﹙1﹚长行;经典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2﹚重颂;呼应前文长行中的意思,再重复宣说一次文义的偈诵。﹙3﹚孤起颂;不依据长行,而直接以偈诵的句型来表达的经文,如《法句经》。﹙4﹚因缘;经中说见佛闻法及佛说法教化之因缘的经文,如诸经中的序品。﹙5﹚本事;佛说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如本经〈莲华喻赞品第七〉。﹙6﹚本生;佛说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如本经〈舍身品第二十六〉。﹙7﹚譬喻;经中说譬喻的地方。﹙8﹚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可思议的经文。﹙9﹚论议;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如《楞严经》中七处征心等的经文。﹙10﹚自说;没有提问者,佛自说的经文,如《佛说阿弥陀经》。﹙11﹚方广;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如《大方广佛华严经》。﹙12﹚授记;佛为弟子授成佛之记的经文,如本经〈授记品第二十三〉。有一首偈诵将这十二部经归纳成为:「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部。」〔86〕剎帝利:梵语为Ksatriya,又译作剎利,印度四姓里的第二种性,是王种、田主的意思。〈大智度论〉中说:「剎利者,王及大臣也。」〔87〕薜舍:梵语为Vesa,又译作吠舍、毗舍,印度四姓里的第三种性,商贾之族,就是商人。〔88〕戍达罗:梵语为Sudra,又称为首陀罗,印度四姓里的第四种性,就是农奴。〔89〕便利:轻便顺利,没有阻碍。

〔90〕羸惫:羸,瘦弱;惫,疲倦。

〔91〕器量:才能的多少。

〔92〕境智:如实观照诸法实相的智慧。

〔93〕八难:指见佛闻法有障难的八处,又叫八无暇。梵语Dal翻译成「暇」或「从限制中获得自由」的意思。八难或八无暇也就是八种束缚状态,在这些状态中众生缺乏修学佛法的机会。这八难为:﹙1﹚地狱。﹙2﹚饿鬼。﹙3﹚畜生。〔以上三者是投生于三恶趣,由于恶报的束缚,很难有修习佛法的机会〕﹙4﹚北俱卢洲。因为乐报殊胜,而总无苦难的缘故。﹙5﹚长寿天。就是色界、无色界长寿安稳的地方。〔以上二者在轮回当中虽然是属于比较好的状态,但由于感官享乐的经验太好,反而障碍精神的修习〕﹙6﹚聋盲瘖哑。就是投生为某种机能受损或神智有缺限的人,这些缺限会令人无法了解或接受佛法。﹙7﹚世智辩聪。这种人虽然聪明,但反而被世俗的智慧所局限,而不懂得欣赏或接受佛法。﹙8﹚佛前佛后。就是投生于两佛之间无佛出世的时代。

尔时,妙幢菩萨闻佛亲说不般涅槃及甚深行,合掌恭敬白言:「我今始知如来大师不般涅槃,及留舍利普益众生,身心踊悦,叹未曾有。」说是如来寿量品时,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发无等等〔95〕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四如来忽然不现,礼佛足已,从座而起,还其本处。

◎附录弘法大师〈金胜王经祕密伽陀〉:四、第一卷﹙寿量、舍利、涅槃等趣﹚「三身常不动 四相岂能移 妙幢情怪惑 □子意贪褆龟衣宁御冻 兔梯本难施 驮睹何处有 圆成与十奇虚空谁有际 法体即无为 欲得无边福 应当如是知」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二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奉 制译

⊙分别三身品第三

尔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1〕,在大众中从座而起,偏袒右肩〔2〕,右膝着地〔3〕,合掌恭敬,顶礼佛足,以上微妙金宝之花宝幢〔4〕幡〔5〕盖〔6〕而为供养,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诸如来甚深祕密,如法修行?」

注释:〔1〕虚空藏菩萨摩诃萨:梵名为Akasa﹙虚空﹚-garbha﹙藏﹚,或Gagana﹙虚空﹚-ganja﹙藏﹚。这位大菩萨的名称来由,可以从事上和理上二方面来说:﹙1﹚从事上立名;《大集经?十五品》中说:「虚空藏菩萨得如来神通力故,于虚空中随众生所需,若法若财尽能施与,皆令欢喜,以此方便智故名虚空藏。」﹙2﹚从理上立名;《虚空藏菩萨经》中说:「虚空藏语阿难言:我身即是虚空,以虚空证知一切,为虚空印所印。」依《大集经》中所说,这位菩萨是十地的大菩萨。〔2〕偏袒右肩:袈裟斜挂于左肩,而偏露出右肩,是表示比丘恭敬尊者的仪相。〔3〕右膝着地:印度的敬礼法,以右膝及右指尖着于地,左膝弯曲成九十度,左足立于地上。中国人又称之为胡跪。〔4〕幢:梵语为Ketu,就是旌旗,是一种圆筒形像伞的旗,上面镶有宝珠。〔5〕幡:梵语为Pataka,是一种狭长形的旗。

〔6〕盖:又称伞盖、宝盖、天盖等,佛的供具,有防尘埃的作用。

佛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云何为三?一者化身,二者应身〔7〕,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云何菩萨了知化身?善男子!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如是修习至修行满,修行力故,得大自在〔8〕,自在力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界,悉皆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9〕,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是名化身。善男子!云何菩萨了知应身?谓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10〕,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11〕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12〕、如如智〔13〕本愿力故,是身得现,具三十二相〔14〕、八十种好〔15〕、项背圆光,是名应身。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了知法身?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7〕应身:佛三身之一,梵名为Sambhogakaya,又称为报身,应众生的机缘,与真如相应而福智 圆满,感化报应所现之 佛身。〔8〕大自在:智慧圆满,而起出广大的力用,无论什幺事都能作得,称为大自在。《法华经?弟子授记品》中说:「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9〕相应:契合的意思。

〔10〕真谛:二谛之一。「真」是真实没有虚妄的意思,「谛」是义的意思。真谛是相对于俗谛而说的,如世间法称为俗谛,出世间法就称为真谛。真谛、俗谛合称为二谛。〔11〕一味:如来的教法,譬如甘露之味,能令众生离苦得乐,了脱生死,而且教法的理趣,唯一无二,没有二相,所以称为一味。《法华经?药草品》中说:「如来说法,一相一味。」〔12〕如如:法性的理体,不二平等,所以称为「如」;彼此的一切法也都如、都平等,所以称为「如如」,是正智所契入的理体。又「如」的梵语为Tatha,「如如」则为tathata,为如实观照诸法实相的意思。《楞伽经》中说:「依于正智量,菩萨摩诃萨即当不取名为实,相为不实。当于净除增损二边之颠倒见时,于识更不生名与相外世间时,我即谓之为如如。」〔13〕如如智:契合于如如理体的智慧,亦即如实观照诸法实相的智慧。〔14〕三十二相:全名为三十二大人相,这三十二种相不限于佛才有,总称为大贵人的相。具足这些相的人,在家为轮王,出家则能证无上觉,是印度人的面相说。三十二相如:眉间白毫相、广长舌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等。〔15〕八十种好:又称八十种随形好,是将三十二相更仔细分别为八十种种之好。

「复次,善男子!一切诸佛利益自他,至于究竟。自利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如如智。能于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种种无边用故,是故分别一切佛法,有无量无边种种差别。善男子!譬如依止妄想思惟,说种种烦恼,说种种业用,说种种果报。如是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说种种佛法,说种种独觉法,说种种声闻法。依法如如,依如如智,一切佛法自在成就,是为第一不可思议。譬如画空作庄严具,是难思议;如是依法如如,依如如智,成就佛法亦难思议。」

「善男子!云何法如如、如如智二无分别,而得自在事业成就?善男子!譬如如来入于涅槃,愿自在故〔16〕,种种事业皆得成就;法如如、如如智自在事成,亦复如是。复次,菩萨摩诃萨入无心定〔17〕,依前愿力,从禅定起,作众事业,如是二法无有分别〔18〕,自在事成。善男子!譬如日月无有分别,亦如水镜无有分别,光明亦无分别,三种和合得有影生」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无分别,以愿自在故,众生有感,现应化身,如日月影和合出现。复次,善男子!譬如无量无边水镜,依于光故,空影得现种种异相,空者即是无相。善男子!如是受化诸弟子等,是法身影〔19〕,以愿力故于二种身现种种相,于法身地无有异相。善男子!依此二身,一切诸佛说有余涅槃〔20〕;依此法身,说无余涅槃。何以故?一切余法究竟尽故。依此三身,一切诸佛说无住处涅槃。为二身故,不住涅槃,离于法身,无有别佛。何故二身不住涅槃?二身假名不实,念念生灭,不定住故,数数出现〔21〕,以不定故,法身不尔;是故二身不住涅槃,法身不二,是故不住涅槃,故依三身说无住涅槃。」

〔16〕愿自在故:佛入灭后虽同如如无相,但化导世人的愿力乃没有障碍,如佛的舍利乃能现出种种事业,化导众生。本经〈舍身品第二十六〉中就说:「菩萨舍身时,发如是弘誓,愿我身余骨,来世益众生。此是舍身处,七宝窣堵波,以经无量时,遂沉于厚地。由昔本愿力,随缘兴济度,为利于人天,从地而涌出。」〔17〕无心定:无心定即六识不动而无分别。

〔18〕如是二法无有分别:无心定是契入「如如」,作度化众生的事业是「如如智」,这二法没有分别。〔19〕受化诸弟子等,是法身影:受教化的诸弟子,就是前文所说的入无心定的这些菩萨,也都能现应身和化身去作度生的事业,而这些应化身也都是法身的影像,并非实有的,所以也不能执着。又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这些受教化的弟子等,所见到的应化身,都是法身的镜中影、水中月,都不是实有的。法如如等虽然没有分别,但以愿力的缘故,能应诸弟子不同的机缘,令弟子心上见有种种不同的应化身,而成就种种度生的事业。如《法华经?普门品》中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20〕有余涅槃:又叫有余依涅槃,依是指依身,因为身是人之所依,所以依应身、化身所得的涅槃,就称为有余涅槃。又变异生死的因尽了,果还没有尽,就称为有余涅槃;变异生死的果也尽了,而证得佛的常身,称为无余涅槃。〔21〕数数出现:屡屡出现。

「善男子!一切凡夫为三相故,有缚有障,远离三身,不至三身。何者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22〕,二者依他起相〔23〕,三者成就相〔24〕。如是诸相,不能解故,不能灭故,不能净故,是故不得至于三身。如是三相,能解、能灭、能净故,是故诸佛具足三身。善男子!诸凡夫人未能除遣此三心故,远离三身,不能得至。何者为三?一者起事心〔25〕,二者依根本心〔26〕,三者根本心〔27〕。依诸伏道〔28〕,起事心尽;依法断道〔29〕,依根本心尽;依最胜道〔30〕,根本心尽。起事心灭故,得现化身;依根本心灭故,得显应身;根本心灭故,得至法身。是故一切如来具足三身。」

〔22〕遍计所执相:梵语为Parikalpita,「遍」是周遍,「计」是计度。由于凡夫妄情的执着、计度,而将虚幻的事物当作是实有的,就像在夜间看见绳子,因为光线不足的缘故,而误以为是蛇,但事实上并非真有蛇,但不明白的凡夫却以为真的有蛇,而生出种种的执着、畏惧,这就是遍计所执相。〔23〕依他起相:梵语为Paratantra,指依种种因缘而生的一切万法。「他」就是指种种的因缘,如绳子是由痲及人力等的助缘而生的。〔24〕成就相:梵语为Parinispanna,即圆成实相,是圆满成就一切的真实本体,亦称为法性、真如。如绳子的体性为麻一样。以上三相又称为三性。〔25〕起事心:执着于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对外境所产生的主观的分别,随而造作种种身口意之业的心,就称为起事心。〔26〕依根本心:指第七末那﹙Manas﹚识,梵语Manas是「意」的意思。这第七末那识,是以第八识﹙根本心﹚的见分为所依,而恒常作意生起「我」的主观的思量,是我执、法执的根本,所以称为依根本心,是一切染法的根源。〔27〕根本心:指第八阿赖耶﹙Alaya﹚识心王,梵语Alaya是「摄藏」的意思。这第八阿赖耶识,含藏一切善恶的种子,为万法生起的根本,能生出一切染净的法,所以称为根本心。〔28〕依诸伏道,起事心尽:伏是制伏的意思。制伏主观的虚妄分别心所起的妄惑,令妄心一时不起现行﹙起事心尽﹚,但种子还没有断。〔29〕依法断道,依根本心尽:断道是断见惑、思惑的法门。迷于理而妄起分别称为「见惑」,对境生出贪爱称为「思惑」。又指初地到十地的菩萨,修布施、持戒,以至智波罗蜜等的十圣道,次第断尽一切业。有漏道的对治是制伏前六识,令六根不妄起主观的分别,只能暂时伏惑;依无漏道,见自性清净心﹙依根本心尽﹚,才能断惑。〔30〕依最胜道,根本心尽:分别心与外境都没有不变的本体,所以都本来寂灭,要去掉的只是妄执,这种无上的觉道﹙菩提﹚就是最胜道。依最胜道而永远舍离一切习气时﹙根本心尽﹚,法身自能显现。

「善男子!一切诸佛于第一身,与诸佛同事;于第二身,与诸佛同意;于第三身,与诸佛同体。善男子!是初佛身,随众生意有多种故,现种种相,是故说多。第二佛身,弟子一意,故现一相〔31〕,是故说一。第三佛身,过一切种相,非执相境界,是故说名不一不二。善男子!是第一身,依于应身得显现故;是第二身,依于法身得显现故;是法身者,是真实有,无依处故。」「善男子!如是三身,以有义故而说于常,以有义故说于无常。化身者,恒转法轮,处处随缘,方便相续,不断绝故,是故说常;非是本故,具足大用,不显现故,说为无常。应身者,从无始来,相续不断,一切诸佛不共之法〔32〕能摄持〔33〕故,众生无尽,用亦无尽,是故说常;非是本故,以具足用,不显现故,说为无常。法身者,非是行法〔34〕,无有异相,是根本故,犹如虚空,是故说常。善男子!离无分别智,更无胜智,离法如如,无胜境界;是法如如,是慧如如,是二种如如,如如不一不异〔35〕,是故法身慧清净故,灭清净故,是二清净,是故法身具足清净。」

〔31〕弟子一意,故现一相:这里的弟子指证初地以上的菩萨。初地以上的菩萨已见法身,所以佛只现佛相,而没有六趣的差别。〔32〕不共之法:佛的功德和其他的菩萨不同,所以称为不共法。佛之不共法有十八不共法、一百八十不共法等。十八不共法为;﹙1﹚身无失;﹙2﹚口无失;﹙3﹚念无失﹙心究竟平等、清净﹚;﹙4﹚无异想﹙对于一切众生都能平等普度而无分别﹚;﹙5﹚无不定心﹙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常不离甚深的胜定﹚;﹙6﹚无不知已舍﹙佛照了一切法又舍离一切法,没有任何的执着﹚;﹙7﹚欲无减﹙欲度众生的心没有厌足的时候﹚;﹙8﹚精进无减;﹙9﹚念无减﹙于一切平等法不会退转﹚;﹙10﹚慧无减﹙于一切智不会退转﹚;﹙11﹚解脱无减﹙离一切执着不会退转﹚;﹙12﹚解脱智见无减;﹙智见明了不会退转﹚﹙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的胜相随智慧而行,利益一切众生﹚;﹙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33〕摄持:能摄一切诸佛的不共法而为依持。

〔34〕非是行法:「行法」指有变异生灭的一切现象。非是行法就是没有变异生灭之相的意思。〔35〕不一不异:法如如﹙法性﹚和慧如如﹙无分别智﹚不是同一个 ,也不是不同。因为无分别智是对境而生,所以和法性不是同一个。但是无分别境智之性,即是如如的法性,所以也不是不同。

「复次,善男子!分别三身,有四种异:有化身非应身,有应身非化身,有化身亦应身,有非化身亦非应身。何者化身非应身?谓诸如来般涅槃后,以愿自在故,随缘利益,是名化身。何者应身非化身?是地前身〔36〕。何者化身亦应身?谓住有余涅槃之身。何者非化身非应身?谓是法身。」「善男子!是法身者,二无所有所显现故。何者名为二无所有?于此法身相及相处〔37〕,二皆是无,非有非无〔38〕,非一非异,非数非非数〔39〕,非明非暗〔40〕。如是如如智,不见相及相处,不见非有非无,不见非一非异,不见非数非非数,不见非明非暗。是故当知境界清净,智慧清净,不可分别,无有中间,为灭道本〔41〕故,于此法身能显如来种种事业。」

〔36〕地前身:菩萨证初地以前称为「地前」,初地以上称为「地上」。地前是凡夫的菩萨,地上是法身的菩萨。地前身就是应菩萨之机,而显现的佛的应身。〔37〕相及相处:「相」指人我之相,「相处」即法我﹙即法执,执着色心等的一切法有真实的体性﹚。因为法我是依人我之相而起,所以称为相处。〔38〕非有非无:非有,因为一切法都是遍计所执﹙执着色心等虚幻的法为实有﹚,都非真实有,所以说非有。非无,但以空所显的法性、真如是实有的,所以说非无。〔39〕非数非非数:超出分别心所生的一切数量,所以说非数。是无分别的境界,连数、非数都不分别,所以说非非数。〔40〕非明非暗:这就是《心经》所说的「不垢不净」。真如、法性本来就净﹙明﹚,不是因修行才成为净﹙明﹚的,所以说非明﹙不净﹚。即使轮回六道,真如自性也不会受染污,所以说非暗﹙不垢﹚。〔41〕为灭道本:境智清净﹙不起分别﹚,所以是四圣谛中灭谛的根本。智慧清净,所以是道谛的根本。

「善男子!是身因缘境界处所,果依于本,难思议故,若了此义,是身即是大乘,是如来性〔42〕,是如来藏〔43〕。依于此身得发初心〔44〕,修行地心〔45〕而得显现,不退地心〔46〕亦皆得现,一生补处心〔47〕、金刚之心〔48〕、如来之心〔49〕而悉显现,无量无边如来妙法,皆悉显现。依此法身,不可思议摩诃三昧〔50〕而得显现;依此法身,得现一切大智。是故二身依于三昧,依于智慧,而得显现。

〔42〕如来性:即真如。一切染、净之法,都摄于如来性、真如之中,也就是真如摄一切法,是一切善、不善的因,能普遍兴造一切众生。〔43〕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含摄如来一切果地的功德,所以称为如来藏。《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说:「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44〕发初心:初发求菩提之心,为十信位的菩萨。

〔45〕修行地心:修行是身口意三业都能依佛所说的真理而修习作行。《法华经?药草喻品》中说:「渐渐修行,皆得道果。」修行地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菩萨。〔46〕不退地心:不退地是指初地之位以上的菩萨。

〔47〕一生补处心:一生受完以后,就次补佛处而成正觉,所以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最后身的菩萨。〔48〕金刚之心:金刚比喻菩萨的大心,坚固不能破坏就如金刚一样。金刚心指十地以上等觉位上的菩萨,因为观心最为明利的缘故。〔49〕如来之心:究竟证大觉妙果而成佛。

〔50〕摩诃三昧:「摩诃」是梵语Maha的音译,是大的意思;「三昧」是梵语Samadhi的音译,有定、正受、等持、等念、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等的意思。﹙1﹚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所以称为定。﹙2﹚正受所观的法而不起主观的分别,所以称为正受。﹙3﹚对一切境界都平等持于心就是定,所以称为等持。﹙4﹚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所以称为等念。﹙5﹚调伏心的燥动,平直心的邪曲,安定心的纷乱,所以称为调直定。﹙6﹚端正心的流转行动,使合于法的依处,所以称为正心行处。﹙7﹚停息心的缘虑,凝结心念,所以称为息虑凝心。

如此法身,依于自体说常、说我,依大三昧故说于乐,依于大智故说清净〔51〕,是故如来常住自在安乐清净。依大三昧,一切禅定〔52〕首楞严〔53〕等,一切念处〔54〕、大法念〔55〕等,大慈大悲一切陀罗尼〔56〕、一切神通〔57〕、一切自在〔58〕,一切法平等摄受〔59〕,如是佛法,悉皆出现。

〔51〕说常、说我、说乐、说净:《大般涅槃经》中说:「我者即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52〕禅定:「禅」是梵语Dhyana的略译,又译为禅那,义译为思惟修或静滤;又静就是「止」,虑就是「观」。「定」的梵语为Samadhi,是心定止而离散动的意思。参见注释〔50〕〔53〕首楞严:为梵语Surangama的音译,为健相、一切事竟的意思,是佛所得的三昧的名称。健相有幢旗坚固的意思,这里是比喻佛德的坚固;一切事竟指佛德究竟,所以合起来有究竟坚固的意思,而首楞严定就是究竟坚固之定。《佛说首楞严三昧经》中,佛说:「菩萨若能观诸法空,无所障碍,念念灭尽,离于憎爱,是名修是三昧。复次,学是三昧不以一事。所以者何?随诸众生心心所行,得是三昧者有是诸行;随诸众生心心所入,得是三昧者有是诸入;随诸众生诸根入门,得是三昧者有是入门;随诸众生所有名色,得是三昧菩萨亦示若干名色;能如是知,是名修是三昧!随一切佛名色相貌,得是三昧菩萨亦示若干名色相貌;能如是知,是名修是三昧!随见一切诸佛国土,菩萨亦自成是国土,是名修是首楞严三昧!」〔54〕念处:「念」是能观的智慧,「处」是所观的境界,以智慧观察一切境叫念处。念处有三念处、四念处、六念处、十念处等。如四念处为:﹙1﹚身念处;观这四大合和的身体九孔常流不净,是不清净的。﹙2﹚受念处;观一切苦乐的觉受究竟都是苦的。﹙3﹚心念处;观心是变化无常的。﹙4﹚法念处;观一切法都是没有不变的自性、都是无我的。〔55〕大法念:即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中的念法。念如来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是一切众生的无上妙药,我愿意证悟而布施给一切众生。〔56〕陀罗尼:梵语Dharani的音译,是能持、能遮或总持的意思。能持集种种善法,令不散不失,所以称为能持。若不善心欲生,能遮止不使它生;欲作罪恶时,也能遮止不作,所以称为能遮。总持是指无论是佛所说的名句、义理,或者一切修证的功德,全都能受持,所以称为总持。陀罗尼可分为四种:﹙1﹚法陀罗尼,对于佛的教法能闻持不忘。﹙2﹚义陀罗尼,对于诸法的义理能总持而不忘。﹙3﹚咒陀罗尼,佛菩萨依禅定而发秘密语,有不可测的神验,就称为咒,所以咒是以定为体。对于佛菩萨的明咒,能总持而不忘失,就称为咒陀罗尼。咒陀罗尼有五种不同的名称:﹙a﹚陀罗尼。﹙b﹚明;陀罗尼是佛放光,在光中所说的,所以陀罗尼和明的意思没有不同。﹙c﹚咒;佛菩萨依禅定能起咒术,为众生消除灾患,第一神验,如世间咒禁法相似,所以称为咒。﹙d﹚密语;凡夫、二乘不能了知,所以称为密语。﹙e﹚真言;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所说的话都是真实无虚幻的,所以称为真言。﹙4﹚忍陀罗尼;安住于不生不灭的法性、真如实相而不动称为「忍」,能持无生法忍,就称为忍陀罗尼。又梵语Dharani的字根是dri,是记忆、读诵不忘的意思,因此陀罗尼在梵文的本义为「读诵方便,令其所持法教不失」,可说是一种方便记忆。所以佛教咒语的结构和目的,与外道的咒语是不同的。由于外道咒语主要是以驱动鬼神,来达成自己的欲望为目的,佛陀不喜欢弟子念咒的原因也就在这里。可以说陀罗尼是一种「收摄」或「浓缩」的技术,就是以一法收摄诸法,而此一法又可以引发诸法,使得少数几个文字可以引发诸字,这也是修持陀罗尼可以得到良好效果的原因。陀罗尼学习的对象是文字和语言,也就是「声明」。〔57〕神通:神是不可测的意思,通是无障碍的意思。不可测又无障碍的力用,就称为神通或通力。有五通、六通、十通等。〔58〕一切自在:指十种自在等。十自在为:﹙1﹚命自在,﹙2﹚心自在,﹙3﹚资具自在,﹙4﹚业自在,﹙5﹚受生自在,﹙6﹚解自在,﹙7﹚愿自在,﹙8﹚神力自在,﹙9﹚法自在,﹙10﹚智自在。〔59〕一切法平等摄受:证得法平等、众生平等的缘故,能摄受一切有情。

依此大智,十力〔60〕、四无所畏〔61〕、四无碍辩〔62〕、一百八十不共之法〔63〕,一切希有不可思议法,悉皆显现。譬如依如意宝珠,无量无边种种珍宝,悉皆得现。如是依大三昧宝,依大智慧宝,能出种种无量无边诸佛妙法。」

〔60〕十力:佛的十力为:﹙1﹚知处非处智力﹙处指道理,了知事物的道理非道理的智力﹚。﹙2﹚知三世业报智力。﹙3﹚知诸禅解脱智力。﹙4﹚知诸根胜劣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了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了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能了知不同的行因所至的不同果位的智力,如五戒十善的行持能至人间天上,八正道等的无漏法能至涅槃等﹚。﹙8﹚知天眼无碍智力。﹙9﹚知宿命无漏智力﹙了知众生宿命及无漏涅槃的智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61〕四无所畏:有佛、菩萨两种不同的四无所畏。佛的四无所畏为:﹙1﹚一切智无所畏,﹙2﹚漏尽无所畏,﹙3﹚说障道无所畏,﹙4﹚说尽苦道无所畏。菩萨四无所畏为:﹙1﹚总持不忘说法无畏,﹙2﹚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3﹚善能问答说法无畏,﹙4﹚能断物疑说法无畏。〔62〕四无碍辩:佛菩萨说法的四种智慧辩才,分别为:﹙1﹚法无碍辩;通达语言文句所诠释的教法而没有滞碍。﹙2﹚义无碍辩;了知教法所诠释的义理而没有滞碍。﹙3﹚辞无碍辩;对于各方的言辞都能通达自在而没有滞碍。﹙4﹚乐说无碍辩;能依前面所说的三种智慧,为众生乐说一切法而没有滞碍。〔63〕一百八十不共之法:如来的殊胜功德,如十八不共法等,与其他的菩萨不同,所以称为不共法,细说有一百八十,分别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六十八法,合成一百八十。六十八法指:佛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住、三十二种如来独有的无有边际的变化神通。

「善男子!如是法身三昧智慧,过一切相,不着于相,不可分别,非常非断,是名中道〔64〕。虽有分别,体无分别,虽有三数〔65〕而无三体,不增不减,犹如梦幻,亦无所执,亦无能执,法体如如是解脱处,过死王境,越生死闇,一切众生不能修行所不能至,一切诸佛菩萨之所住处。善男子!譬如有人愿欲得金,处处求觅,遂得金矿,既得矿已,即便碎之,择取精者,炉中销鍊,得清净金,随意回转,作诸鐶〔66〕钏〔67〕种种严具,虽有诸用,金性不改。」

〔64〕中道:「中」是不二,「中道」就是没有常断、有无等二元的对待,而说非常非断、非有非无等。〔65〕三数:指法身、三昧、智慧。

〔66〕鐶:圆而有孔可以贯穿的东西,如耳环。

〔67〕钏:戴在手臂上的环,俗称手镯。

「复次,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求胜解脱,修行世善,得见如来及弟子众,得亲近已,白佛言:『世尊!何者为善?何者不善?何者正修,得清净行?』诸佛如来及弟子众,见彼问时,如是思惟:『是善男子、善女人欲求清净,欲听正法。』即便为说,令其开悟〔68〕。彼既闻已,正念忆持,发心修行,得精进力,除嬾惰障,灭一切罪,于诸学处〔69〕,离不尊重,息掉悔〔70〕心,入于初地;依初地心,除利有情障〔71〕,得入二地;于此地中,除不逼恼障〔72〕,入于三地;于此地中,除心软净障〔73〕,入于四地;于此地中,除善方便障〔74〕,入于五地;于此地中,除见真俗障〔75〕,入于六地;于此地中,除见行相障〔76〕,入于七地;于此地中,除不见灭相障〔77〕,入于八地;于此地中,除不见生相障〔78〕,入于九地;于此地中,除六通障〔79〕,入于十地;于此地中,除所知障,除根本心〔80〕,入如来地。如来地者,由三净故,名极清净。云何为三?一者烦恼净,二者苦净,三者相净〔81〕。譬如真金镕销治鍊,既烧打已,无复尘垢,为显金性本清净故,金体清净,非谓无金。譬如浊水,澄渟清净,无复滓秽,为显水性本清净故,非谓无水。如是法身与烦恼离,苦集除已,无复余习〔82〕,为显佛性本清净故,非谓无体。譬如虚空,烟云尘雾之所障蔽,若除屏已,是空界净,非谓无空。如是法身一切众苦悉皆尽故,说为清净,非谓无体。譬如有人于睡梦中,见大河水漂泛其身,运手动足,截流而渡,得至彼岸,由彼身心不懈退故,从梦觉已,不见有水彼此岸别,非谓无心。生死妄想既灭尽已,是觉清净,非谓无觉。如是法界一切妄想不复生故,说为清净,非是诸佛无其实体。」

〔68〕开悟:开智悟理。《法华经?序品》中说:「照明佛法,开悟众生。」〔69〕学处:可学的个处。《菩萨地持经》中说:「菩萨于何处学?学有七处: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真实义,四者力,五者成熟众生,六者自熟佛法,七者无上菩提。」〔70〕掉悔:掉举﹙心高举不安静﹚与追悔的心,都是能令心不安静的烦恼,并障碍修定。〔71〕除利有情障:初地菩萨以清净心,修持财施、法施、无畏施的布施波罗蜜以利益众生,所以能去除利益众生的障碍。〔72〕除不逼恼障:二地菩萨以清净心,修持三聚净戒﹙止恶法戒、持善法戒、饶益众生戒﹚的持戒波罗蜜,不会逼恼众生,所以能去除不逼恼的障碍。〔73〕除心软净障:三地菩萨以清净心,修持忍辱波罗蜜,能伏贪瞋烦恼,离强硬心,有软净心,所以能去除心软净的障碍。〔74〕除善方便障:四地菩萨以清净心,修持精进波罗蜜,能以大慈悲心,善巧方便成熟一切众生,所以能去除善巧方便的障碍。〔75〕除见真俗障:「真」指真谛,即真实无妄的真理。「俗」指俗谛而言,一切因缘所生的事物,对于真理而言是俗;世俗人所知的道理也称为俗谛。又世间法称为俗谛,出世间法则为真谛。五地菩萨以清净心修持禅定、静虑波罗蜜,不着于两边,能令真俗二谛互相随顺而不相违背,所以能去除妄见真俗的障碍。〔76〕除见行相障:行相指生灭变异之相。六地菩萨以清净心,修持般若﹙慧﹚波罗蜜,乐闻如来的甚深法,对于一切法都能作缘生观,不见其有,也不见其无,无净无不净﹙正学无垢净﹚,所以能去除见行相的障碍。〔77〕除不见灭相障:七地菩萨以清净心,修持方便胜智波罗蜜,多作无相观,不再着于缘生的生灭相﹙正学无生灭﹚,所以能净除不见生灭相的障碍。〔78〕除不见生相障:生是增的意思。八地菩萨以清净心,修持愿波罗蜜,任运能观无相的真谛而去除着于增减相的障碍。净法生的时候,真如不增;烦恼灭的时候,真如不减;所以能净除不见生相的障碍。八地以上的菩萨就只见如如的本体,慈悲不须等待因缘,而以本愿力的缘故,自然而有应机化现不同的身形,以救度众生的力用。八地有两种自在:﹙1﹚无分别自在,不见法界生灭增减,也不见法界一异。﹙2﹚净土自在,合一切处所,没有五浊等的分别。〔79〕除六通障:九地菩萨以清净心,修持智力波罗蜜,智慧自在,能现出四无碍辩、六神通等的力用,所以能净除六通的障碍。六通为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烦恼﹚尽通。〔80〕除根本心:十地菩萨以清净心,修持智波罗蜜,尽除一切微细境界所知障碍无明,八识田里一切极微细的无明种子都清净了,所以说能净除根本的八识。十地菩萨是业也自在了。〔81〕相净:虚妄分别的习气清净了。

〔82〕无复余习:不再有任何残留的习性。

「复次,善男子!是法身者,惑障〔83〕清净能现应身,业障〔84〕清净能现化身,智障〔85〕清净能现法身。譬如依空出电,依电出光,如是依法身故,能现应身,依应身故,能现化身。由性净故能现法身,智慧清净能现应身,三昧清净能现化身。此三清净,是法如如,不异如如,一味如如,解脱如如,究竟如如,是故诸佛,体无有异。」「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说于如来是我大师,若作如是决定信者,此人即应深心解了如来之身无有别异。善男子!以是义故,于诸境界不正思惟悉皆除断,即知彼法无有二相,亦无分别,圣所修行,如如于彼,无有二相。正修行故,如是如是一切诸障悉皆除灭。如如一切障灭,如是如是法如如、如如智得最清净。如如法界正智清净,如是如是一切自在,具足摄受皆得成就,一切诸障悉皆除灭。一切诸障得清净故,是名真如正智真实之相〔86〕,如是见者,是名圣见,是则名为真实见佛。何以故?如实得见法真如故,是故诸佛悉能普见一切如来。何以故?声闻、独觉已出三界〔87〕,求真实境〔88〕,不能知见,如是圣人所不知见,一切凡夫皆生疑惑,颠倒分别,不能得度,如兔浮海,必不能过。所以者何?力微劣故。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不能通达法如如故。然诸如来无分别心,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具足清净深智慧故,是自境界,不共他故。是故诸佛如来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89〕,不惜身命,难行苦行〔90〕,方得此身,最上无比,不可思议,过言说境,是妙寂静,离诸怖畏。」

〔83〕惑障:众生由于贪瞋痴等的妄惑而障蔽正道,所以称为惑障。

〔84〕业障:「业」指造作。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有漏业,能带来烦恼而妨害正道,所以称为业障。〔85〕智障:由所知而产生能知、所知的二元对立,能障碍真实的智慧令不生起,所以称为智障。〔86〕真实之相:就是绝二元对待的不二相。

〔87〕三界:凡夫生死往来的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三界。﹙1﹚欲界,有淫欲和食欲两种欲望的有情所住的地方。上从六欲天,中间有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无间地狱,都属于欲界。﹙2﹚色界,「色」是质碍的意思,指有形的物质。色界在欲界之上,是离淫欲和食欲二欲的有情所住的地方。色界众生的形体、宫殿都非常殊妙精美,所以称为色界。色界的有情依各自禅定的浅深、粗妙,而分为四级,称为四禅天。﹙3﹚无色界,无色界没有任何一种色、一种物质的物,其中的有情没有身体,也没有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甚妙的禅定之中,所以称为无色界。分为四天,称为四空天,分别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88〕真实境:就是绝二元对待的中道境界。

〔89〕阿僧祇:梵语Asamkhya的音译,是无数或无央数的意思。

〔90〕苦行:又称为难行苦行,敢以修持身所难堪的种种行门的意思。

「善男子!如是知见法真如者,无生老死〔91〕,寿命无限,无有睡眠〔92〕,亦无飢渴,心常在定,无有散动。若于如来起诤论心,是则不能见于如来。诸佛所说,皆能利益,有听闻者,无不解脱,诸恶禽兽、恶人、恶鬼,不相逢值,由闻法故,果报无尽。然诸如来无无记事〔93〕,一切境界无欲知心〔94〕,生死涅槃无有异想,如来所记,无不决定〔95〕。诸佛如来四威仪〔96〕中,无非智摄,一切诸法无有不为慈悲所摄,无有不为利益安乐诸众生者。」

〔91〕无生老死:能像这样知见法真如的人,当证得无上觉道,永远不再有生老死。〔92〕无有睡眠:意识已经融入清净光明,虽然示现有睡相,但睡时乃能住于无生无念的明空中,能明见周围的事物,就像白天所看见的一样。〔93〕无无记事:没有不明记的,不会迷妄失念。

〔94〕无欲知心:一切境界都能任运随缘而知,不假寻求。

〔95〕决定:事定而不会变动,称为决定。佛所说的法无不决定。

〔96〕四威仪:行、住、坐、卧四种的作法,有威德、有仪则。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金光明经听闻信解,不随地狱、饿鬼、傍生〔97〕、阿苏罗道,常处人天,不生下贱,恒得亲近诸佛如来,听受正法,常生诸佛清净国土。所以者何?由得闻此甚深法故。是善男子、善女人则为如来已知已记,当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甚深微妙之法一经耳者,当知是人不谤如来,不毁正法,不轻圣众,一切众生未种善根,令得种故,已种善根,令增长成熟故,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皆劝修行六波罗蜜多〔98〕。」

〔97〕傍生:即畜生。

〔98〕六波罗蜜多:波罗蜜多是梵语Paramita的音译,又译作波罗蜜,是究竟、到彼岸的意思,用来称菩萨的大行。菩萨的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的事,所以称为究竟。乘这种大行,能由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所以称为到彼岸。六波罗蜜为:﹙1﹚布施波罗蜜,是财施、法施、无畏施的大行。﹙2﹚持戒波罗蜜,包括在家、出家、大乘、小乘的一切戒行。﹙3﹚忍辱波罗蜜,忍贪瞋痴的烦恼,及为利益众生遭苦能忍的大行。﹙4﹚精进﹙勤策﹚波罗蜜,精励身心,进修前后的五种波罗蜜。﹙5﹚禅定波罗蜜,思惟真实义,定止散乱之心的重要法门。﹙6﹚般若波罗蜜,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是断惑证理,通达一切法的智慧。

尔时,虚空藏菩萨、梵释四王诸天众等,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若所在处,讲说如是金光明王微妙经典,于其国土有四种利益。何者为四?一者、国王军众强盛,无诸怨敌,离于疾病,寿命延长,吉祥安乐,正法兴显。二者、中宫妃后、王子诸臣和悦无诤,离于谄佞,王所爱重。三者、沙门、婆罗门,及诸国人修行正法,无病安乐,无抂死者,于诸福田〔99〕悉皆修立。四者、于三时〔100〕中四大〔101〕调适,常为诸天增加守护,慈悲平等,无伤害心,令诸众生归敬三宝〔102〕,皆愿修习菩提之行,是为四种利益之事。世尊!我等亦常为弘经故,随逐如是持经之人,所在住处,为作利益。」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汝等应当勤心流布此妙经王,则令正法久住于世。」

〔99〕福田:田有生长的意思,对于应该供养的能诚心供养,就能得到应得的福报,就像农夫在田里插秧,秋天就会有收获一样,所以称为福田。《首楞严三昧经》中说:「有十法行,名为福田。何等为十?住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而不入法位;见知四谛而不证道果;行八解脱而不舍菩萨行;能起三明而行于三界;能现声闻形色威仪,而不随音声从他求法;现辟支佛形色威仪,而以无碍辩才说法;常在禅定而能现行一切诸行;不离正道而现入邪道;深贪染爱而离诸欲一切烦恼;入于涅槃而于生死不坏不舍。有是十法,当知是人真实福田。」〔100〕三时:根据印度的时间分法,有昼三时、夜三时。昼三时为晨朝、日中、黄昏三个时辰;夜三时为初夜、中夜、后夜;共为二十四小时。这里指的是昼三时。〔101〕四大:地、水、火、风这四种性非常广大,能造作生出一切色法﹙物质﹚,所以称为四大。人的身体也是由这四大所构成的:身上坚实的骨头、肌肉是地大;血液、内分泌是水大;身上的温度是火大;呼吸、四肢的运转是风大。〔102〕三宝:佛、法、僧合称三宝。一切的佛陀,是为佛宝;诸佛所说的教法,是为法宝;随诸佛的教法而修行的,是为僧宝。

◎附录弘法大师〈金胜王经祕密伽陀〉:五、第二卷﹙三身品﹚「三身本异 四德圆融 应化无别 法身有同法如如智 如实如空 三昧愿力 四八无穷大定悲慧 乘时垂风 事同意一 体镕相通日光月影 金身玉躬 益他幻现」

⊙梦见金鼓忏悔品第四

尔时,妙幢菩萨亲于佛前闻妙法已,欢喜踊跃,一心思惟,还至本处。于夜梦中见大金鼓,光明晃耀犹如日轮,于此光中得见十方无量诸佛,于宝树下坐琉璃座,无量百千大众围绕而为说法,见一婆罗门桴〔1〕击金鼓,出大音声,声中演说微妙伽他〔2〕明忏悔法〔3〕。妙幢闻已,皆悉忆持,系念而住。至天晓已,与无量百千大众围遶,将诸供具〔4〕出王舍城,诣鹫峯山,至世尊所,礼佛足已,布设香花,右遶三匝,退坐一面,合掌恭敬,瞻仰尊颜,白佛言:「世尊!我于梦中见婆罗门以手执桴,击妙金鼓,出大音声,声中演说微妙伽他明忏悔法,我皆忆持。惟愿世尊降大慈悲,听我所说。」即于佛前而说颂曰:

注释:〔1〕桴:鼓槌。

〔2〕伽他:梵语Gatha的音译,就是偈颂的意思。

〔3〕明忏悔法:忏悔是梵语忏摩Ksamayati的简称,是乞请容恕的意思。在佛菩萨前陈述自己的过罪,乞请容恕,并发愿自行利他,能令人远离恶行,所以称为明忏悔法。〔4〕供具:又叫供物,供养佛菩萨等的香华、饮食、幡盖等的事物。

「我于昨夜中 梦见大金鼓 其形极姝妙 周遍有金光 犹如盛日轮 光明皆普耀充满十方界 咸见于诸佛 在于宝树下 各处琉璃座 无量百千众 恭敬而围遶有一婆罗门 以桴击金鼓 于其鼓声内 说此妙伽他金光明鼓出妙声 遍至三千大千界 能灭三涂〔5〕极重罪 及以人中诸苦厄由此金鼓声威力 永灭一切烦恼障 断除怖畏令安稳 譬如自在牟尼尊佛于生死大海中 积行修成一切智 能令众生觉品具〔6〕 究竟咸归功德海由此金鼓出妙声 普令闻者获梵响〔7〕 证得无上菩提果 常转清净妙法轮住寿不可思议劫 随机说法利群生 能断烦恼众苦流 贪瞋痴〔8〕等皆除灭

〔5〕三涂: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涂」是道的意思。

〔, 6〕觉品具:觉即菩提。觉品具就是能令众生修大菩提,成就觉道。

〔7〕梵响:「梵」是清净的意思。梵响,佛的梵音之响,形容佛的说法清净无染。〔8〕贪瞋痴:贪,是以迷妄的心,对一切顺自己心意的境界贪取无厌足。瞋,是以迷妄的心,对一切违背自己心意的境界而生忿怒。痴,迷闇的心就叫痴,也就是愚痴。贪瞋痴合称三毒。

若有众生处恶趣〔9〕 大火猛焰周遍身 若得闻是妙鼓音 即能离苦归依佛皆得成就宿命智〔10〕 能忆过去百千生 悉皆正念牟尼尊 得闻如来甚深教由闻金鼓胜妙音 常得亲近于诸佛 悉能舍离诸恶业 纯修清净诸善品〔11〕一切天人有情类 殷重至诚祈愿者 得闻金鼓妙音声 能令所求皆满足众生堕在无间狱〔12〕 猛火炎炽苦焚身 无有救护处轮回 闻者能令苦除灭人天饿鬼傍生中 所有现受诸苦难 得闻金鼓发妙响 皆蒙离苦得解脱现在十方界 常住两足尊〔13〕 愿以大悲心 哀愍忆念我众生无归依 亦无有救护 为如是等类 能作大归依我先所作罪 极重诸恶业 今对十力前 至心皆忏悔我不信诸佛 亦不敬尊亲 不务修众善 常造诸恶业或自恃尊高 种姓及财位 盛年行放逸 常造诸恶业心恒起邪念 口陈于恶言 不见于过罪 常造诸恶业恒作愚夫行 无明〔14〕闇覆心 随顺不善友 常造诸恶业或因诸戏乐 或复怀忧恼 为贪瞋所缠 故我造诸恶亲近不善人 及由悭嫉意 贫穷行谄诳 故我造诸恶虽不乐众过 由有怖畏故 及不得自在 故我造诸恶或为躁动心 或因瞋恚恨 及以飢渴恼 故我造诸恶由饮食衣服 及贪爱女人 烦恼火所烧 故我造诸恶于佛法僧众 不生恭敬心 作如是众罪 我今悉忏悔于独觉菩萨 亦无恭敬心 作如是众罪 我今悉忏悔无知谤正法 不孝于父母 作如是众罪 我今悉忏悔由愚痴憍慢 及以贪瞋力 作如是众罪 我今悉忏悔

〔9〕恶趣:众生因造恶业所趣向的地方,即地狱、饿鬼、畜生道等。

〔10〕宿命智:佛说世人在过去世都曾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畜生,展转轮回,称为宿命。能知宿世生命的智慧就叫宿命智。〔11〕善品:善,顺理而行称为善;品,品类的意思。

〔12〕无间狱:梵语为Avici,又称为阿鼻地狱。造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之一的,就会堕落到无间地狱,一劫之中,受苦相续无有间断,所以称为无间地狱。〔13〕两足尊:佛的尊号,有两种意思:﹙1﹚佛在人天善趣两足的有情中是第一尊贵的,所以称为两足尊。﹙2﹚佛福慧具足圆满,所以称为两足尊。〔14〕无明:梵语为Avidya,A是「无」,vidya是「明」的意思。无明是指暗钝的心,没有照了诸法事理的慧明。如本经〈重显空性品第九〉中,佛说:「于一切时失正慧,故我说彼为无明。」

我于十方界 供养无数佛 当愿拔众生 令离诸苦难愿一切有情 皆令住十地〔15〕 福智圆满已 成佛导群迷我为诸众生 苦行百千劫 以大智慧力 皆令出苦海我为诸含识 演说甚深经 最胜金光明 能除诸恶业若人百千劫 造诸极重罪 暂时能发露〔16〕 众恶尽消除依此金光明 作如是忏悔 由斯能速尽 一切诸苦业胜定百千种 不思议总持 根力觉道支〔17〕 修习常无倦我当至十地 具足珍宝处 圆满佛功德 济渡生死流我于诸佛海 甚深功德藏 妙智难思议 皆令得具足唯愿十方佛 观察护念我 皆以大悲心 哀受我忏悔我于多劫中 所造诸恶业 由斯生苦恼 哀愍愿消除我造诸恶业 常生忧怖心 于四威仪中 曾无欢乐想诸佛具大悲 能除众生怖 愿受我忏悔 令得离忧苦我有烦恼障〔18〕 及以诸报业〔19〕 愿以大悲水 洗濯令清净我先作诸罪 及现造恶业 至心皆发露 咸愿得蠲〔20〕除未来诸恶业 防护令不起 设令有违者 终不敢覆藏身三语四种 意业复有三〔21〕 系缚诸有情 无始恒相续由斯三种行〔22〕 造作十恶业 如是众多罪 我今皆忏悔我造诸恶业 苦报当自受 今于诸佛前 至诚皆忏悔于此赡部洲 及他方世界 所有诸善业 今我皆随喜愿离十恶业 修行十善道 安住十地中 常见十方佛我以身语意 所修福智业 愿以此善根 速成无上慧

〔15〕十地:指大乘菩萨十地的果位,十地的修持圆满即为等觉菩萨,究竟证得佛果。见本经〈最净地陀罗尼品第六〉。〔16〕发露:揭示显露所犯的过患而无所隐藏。

〔17〕根力觉道支:指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五根为: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为: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七觉支又称为七菩提分,分别为: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八正道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详见注解5—105﹚〔18〕烦恼障:贪瞋痴等的烦恼,屡屡升起而障碍圣道,所以称为烦恼障。〔19〕报业:报障和业障,与烦烦恼障合称三障。业障,指恶业的障碍。报障,报指果报,因烦恼的惑业而招感不好的果报,能障碍正道,所以称为报障。〔20〕蠲:除去。

〔21〕身三语四种,意业复有三:凡夫身有杀、盗、淫三恶,口有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四恶,意有贪、瞋、痴三毒,令造恶而堕于轮回之中。〔22〕三种行:指身、口、意三业。

我今亲对十力前 发露众多苦难事 凡愚迷惑三有〔23〕难 恒造极重恶业难我所积集欲邪难 常起贪爱流转〔24〕难 于此世间耽着难 一切愚夫烦恼难狂心散动颠倒难 及以亲近恶友难 于生死中贪染难 瞋痴闇钝造罪难生八无暇〔25〕恶处难 未曾积集功德难 我今皆于最胜前 忏悔无边罪恶业我今归依诸善逝〔26〕 我礼德海无上尊 如大金山照十方 唯愿慈悲哀摄受身色金光净无垢 目如清净绀〔27〕琉璃〔28〕吉祥威德名称尊 大悲慧日除众闇佛日光明常普遍 善净无垢离诸尘 牟尼月照极清凉 能除众生烦恼热三十二相遍庄严 八十随好皆圆满 福德难思无与等 如日流光照世间色如琉璃净无垢 犹如满月处虚空 妙颇梨〔29〕网映金躯 种种光明以严饰于生死苦瀑流内 老病忧愁水所漂 如是苦海难堪忍 佛日舒光令永竭我今稽首〔30〕一切智 三千世界希有尊 光明晃耀紫金身 种种妙好皆严饰如大海水量难知 大地微尘不可数 如妙高山叵〔31〕称量 亦如虚空无有际诸佛功德亦如是 一切有情不能知 于无量劫谛思惟 无有能知德海岸尽此大地诸山岳 析如微尘能算知 毛端渧〔32〕海尚可量 佛之功德无能数一切有情皆共赞 世尊名称诸功德 清净相好妙庄严 不可称量知分齐〔33〕

〔23〕三有:即有生死轮回的三界。生死的境界有因有果,所以称为「有」;「三有」就是有了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死。〔24〕流转:「流」,相续的意思;「转」,起的意思。一切凡夫造作种种善恶的业,因果相续而生起,招感苦乐不同的果报,而轮回于六趣之中没有止息的时候。《华严经》中说:「一切众生界,流转生死海。」〔25〕八无暇:即八难,详见2—93注解。

〔26〕善逝:梵语Sugata译作善逝,佛的十号之一。「如来」是乘如实之道而善来娑婆世界的意思;「善逝」是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的意思。这两个名号标显出佛来往自在之德。《菩萨持地经》中说:「第一上升,永不复还,故名善逝。」〔27〕绀:青赤色,又称绀青色,是佛毛发的颜色。

〔28〕琉璃:又译作瑠璃,是一种青色的宝石,莹彻有光。

〔29〕颇梨:又译作玻璃、颇黎,又称为水精,有紫、白、红、碧等颜色。〔30〕稽首:礼拜的意思。

〔31〕叵:不可。

〔32〕渧:滴。

〔33〕分齐:分界。

我之所有众善业 愿得速成无上尊 广说正法利群生 悉令解脱于众苦降伏大力魔军众 当转无上正法轮 久住劫数难思议 充足众生甘露〔34〕味犹如过去诸最胜 六波罗蜜皆圆满 灭诸贪欲及瞋痴 降伏烦恼除众苦愿我常得宿命智 能忆过去百千生 亦常忆念牟尼尊 得闻诸佛甚深法愿我以斯诸善业 奉事无边最胜尊 远离一切不善因 恒得修行真妙法一切世界诸众生 悉皆离苦得安乐 所有诸根〔35〕不具足 令彼身相皆圆满若有众生遭病苦 身形羸瘦无所依 咸令病苦得消除 诸根色力皆充满若犯王法当刑戮 众苦逼迫生忧恼 彼受如斯极苦时 无有归依能救护若受鞭杖枷锁系 种种苦具切其身 无量百千忧恼时 逼迫身心无暂乐皆令得免于系缚 及以鞭杖苦楚事 将临刑者得命全 众苦皆令永除尽若有众生飢渴逼 令得种种殊胜味 盲者得视聋者闻 跛者能行痖能语贫穷众生获宝藏 仓库盈溢无所乏 皆令得受上妙乐 无一众生受苦恼一切人天皆乐见 容仪温雅甚端严 悉皆现受无量乐 受用丰饶福德具随彼众生念伎乐〔36〕 众妙音声皆现前 念水即现清凉池 金色莲花汎其上随彼众生心所念 饮食衣服及床敷 金银珍宝妙琉璃 璎珞〔37〕庄严皆具足勿令众生闻恶响 亦复不见有相违 所受容貌悉端严 各各慈心相爱乐世间资生〔38〕诸乐具 随心念时皆满足 所得珍财无悋惜 分布施与诸众生烧香末香〔39〕及涂香〔40〕 众妙杂花非一色 每日三时从树堕 随心受用生欢喜

〔34〕甘露:梵语Amrta,是不死液的意思,又称为天酒、美露,味甘甜得像蜜一样,是天人所饮的天酒。甘露有三种特色:﹙1﹚使病人无药而愈。﹙2﹚延寿长生,〈光明文句〉中说:「甘露是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3﹚使人消除分别执着,离苦得乐,所以如来的教法又比喻为甘露。《法华经?药草品》中说:「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稳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35〕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36〕伎乐:才艺者所表演的音乐、歌舞。

〔37〕璎珞:梵语为枳由罗Keyura,是以玉编成而如鍊子一样,挂在身上的饰物,是当时印度富贵人家男女通用的装饰品。《法华经?普门品》中说:「解颈众宝珠璎珞,价直百千两金而以与之。」〔38〕资生:衣、食、住等的物质、用具,为资助人的生命所必须的,所以称为资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中说:「资生业等,皆顺正法。」〔39〕末香:指呈粉末状的香,又译作抹香、粖香,主要是用来散撒于道场或塔庙等的地方。如《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证劝品》中说:「烧无价香,泥香涂之,末香以散。」〔40〕涂香:将旃檀等的香捣成粉末,和水调匀,用来涂在身上及手上,以消除臭气及热恼,以供养佛。涂香代表清净,象征清除心中的垢染及热恼。

普愿众生咸供养 十方一切最胜尊 三乘〔41〕清净妙法门 菩萨独觉声闻众常愿勿处于卑贱 不堕无暇八难中 生在有暇人中尊 恒得亲承十方佛愿得常生富贵家 财宝仓库皆盈满 颜貌名称无与等 寿命延长经劫数悉愿女人变为男 勇健聪明多智慧 一切常行菩萨道 勤修六度〔42〕到彼岸常见十方无量佛 宝王树下而安处 处妙琉璃师子座 恒得亲承转法轮若于过去及现在 轮回三有造诸业 能招可厌不善趣 愿得消灭永无余一切众生于有海〔43〕 生死羂网坚牢缚 愿以智剑为断除 离苦速证菩提处众生于此赡部内 或于他方世界中 所作种种胜福田 我今皆悉生随喜以此随喜福德事 及身语意造众善 愿此胜业常增长 速证无上大菩提所有礼赞佛功德 深心清净无瑕秽 回向发愿福无边 当超恶趣六十劫若有男子及女人 婆罗门等诸胜族 合掌一心赞叹佛 生生常忆宿世事诸根清净身圆满 殊胜功德皆成就 愿于未来所生处 常得人天共瞻仰非于一佛十佛所 修诸善根今得闻 百千佛所种善根 方得闻斯忏悔法」尔时,世尊闻此说已,赞妙幢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梦,金鼓出声赞叹如来真实功德,并忏悔法,若有闻者,获福甚多,广利有情,灭除罪障。汝今应知此之胜业,皆是过去赞叹发愿,宿习因缘,及由诸佛威力加护,此之因缘,当为汝说。」时诸大众闻是法已,咸皆欢喜,信受奉行。

〔41〕三乘:「乘」是车载的意思,能运载人而使各到其应到的果地的教法,就称为乘。三乘指声闻乘﹙小乘﹚、缘觉乘﹙中乘﹚、大乘﹙菩萨乘﹚。《法华经?譬喻品》中说:「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独乐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缘觉。、、、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42〕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详见本经〈最清净陀罗尼品第六〉中,有关十波罗蜜修法之解释。〔43〕有海:指三界之生死而言。「有」是指有果报的事,「海」是比喻生死轮回的无边。《宝积经》中说:「生死有海,苦哉痛哉。」

◎附录弘法大师〈金胜王经祕密伽陀〉:六、第二卷﹙梦见忏悔品﹚「梦中六趣本多伪 觉里三点实饶真 寓语罗门一净业 假谈妙幢二美因不坏法智称金鼓 心净琉璃见佛身 异生不解此理趣 长夜耽眠荡□神

大觉悲怜说此品 令诸蚕蛰出沉沦 愿共众生每颂持 无尽剎中转法轮」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奉 制译

⊙灭业障品第五

尔时,世尊住正分别〔1〕,入于甚深微妙静虑〔2〕,从身毛孔放大光明〔3〕,无量百千种种诸色,诸佛剎土〔4〕悉现光中,十方恒河沙校量〔5〕譬喻所不能及。五浊恶世为光所照,是诸众生,作十恶业、五无间罪〔6〕、诽谤三宝、不孝尊亲、轻慢师长婆罗门众,应堕地狱、饿鬼、傍生,彼各蒙光至所住处,是诸有情见斯光已,因光力故,皆得安乐,端正姝妙〔7〕,色相具足,福智庄严,得见诸佛。是时帝释〔8〕一切天众,及恒河女神并诸大众,蒙光希有,皆至佛所,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注释:〔1〕住正分别:契合真如的实智,远离分别的心念,称为无分别智或根本智。后分别一切因缘所生的差别相的智慧,就称为分别智或后得智,因为是依根本智而后得的智慧。佛起大悲心救度一切众生,就是这个分别智的作用,为有别于凡夫虚妄计度的分别,所以称为正分别。又「住」是依止的意思,「正」指根本智,「分别」即后得的分别智;这个分别智是依根本智而起的,所以说住正分别。〔2〕入于甚深微妙静虑:静虑就是定。佛所证入的定,连声闻、缘觉也不能了知,所以称为「甚深」;又殊胜于菩萨的定境,所以称为「微妙」。〔3〕放大光明:放光是神境通,是由定而生的智光。

〔4〕剎土:梵语差多罗﹙Ksetra﹚的略译,是土田的意思,汉梵双译就译成剎土,就是国土的意思。〔5〕校量:「校」与「较」通,比较的意思。比量物的多少,就称为较量。〔6〕五无间罪:即五逆罪,分别为: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7〕姝妙:「姝」原为美貌女子的意思。姝妙就是「美妙」的意思。

〔8〕帝释:欲界第二天之忉利天﹙Trayastrimsa,义译为三十三天﹚的天主,住在须弥山顶的喜见城,统领其他分散于四方的三十二天,梵名为释迦提桓因陀罗﹙Sakra Devanam Indra﹚,简称为释提桓因。释迦是「能」的意思,天帝的姓;提桓是「天」的意思;因陀罗是「帝」的意思;所以全名就是「能天帝」。现在的翻译是反转梵语而称为帝释天或天帝释。

尔时,天帝释承佛威力,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善男子、善女人,愿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行大乘,摄受一切邪倒有情,曾所造作业障罪者,云何忏悔,当得除灭?」佛告天帝释:「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修行,欲为无量无边众生,令得清净解脱安乐,哀愍世间,福利一切。若有众生由业障故,造诸罪者,应当策励,昼夜六时,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一心专念,口自说言:『归命顶礼现在十方一切诸佛,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转妙法轮,持照法轮,雨大法雨〔9〕,击大法鼓〔10〕,吹大法螺〔11〕,建大法幢〔12〕,秉〔13〕大法炬〔14〕,为欲利益安乐诸众生故;常行法施,诱进群迷〔15〕,令得大果〔16〕,证常乐故。

〔9〕法雨:妙法能滋润众生,所以比喻为雨,如《涅槃经》中所说:「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10〕法鼓:古时候军中击鼓是为了指挥军队前进攻击敌人,用以比喻佛说法是为教诫众生精进修善,击退烦恼怨贼。〔11〕法螺:螺贝的声音能够传得很远,用以比喻佛的说法广被大众;又螺声勇猛,以表示大法的雄猛;又吹螺是古时军中用来号令三军的一种方式,用以比喻佛说法降伏魔军。〔12〕法幢:妙法高耸,就像幢的高出其他旗帜而为标示一样,所以称为法幢。又如猛将的建立幢旗,以比喻佛菩萨的说法,能降伏魔军。《无量寿经》中也说:「建法幢,震法雷。」〔13〕秉:执持的意思。

〔14〕法炬:火炬有照明、驱除黑暗的作用,用以比喻妙法能去除众生的无明黑暗,令众生趋向菩提。〔15〕诱进群迷:尚未发菩提心的令发菩提心,称为诱;已发菩提心的令成就,称为进;群迷指尚未觉悟、解脱的众生。〔16〕大果:菩提心已成熟的令得解脱,称为得大果。

如是等诸佛世尊!以身、语、意稽首归诚,至心礼敬。彼诸世尊以真实慧,以真实眼,真实证明,真实平等,悉知悉见一切众生善恶之业。我从无始生死以来,随恶流转,共诸众生造业障罪,为贪、瞋、痴之所缠缚。未识佛时,未识法时,未识僧时,未识善恶,由身、语、意造无间罪,恶心出佛身血,诽谤正法,破和合僧〔17〕,杀阿罗汉,杀害父母。身三、语四、意三种行,造十恶业,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于诸善人横生毁谤,斗秤欺诳,以伪为真,不净饮食施与一切,于六道〔18〕中所有父母更相恼害。或盗窣堵波〔19〕物、四方僧物、现前僧物自在而用,世尊法律不乐奉行,师长教示不相随顺。见行声闻、独觉、大乘行者,喜生骂辱,令诸行人心生悔恼。见有胜已,便怀嫉妬,法施〔20〕、财施〔21〕常生悭惜,无明所覆,邪见惑心,不修善因,令恶增长,于诸佛所而起诽谤,法说非法,非法说法。如是众罪,佛以真实慧〔22〕,真实眼〔23〕,真实证明〔24〕,真实平等〔25〕,悉知悉见。我今归命,对诸佛前,皆悉发露,不敢覆藏,未作之罪更不复作,已作之罪今皆忏悔。所作业障,应堕恶道、地狱、傍生、饿鬼之中、阿苏罗众及八难处,愿我此生所有业障皆得消灭,所有恶报未来不受。亦如过去诸大菩萨修菩提行,所有业障悉已忏悔,我之业障今亦忏悔,皆悉发露,不敢覆藏,已作之罪愿得除灭,未来之恶更不敢造。亦如未来诸大菩萨修菩提行,所有业障悉皆忏悔,我之业障今亦忏悔,皆悉发露,不敢覆藏,已作之罪愿得除灭,未来之恶更不敢造。亦如现在十方世界诸大菩萨修菩提行,所有业障悉已忏悔,我之业障今亦忏悔,皆悉发露,不敢覆藏,已作之罪愿得除灭,未来之恶更不敢造。』」

〔17〕破和合僧:僧的梵语为Samgha,是「和合」的意思。和合僧是汉梵合译的语辞。比丘三人以上,集处于同一个地方、持相同的戒、修行相同的道法,称为和合僧。如果以手段使僧人不和而分离,就称为破和合僧。又僧众住在佛家,要修六和敬:﹙1﹚身和同住,﹙2﹚口和无诤,﹙3﹚意和同事,﹙4﹚戒和同修,﹙5﹚见和同解,﹙6﹚利和同均。〔18〕六道:又称六趣,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这六者是众生轮回的道途,所以称为六道。〔19〕窣堵波:梵语Stupa的音译,又译作率都婆、塔、浮图等,有大聚、方坟、高显处、功德聚等的意思。就是以金石、土木所建造的塔,内里奉安佛的舍利、发牙或经文等遗物,以令人瞻仰。〔20〕法施:说法使人听闻,称为法施,是三施﹙财施、法施、无畏施﹚之一。〈大智度论〉中说:「以诸佛语善妙之法,为人演说,是为法施。」〔21〕财施:三施之一,以衣服、饮食、田宅、珍宝等施与他人,就称为财施。〔22〕真实慧:佛圆满具足根本智﹙实智﹚、分别智﹙权智﹚二智,所以称之为真实慧。〔23〕真实眼:佛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圆满,所以称之为真实眼。〔24〕真实证明:佛真实证得、具足前面所说的真实慧、真实眼,所以称之为真实証明。〔25〕真实平等:佛以平等的心,实证一切法平等的理,怨亲平等,空有不二,不着两边,所以称之为真实平等。

「善男子!以是因缘,若有造罪,一剎那〔26〕中,不得覆藏,何况一日一夜,乃至多时!若有犯罪欲求清净,心怀愧耻,信于未来必有恶报,生大恐怖,应如是忏。如人被火烧头烧衣,救令速灭,火若未灭,心不得安;若人犯罪亦复如是,即应忏悔,令速除灭。若有愿生富乐之家,多饶财宝,复欲发意修习大乘,亦应忏悔,灭除业障。欲生豪贵婆罗门种、剎帝利家,及转轮王七宝具足〔27〕,亦应忏悔,灭除业障。

〔26〕剎那:梵语Ksana的音译,「一念」的意思,是时间极短的单位。〈探玄记〉中说:「剎那者,此云念顷,于一弹指顷有六十剎那。」〔27〕转轮王七宝具足:转轮王身也具足三十二相,福报很大,即位的时候感应得头上的天空出现千辐的轮宝,这转动的轮宝常跟随着他降伏四方,所以称为转轮王。转轮王的轮有金、银、铜、铁四种,依次统领四大部洲中的四洲、三洲、二洲、一洲。在人寿往上增的增劫时,人寿增到二万岁以上就有转轮王出世;在人寿往下减的减劫时,人寿减到八万岁时才有转轮王出世。人寿二万岁时,铁轮王出世,统领南洲;人寿四万岁时,铜轮王出世,统领南洲、东洲;人寿六万岁时,银轮王出世,统领南洲、东洲、西洲;人寿八万岁时,金轮王出世,统领南洲、东洲、西洲、北洲。如果生在剎帝利种﹙王种﹚,在灌顶继位时,忽然有金轮出现,此王定为金轮王,是世间第一有福之人。根据《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中所说,轮王有七宝:﹙1﹚金轮宝;宝轮有一千条车辐,轴心、外围都是金宝所成的。﹙2﹚白象宝;大象白如雪山,有七只脚柱立,高大又壮观,好像山王一样。﹙3﹚绀马宝;宝马有朱色的鬣﹙须﹚毛,长毛尾,足下生出莲华,蹄甲则是七宝所成的。﹙4﹚神珠宝;神珠明亮耀眼,直径有二肘那幺宽,还能雨下众宝,满众生的愿。﹙5﹚玉女宝;玉女的姿色非常美妙,温柔调顺。﹙6﹚主藏臣宝;这些臣宝的口中、足下、两手都能生出众宝。﹙7﹚主兵臣宝;在轮王适宜动身的时候,四兵就会像云一样,从空而出。

善男子!若有欲生四天王众天〔28〕、三十三天〔29〕、夜摩天〔30〕、覩史多天〔31〕、乐变化天〔32〕、他化自在天〔33〕,亦应忏悔,灭除业障。

〔28〕四天王众天:是帝释天的外将。须弥山的半山腰有一座山,名叫建陀罗,山的四方各有一个峰头,四天王分别住在四方,各自护持一天下,所以又称为护世四天王。四天王的名称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详见本经十一品﹚。他们所住的地方就称为四王天,是欲界六天﹙欲界诸天是依众生修行十善道的福报深浅,而分为六天﹚中的第一层天。人间的五十年,等于这层天的一昼夜。男女之间以身形交媾而行欲,和人间没有不同,但是没有人间的各种不净。〔29〕三十三天:即忉利天﹙Trayastrimsa﹚,为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层天,在须弥山顶上,中央是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共有三十三天。人间的一百年,等于这层天的一昼夜。男女之间也以身形交媾而行淫欲之事,但是没有人间的各种不净。〔30〕夜摩天:梵语Suyama的音译,又译作须夜摩天、燄天,是「时分」、「善分」的意思,因为善知时分受五欲﹙色、声、香、味、触﹚乐的果报的缘故,是欲界六天中的第三层天。这层天已超出须弥山而住于虚空之中,也超出日月的光照,而以莲花的一开一合为一昼夜,人间的二百年,等于这层天的一昼夜。这层天的男女之欲,双方一相抱就得到满足了。〔31〕覩史多天:梵语Tusita的音译,又译作兜率天,是「知足」的意思﹙对于色、声等五欲的境界,能知所节制、满足﹚。这层天也是住于虚空之中,是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层天,分为内、外二院,内院是弥勒菩萨的净土,外院则是天众享欲乐的地方。人间的四百年,等于这层天的一昼夜。这层天的男女之欲,双方拉拉手就得到满足了。〔32〕乐变化天:梵语为Nirmanarati,又译作化乐天,是欲界六天中的第五层天,也是住于虚空之中,这层天的天人能经常自在变化五尘之欲而娱乐,所以称为化乐天。人间的八百年,等于这层天的一昼夜。这层天的男女之欲,只要双方相视而笑就得到满足了。〔33〕他化自在天:梵语为Paranirmita-vasa-vartin,是欲界六天中的第层六天,所以又称为第六天。这层天的欲乐不必自己变现,而是常假借在它之下的其他诸天所化的乐事,而自在受乐,所以称为他化自在天。这层天也是住于虚空之中,人间的一千六百年,等于这层天的一昼夜。这层天的男女之欲,只要双方对看一眼就得到满足了。这层天是欲界之主,与色界之主色究竟天﹙摩酰首罗天﹚都是危害正法的魔王,就是四魔中的天魔,因为他们不愿意众生解脱轮回,所以要来恼害修行解脱道的人。佛成道时,来试探、障害的佛的就是这天魔。又有的说,六天上另外有一魔宫,魔王是住在魔宫之中的王,并不是他化自在天王。〈佛祖统纪〉中说:「诸经云,魔波旬在六欲顶,别有宫殿。今《因果经》乃为自在天王,如此则当第六天。有此两异,盖是译者用义之不同也。」

若欲生梵众、梵辅、大梵天〔34〕、少光、无量光、极光净天〔35〕、少净、无量净、遍净天〔36〕,无云、福生、广果天〔37〕、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38〕,亦应忏悔,灭除业障。

〔34〕梵众、梵辅、大梵天:这是色界的最初三天。色界位于欲界的上方,但远离欲界的染污,一切物质﹙色﹚也都是清净的。色界天的众生舍离一切的欲望,不染着于秽恶的色法,但乃被清净微细的色法所系缚。色界没有男女的分别,不会产生忧苦,衣着是自然而有,也不需要分段食来活命。色界诸天是依禅定的深浅次第,而分为四禅十八天。初禅天有三天,就是:﹙1﹚梵众天﹙Brahmaparsadya﹚;是大梵王所带领、度化的众生。﹙2﹚梵辅天﹙Brahmapurohita﹚;在梵王之前行列侍卫,是梵王的辅佐臣子。﹙3﹚大梵天﹙Mahabrahma﹚;即大梵天王,是由广大的善报所生,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一定最先来请转法轮,又常随侍在佛的右边,手上拿着拂。初禅天的天人远离欲界的过患而生出清净的喜乐,所以又称为「离生喜乐地」。〔35〕少光、无量光、极光净天:这是二禅天的三天。﹙1﹚少光天﹙Parittabha﹚;这个天界在二禅天中光明最少。﹙2﹚无量光天﹙Apramanabha﹚;这个天界的光明增强到难以测量。﹙3﹚极光净天﹙Abhasvara﹚;这个天界的光明更胜于无量光天而且周遍。在这天界里没有音声,而以光明作为言语来沟通,所以又称为光音天。二禅天的定境,比初禅天更生寂静的喜乐,所以又称为「定生喜乐地」。〔36〕少净、无量净、遍净天:这是三禅天的三天。﹙1﹚少净天﹙Parittasubha﹚;这个天界的天人意识常受净妙之乐,所以称为净,但在三禅天中净妙之乐最少,所以称为少净天。﹙2﹚无量净天﹙Apramanasubha ﹚;这个天界净妙之乐的觉受更加殊胜,超越少净天,所以称为无量净天。﹙3﹚遍净天﹙Subhakrtsua﹚;这个天界在三禅天中净妙之乐最为殊胜,而且周遍。三禅天的禅定境界,已经没有二禅天的大喜涌动,而是从内心绵绵发起无止的大乐。这种妙乐是世间的第一大乐,难以用语言来形容,所以又称为「离喜妙乐地」。〔37〕无云、福生、广果、﹙无想﹚天:这是四禅八天﹙或九天﹚中的前三天﹙或四天天﹚。﹙1﹚无云天﹙Anabhraka﹚;这是四禅天中最初的天,下方就是空中诸天所在的地方,就像云密合一样,而从这个天界以上的诸天,就连云地也没有了,所以称为无云天。﹙2﹚福生天﹙Punyaprasava﹚;除了深妙的定境之外,还必须有殊胜的果报才能生于此天,所以称为福生天。﹙3﹚广果天﹙Brhatphala﹚;这是四禅天中的第三天,也是凡夫所能上生之天中最为殊胜的天处,所以称为广果天。﹙4﹚无想天﹙Avrha﹚;这个天界是无想的有情所居住的地方。有些经典将此天摄于广果天,而不另外多立一个天界。〈俱舍论〉中说:「无想有情居在何处?居在广果。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如中间静虑,名无想天。」这些天界以上还有五天,称为五净居天,只有圣者才能够上生。〔38〕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这是四禅九天中的五净居天,为证声闻乘三果﹙不还果﹚阿那含的圣者所居住的地方,没有凡夫杂居,所以称为五净居天,又称为五不还天或五阿那含天。﹙1﹚无烦天﹙Atapa﹚;这个天界远离欲界的苦及色界的乐,没有烦杂人事,所以称为无烦天。﹙2﹚无热天﹙Sudrsa﹚;这个天界没有一切的热恼,清凉自在,所以称为无热天。﹙3﹚善现天﹙ ﹚;住在这个天界的圣者,善妙的果报完全显现,又是能现出胜法之地方,所以称为善现天。﹙4﹚善见天﹙Sudarsana﹚;这个天界的圣者定力殊胜而且见也清澈,又是能见胜法的地方,所以称为善见天。﹙5﹚色究竟天﹙Akanistha﹚;这个天界是色界天最殊胜之处,是色界的最顶端,所以称为色究竟天。

若欲求预流果〔39〕、一来果〔40〕、不还果〔41〕、阿罗汉果〔42〕,亦应忏悔,灭除业障。

〔39〕预流果:声闻乘四圣果中的第一果,又称为须陀洹﹙Srota-apanna﹚果,意思是逆流、预流、入流。声闻乘的人,断三界的见惑﹙迷理起分别﹚之后,才能违逆生死的瀑流,所以称为「逆流果」。又预「流」和入「流」的流,是指圣道之流;断了三界的见惑之后,才能预参圣者之流,所以又叫「预流果」。又须陀洹是声闻乘最初的圣果,所以又称为「初果」。〔40〕一来果:声闻乘四圣果中的第二果,又称为斯陀含﹙Sakrdagamin﹚果,意思是「一来」。声闻乘的人,断了欲界九品思惑﹙对境生贪爱﹚中的前六品,还剩后面的三品没有断的,称为二果。就因为还有后三品的思惑,因此还必须在欲界的人间与天界受生一次,所以称为「一来果」,就是还要一度往来的意思。〔41〕不还果:声闻乘四圣果中的第三果,又称为阿那含﹙Anagamin﹚果,意思是「不来」或「不还」。三果的圣人将欲界的后三品思惑也断尽了,从此不再往来欲界受生,以后受生必是在色界或无色界,所以称为「不还果」。〔42〕阿罗汉果:声闻乘四圣果中的最高的果位。阿罗汉﹙Arhat﹚意思是杀贼、应供、不生。因为断尽一切见惑、思惑了,所以称为「杀贼」。既然证得最上的果位,就应可接受人天的供养,所以称为「应供」。这一世的果报尽了以后,就永入涅槃,不再来投生于三界之中,所以称为「无生」。

若欲愿求三明〔43〕六通〔44〕、声闻独觉自在菩提,至究竟地〔45〕,求一切智智〔46〕、净智〔47〕、不思议智〔48〕、不动智〔49〕、三藐三菩提正遍智〔50〕者,亦应忏悔,灭除业障。

〔43〕三明:在佛称为三达,在阿罗汉称为三明,又称为智证明,证得智慧之境,而显了分明的意思。三明为:﹙1﹚宿命明;了知自身和他身过去世的生死相。﹙2﹚天眼明;了知自身和他身未来世的生死相。﹙3﹚漏尽明;了知现世的苦相,断一切烦恼的智慧。 〔44〕六通:作用自在无碍称为「通」,六通是由智慧明了而显现的六种神通。《璎珞经》中说:「神名天心,通名慧性。」这六种神通分别为:﹙1﹚天眼智证通﹙简称天眼通,以下皆同﹚;证得色界天的眼根,能普遍照见没有障碍。﹙2﹚天耳智证通;证得色界天的耳根,听闻没有障碍。﹙3﹚他心智证通;能知他人的心念而没有障碍。﹙4﹚宿命智证通;能知自己及六道众生宿世的生涯而没有障碍。﹙5﹚神足智证通;又称神境通、身如意通、身通。是能变现不思议境界的一种神通力,所以称为神境通;又是能往来自在的一种神通力,所以称为神足通;又是自身能变现自在的一种神通力,所以称为身如意通或身通。﹙6﹚漏尽智证通;是大乘的极至,诸漏﹙一切烦恼﹚已经断尽,而成为究竟的无碍者。漏尽通只限于大乘的圣者才能证得。〔45〕究竟地:就是佛地。

〔46〕一切智智:佛智称为一切智智,就是一切智慧中的智慧。《仁王经》中说:「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47〕净智:佛的智慧清净,离一切虚妄分别,所以又称为清净智。

〔48〕不思议智:佛的智慧深广而不可思议,所以又称为不思议智。

〔49〕不动智:佛常住于真如的体性,不变不动,所以佛的智慧又称为不动智。〔50〕正遍智:佛的智慧能真正遍知一切法,所以又称为正遍智。

何以故?善男子!一切诸法从因缘生,如来所说,异相生,异相灭,因缘异故。如是过去诸法皆已灭尽,所有业障无复遗余,是诸行法〔51〕未得现生而今得生,未来业障更不复起。何以故?善男子!一切法空〔52〕,如来所说无有我、人、众生、寿者〔53〕,亦无生灭〔54〕、亦无行法〔55〕。善男子!一切诸法皆依于本,亦不可说〔56〕。何以故?过一切相故〔57〕。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是入于微妙真理,生信敬心,是名无众生而有于本〔58〕,以是义故,说于忏悔,灭除业障。」

〔51〕行法:指一切修行之法,是四法之一。〈阿弥陀经?元照疏〉中说:「大觉世尊,一代名教,大小虽殊,不出教、理、行、果;由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四法收之,显无不尽。」〔52〕一切法空:一切有生有灭、有去有来的现象,都没有不变的自性、本体,而只是在一定的时空限制下暂时的显现,所以都是空的。一切法空,就是一切万法都无自性的意思。《维摩诘经?弟子品》中说:「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53〕无有我、人、众生、寿者:我、人、众生、寿者,即《金刚经》中所说的四相心—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1﹚我相;在五蕴法﹙色、受、想、行、识﹚中,计度有真实的我存在,我的所有也是实有的。﹙2﹚人相;在五蕴法中,计度我是人类,与其他诸趣的众生不同。﹙2﹚众生相;在五蕴法中,计度我是依五蕴而生的实体。﹙4﹚寿者相;在五蕴法中,计度我这一期的生命是实有的,而执着于有分限的生死之相。〔54〕亦无生灭:也没有生也没有灭。真如法界始终如如,离一切分别,所以说无生无灭,有生灭的只是因缘和合所幻化的暂时的假相,依此而观无生的真理,可以破除生灭的烦恼。《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回生死。」本经〈如来寿量品第二〉中亦说:「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55〕亦无行法:所灭的诸障既然没有生灭,能灭的行法自然也没有生灭。又妄见生的时候诸障就生出来了,妄见灭的时候实智就现出来,就不再需要行法了,就像病去不须药,《金刚经》中也所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56〕一切诸法皆依于本,亦不可说:一切万法的本体就是真如,如《胜鬘经》中所说:「为依、为持、为建立故。」真如的本体本自无生无灭,也不是语言、文字所可以形容的,所以一切法归根究底也是无生无灭,也不可说。〔57〕过一切相故:过是「离」的意思。过一切相就是超出、离越一切生灭的表相、言说的境界。《普贤观经》中也说:「于此身心,如空中风,住无相理,归命如如,一切之宝。」〔58〕无众生而有于本:能如此信解无相真如的人,就能了知众缘和合而生的我及我所的自性都是无有的,所以说「无众生」;然而真如是固有的,所以说「而有于本」。能如此断除一切虚妄的执着,才能去除一切的障碍。如《观普贤行法经》中所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

「善男子!若人成就四法,能除业障,永得清净。云何为四?一者、不起邪心,正念成就。二者、于甚深理不生诽谤。三者、于初行菩萨起一切智心〔59〕。四者、于诸众生起慈无量,是谓为四。」尔时,世尊而说颂言:

「专心护三业 不诽谤深法 作一切智想 慈心净业障」

「善男子!有四业障难可灭除。云何为四?一者、于菩萨律仪〔60〕犯极重恶。二者、于大乘经心生诽谤。三者、于自善根不能增长。四者、贪着三有,无出离心〔61〕。复有四种对治业障。云何为四?一者、于十方世界一切如来,至心亲近,说一切罪。二者、为一切众生劝请诸佛说深妙法。三者、随喜〔62〕一切众生所有功德。四者、所有一切功德善根,悉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59〕起一切智心:一切智是佛智的名称,就是证入法界平等、空性之智。起一切智心就是能于初发心修行的菩萨,发起如佛一样的尊敬心。〔60〕律仪:律是法律,仪是仪则。佛所制的法律,是为了防止过失,并劝行善事,是立身安心的仪则,所以称为律仪。〔61〕出离心:求出离生死,证入涅槃的心。《华严经》中说:「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62〕随喜:看见他人做善事,身心都能顺从,欣悦赞叹。

尔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世间所有男子女人,于大乘行有能行者,有不行者,云何能得随喜一切众生功德善根?」佛言:「善男子!若有众生虽于大乘未能修习,然于昼夜六时,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一心专念,作随喜时,得福无量。应作是言:『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现在修行施、戒、心、慧〔63〕,我今皆悉深生随喜,由作如是随喜福故,必当获得尊重殊胜无上无等最妙之果。如是过去、未来一切众生,所有善根皆悉随喜。又于现在初行菩萨发菩提心所有功德,过百大劫行菩萨行,有大功德获无生忍〔64〕,至不退转〔65〕、一生补处〔66〕,如是一切功德之蕴,皆悉至心随喜赞叹。过去、未来一切菩萨,所有功德随喜赞叹亦复如是。复于现在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应〔67〕、正遍知〔68〕证妙菩提,为度无边诸众生故,转无上法轮,行无碍法施,击法鼓,吹法螺,建法幢,雨法雨,哀愍劝化一切众生,咸令信受,皆蒙法施,悉得充足无尽安乐。又复所有菩萨、声闻、独觉功德积集善根,若有众生未具如是诸功德者,悉令具足,我皆随喜。如是过去、未来诸佛、菩萨、声闻、独觉所有功德,亦皆至心随喜赞叹。』善男子!如是随喜,当得无量功德之聚,如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皆断烦恼,成阿罗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其形寿,常以上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69〕而为供养,如是功德,不及如前随喜功德千分之一。何以故?供养功德有数有量,不摄一切诸功德故,随喜功德无量无数,能摄三世一切功德。是故若人欲求增长胜善根者,应修如是随喜功德。若有女人愿转女身为男子者,亦应修习随喜功德,必得随心现成男子。」

〔63〕施、戒、心、慧:指世间所修的三类福业:﹙1﹚施类福;修行布施,而感招大富的福果。﹙2﹚戒类福;戒止十恶,修行十善,而感招生天的福果。﹙3﹚修类福;发菩提心,修禅定,由戒、定的力量而生出智慧,并感招解脱的福果。〔64〕无生忍:又叫无生法忍,无生法是指「离生灭的真如理体」。心能安住于离生灭的真如理体而不摇动,就称为无生法忍,这是七地、八地、九地的菩萨所证得的悟境。《宝积经》中说:「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65〕不退转:所生的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八地以上的菩萨,因为有为与无为的行门都能修持的缘故,所以不再退转。〔66〕一生补处:十地圆满更有第十一地,就是佛地之法,因为一转身便补佛处,所以称为一生补处。〔67〕应:全名为应供,佛的十号之一。佛的一切过患都已断尽,福田清净,应受人天的供养,所以称为应供。〔68〕正遍知:也是佛的十号之一,佛的智慧圆满,真正遍知一切法,所以称为正遍知。〔69〕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这就是四事供养。《无量寿经》中说:「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

尔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已知随喜功德,劝请功德惟愿为说,欲令未来一切菩萨当转法轮,现在菩萨正修行故。」佛告帝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愿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修行声闻、独觉、大乘之道。是人当于昼夜六时,如前威仪,一心专念,作如是言:『我今归依十方一切诸佛世尊,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转无上法轮,欲舍报身入涅槃者,我皆至诚顶礼劝请转大法轮,雨大法雨,燃大法灯,照明理趣,施无碍法,莫般涅槃,久住于世,度脱安乐一切众生,如前所说乃至无尽安乐。我今以此劝请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过去、未来、现在诸大菩萨劝请功德回向菩提,我亦如是劝请功德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善男子!假使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70〕供养如来,若复有人劝请如来转大法轮所得功德,其福胜彼。何以故?彼是财施,此是法施。善男子!且置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若人以满恒河沙数大千世界七宝,供养一切诸佛,劝请功德亦胜于彼,由其法施有五胜利〔71〕。云何为五?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财施不尔。二者、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财施之福不出欲界。三者、法施能净法身,财施但唯增长于色〔72〕。四者、法施无穷,财施有尽。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唯伏贪爱。是故,善男子!劝请功德无量无边,难可譬喻。如我昔行菩萨道时,劝请诸佛转大法轮,由彼善根,是故今日一切帝释、诸梵王等,劝请于我转大法轮。善男子!请转法轮,为欲度脱安乐诸众生故,我于往昔为菩提行,劝请如来久住于世,莫般涅槃,依此善根我得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辩、大慈大悲,证得无数不共之法,我当入于无余涅槃,我之正法久住于世。我法身者清净无比,种种妙相,无量智慧,无量自在,无量功德,难可思议,一切众生皆蒙利益,百千万劫说不能尽。法身摄藏一切诸法,一切诸法不摄法身。法身常住,不堕常见,虽复断灭,亦非断见〔73〕。能破众生种种异见,能生众生种种真见,能解一切众生之缚,无缚可解,能植众生诸善根本,未成熟者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无作无动,远离闠閙〔74〕,寂静无为,自在安乐,过于三世,能现三世,出于声闻、独觉之境,诸大菩萨之所修行,一切如来体无有异,此等皆由劝请功德善根力故,如是法身我今已得。是故若有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诸经中一句一颂为人解说,功德善根尚无限量,何况劝请如来转大法轮,久住于世,莫般涅槃!」

〔70〕七宝:即金、银、瑠璃、玻瓈、砗磲、赤珠、码碯。

〔71〕胜利:殊胜的利益。

〔72〕增长于色:色指「物质」。以有形的财物布施,所得的福报也只是增长物质的享乐。〔73〕法身常住,不堕常见,虽复断灭,亦非断见:真如法身本体常住清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超出二元对立的常断、增减的概念。〔74〕闠閙:闠是昏乱不明,闹是不静。

时天帝释复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修三乘道所有善根,云何回向一切智智?」佛告天帝:「善男子!若有众生欲求菩提,修三乘道,所有善根愿回向者,当于昼夜六时,慇重至心作如是说:『我从无始生死以来,于三宝所,修行成就所有善根,乃至施与傍生一搏之食〔75〕,或以善言和解诤讼,或受三归〔76〕及诸学处,或复忏悔,劝请随喜所有善根,我今作意悉皆摄取,回施一切众生,无悔悋心,是解脱分善根所摄,如佛世尊之所知见,不可称量无碍清净。如是所有功德善根,悉以回施一切众生,不住相心〔77〕,不舍相心〔78〕。我亦如是功德善根,悉以回施一切众生,愿皆获得如意之手,撝空出宝〔79〕,满众生愿,富乐无尽,智慧无穷,妙法辩才,悉皆无滞,共诸众生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因此善根更复出生无量善法,亦皆回向无上菩提。又如过去诸大菩萨,修行之时功德善根,悉皆回向一切种智,现在、未来亦复如是。然我所有功德善根,亦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善根,愿共一切众生俱成正觉。如余诸佛坐于道场菩提树下,不可思议无碍清净,住于无尽法藏陀罗尼首楞严定,破魔波旬〔80〕无量兵众,应见觉知,应可通达,如是一切,一剎那中悉皆照了,于后夜中获甘露法,证甘露义〔81〕,我及众生愿皆同证如是妙觉。犹如无量寿佛、胜光佛、妙光佛、阿閦佛〔82〕、功德善光佛、师子光明佛、百光明佛、网光明佛、宝相佛、宝焰佛、焰明佛、焰盛光明佛、吉祥上王佛、微妙声佛、妙庄严佛、法幢佛、上胜身佛、可爱色身佛、光明遍照佛、梵净王佛、上性佛,如是等如来、应、正遍知,过去、未来及以现在示现应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无上法轮为度众生,我亦如是广说如上。』」

〔75〕一搏之食:搏是「搓成团」的意思。一搏之食指布施一饭团之食。〔76〕三归:又称三皈依:﹙1﹚归依佛;佛是「觉」的意思,归依佛宝以为师。﹙2﹚归依法;法是「正」的意思,归依法宝以为药。﹙3﹚归依僧;僧是「净」的意思,归依僧宝以为友。〔77〕不住相心:佛回施一切清净的功德善根以成就众生,而不着于自身、果报以及报恩的想法。〔78〕不舍相心:也不住于空见,而落于断灭相。

〔79〕撝空出宝:撝通「挥」,又有发扬的意思。撝空出宝就是证入真如的空理,而发挥出妙有的相、用,也就是由证入真空而产生妙有,所谓「真空非空,妙有非有」,空有二者并不相碍。〔80〕魔波旬:波旬是天魔的名字,意思是杀者、恶者,因常想要断人慧命,令贪着五欲之乐的缘故。释迦摩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时候,他也率魔军、魔女来搅乱,佛以慈心呵责,他们就退去了。〔81〕于后夜中获甘露法,证甘露义:甘露,是不死液的意思,用以比喻了生脱死的妙法﹙详见注解4—34﹚。悉达多太子﹙释迦摩尼佛﹚在日落西山的时候,呵退了魔军,在初夜时分,证得知过去生宿命的智慧﹙宿命通﹚;在中夜时分,证得知未来生的的智慧﹙天眼通﹚;在后夜观察缘起,穷究缘起法的根源,证得漏尽智证通﹙漏尽通﹚而成道。〔82〕阿閦佛:阿閦是梵语Aksobhya的音译,意思是「不动」、「无瞋恚」,就是东方的不动佛。这位佛过去在离此东方千佛剎的地方,出现在阿比罗提国的大日如来所发愿,修行后成佛于东方,国土名叫善快,现在就在这个国土中说法。

「善男子!若有净信男子、女人,于此金光明最胜王经灭业障品,受持读诵,忆念不忘,为他广说,得无量无边大功德聚。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一时皆得成就人身,得人身已,成独觉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其形寿恭敬尊重,四事供养一一独觉,各施七宝如须弥山,此诸独觉入涅槃后,皆以珍宝起塔供养,其塔高广十二踰缮那〔83〕,以诸花香宝幢盖常为供养。善男子!于意云何?是人所获功德宁为多不?」天帝释言:「甚多!世尊!」「善男子!若复有人于此金光明微妙经典众经之王灭业障品,受持〔84〕读诵〔85〕,忆念不忘,为他广说,所获功德于前所说供养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校量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住正行中,劝请十方一切诸佛转无上法轮,皆为诸佛欢喜赞叹。善男子!如我所说,一切施中,法施为胜。是故,善男子!于三宝所,设诸供养,不可为比。劝受三归,持一切戒,无有毁犯,三业不空,不可为比。一切世界一切众生,随力随能,随所愿乐,于三乘中劝发菩提心,不可为比。于三世中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皆得无碍,速令成就无量功德,不可为比。三世剎土一切众生,令无障碍,得三菩提〔86〕,不可为比。三世剎土一切众生,劝令速出四恶道〔87〕苦,不可为比。三世剎土一切众生,劝令除灭极重恶业,不可为比。一切苦恼劝令解脱,不可为比。一切怖畏苦恼逼切,皆令得脱,不可为比。三世佛前,一切众生所有功德,劝令随喜,发菩提愿,不可为比。劝除恶行骂辱之业,一切功德皆愿成就,所在生中,劝请供养尊重赞叹一切三宝,劝请众生净修福行,成满菩提,不可为比。是故当知,劝请一切世界三世三宝,劝请满足六波罗蜜,劝请转于无上法轮,劝请住世经无量劫,演说无量甚深妙法,功德甚深,无能比者。」

〔83〕踰缮那:梵语Yojana的音译,又翻译作由旬,是指帝王行军一日的里程,有说是五十里或三十里。又有上、中、下之分,上由旬为六十里,中由旬为五十里,下由旬为四十里。〔84〕受持:受是领受,持是忆持。以信力的缘故,受之于心;以念力的缘故,忆持不忘。又受是领受于心,持是修持于身。〔85〕读诵:依文字而念称为读,离文字就叫诵。

〔86〕三菩提:梵语Sambodhi的音译,是正等觉的意思。

〔87〕四恶道:又叫四恶趣,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尔时,天帝释及恒河女神、无量梵王、四大天众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顶礼,白佛言:「世尊!我等皆得闻是金光明最胜王经,今悉受持读诵通利〔88〕,为他广说,依此法住〔89〕。何以故?世尊!我等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顺此义种种胜相,如法行故。」尔时梵王及天帝释等,于说法处皆以种种曼陀罗花〔90〕而散佛上,三千大千世界地皆大动,一切天鼓及诸音乐不鼓自鸣,放金色光,遍满世界,出妙音声。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此等皆是金光明经威神之力,慈悲普救种种利益,种种增长菩萨善根,灭诸业障。」

〔88〕通利:能通达而没有障碍,就像利刃一样。《法华经?序品》中说:「虽复读诵诸经,而不通利。」〔89〕依此法住:依佛所说的法而安住,正愿修行。

〔90〕曼陀罗花:曼陀罗是梵语Mandarava的音译,花名,意思是圆花、白团花、适意花、悦意花、天妙花,有漏斗形的合瓣花冠。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何以故?善男子!我念往昔过无量百千阿僧祇劫,有佛名宝王大光照如来、应、正遍知出现于世,住世六百八十亿劫。尔时宝王大光照如来,为欲度脱人天、释梵、沙门、婆罗门一切众生,令安乐故,当出现时,初会说法度百千亿亿万众,皆得阿罗汉果,诸漏〔91〕已尽,三明六通自在无碍。于第二会,复度九十千亿亿万众,皆得阿罗汉果,诸漏已尽,三明六通自在无碍。于第三会,复度九十八千亿亿万众,皆得阿罗汉果,圆满如上。 善男子!我于尔时作女人身,名福宝光明,于第三会亲近世尊,受持读诵是金光明经,为他广说,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时彼世尊为我授记〔92〕:『此福宝光明女,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93〕。』舍女身后,从是以来,越四恶道,生人天中,受上妙乐,八十四百千生作转轮王,至于今日得成正觉,名称普闻,遍满世界。」时会大众忽然皆见宝王大光照如来,转无上法轮,说微妙法。

〔91〕诸漏:漏是烦恼的另一个名称,有「流注」、「漏泄」的意思。众生的眼、耳等六根,日夜不停地向外攀缘,由此生出憎爱心而流注、漏泄烦恼而不止,所以称为漏。又烦恼现行,使心连注流散而不绝,所以称为漏。又漏有漏失的意思,烦恼漏失正道,所以称为漏。又烦恼使人漏落生死轮回,所以称为漏。〔92〕授记:佛对众生授与将来必当作佛的记别。《首楞严三昧经》中说:「菩萨授记凡有四种。何谓为四?有未发心而与授记,有适发心而与授记,有密授记,有得无生法忍现前授记。」〔93〕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诸佛共有的十个尊号。原来诸佛都有一万个尊号,但因人的心智逐渐愚钝,记不住这幺多,所以就减为一千个名号;后来一千个也记不住,就减为一百个名号。再后来,人心更加愚眛了,连一百个也记不住,所以就减成现在的这十个尊号。但天上的天人根器比较锐利,所以佛如果示现在天界成佛,就还保有一百个尊号。佛的十号分别为:﹙1﹚如来﹙Tathagata﹚;佛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所以称为如来。﹙2﹚应供﹙Arhat﹚;佛福智圆满清净,应受人天的供养,所以称为应供。﹙3﹚正遍知﹙Samyaksambuddha ﹚;佛真正遍知一切的法,所以称为正遍知。﹙4﹚明行足﹙Vidyacarana—sampanna ﹚;佛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之行都圆满具足了,所以称为明行足。﹙5﹚善逝﹙Sugata ﹚;又称好去、好去。佛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如实之道而入涅槃,不再退没于生死海,所以称为善逝。﹙6﹚世间解﹙Lokavid ﹚;又称为知世间,佛能了知一切世间有情、非有情之事,既了知世间的因、世间的果,也了知出世间之道,所以称为世间解。﹙7﹚无上士﹙Anutara﹚;在一切法中,涅槃最高无上的,在一切众生中,佛也是无上,所以称为无上士。﹙8﹚调御丈夫﹙Purusa—damya—sarathi﹚;丈夫是指勇进正道,修行不退的人。佛有时以柔软语,有时以苦切语,善能调御一切勇进正道的丈夫,所以称为调御丈夫。﹙9﹚天人师﹙Sasta—devamanusyanam﹚;佛为人及天人的导师,能教示什幺应作、什幺不应作,所以称为天人师。﹙10﹚佛世尊﹙Buddha—loka—natha﹚;佛是「觉」的意思,世尊是「为世人所尊重」的意思。佛是一切世间的众生所尊重的觉者,又因为具足以上十号的功德,所以称为世尊,梵语为薄伽梵﹙Bhagavan﹚。《金光明最胜王经?无染着陀罗尼品第七》中说:「佛身成就无量福,一切功德共庄严,超过三界独称尊,世间殊胜无与等。」

「善男子!去此索诃世界〔94〕,东方过百千恒河沙数佛土〔95〕,有世界名宝庄严,其宝王大光照如来,今现在彼,未般涅槃,说微妙法,广化群生。汝等见者,即是彼佛。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宝王大光照如来名号者,于菩萨地得不退转,至大涅槃。若有女人闻是佛名者,临命终时,得见彼佛来至其所,既见佛已,究竟不复更受女身。」

〔94〕索诃世界:索诃是梵语Saha的音译,又译作娑婆,意思是「堪忍」,是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总名,也是一佛摄化的境土。这世界的众生有贪瞋痴等烦恼的过患,因此有种种的苦果,而此世界的众生又能够忍受,所以称为堪忍。Saha又有「杂会」的意思,因我们这个世界是五趣杂会的地方,所以称为索诃世界。〔95〕佛土:佛所教化之领土。

「善男子!是金光明微妙经典种种利益,种种增长菩萨善根,灭诸业障。善男子!若有苾刍〔96〕、苾刍尼〔97〕、邬波索迦〔98〕、邬波斯迦〔99〕,随在何处,为人讲说是金光明微妙经典,于其国土皆获四种福利善根。云何为四?一者、国王无病,离诸灾厄。二者、寿命长远,无有障碍。三者、无诸怨敌,兵众勇健。四者、安稳丰乐,正法流通。何以故?如是人王,常为释梵、四王、药叉之众共守护故。」

〔96〕苾刍:梵语Bhiksu的音译,又译作比丘,是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Bhiksu的意思是乞士、破烦恼、净持戒、能怖魔。﹙1﹚乞士;因为出家众自己不作营生的事业,而以乞人的信施清净活命,所以称为乞士。﹙2﹚破烦恼;出家众因修圣道而破烦恼,所以又叫破恶。﹙3﹚净持戒;因为受持尽形寿的清净, 戒,所以称为净持戒。﹙4﹚能怖魔;因为修圣道必定能证入涅槃而使魔众畏怖的缘故,所以称为能怖魔。〔97〕苾刍尼:梵语Bhiksuni的音译,又译作比丘尼,是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梵语「尼」﹙ni﹚是显示女性的声音,因此比丘是男僧,比丘尼为女僧。〔98〕邬波索迦:梵语Upasaka的音译,又译作优婆塞,意思为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是亲近奉事三宝,依三宝而住的意思,总称受五戒的在家男众。〔99〕邬波斯迦:梵语Upasika的音译,又译作优婆夷,意思为清信女、近事女、近善女,总称亲近奉事三宝、受五戒的在家女众。﹙以上的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合称为四众弟子。﹚

尔时,世尊告天众曰:「善男子!是事实不〔100〕?」是时无量释梵、四王及药叉众,俱时同声答世尊言:「如是如是!若有国土讲宣读诵此妙经王,是诸国主,我等四王常来拥护,行住共俱,其王若有一切灾障及诸怨敌,我等四王皆使消殄〔101〕,忧愁疾疫亦令除瘥〔102〕,增益寿命,感应祯祥〔103〕,所愿遂心,恒生欢喜,我等亦能令其国中所有军兵悉皆勇健。」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汝当修行。何以故?是诸国主,如法行时,一切人民随王修习如法行者,汝等皆蒙色力〔104〕胜利,宫殿光明,眷属强盛。」时释梵等白佛言:「如是!世尊!」

〔100〕是事实「不」:「不」字通「否」,为疑问词。

〔101〕消「殄」:尽、绝灭的意思。

〔102〕瘥:病愈的意思。

〔103〕祯祥:祯是祯瑞,祯祥就是吉兆的意思。

〔104〕色力:有形的福报及势力。

佛言:「若有讲读此妙经典流通之处,于其国中大臣辅相,有四种益。云何为四?一者、更相亲穆,尊重爱念。二者、常为人王心所爱重,亦为沙门、婆罗门、大国小国之所遵敬。三者、轻财重法,不求世利,嘉名普暨,众所钦仰。四者、寿命延长,安稳快乐。是名四种利益。若有国土宣说是经,沙门、婆罗门得四种胜利。云何为四?一者、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无所乏少。二者、皆得安心,思惟读诵。三者、依于山林,得安乐住。四者、随心所愿,皆得满足。是名四种胜利。若有国土宣说是经,一切人民皆得丰乐,无诸疾疫,商估往还,多获宝货,具足胜福,是名种种功德利益。」尔时,梵释四天王及诸大众白佛言:「世尊!如是经典甚深之义,若现在者,当知如来三十七种助菩提法〔105〕,住世未灭,若是经典灭尽之时,正法亦灭。」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是故汝等于此金光明经一句、一颂、一品、一部,皆当一心正读诵、正闻持、正思惟、正修习〔106〕,为诸众生广宣流布,长夜安乐,福利无边。」时诸大众,闻佛说已,咸蒙胜益,欢喜受持。

〔105〕三十七种助菩提法:又称三十七菩提分﹙觉分﹚,是三十七科的道行支分;又「分」有「因」的意思,三十七科的道行,都能顺行趣向菩提,而为觉悟的因,所以称为菩提分。又称三十七助道品,分别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一﹚四念处:念是能观的智慧,处是所观的境界。四念处分别为:﹙1﹚观身不净;人身的内外,充满污秽,无有一处是清净的,所以观身不净。﹙2﹚观受是苦;人的觉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但即使是乐受也有变质、消失的时候,因为世间并无真实的乐可言,所以观一切受都是苦。﹙3﹚观心无常;心念是剎那变化不停的,一念接着一念,生灭不已,没有常住的时候,所以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我」是自主、自在的意思。一切法﹙现象﹚都没有不变的本体、自性,也就是没有自主、自在之性,因此不要住着于任何一法,所以观法无我。﹙二﹚四正勤:又叫四正断,能断懈怠的意思。分别为:﹙1﹚对已生出来的恶要把它断除,而勤加精进。﹙2﹚对尚未生出来的恶要使之不生,而勤加精进。﹙3﹚对尚未生出来的善要使之生起,而勤加精进。﹙4﹚对已生出来的善要使之增长,而勤加精进。﹙三﹚四如意足:是四种的禅定。如意是如意而得,足是「所依」的意思,就像身体是依足而立一样。六神通等的如意成就,都是依据这四种的定力而生起的,所以称为如意足。四念处是修真实智慧的,四正勤修正精进。智慧、精进增长了,但定力还弱,使得修行人还不能如意遂愿,所以要修这四种正定,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自然所愿的都能如意成就。又称四神足,神指灵妙之德,这四种定是能生灵妙果德的所依,所以称为四神足。又以修道的次第来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资粮位,十地为正位,加行位是入于正位之前的准备,加一段之力而修行的意思。这四种定就是依加行而命名的。四如意足分别为:﹙1﹚欲神足;在加行位上,想要得到这种神足的定,依欲愿的力量,而引发起定力。﹙2﹚勤神足;在加行位上勤修,精进不懈怠,依勤奋的力量,而引发起定力。﹙3﹚心神足;在加行位上,一心专注,依正念的力量,而引发起定力。﹙4﹚观神足;在加行位上,观察真如之理,心不驰散,依观照的力量,而引发起定力。﹙四﹚五根:根有能生、增长的意思。五根为:﹙1﹚信根;信三宝,信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2﹚精进根;精进勇猛修法,去除习气毛病。﹙3﹚念根;念念不忘真如法界实际平等的正法。﹙4﹚定根;令心住于无分别的法性而不散失。﹙5﹚慧根;定力增长,证入实相无相,而无所不相的空有不二的境界,自在无碍的智慧将自然开启。﹙五﹚五力:力是力用。五根坚固增长,就可引发五力,而去除五种障碍。五力为:﹙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除邪信。﹙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除身心的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除一切的邪念,如由虚妄分别而起的贪瞋痴等。﹙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除散乱、攀缘等的杂秽心。﹙5﹚慧力;慧根增长,能破除三界的一切烦恼。﹙六﹚七菩提分:菩提是「觉」的意思,分是「分支」、「方法」的意思;能令定慧等持的觉法有七种,所以又称为七觉支。分别为:﹙1﹚择法觉支;以智慧分别法门的正邪,选择正法,舍离邪道,并选修与自己根机相契合的法门,因为相应就容易有成就。﹙2﹚精进觉支;以勇猛心,精进不懈地修持所选修的法门,如果一曝十寒,便难有成就。﹙3﹚喜觉支;在修持的过程中得到法益,而法喜充满。﹙4﹚轻安觉支;修法得当,则能断除身心粗重的烦恼,而得到轻松安乐。﹙5﹚念觉支;心念时时刻刻安住于平等的法性中,对一切的境界都不妄加分别。﹙6﹚定觉支;渐渐定力增强,任何外境的变化都不能再使心散乱了。﹙7﹚行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之法,一切都不住了。我们明净的自性,尽虚空遍法界,具足无边的妙用,不需要什幺东西,正如古禅师所说的:「无有一物可当情。」一切都不需要,都可以舍了。﹙七﹚八正道:这八种法是圣人所修的离于偏邪的法,能通向涅槃之路,所以称为八正道。分别为:﹙1﹚正见;有正确的知见,对于苦、集、灭、道等的圣谛能正确认知,以无漏的智为体。﹙2﹚正思惟;能善思惟佛所说法的真谛,使真正的智慧增长,断除心的一切不正当的意念,以无漏的心为体。﹙3﹚正语;以真正的智慧修清净的口业,不说一切非理的言语,如儒家说的「非礼勿言」,以无漏的戒为体。﹙4﹚正业;以真正的智慧断除身的一切不正当的行为,而住于清净的身业,也是以无漏的戒为体。﹙5﹚正命;清净身口意三业,顺于正法,谋正当的职业而活命,离弃五种邪业,也是以无漏的戒为体。五种邪业为:(a)在世俗人面前,诈现奇特的异相,以求名闻利养。(b)宣说自己的功德,以求名闻利养。(c)为人占卜吉凶,看相算命,以求名闻利养。(d)说大话,虚张声势欺骗人、威吓人,以求名闻利养。(e)说所得到的利,感动人心,以求名闻利养。﹙6﹚正精进;以清净的智慧而勤修涅槃之道,以无漏的勤为体。﹙7﹚正念;以清净的智慧忆念正道,没有一切的邪念,以无漏的念为体。﹙8﹚正定;以清净的智慧入于无漏的清净禅定,以无漏的定为体。这种定是无出无入的大定,就是无论何时何处,对境都能不动心、不糊涂。〔106〕正闻持、正思惟、正修习:即闻、思、修三慧。﹙1﹚闻慧;依读诵、听闻经教而生的智慧。﹙2﹚思慧;依思惟、忆念圣道而生的智慧。﹙3﹚修慧;依修禅定而生的智慧。闻、思二慧是散智,只是开启修慧的缘,而修慧是定智,有断除妄惑而证得真如之体的功用。

◎附录 弘法大师〈金胜王经祕密伽陀〉:七、第三卷﹙灭业障品﹚「害马属三业 观牛会一真 如来入禅定 观察此缘因

释提为四请 伽梵指彼岸 忏随回劝发 能证佛三身」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四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奉 制译

⊙最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尔时,师子相无碍光焰菩萨〔1〕与无量亿众,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以种种花香宝幢幡盖而供养已,白佛言:「世尊!以几因缘得菩提心?何者是菩提心?世尊!即于菩提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离于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菩提者,不可言说,心亦无色无相,无有事业,非可造作,众生亦不可得,亦不可知。世尊!云何诸法甚深之义而可得知?」

注释:〔1〕师子相无碍光焰菩萨:勇猛离一切的怖畏,叫作师子相;离一切的障碍,叫作无碍;证大智慧,能平等照了真谛、俗谛,叫作光燄。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菩提微妙,事业、造作皆不可得。若离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菩提者,不可说,心亦不可说,无色相,无事业,一切众生亦不可得。何以故?菩提及心,同真如故,能证所证,皆平等故〔2〕,非无诸法而可了知。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知者,乃得名为通达诸法,善说菩提及菩提心。菩提心者,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心亦如是,众生亦如是,于中二相〔3〕,实不可得。何以故?以一切法皆无生故,菩提不可得,菩提名亦不可得,众生、众生名不可得,声闻、声闻名不可得,独觉、独觉名不可得,菩萨、菩萨名不可得,佛、佛名不可得,行、非行〔4〕不可得,行、非行名不可得。以不可得故,于一切寂静法中而得安住〔5〕,此依,一切功德善根而得生起。」

〔2〕能证所证,皆平等故:菩提心是能证的主体,菩提义是所证的理。能证、所证都是依真如而起,离一切的妄计、妄执,所以是平等的。〔3〕二相:指人我相及法我相。「我」在这里有不变之本体的意思。人我相,是指一切凡夫不能了知自身只是五蕴和合而现出的一个假相,反而固执自身或众生都有常一不变的本体。法我相,是指一切凡夫不能了知诸法的空性,而固执一切境界都有真实不变的体性。〔4〕行、非行:行指所修行的善法,非行则是所要断除的不应修的法。

〔5〕于一切寂静法中而得安住:既然人我、法我都没有不变的自性,能证、所证也只是一些名词的假施设,都没有实体可得,能这样如实的了知,就是能于一切寂静法中而得安住。

「善男子!譬如宝须弥山王饶益一切,此菩提心利众生故,是名第一布施波罗蜜因〔6〕。善男子!譬如大地持众物故,是名第二持戒波罗蜜因〔7〕。譬如师子有大威力,独步无畏,离惊恐故,是名第三忍辱波罗蜜因〔8〕。譬如风轮那罗延力,勇壮速疾,心不退故,是名第四勤策波罗蜜因〔9〕。譬如七宝楼观有四阶道,清凉之风来吹四门,受安稳乐,静虑法藏求满足故,是名第五静虑波罗蜜因〔10〕。譬如日轮光耀炽盛,此心速能破灭生死无明闇故,是名第六智慧波罗蜜因〔11〕。譬如商主能令一切心愿满足,此心能度生死险道,获功德宝故,是名第七方便胜智波罗蜜因〔12〕。譬如净月圆满无翳,此心能于一切境界清净具足故,是名第八愿波罗蜜因〔13〕。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臣随意自在,此心善能庄严净佛国土,无量功德广利群生故,是名第九力波罗蜜因〔14〕。譬如虚空及转轮圣王,此心能于一切境界无有障碍,于一切处皆得自在至灌顶位故,是名第十智波罗蜜因〔15〕。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菩提心因,如是十因,汝当修学。」

〔6〕譬如宝须弥山王饶益一切,此菩提心利众生故,是名第一布施波罗蜜因:须弥山突出于大海中,高出其他山许多,由众宝所成,能饶益一切,所以又译成「妙高山」。在这里用来比喻这个菩提心能超出生死,求大菩提,超出声闻、缘觉的境界,财施、法施、无畏施相应发心,利益一切众生,就像妙高山王能一样,所以是第一布施波罗蜜的因。〔7〕譬如大地持众物故,是名第二持戒波罗蜜因:譬如大地能持、能增长万物;以大菩提心修持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是一切善功德安稳的住处,能生出一切禅定及灭苦的智慧,所谓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所以也是第二持戒波罗蜜的因。〔8〕譬如师子有大威力,独步无畏,离惊恐故,是名第三忍辱波罗蜜因:譬如师﹙狮﹚子有大威力,独自行动也无所畏惧,远离惊恐;发大菩提心修无生法忍,安住于没有一法生,也没有一法灭的定境而不移动,则面对一切顺逆的境界,心也都能不动,所以也是第三忍辱波罗蜜的因。《佛遗教经》中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故得无畏。」〔9〕譬如风轮那罗延力,勇壮速疾,心不退故,是名第四勤策波罗蜜因:我们所住的大地之下,有风轮摄持着这个世界,令浮于空中而不坠落,所以佛经中常以风轮来比喻勇猛精进、不懈怠。那罗延是梵语Narayana的音译,是天上大力士的名字,有大力、勇猛,坚固的意思。大菩提心也是能令人如此勇猛勤精进,利益众生,不疲倦懈怠,所以也是第四勤策﹙精进﹚波罗蜜的因。〔10〕譬如七宝楼观有四阶道,清凉之风来吹四门,受安稳乐,是名第五静虑波罗蜜因:四阶道是比喻发菩提心有四种大:﹙1﹚勇猛大;发弘誓愿,能长时间随顺、成就本愿而不倦怠。﹙2﹚方便大;时时都能方便勤精进。﹙3﹚利益大;一切时都能自利利他。﹙4﹚出离大;为求无上菩提,恒常能作出离想。清凉之风比喻能消除烦恼的炎热。四门则是比喻涅槃常、乐、我、净的四德。受安稳乐比喻安住于不动不变的自性,所以大菩提心也是第四静虑﹙禅定﹚波罗蜜的因。〔11〕譬如日轮光耀炽盛,此心速能破灭生死无明闇故,是名第六智慧波罗蜜因:日轮比喻自性,光耀炽盛是日轮的相用,有两种功能,一能照明,二能破除黑暗。大菩提心的智慧光明也如是,能尽除生死轮回之苦,破除无明的黑暗,所以也是第六智慧﹙般若﹚波罗蜜的因。〔12〕譬如商主能令一切心愿满足,此心能度生死险道,获功德宝故,是名第七方便胜智波罗蜜因:商人由于营生的关系,经验累积了很多的善巧方便,也熟知一般人所不知的道路,能避开险道而引人到有宝物的地方,令所求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大菩提心能方便拔济众生出于生死轮回的险道,而获大菩提的功德珍宝,所以也是第七方便胜智波罗蜜的因。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用;方便运用契合一切众生根机的方法,以教化、引导众生,就称为方便。又方为方正的道理,便为巧妙的言辞;对种种不同根机的众生,能用方正的道理与巧妙的言辞来化导,就称为方便。又方是众生所住的不同的方域,便是教化的便法;相应众生不同的方域,而用适合当地风土民情的便法来教化众生,就称为方便。《大集经》中说:「能调众生,悉令趋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13〕譬如净月圆满无翳,此心能于一切境界清净具足故,是名第八愿波罗蜜因:翳是眼睛长出能障蔽视线的膜。依大菩提心所发的誓愿、本愿清净无染,就像圆满无翳的净月一样,对真俗境都不会妄生分别,而清净地安住于不变不易的真如,所以也是第八愿波罗蜜的因。〔14〕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臣随意自在,此心善能庄严净佛国土,无量功德广利群生故,是名第九波罗蜜因:转轮圣王比喻发大菩提心。主兵宝臣是轮王七宝之一,当轮王有需要的时候能,随顺轮王的意思,四兵自然就从空而出,来安定国境,利益众生。大菩提心也有庄严佛土,以无量功德利益众生的力用,所以也是第九力波罗蜜的因。〔15〕譬如虚空及转轮圣王,此心能于一切境界无有障碍,于一切处皆得自在至灌顶位故,是名第十智波罗蜜因:智有二种,一是成就佛法智,也就是实智,又称根本智。二是成就有情智,也就是权智,又称为后得智,是心如虚空,能平等无拣择地容受、成就一切众生的智慧。转轮王受灌顶继承王位,则能受用七宝自在无碍。大菩提心也清净如虚空,含容一切功德,无有障碍;又如转轮王那样能自在地绍隆佛位,普遍地利益一切众生,所以也是第十智波罗蜜的因。

「善男子!依五种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布施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信根〔16〕。二者慈悲。三者无求欲心。四者摄受一切众生。五者愿求一切智智。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布施波罗蜜。」「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持戒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三业清净。二者不为一切众生作烦恼因缘。三者闭诸恶道,开善趣门。四者过于声闻、独觉之地。五者一切功德皆悉满足。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持戒波罗蜜。」「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忍辱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能伏贪、瞋烦恼。二者不惜身命,不求安乐止息之想。三者思惟往业,遭苦能忍。四者发慈悲心,成就众生诸善根故。五者为得甚深无生法忍。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忍辱波罗蜜。」「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勤策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与诸烦恼不乐共住。二者福德未具不受安乐。三者于诸难行苦行之事不生厌心。四者以大慈悲摄受利益,方便成熟一切众生。五者愿求不退转地。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勤策波罗蜜。」「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静虑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于诸善法摄令不散故。二者常愿解脱,不着二边故。三者愿得神通成就众生诸善根故。四者为净法界,蠲〔17〕除心垢故。五者为断众生烦恼根本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静虑波罗蜜。」

〔16〕信根:菩提心就是以信为根本,信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这就是最根本的信心施,也是菩提心的体。〔17〕蠲:除去的意思。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慧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常于一切诸佛菩萨及明智者,供养亲近,不生厌背。二者诸佛如来说甚深法,心常乐闻,无有厌足。三者真俗胜智〔18〕,乐善分别。四者见修烦恼〔19〕,咸速断除。五者世间伎术五明〔20〕之法,皆悉通达。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慧波罗蜜。」

〔18〕真俗胜智:指真智和俗智二智。﹙1﹚真智又叫如理智、根本智、无分别智、圣智,是契入真如实相的智慧。实相无相,所以真智无知,如〈注维摩诘经序〉中所说:「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相而殊形并应。」﹙2﹚俗智又叫如量智、后得智、有分别智、遍智,是如实了知俗谛﹙世间﹚之事量的智慧。〈佛性论〉中说:「此二智有二相,一者无着,二者无碍。言无着者,见众生界自性清净,名为无着,是如理智相。无碍者,能通达无量无边界故,是名无碍,是如量智相。」〔19〕见修烦恼:即见惑与修惑,又称见惑、思惑。见惑是「迷理起分别」,是迷于无常、无我等的真理不能知,而生起的常见、我见等的妄想。思惑是「对境生贪爱」,是沉迷于色声等的世间事物,而起的贪瞋痴等的妄情。断了见惑的果位,称为见道位;断了思惑的果位,称为修道位;断了二惑的果位,称为无学位。所以见道位中所断的理惑,称为见惑;修道位中所断的事惑,称为修惑。〔20〕五明:明是阐明的意思,开阐其中的道理而证明之,就称为明。又明是智的别名,各依所学的而得到其中的智慧,就称为明。西域的内外学者,一定要学习的科目有五,所以称为五明。五明为:﹙1﹚声明,明白言语文字的智慧。﹙2﹚工巧明,明白一切工艺技术、算历等的智慧。﹙3﹚医方明,明了医术的智慧。﹙4﹚因明,能考定正邪、分别真假理法的智慧,就是论理学。﹙5﹚内明,明了自家宗旨的智慧。婆罗门以四吠陀论为内明,佛教则以三藏十二部的教法为内明。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方便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于一切众生意乐烦恼心行差别,悉皆通达。二者无量诸法对治之门,心皆晓了。三者大慈悲定,出入自在。四者于诸波罗蜜多,皆愿修行,成就满足。五者一切佛法,皆愿了达,摄受无遗。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方便胜智波罗蜜。」「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愿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于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有非无,心得安住。二者观一切法最妙理趣,离垢清净,心得安住。三者过一切想,是本真如,无作无行,不异不动,心得安住。四者为欲利益诸众生事,于俗谛中,心得安住〔21〕。五者,于奢摩他、毘鉢舍那〔22〕,同时运行,心得安住。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愿波罗蜜。」

〔21〕于俗谛中,心得安住:俗谛是相对于真谛而言,又叫世谛。俗指俗事或世俗之人。一切因缘法所生的的事相,对于真理来说都是俗;又因缘法是世俗人所知的,所以称为俗。谛,真实的道理称为谛。俗谛,俗事上的道理或世俗人所知的道理就称为俗谛。菩萨为利益众生,以愿力的缘故,能随顺众生的机缘,以俗谛来诠释佛的教法而化导众生,并于其中心得安住,不变不移。〔22〕奢摩他、毘鉢舍那:奢摩他是梵语Samatha的音译,是止、寂静、能灭的意思。收摄心念,安住于所缘之境,离掉举﹙散乱﹚与昏沈,对于染污或清净等的一切境界,心都不攀缘而妄起分别,就称为止。至于「无相」的止,就如《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中说:「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不灭,离分别故。」毘鉢舍那是梵语Vipasyana的音译,又译作毗婆舍那,是观、了见、正慧抉择的意思。至于「无相」的观,就如《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中说:「习信毘鉢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力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以正智力,能了一切众生心行善恶。二者能令一切众生入于甚深微妙之法。三者一切众生轮回生死,随其缘业,如实了知。四者于诸众生,三种根性〔23〕,以正智力能分别知。五者于诸众生如理为说,令种善根,成熟度脱,皆是智力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力波罗蜜。」「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能于诸法,分别善恶。二者于黑白法〔24〕,远离摄受。三者能于生死涅槃,不厌不喜。四者,具福智行,至究竟处〔25〕。五者,受胜灌顶〔26〕,能得诸佛不共法等,及一切智智。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波罗蜜。」

〔23〕三种根性:就众生善根的强弱,而分为上、中、下三种根性。又「根」就如树木之根,有能生的意思;「性」则为指善恶的习性。〔24〕黑白法:即善恶之法。〈俱舍论〉中说:「诸不善业一向名黑,染污性故。色界善业一向名白,不杂恶故。」〔25〕究竟处:即究竟大涅槃,因为佛果是究竟至极的果位,所以佛所证的涅槃称为究竟处,与二乘人所得的非究竟的有余涅槃不同。〔26〕灌顶:古印度国王即位的时候,有用四大海的水灌其顶的仪示,以表示祝福。佛教中的十地菩萨,也有由十方诸佛灌其顶而成佛的事。又「灌」有灌持的意思,表示诸佛护念;「顶」指头顶,表示大行尊高。

「善男子!何者是波罗蜜义?所谓修习胜利,是波罗蜜义;满足无量大甚深智,是波罗蜜义;行非行法,心不执着,是波罗蜜义;生死过失,涅槃功德,正觉正观,是波罗蜜义;愚人智人皆悉摄受,是波罗蜜义;能现种种珍妙法宝,是波罗蜜义,无碍解脱,智慧满足,是波罗蜜义;法界、众生界〔27〕正分别知,是波罗蜜义;施等及智,能令至不退转,是波罗蜜义;无生法忍,能令满足,是波罗蜜义;一切众生功德善根,能令成熟,是波罗蜜义;能于菩提成佛,十力、四无所畏、不共法等,皆悉成就,是波罗蜜义;生死涅槃,了无二相,是波罗蜜义;济度一切,是波罗蜜义;一切外道来相诘难〔28〕,善能解释,令其降伏,是波罗蜜义;能转十二妙行法轮,是波罗蜜义;无所着、无所见、无患累,是波罗蜜多义。」

〔27〕法界、众生界:法界的梵语为Dharmadhatu,又叫法性、实相。众生界是相对于佛界而说的,十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除佛法界之外,总称其他九法界为众生界,为众缘和合而生的有情界的意思。〔28〕诘难:质问、问难。

「善男子!初地菩萨是相先现,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种种宝藏,无不盈满,菩萨悉见。善男子!二地菩萨相先现,三千大千世界地平如掌,无量无边种种妙色,清净珍宝庄严之具,菩萨悉见。善男子!三地菩萨是相先现,自身勇健,甲仗〔29〕庄严,一切怨贼,皆能摧伏,菩萨悉见。善男子!四地菩萨是相先现,四方风轮种种妙花,悉皆散洒,充布地上,菩萨悉见。善男子!五地菩萨是相先现,有妙宝女,众宝璎珞周遍严身,首冠名花以为其饰,菩萨悉见。善男子!六地菩萨是相先现,七宝花池有四阶道,金沙遍布,清净无秽,八功德水〔30〕皆悉盈满,嗢鉢罗花〔31〕、拘物头花〔32〕、分陀利花〔33〕随处庄严,于花池所,游戏快乐,清凉无比,菩萨悉见。善男子!七地菩萨是相先现,于菩萨前,有诸众生应堕地狱,以菩萨力,便得不堕,无有损伤,亦无恐怖,菩萨悉见。善男子!八地菩萨是相先现,于身两边,有师子王以为卫护,一切众兽悉皆怖畏,菩萨悉见。善男子!九地菩萨是相先现,转轮圣王无量亿众围遶供养,顶上白盖〔34〕,无量众宝之所庄严,菩萨悉见。善男子!十地菩萨是相先现,如来之身,金色晃耀,无量净光,皆悉圆满,有无量亿梵王围遶,恭敬供养,转于无上微妙法轮,菩萨悉见。」

〔29〕甲仗:盔甲、兵仗,比愈菩萨披盔甲、持兵仗,勇猛精进,降伏烦恼怨贼。〔30〕八功德水:八功德的水有八种特性:﹙1﹚澄净,﹙2﹚清冷﹙3﹚甘美,﹙4﹚轻软,﹙5﹚润泽,﹙6﹚安和,﹙7﹚喝的时候能除饥渴等的过患,﹙8﹚喝了以后一定能长养六根,四大调适。〔31〕嗢鉢罗花:梵语Utpala的音译,又译作优钵罗花,莲花的一种,有青色、红色等不同的颜色。叶子狭长,接近下方的地方成小圆形,向上渐尖,佛的眼睛长得就像这样,所以佛经中常以青莲叶来比喻佛的眼睛。如本经〈莲华喻赞品第七〉中所说:「目净无垢妙端严,犹如广大青莲叶。」〔32〕拘物头花:梵语Kumuda的音译,又译作地喜花、白莲花、红莲花。又含苞而尚未开敷的白莲花也称拘物头花,所以佛经中常以拘物头花来比喻佛的牙齿,如本经〈大辩才天女赞叹品第三十〉中所说:「齿白齐密如拘物头花。」〔33〕分陀利花:梵语Pundarika的音译,又译作芬陀利迦,是正开放的白莲花。〔34〕白盖:用白绢作成的伞盖,用来比喻清净的智慧。

「善男子!云何初地名为欢喜?谓初证得出世之心,昔所未得而今始得,于大事用〔35〕,如其所愿,悉皆成就,生极喜乐,是故最初名为欢喜。诸微细垢,犯戒过失,皆得清净,是故二地名为无垢。无量智慧三昧光明,不可倾动,无能摧伏,闻持陀罗尼以为根本,是故三地名为明地。以智慧火烧诸烦恼,增长光明,修行觉品,是故四地名为焰地。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难得故,见修烦恼,难伏能伏,是故五地名为难胜。行法相续,了了显现〔36〕,无相思惟,皆悉现前〔37〕,是故六地名为现前。无漏、无间、无相思惟,解脱三昧,远修行故,是地清净,无有障碍,是故七地名为远行。无相思惟,修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令动,是故八地名为不动。说一切法种种差别,皆得自在,无患无累〔38〕,增长智慧,自在无碍,是故九地名为善慧。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皆能遍满覆一切故,是故第十名为法云。」

〔35〕大事用:菩萨以利益众生为大事用。

〔36〕行法相续,了了显现:六地菩萨能恒常正观因缘所生的一切法,都是不停地在生灭、变异,都是虚幻不实的。〔37〕无相思惟,皆悉现前:由于了知生灭、变异的行法都是如幻的,所以能生起无分别的智慧,称为无相思惟,也就是正智全都现前。〔38〕无患无累:远离贪瞋痴等诸惑所引起的烦恼障、智障,契入涅槃寂静的究竟空义,了知诸法的实性,所以无患无累。

「善男子!执着有相我法无明、怖畏生死恶趣无明〔39〕,此二无明障于初地。微细学处误犯无明、发起种种业行无明〔40〕,此二无明障于二地。

〔39〕执着有相我法无明、怖畏生死恶趣无明:这是障碍菩萨证入初地的两种无明,又称为「异生性障」。异生是凡夫的另一个名称,凡夫因业力的缘故而轮回六道,受种种各别、差异的果报,所以又称为异生。这两种无明正是无始以来,凡夫所以起惑、造业而感异生果报的根本无明,所以叫异生性障。﹙1﹚执着有相我法无明:「执着」即能执的心,「相」是相状,「我法」就是我执、法执二执。我执是执着这个身体是有真实本体的妄念,而成为一切烦恼的根本。〈俱舍论〉中说:「由我执力,诸烦恼生,三有轮回,无容解脱。」法执是固执心之外,有所谓的有为法、无为法的实法之妄念。执着我及法都有真实的本体,或执着无我、无法,还是执着于有、无的分别相,所以都是无明。二乘之人虽然断了我执,但不能断法执;大乘的菩萨则能渐渐断除这两种执着。﹙2﹚怖畏生死恶趣无明:这里所说的恶趣不单指三恶道,也包括不利于修行的八难处。菩萨证入初地,就能断除这两种无明,而证「适行真如」。〔40〕微细学处误犯无明、发起种种业行无明:这是障碍菩萨证入二地的两种无明,又称为「邪行障」,本体为俱生﹙与生俱来的﹚所知障的一分,是令一切有情众生行邪的障碍,所以叫邪行障。﹙1﹚微细学处误犯无明:这种俱生的邪行障能令菩萨误犯微细的身口意三业。﹙2﹚发起种种业行无明:种种业行即是由微细的无明所误犯的三业。初地菩萨还不能避免误犯微细的过失,入二地时就断了,而证「最胜真如」。

未得今得爱着无明、能障殊胜总持无明〔41〕,此二无明障于三地。味着等至喜悦无明、微妙净法爱乐无明〔42〕,此二无明障于四地。

〔41〕未得今得爱着无明、能障殊胜总持无明:这是障碍菩萨证入三地的两种无明,又称为「暗钝障」,也是俱生所知障的一分,能使修行者欲贪胜定的境界,而忘失所闻思的境,所以叫暗钝障。﹙1﹚未得今得爱着无明:未得今得就是指现在证得的胜定。﹙2﹚能障殊胜总持无明:总持有法总持、义总持、咒总持、忍总持四种意思﹙详见注解3—56﹚。菩萨证入三地,就能断除爱着胜定境界的欲贪,得胜总持,发闻思修三慧,所以能除暗钝障,而证「胜法真如」。〔42〕味着等至喜悦无明、微妙净法爱乐无明:这是障碍菩萨证入四地的两种无明,又称为「细惑﹙微细烦恼﹚现行障」,为执着实有诸法的法执,也就是俱生所知障中的身见,因为必先有能执者,所执的法才能成力立。这种身见是俱生的身见,相对于分别的身见来说要微细得多,所以称为细惑。﹙1﹚味着等至喜悦无明:「味着」是贪爱、欢喜现阶段所入的定境的觉受,而成为「定爱愚」,会障碍修持更殊胜的定。等至是定的别名,梵语为Samapatti,又译作三摩钵底。在定中身心平等安和称为等,定能令达到这种平等之位,所以叫作等至,是只有定境而无散乱心的定。若细说定境的次第有四:﹙a﹚等引﹙Samahita﹚;依定力而引生身心安和平等。﹙b﹚等持﹙Samadhi﹚;又译作三摩地或三昧,指心住于一境,平等维持,通于定、散二心。假使在于散心而心专注于一境,就是三摩地。〈唯识论述记七〉中说:「等持者平等持心等,但于境转,故名为等持,故通定散。」﹙c﹚等至﹙Samapatti﹚;这种定只有定境而无散心,通于有心、无心。若是有心定,则心离昏沉与掉举而平等,因为定力的缘故才能到这种定境,所以称为等至。若是无心定,则定中依着身的四大平等,而称为等至。﹙d﹚等住﹙Samapanna﹚;欲入定时,称为等至;正在定中,称为等住。﹙2﹚微妙净法爱乐无明:微妙净法是指菩提觉道,爱乐这种妙法就成为「法爱愚」,也是贪着。这两种无明都是俱生所知障中的身见,是执着诸法为实有的障碍。证入四地的菩萨能够观一切法皆无我,所以能断除这两种俱生身见的无明,而证「无摄受真如」。

欲背生死无明、希趣涅槃无明〔43〕,此二无明障于五地。观行流转无明、麤相现前无明〔44〕,此二无明障于六地。

〔43〕欲背生死无明、希趣涅槃无明:这是障碍菩萨证入五地的两种无明,又称为「下乘涅槃障」。欲背生死、希趣涅槃就是厌恶生死,欣乐涅槃,与二乘人相同,还没有证得无分别真如,不明了生死、涅槃的本体并没有差别,所以叫作下乘涅槃障。证入五地的菩萨实智和俗智能够并行,所以能断除这两种无明,而证「无分别真如」。〔44〕观行流转无明、麤相现前无明:这是障碍菩萨证入六地的两种无明,又称为「粗相现行障」。﹙1﹚观行流转无明:观行是观心的行法。流转的流是「相转」的意思,转是「起」的意思。观行流转就是观有为法的因果相续而生起。五地的菩萨修止观,观四谛法,这是缘苦、集二谛,而多作有相观的无明。﹙2﹚麤相现前无明:这是观四谛中的灭、道二谛的清净相,也是多作有相观的无明,因此而生出染净相的执着。证入六地的菩萨多作无相观,所以能断除这两种无明,离染净相,而证「无染净相真如」。

微细诸相现行无明、作意欣乐无相无明〔45〕,此二无明障于七地。于无相观功用无明、执相自在无明〔46〕,此二无明障于八地。

〔45〕微细诸相现行无明、作意欣乐无相无明:这是障碍菩萨证入七地的两种无明,又称为「细相现行障」,细相就是流转还灭的生灭相。前六地的菩萨虽然作染净无分别观,但因为是依缘起而观,所以还有生灭的微细相所成的障碍。证入七地的菩萨能作真如实观,不再着于缘起的生灭相,所以能断除这两种无明,而证「法无别真如」。〔46〕于无相观功用无明、执相自在无明:这是障碍菩萨证入八地的两种无明,又称为「无相加行障」。前第七地的菩萨虽然作纯无相的真如实观,但是还要借助于功用而不自在,证入八地的菩萨就能不假施功之力,而很纯熟、自然的安住于真如的实相无相之中,功德任运自在,所以能断除这两种无明,而证「不增减真如」。

于所说义及名句文,此二无碍未善巧无明、于词辩才不随意无明〔47〕,此二无明障于九地。于大神通未得自在变现无明、微细祕密未能悟解事业无明〔48〕,此二无明障于十地。于一切境微细所知障碍无明、极细烦恼麤重无明〔49〕,此二无明障于佛地。」

〔47〕于所说义及名句文此二无碍未善巧无明、于词辩才不随意无明:这是障碍菩萨证入九地的两种无明,又称为「利他行中不欲行障」,也就是不欲行利他之行的障碍。前第八地是剎那增进的果位,所以于自利的功德能任运自在,不必借助功用之力,但是对于利他的功德尚不能任运,还需要借加行的功用,这就是九地菩萨的障碍。「未善巧」就是还没有自在。「所说义」即是四无碍辩中的义无碍,「名句文」即是法无碍,「词」即词无碍,「辩才」即乐说无碍,「不随意」即不自在。证入九地的菩萨能断除四无碍之愚﹙无明﹚,而证「智自在所依真如」。〔48〕于大神通未得自在变现无明、微细祕密未能悟解事业无明:这是障碍菩萨证入十地的两种无明,又称为「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第九地的自在还不能遍缘一切法,证入十地的菩萨就能断除这种障碍,所以能于一切之法都得自在,而证「业自在所依真如」。〔49〕于一切境微细所知障碍无明、极细烦恼麤重无明:这是障碍菩萨证入佛地的两种无明。「一切境」指一切空有、理事,「微细所知障」指第七识中微细的法执种子,「极细烦恼」指七识中微细的烦恼种子。菩萨证入八地时烦恼已不会再起现行,但烦恼的种子在第十地时还是没有断尽,所以就成为证入佛地的障碍。在等觉菩萨位金刚定中断除后,就证入佛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初地中行施波罗蜜,于第二地行戒波罗蜜,于第三地行忍波罗蜜,于第四地行勤波罗蜜,于第五地行定波罗蜜,于第六地行慧波罗蜜,于第七地行方便胜智波罗蜜,于第八地行愿波罗蜜,于第九地行力波罗蜜,于第十地行智波罗蜜。」「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最初发心摄受,能生妙宝三摩地;第二发心摄受,能生可爱乐三摩地;第三发心摄受,能生难动三摩地;第四发心摄受,能生不退转三摩地;第五发心摄受,能生宝花三摩地;第六发心摄受,能生日圆光焰三摩地;第七发心摄受,能生一切愿如意成就三摩地;第八发心摄受,能生现前证住三摩地;第九发心摄受,能生智藏三摩地;第十发心摄受,能生勇进三摩地。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发心。」「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此初地得陀罗尼,名依功德力。」尔时,世尊即说呪〔50〕曰:「怛姪他 晡[口*律]儞 曼奴喇剃 独虎 独虎 独虎 耶跋 苏利瑜 阿婆婆萨底(丁里反下皆同) 耶跋 旃达囉 调怛底 多跋达[口*洛]叉漫 惮茶鉢唎诃[口*蓝] 矩噜 莎诃。」「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一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初地菩萨摩诃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呪者,得脱一切怖畏,所谓虎狼、师子、恶兽之类,一切恶鬼、人非人〔51〕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52〕,不忘念初地。」

〔50〕咒:咒的梵语为Dharani或Mantra﹙真言﹚,又译作陀罗尼,是能持、能遮或总持的意思,有能持集种种善法不使散失,能遮止恶法不使生起的力用。在大乘教法中,尤其指能使心不忘法,或能守护修行者的章句。陀罗尼可分为: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陀罗尼、忍陀罗尼四种。陀罗尼也可以说是一种「收摄」和「浓缩」的技术,就是以一法收摄诸法,而此一法又可以引发诸法,使得少数几个文字可以引发诸字,这也是修持陀罗尼可以得到良好效果的原因。﹙详见注解3—56﹚〔51〕人非人:人指人类;非人是相对于人而总称天龙八部及夜叉、鬼等的冥界众生为非人。〔52〕五障:指修道的五种障碍,分别为:﹙1﹚烦恼障;贪瞋痴等的根本烦恼,能盖障清净心,妨碍修道,而使不能入于佛法。﹙2﹚业障;过去的重罪,乃至于诽谤正法,因为这些过去的业所产生的障碍还没有除,所以今生学佛就有种种的阻挠,而不能入于佛法。﹙3﹚生障;因过去业报的障碍没有除,而受生为无暇之身的趣生障,因此不得入于佛法。﹙4﹚法障;因为过去生中障法的缘故,令今生不能遇到善知识,不得听闻正法。﹙5﹚所知障;已经遇到善知识,也能够听到正法,但因为种种的因缘两不相和,而妨碍修行佛法。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二地得陀罗尼,名善安乐住:『怛姪他 嗢篅(入声下同)哩 质哩质哩 嗢篅罗篅罗(引) 喃缮覩缮覩嗢篅哩 虎噜虎噜 莎诃。』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二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二地菩萨摩诃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呪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二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三地得陀罗尼,名难胜力:『怛姪他 惮宅 枳般 宅枳 羯喇 [打-丁+致]高喇[打-丁+致] 鸡由哩 惮[打-丁+致]哩 莎诃。』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三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三地菩萨摩诃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呪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三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四地,得陀罗尼,名大利益:『怛姪他 室唎室唎 陀弭儞陀弭儞 陀哩陀哩儞 室唎室唎儞 毘舍罗波世波始娜 畔陀弭帝 莎诃。』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四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四地菩萨摩诃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呪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四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五地得陀罗尼,名种种功德庄严:『怛姪他 诃哩诃哩 儞遮哩遮哩儞 羯喇摩(引) 儞僧羯喇摩(引) 儞 三婆山儞瞻跋儞 悉耽婆儞谟汉儞 碎阎步陛莎诃。』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五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五地菩萨摩诃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呪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五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六地得陀罗尼,名圆满智:『怛姪他 毘徙哩毘徙哩 摩哩儞迦哩迦哩 毘度汉底 噜噜噜噜 主噜主噜杜噜婆杜噜婆 舍舍设者婆哩洒莎(入) 悉底萨婆萨埵喃 悉甸覩曼怛囉鉢陀儞莎诃。』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六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六地菩萨摩诃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呪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六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七地得陀罗尼,名法胜行:『怛姪他 勺诃(上) 勺诃(引) 噜勺诃勺诃勺诃噜 鞞陆枳鞞陆枳 阿蜜[口*栗]哆唬汉儞勃哩山儞 鞞噜勅枳婆噜伐底 鞞提呬枳 频陀鞞哩儞 阿蜜哩底枳 薄虎主愈薄虎主愈莎诃。』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七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七地菩萨摩诃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呪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七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八地得陀罗尼,名无尽藏:『怛姪他 室唎室唎室唎儞 蜜底蜜底 羯哩羯哩酰噜酰噜 主噜主噜 畔陀弭莎诃。』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八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八地菩萨摩诃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呪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八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九地得陀罗尼,名无量门:『怛姪他 诃哩旃荼哩枳 俱蓝婆喇体(天里反) 都刺死 跋咤跋咤死室唎室唎迦室哩迦必室唎 莎(苏活反)悉底 萨婆萨埵喃莎诃。』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九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九地菩萨摩诃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呪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九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十地得陀罗尼,名破金刚山:『怛姪他 悉提(去) 苏悉提(去)谟折儞木察儞毘木底菴末丽 毘末丽涅末丽 忙揭丽呬[口*阑]若揭鞞 曷喇怛娜揭鞞 三曼多跋姪丽 萨婆頞他娑惮儞 摩捺斯莫诃摩捺斯 頞步底頞 窒步底 阿[口*赖]誓毘喇誓頞主底菴蜜[口*栗]底 阿[口*赖]誓毘喇誓 跋[口*蓝]谜 跋囉蚶(火含)幺莎(入) 囇晡喇儞晡喇娜 曼奴喇剃莎诃。』善男子!此陀罗尼灌顶吉祥句,是过十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十地菩萨摩诃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呪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一切毒害皆悉除灭,解脱五障,不忘念十地。」

尔时师子相无碍光焰菩萨,闻佛说此不可思议陀罗尼已,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以颂赞曰:

「敬礼无譬喻 甚深无相法 众生失正知 唯佛能济度

如来明慧眼 不见一法相〔53〕 复以正法眼 普照不思议〔54〕

不生于一法 亦不灭一法〔55〕 由斯平等见 得至无上处

不坏于生死 亦不住涅槃〔56〕 不着于二边 是故证圆寂

于净不净品 世尊知一味〔57〕 由不分别法 获得最清净

世尊无边身 不说于一字〔58〕 令诸弟子众 法雨皆充满〔59〕

佛观众生相 一切种皆无 然于苦恼者 常兴于救护

苦乐常无常 有我无我等 不一亦不异 不生亦不灭

如是众多义 随说有差别 譬如空谷响〔60〕 唯佛能了知

法界无分别 是故无异乘〔61〕 为度众生故 分别说有三」

〔53〕如来明慧眼,不见一法相:慧眼是五眼之一。五眼为:﹙1﹚肉眼;肉身所具有的眼。﹙2﹚天眼;色界天人所有的眼,修禅定的人也可以证得,不论远近、内外、明暗都能看得见。﹙3﹚慧眼;指二乘人照见真空无相的智慧。﹙4﹚法眼;指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的智慧。﹙5﹚佛眼;佛陀身中具备前面的四眼。这五眼中,慧眼是观空谛的一切智,法眼为俗谛的道种智,佛眼则是中谛的一切种智。所谓:「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遍真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如来的明慧眼,照了一切法的本体皆空而没有分别;因为没有分别心,所以心中一点法相的分别执着也没有,因此说「不见一法相」,并不是没有一切法。〔54〕复以正法眼,普照不思议:法眼照有,遍于真谛、俗谛,并不是不见真如,而是在照了一切诸法的同时又没有任何执着。缘于佛的教法及众生的根性的智慧,称为「法眼」;一切有为、无为法没有不解了的,称为「普照」;不是凡夫、二乘人所可以测知的,称为「不思议」。〔55〕不生于一法,亦不灭一法:如实了知一切境界,不妄见增生一法,也不妄见减灭一法;处于一切境界当中,能了知有依因缘而起的生灭,而真如并无生灭。〔56〕不坏于生死,亦不住涅槃:「坏」是断的意思。不同于二乘人永断生死轮回,而住着于「灭边」;也不着住于涅槃,而住于「有边」;就是空、有都不着住。离开生灭、空有等二元对立的边见,证得无住涅槃,才是究竟圆满。〔57〕于净不净品,世尊知一味:净、不净的体性都是真如,所以是一样、一味的。〔58〕世尊无边身,不说于一字:无边是广大无边际。无边身,指佛的法身遍一切处没有边际,佛的法身未曾说过一字。《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中说:「离一切相者,所谓不可依言说取。以菩提法中无有受言说者,及无能言说者故。又不可依心念知,以菩提法中无有能取可取,无自无他,离分别相故。」〔59〕令诸弟子众,法雨皆充满:然而由于因缘及愿自在之力的缘故,令众生闻法皆得充满。〔60〕譬如空谷响:譬如空谷本来没有音声,随着种种响缘的生起而发出各种声音。以上所举的苦乐、常无常、我无我、一异、生灭五个相对的境界也是如此,真如自性中本没有这些相对,随着众缘的生起才各别生出种种的对立,而这些相对的境界,其本体也不是实有的。〔61〕异乘:真如法界唯有一佛乘,没有三乘的差别。《法华经?方便品》中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尔时,大自在梵天王亦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此金光明最胜王经希有难量,初中后善,文义究竟,皆能成就一切佛法,若受持者,是人则为报诸佛恩。」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男子!若得听闻是经典者,皆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善男子!是能成熟不退地菩萨殊胜善根,是第一法印〔62〕,是众经王故,应听闻受持读诵。何以故?善男子!若一切众生未种善根,未成熟善根,未亲近诸佛者,不能听闻是微妙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听受者,一切罪障皆悉除灭,得最清净,常得见佛,不离诸佛及善知识胜行之人,恒闻妙法,住不退地,获得如是胜陀罗尼门无尽无减:所谓海印出妙功德陀罗尼无尽无减〔63〕,通达众生意行言语陀罗尼无尽无减〔64〕,日圆无垢相光陀罗尼无尽无减〔65〕,满月相光陀罗尼无尽无减〔66〕,能伏诸惑演功德流陀罗尼无尽无减〔67〕,破金刚山陀罗尼无尽无减〔68〕,说不可说义因缘藏陀罗尼无尽无减〔69〕,通达实语法则音声陀罗尼无尽无减〔70〕,虚空无垢心行印陀罗尼无尽无减〔71〕,无边佛身皆能显现陀罗尼无尽无减〔72〕。善男子!如是等无尽无减诸陀罗尼门得成就故,是菩萨摩诃萨能于十方一切佛土化作佛身,演说无上种种正法,于法真如不动不住〔73〕、不来不去〔74〕,善能成熟一切众生善根,亦不见一众生可成熟者。虽说种种诸法,于言辞中不动不住、不去不来,能于生灭证无生灭。以何因缘说诸行法无有去来?由一切法体无异故。」说是法时,三万亿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无量诸菩萨不退菩提心,无量无边苾刍、苾刍尼得法眼净,无量众生发菩萨心。

〔62〕法印:妙法的印玺。妙法真实,不变不动,所以称为印;又妙法就像国王的印玺一样通达无碍,所以称为印;又是用来证明佛的正法的,所以称为印。《法华经?譬喻品》中说:「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又总摄一切佛所说的法,而建立三种的法印,以印证真是佛所说的正法,称为三法印。三法印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大智度论?二十二〉中说:「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问: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63〕海印出妙功德陀罗尼无尽无减:海印即真如本觉。妄念去尽,心镜澄清明澈,万像就会齐现,就如大海,风来了就会起浪,如果风止息了,海水回复原来的澄清,就能映现所有的影像一样。《华严经》中说:「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清净的真如本觉,本来就具足一切功德,初地菩萨修习布施波罗蜜,除烦恼、所知二障,证适行真如,能出生胜妙功德无尽无减。无尽无减指无为法,无为法离生灭之相,所以无尽无减。以下皆同。〔64〕通达众生意行言语陀罗尼无尽无减:二地菩萨修习持戒波罗蜜,除身口意三业的无明,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所以能通达自己与其他众生的三业。意、行、言语即意、身、口三业。〔65〕日圆无垢相光陀罗尼无尽无减:三地菩萨修习忍辱波罗蜜,断除暗钝的障碍,证胜法真如,能发启殊胜的妙定,就像太阳一样,能自离垢染,所以是「无垢」;能破除黑暗,所以说「相光」。〔66〕满月相光陀罗尼无尽无减:四地菩萨修习精进波罗蜜,断细惑现行的障碍,破除身见,证无摄受真如,精进殊胜,能长养一切的善法,就像月亮一样清净圆满。〔67〕能伏诸惑演功德流陀罗尼无尽无减:五地菩萨修习禅定波罗蜜,断除厌恶生死、欣乐涅槃的障碍,证无分别真如,得相应的增上慧,所以能伏由分别心而生的一切贪爱的妄惑;修静虑得胜定,所以能演说一切功德。〔68〕破金刚山陀罗尼无尽无减:六地菩萨修习般若波罗蜜,能断除执着有染净相的障碍。这个障如金刚大山,甚难破除,除了以后就能证无染净真如。〔69〕说不可说义因缘藏陀罗尼无尽无减:七地菩萨修习方便胜智波罗蜜,多住于无相,能除细相现行的障碍,证法无分别真如,所以能以方便善巧说不可说的无相的道理,也不会违反假名而有的因缘法。〔70〕通达实语法则音声陀罗尼无尽无减:八地菩萨修习愿波罗蜜,于无相断除加行的障碍,证不增减真如,所以功德任运自在,能通达实语真谛。「音声」就是语。〔71〕虚空无垢心行印陀罗尼无尽无减:九地菩萨修习力波罗蜜,证智自在所依真如,得四无碍辩,自在如虚空,断除利他中不欲行的障碍,所以无垢;所说的法义都是众生心行的胜印,能令众生都得到殊胜的利益。〔72〕无边佛身皆能显现陀罗尼无尽无减:十菩萨修习智波罗蜜,断除法未自在的障碍,证业自在所依真如,得大智慧,如云一样充满法界,一切众生所愿见到的佛身都能无尽地显现。〔73〕于法真如不动不住:佛虽现种种佛身演说诸法,又不违背真谛。如《维摩诘经》中所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虽然现无边身,而离喧乱流转之苦,所以说「不动」。「不住」即不住着于一切法相,亦不住涅槃寂灭。〔74〕不来不去:法身常住,如澄净的天空,不来不去,只因众生的心有如污浊的水,所以不能显现。若心水净,菩提自然影现,就像月亮印现于澄清的水面一样。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胜法能逆生死流 甚深微妙难得见 有情盲冥贪欲覆 由不见故受众苦」尔时,大众俱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若所在处,讲宣读诵此金光明最胜王经,我等大众皆悉往彼为作听众,是说法师令得利益,安乐无障,身意泰然。我等皆当尽心供养,亦令听众安稳快乐,所住国土,无诸怨贼、恐怖、厄难、飢馑之苦,人民炽盛〔75〕。此说法处道场之地,一切诸天、人非人等一切众生,不应履践及以污秽。何以故?说法之处即是制底〔76〕,当以香花、缯彩〔77〕、幡盖而为供养,我等常为守护,令离衰损。」佛告大众:「善男子!汝等应当精勤修习此妙经典,是则正法久住于世。」

〔75〕炽盛:兴旺。

〔76〕制底:梵语Caitya的音译,又译作制多、制怛罗、支提,是积聚、福聚的意思,就是佛塔。〈大日经疏〉中说:「制底,翻为福聚,谓诸佛一切功德聚在其中。」〔77〕缯彩:缯是丝织品的总称,彩是五色的丝绸;缯彩就是彩色的丝绸修饰物。

◎附录弘法大师〈金胜王经祕密伽陀〉:八、第四卷﹙最净地陀罗尼品﹚「佛智众生即我心 圆通称入最幽深 陀罗十地三摩等 不异贪庭清净等

十种波罗无尽藏 本来具足非但今 开之授与无人得 不减不增绝响音」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五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奉 制译

⊙莲华〔1〕喻赞品第七

尔时,佛告菩提树神〔2〕:「善女天!汝今应知,妙幢夜梦见妙金鼓出大音声,赞佛功德并忏悔法,此之因缘我为汝等广说其事,应当谛听,善思念之。过去有王,名金龙主,常以莲华喻赞,称叹十方三世诸佛。」即为大众说其赞曰:

注释:〔1〕莲华:莲华在中国古代又称为芙蓉或芙蕖,生长在沼泽污泥之中,而开出的华却柔软清净。由于莲华这种生长的特性,所以常被引用来譬喻吉祥、清净、尊贵等具正面光明的象征。如佛陀就被称为「人中莲华」,因为佛陀虽然出现在五浊恶世,却不染着于世间的烦恼、执着,就如莲华出淤泥而不染一样。在《杂阿含经》中,也以莲华来比喻解脱的圣者。〔2〕菩提树神:菩提树神在佛经为守护菩提树的天女。这位树神的过去生曾为天自在光王,其本事因缘可参见本经之〈长者子流水品第二十五〉。

「过去未来现在佛 安住十方世界中 我今至诚稽首礼 一心赞叹诸最胜

无上清净牟尼尊 身光照耀如金色〔3〕 一切声中最为上 如大梵响震雷音〔4〕

发彩喻若黑蜂王 宛转旋文绀青色〔5〕 齿白齐密如珂雪 平正显现有光明〔6〕

目净无垢妙端严 犹如广大青莲叶〔7〕 舌相广长极柔软 譬如红莲出水中〔8〕

眉间常有白毫光 右旋宛转颇梨色〔9〕 眉细纤长类初月 其色晃耀比蜂王〔10〕

〔3〕身光照耀如金色:这是佛三十二相中的第十四,身金色相,佛身上的肤色有如黄金。〔4〕如大梵响震雷音:这是佛三十二相中的第二十八,梵音深远相。梵是清净的意思。佛的音声清净而远闻。〔5〕发彩喻若黑蜂王,宛转旋文绀青色:这是《无量寿经》中所说,佛三十二相中的旋发绀青相。绀青色是青中带赤的颜色。佛的毛发青中带赤,稠密又自然卷曲。〔6〕齿白齐密如珂雪,平正显现有光明:这是佛三十二相中的第二十三,齿白齐密相。佛有四十颗牙齿,都白净而坚密。珂是像玉一样的石头,又称为白玛瑙。珂雪是像雪一样洁白的珂玉,用来比喻佛齿的白净。〔7〕目净无垢妙端严,犹如广大青莲叶:这是佛三十二相中的第二十九,眼色如绀青相。佛的眼睛绀青,鲜白分明,眼尾微向上弯,就像青莲华的叶子。青莲华的叶子广大而狭长,接近下方的地方成小圆形,向上渐尖,佛的眼睛长得就像这样,所以佛经中常以青莲叶来比喻佛的眼睛。〔8〕舌相广长极柔软,譬如红莲出水中:这是佛三十二相中的第二十七,广长舌相。佛的舌广而长,颜色淡红,柔软细薄,往上伸展开来可以覆盖整个面部,一直到发际。〔9〕眉间常有白毫光,右旋宛转颇梨色:这是佛三十二相中的第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佛的两眉之间有白毫,向右旋,能放出光芒。〔10〕眉细纤长类初月,其色晃耀比蜂王:这是佛八十种随形好中的第三,眉如初月。随形好是更细分三十二相为八十种之好。佛的眉形细细长长的,就像月初的下弦月,眉毛细密又有光泽,就像蜂王身上的细毛一样。

鼻高脩直如金鋋〔11〕 净妙光润相无亏 一切世间殊妙香 闻时悉知其所在

世尊最胜身金色 一一毛端相不殊〔12〕 绀青柔软右旋文〔13〕 微妙光彩难为喻

初诞身有妙光明 普照一切十方界 能灭三有众生苦 令彼悉蒙安稳乐

地狱傍生鬼道中 阿苏罗天及人趣 令彼除灭于众苦 常受自然安稳乐

身色光明常普照 譬如镕金妙无比 貌圆明如满月〔14〕 脣色赤好喻频婆〔15〕

〔11〕鼻高脩直如金鋋:这是佛八十种随形好的第二,鼻高不现孔。「鋋」是箭尾插入箭篙中的部分。佛的鼻子修长,又挺又直,就像金色的挺直箭尾。〔12〕一一毛端相不殊:这是佛三十二相中的第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佛的一一毛孔,都各有一青色的毛而不杂乱。〔13〕绀青柔软右旋文:这是佛三十二相中的第十三,身毛上摩相。佛的身毛都是绀青色的,毛端也都向右旋,并向上偃伏。〔14〕面貌圆明如满月:这是佛八十种随形好中的第四十,面净满如月。〔15〕脣色赤好喻频婆:这是佛八十种随形好中的第二十九,唇如频婆果之色。频婆是一种红色的果实,形状像枳。

行步威仪类师子〔16〕 身光朗耀同初日 臂肘纤长立过膝 状等垂下娑罗枝〔17〕

圆光一寻照无边〔18〕 赫奕犹如百千日 悉能遍至诸佛剎 随缘所在觉群迷

净光明网无伦比 流耀遍满百千界 普照十方无障碍 一切冥闇悉皆除

善逝慈光能与乐 妙色映彻等金山 流光悉至百千土 众生遇者皆出离

佛身成就无量福 一切功德共庄严 超过三界独称尊 世间殊胜无与等

所有过去一切佛 数同大地诸微尘 未来现在十方尊 亦如大地微尘众

我以至诚身语意 稽首归依三世佛 赞叹无边功德海 种种香花皆供养

设我口中有千舌 经无量劫赞如来 世尊功德不思议 最胜甚深难可说

假令我舌有百千 赞叹一佛一功德 于中少分尚难知 况诸佛德无边际

假使大地及诸天 乃至有顶〔19〕为海水 可以毛端滴知数 佛一功德甚难量

我以至诚身语意 礼赞诸佛德无边 所有胜福果难思 回施众生速成佛

彼王赞叹如来已 倍复深心发弘愿 愿我当于未来世 生在无量无数劫

梦中常见大金鼓 得闻显说忏悔音 赞佛功德喻莲华 愿证无生成正觉

诸佛出世时一现 于百千劫甚难逢 夜梦常闻妙鼓音 昼则随应而忏悔

我当圆满修六度 拔济众生出苦海 然后得成无上觉 佛土清净不思议

以妙金鼓奉如来 并赞诸佛实功德 因斯当见释迦佛 记我当绍人中尊

金龙金光是我子 过去曾为善知识 世世愿生于我家 共授无上菩提记

若有众生无救护 长夜轮回受众苦 我于来世作归依 令彼常得安稳乐

三有众苦愿除灭 悉得随心安乐处 于未来世修菩提 皆如过去成佛者

愿此金光忏悔福 永竭苦海罪消除 业障烦恼悉皆亡 令我速招清净果

福智大海量无边 清净离垢深无底 愿我获斯功德海 速成无上大菩提

以此金光忏悔力 当获福德净光明 既得清净妙光明 常以智光照一切

愿我身光等诸佛 福德智慧亦复然 一切世界独称尊 威力自在无伦匹

有漏苦海愿超越 无为乐海愿常游 现在福海愿恒盈 当来智海愿圆满

愿我剎土超三界 殊胜功德量无边 诸有缘者悉同生 皆得速成清净智

妙幢汝当知 国王金龙主 曾发如是愿 彼即是汝身

往时有二子 金龙及金光 即银相银光 当授我所记

大众闻是说 皆发菩提心 愿现在未来 常依此忏悔」

〔16〕行步威仪类师子:这是佛八十种随形好中的第四十四,威仪如师子。佛走路不急不缓,稳健而有威仪,就像师子那样的有威严。〔17〕臂肘纤长立过膝,状等垂下娑罗枝:这是佛三十二相中的第九,手过膝相。佛的手臂修长而坚实,下垂时长度超过膝盖,就像垂下来的娑罗树的树枝。「娑罗」是坚固的意思,娑罗树之林就称为坚固林。〔18〕圆光一寻照无边:这是佛三十二相中的第十五,常光一丈相。佛的身上常放光明,四面各有一丈,普照十方世界。一寻就是一丈,又有说八尺为一寻。〔19〕有顶:指有顶天,有两种说法:﹙1﹚指色界的第四处——色究竟天,这是有形世界的最顶端,所以称为有顶。﹙2﹚指无色界的第四处—非想非非想天,位于世界的最顶端,所以称为有顶。

◎附录弘法大师〈金胜王经祕密伽陀〉:九、第五卷﹙连花喻赞品﹚「禅名树女 理号莲华 金龙是慧 生在佛家

银光即止 证道不遐 假说法性 奇哉释迦」

⊙金胜陀罗尼品第八

尔时,世尊复于众中,告善住菩萨摩诃萨:「善男子!有陀罗尼名曰金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亲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恭敬供养者,应当受持此陀罗尼。何以故?此陀罗尼乃是过、现、未来诸佛之母〔1〕。是故当知持此陀罗尼者,具大福德已,于过去无量佛所植诸善本,今得受持,于戒清净不毁不缺,无有障碍,决定能入甚深法门。」世尊即为说持呪法,先称诸佛及菩萨名,至心礼敬,然后诵呪。

注释:〔1〕诸佛之母:母是「能生」的意思;能生诸佛,所以称为佛母。佛从法生,所以法名为佛母。《大方便佛报恩经》中说:「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

「南无十方一切诸佛南无诸大菩萨摩诃萨南无声闻缘觉一切贤圣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东方不动佛南无南方宝幢佛南无西方阿弥陀佛南无北方天鼓音王佛南无上方广众德佛南无下方明德佛南无宝藏佛南无普光佛南无普明佛南无香积王佛南无莲花胜佛南无平等见佛南无宝髻佛南无宝上佛 南无宝光佛南无无垢光明佛南无辩才庄严思惟佛南无净月光称相王佛南无华严光佛南无光明王佛南无善光无垢称王佛南无观察无畏自在王佛南无无畏名称佛南无最胜王佛南无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南无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南无妙吉祥菩萨摩诃萨南无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南无普贤菩萨摩诃萨南无无尽意菩萨摩诃萨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南无慈氏菩萨摩诃萨南无善慧菩萨摩诃萨陀罗尼曰:「南无喝[口*赖]怛娜怛喇夜也 怛姪他 君睇 君睇 矩折囇 矩折囇 壹窒哩 蜜窒哩 莎诃。」佛告善住菩萨:「此陀罗尼是三世佛母,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此呪者,能生无量无边福德之聚,即是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无数诸佛,如是诸佛皆与此人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善住!若有人能持此呪者,随其所欲,衣食财宝、多闻聪慧、无病长寿,获福甚多,随所愿求,无不遂意。善住!持是呪者,乃至未证无上菩提,常与金城山菩萨、慈氏菩萨、大海菩萨、观自在菩萨、妙吉祥菩萨、大氷伽罗菩萨〔2〕等而共居止,为诸菩萨之所摄护。善住!当知持此呪时,作如是法,先应诵持满一万八遍为前方便。次于闇室庄严道场,黑月一日〔3〕清净洗浴,着鲜洁衣,烧香散花,种种供养并诸饮食。入道场中,先当称礼如前所说诸佛菩萨,至心殷重悔先罪已,右膝着地,可诵前呪满一千八遍,端坐思惟,念其所愿。日未出时,于道场中,食净黑食〔4〕,日唯一食,至十五日方出道场。能令此人福德威力不可思议,随所愿求无不圆满,若不遂意,重入道场,既称心已,常持莫忘。」

〔2〕大氷伽罗菩萨:「大氷伽罗」是梵语Mahapingala的音译,Maha是大的意思,pingala是黄褐色的意思。〔3〕黑月一日:黑月又叫黑分,指阴历的下半月。印度的历法将每一个月都分为两份,满月前的十五日叫白月,后十五或十四日叫黑月,因为月份有大小的缘故。黑月一日就是阴历的十六日。〔4〕黑食:又称为黑饭,就是将所吃的饭染黑。中国多以天烛﹙杨桐﹚草叶的汁染饭,将饭染成青黑色,禅宗惯例在阴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之日染饭供佛。杨桐属于山茶科,是一种常绿的小乔木,叶子浓密,结浆果。

⊙重显空性品第九

尔时,世尊说此呪已,为欲利益菩萨摩诃萨人天大众,令得悟解甚深真实第一义〔1〕故,重明空性而说颂曰:

注释:〔1〕第一义:究竟的真理叫第一义。因为是最上,再没有能超过的,所以是「第一」;深有道理,所以叫作「义」。《楞伽经》中说:「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

「我已于余甚深经 广说真空微妙法〔2〕 今复于此经王内 略说空法不思议

于诸广大甚深法 有情无智不能解 故我于斯重敷演 令于空法得开悟

大悲哀愍有情故 以善方便胜因缘 我今于此大众中 演说令彼明空义

当知此身如空聚〔3〕 六贼依止不相知〔4〕 六尘诸贼别依根〔5〕 各不相知亦如是

〔2〕真空微妙法:佛教所说的「空」,是指因缘所生的一切法,随时都在顺着因缘的变动而变异生灭,毕竟都没有真实不变的夲体,所以称为空。「空」又指理体的空寂。《楞伽经?第子品》中说:「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空之义,细分有十八空,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无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明白这十八空理,能去除四种过失:﹙1﹚除戏论。能去除世间外道的我执及出世行者的法执,这二种不真实的戏论会阻碍人悟入人空、法空的道理,所以应该要去除。﹙2﹚除怖畏。或有众生听说人空、法空而怖畏不修道,这就是着了空;佛就为这些众生说有修行之事、有功用,若人能依法修行就能得道及道果,乃至证得三身的一切功德。﹙3﹚除懈怠。若一定说自性本净,不劳修道;佛则明说,如如自性非净不净,但有妄惑时就称为不净,除惑以后就称为净,所以应该修道才可以解脱。﹙4﹚除疑惑。众生既然听闻如如自性非有非无,有些会心生犹豫,佛就为这些众生分别判定,人我、法我这二我决定非有,人法二无﹙空﹚的道理决定非无,所以能除疑惑,使令开悟。〔3〕此身如空聚:这是标明内外空。组成我们这个身体的地、水、火、风四大及第八识,都没有不变的实性,所以是内空。依这个身体而生出的六根及六识也没有实性,这就是外空,而不是说离开这个身体之外的空。所以内外空是指此身就像泡沫聚一样不坚实。〔4〕六贼依止不相知:这是标明内空。六贼又分内六贼﹙六根﹚、外六贼﹙六尘﹚,这里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爱恶,能令人生起贪、瞋、痴三毒,而损法身慧命,如贼一样,所以称为六贼。如果没有外境﹙六尘﹚的缘,六根及六识不会自己妄起分别,因此知道六根及六识不能单独起作用,所以说是内空。〔5〕六尘诸贼别依根:这是标明外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外境﹚,能引起六根的贪着,所以称为外六贼。这六尘及一切外境,若没有六根、六识的攀缘,也不能起作用,所以说「境离心无,境因心变」,这就是外空。

眼根常观于色处 耳根听声不断绝 鼻根恒嗅于香境 舌根镇甞于美味

身根受于轻软触 意根了法不知厌 此等六根随事起 各于自境生分别〔6〕

识如幻化非真实 依止根处妄贪求 如人奔走空聚中 六识依根亦如是

心遍驰求随处转 托根缘境了诸事 常爱色声香味触 于法寻思无暂停

随缘遍行于六根 如鸟飞空无障碍 藉此诸根作依处 方能了别于外境

此身无知无作者 体不坚固托缘成〔7〕 皆从虚妄分别生 譬如机关由业转〔8〕

地水火风共成身 随彼因缘招异果 同在一处相违害 如四毒蛇居一箧

此四大蛇性各异 虽居一处有升沈 或上或下遍于身 斯等终归于灭法

于此四种毒蛇中 地水二蛇多沈下 风火二蛇性轻举 由此乖违众病生

心识依止于此身 造作种种善恶业 当往人天三恶趣 随其业力受身形

遭诸疾病身死后 大小便利悉盈流 脓烂虫蛆不可乐 弃在尸林如朽木汝等当观法如是 云何执有我众生〔9〕 一切诸法尽无常 悉从无明缘力起〔10〕

彼诸大种咸虚妄 本非实有体无生〔11〕 故说大种性皆空 知此浮虚非实有

〔6〕此等六根随事起,各于自境生分别:凡夫的内六根,会依第六识妄分别的起事心,而对外六尘产生主观的、虚幻的眼识、耳识、、、等的感受。六根、六尘、六识三和合才能生出觉受,合称为十八界。﹙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经论中常见的根、处、界,就是指的六根、十二处、十八界。﹚〔7〕此身无知无作者,体不坚固托缘成:这个身体是由四大和合而成,四大也没有自性,六根若没有识心的作用,就没有能产生觉受的人;识心若没有六根、六尘,单独也不会起作用,所以了知这个身体是众缘和合而成的,并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存在。〔8〕皆从虚妄分别生,譬如机关由业转:这个身并没有不变的本体,一切的觉受也都是由颠倒虚妄分别而生,就好像机关木人,完全由业风所转一样。〔9〕汝等当观法如是,云何执有我众生:这是标明毕竟空。不仅我空,众生也空。菩萨发心常利益众生,尽生死际誓愿都不断绝,所以须观修能发愿之心及所利益的众生都是空,才能毕竟利益众生。〔10〕一切诸法尽无常,悉从无明缘力起:这是标明无际空。一切的现象都是由无明的妄想造作而生,生死的轮回虽然长远,但并没有前后际。因为无明是妄想所生,本来就是非有,所以没有前际﹙无始﹚;生死等分别之相,未来也没有,所以也没有后际﹙无终﹚;所以说是无际空。〔11〕彼诸大种咸虚妄,本非实有体无生:大种指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这四大元素周遍于一切色法,所以称为「大」;能造作出一切色法,所以称为「种」。色、香等一切物质,都不能离开这四大而存在,所以称为大种。然而这四大种也是因众生的颠倒而缘生的,本来就不是实有的,也不是自然生出来的,所以说是「无生」。

无明自性本是无 藉众缘力和合有 于一切时失正慧 故我说彼为无明〔12〕

行识为缘有名色〔13〕 六处及触受随生〔14〕 爱取有缘生老死〔15〕 忧悲苦恼恒随逐

众苦恶业常缠迫 生死轮回无息时 本来非有体是空 由不如理生分别

〔12〕于一切时失正慧,故我说彼为无明:以下解说十二因缘。﹙一﹚最初为无明。「无明」为过去世无始之烦恼、执着,也不是实有,是因为妄失正慧而生的。《圆觉经》中说:「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13〕行识为缘有名色:此即十二因缘中的﹙二﹚行、﹙三﹚识、﹙四﹚名色。「行」是身、口、意依过去世的烦恼、执着而作的善恶业。《增一阿含经》中说:「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识」是依过去世的业,而于现世受胎的一念。「名色」是在胎中,心及身渐渐发育的时期。「名」指心法,因心法没有实体,只能用名言来诠释,所以称为名。「色」指物质所生成的眼、耳等的色身。〔14〕六处及触受随生:此即十二因缘中的﹙五﹚六处、﹙六﹚触、﹙七﹚受。「六处」即六根,又叫六入,是六根具足成熟而出生的时候。「触」,二、三岁时,对于事物还不能识别苦或乐,只是想要触觉外物的时候。「受」,六、七岁以后,渐渐对于事物能识别苦乐,而产生苦乐的感受。〔15〕爱取有缘生老死:此即十二因缘中的﹙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爱」,十四、五岁以后,种种强盛的爱欲渐渐就生出来了。「取」,成人以后,爱欲越盛,身心终日驰驱于种种的境界,以求取自己所想要的。「有」,依爱、取的执着、烦恼而造作出种种的业,一有了业力,就决定了未来的果,所以「有」就是有了业报的力量。「生」,依据现在所作的业,就决定了未来受生的情况。「老死」,于来世又受一番老死。十二因缘中的无明、行二者,属于惑业,是过去世所造的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是由于过去所造的惑业的因成熟了,而于现在所受的果。这是过去、现在一重的因果。爱、取、有三者,则是现在所造的惑业;生与老死二者,是由现在所造惑业的因,而于未来将会招感的果。这是现在、未来一重的因果。所以十二因缘所说的就是三世两重因果的缘起。除此之外,又有剎那相续的十二因缘。如由贪念无明而造杀业,因果就剎那生起相续。无论那一种缘起,都是因为最初一念,迷失圆照清净觉相,生起无明,才产生连续的其他十一支的枝叶。但无明也不是实有的,只要觉知所执着、分别的只是空华,不跟着起惑、造业,就不会受报轮转了,就如《圆觉经》中所说:「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佛在《大般若涅槃经》中也说:「我以佛眼,遍观三世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

我断一切诸烦恼 常以正智现前行〔16〕 了五蕴宅悉皆空 求证菩提真实处〔17〕

我开甘露大城门 示现甘露微妙器 既得甘露真实味 常以甘露施群生〔18〕

〔16〕我断一切诸烦恼,常以正智现前行:这是标明无散空。佛修一切善,至无余依涅槃也无散舍而观空,所以叫无散空。因此佛虽入涅槃也不舍本愿,常能随众生机缘现应化身而度化、导利众生,常随不舍,就如月轮的影像不离水面或镜面一样。不同二乘人所修的诸善,至无余依涅槃后都散舍了,入灭永断,慈悲心少,不能度化其他众生。「我断一切诸烦恼」,就是明白标示已经证得究竟涅槃;「常以正智现前行」,则是表明依法身所起的应化身是智慧之影,所以叫做正智。〔17〕了五蕴宅悉皆空,求证菩提真实处:「蕴」的梵语为Skandha,又译作阴、众等。阴同「荫」字,是荫覆、积集的意思;众是众多和聚的意思。因此「蕴」这个字的本身,就表明了由种种因缘积集而成的有为法的自性。有为法的作用都没有纯一的法,都是由种种因缘相集而成的,所以称为「蕴」。五蕴为:﹙1﹚色蕴;总括五根、五境﹙尘﹚等有形的物质。﹙2﹚受蕴;对境而感受事物之心的作用。﹙3﹚想蕴;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的作用。﹙4﹚行蕴;其他对境而起贪、瞋等善恶一切法之心的作用。﹙5﹚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的本体。所以色蕴就是色身,其他四蕴都是心的作用。了五蕴宅悉皆空,就是明了五蕴身心的轮回都是空华水月,并非实有。求证菩提真实处,菩提是「觉」的意思,真实处就是真实而非虚妄的法身、自性本体。又因了知五蕴宅悉皆空,所以不舍生死;求证菩提真实处,所以不舍涅槃。〔18〕我开甘露大城门,示现甘露微妙器,既得甘露真实味,常以甘露施群生:这是标明本性空。众生的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一切功德,不是经过修习才有的,所以才叫本性。菩萨因此速得清净而观空,所以叫本性空。甘露,梵语为Amrta又译作美露、天酒,是天人的美酒,又称为不死药。佛的教法就譬如甘露,能令众生了脱生死无际的轮回。〈注维摩诘经〉中说:「佛法中以涅槃甘露,令生死永断,是真不死药也。」

我击最胜大法鼓 我吹最胜大法螺 我然最胜大明灯 我降最胜大法雨

降伏烦恼诸怨结 建立无上大法幢〔19〕 于生死海济群迷 我当关闭三恶趣

烦恼炽火烧众生 无有救护无依止 清凉甘露充足彼 身心热恼并皆除

由是我于无量劫 恭敬供养诸如来 坚持禁戒趣菩提 求证法身安乐处

施他眼耳及手足 妻子僮仆心无悋 财宝七珍庄严具 随来求者咸供给

忍等诸度皆遍修 十地圆满成正觉 故我得称一切智 无有众生度量者

假使三千大千界 尽此土地生长物 所有丛林诸树木 稻麻竹苇及枝条

此等诸物皆伐取 竝悉细末作微尘 随处积集量难知 乃至充满虚空界

一切十方诸剎土 所有三千大千界 地土皆悉末为尘 此微尘量不可数

假使一切众生智 以此智慧与一人 如是智者量无边 容可知彼微尘数

牟尼世尊一念智 令彼智人共度量 于多俱胝劫数中 不能算知其少分」时诸大众闻佛说此甚深空性,有无量众生悉能了达四大、五蕴体性俱空,六根、六境〔20〕妄生系缚,愿舍轮回,正修出离,深心庆喜,如说奉持。

〔19〕我击最胜大法鼓,我吹最胜大法螺,我然最胜大明灯, 我降最胜大法雨,降伏烦恼诸怨结,建立无上大法幢:这是标明一切法空。为令十力、四无所畏等一切佛法都得清净的缘故而观此空,所以叫一切法空。降伏烦恼怨结就是破恶;建大法幢就像其他经上所说,欲说大法,建大法幢,得菩提智。〔20〕六境:即六尘,因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的境,所以又叫六境。

⊙依空满愿〔1〕品第十

尔时,如意宝光耀天女〔2〕于大众中,闻说深法,欢喜踊跃,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于甚深理修行之法。」而说颂言:「我问照世界,两足最胜尊,菩萨正行法,惟愿慈听许。」佛言:「善女天!若有疑惑者,随汝意所问,吾当分别说。」是时天女请世尊曰:「云何诸菩萨,行菩提正行,离生死涅槃,饶益自他故?」

注释:〔1〕依空满愿:依是依所修行,空是观修之境,满愿是果随愿得以圆满。所以依空满愿的意思就是所修行的都如空境而修,离一切有、无的执着,就一定会果随愿满,所以叫依空满愿。〔2〕如意宝光耀天女:观空称念,就称为「如意」;因此而发出妙慧,就称为「宝光」,能破除愚痴、昏暗,就称为「耀」;离染污而自在,就称为「天」;能生善的缘故,所以称为「女」。这是菩萨悲愿化为天女的形象,来利益众生。这位菩萨能入无生法忍而起大神变,应该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萨。

佛告善女天:「依于法界,行菩提法〔3〕,修平等行〔4〕。云何依于法界,行菩提法,修平等行?谓于五蕴能现法界〔5〕,法界即是五蕴〔6〕,五蕴不可说,非五蕴亦不可说〔7〕。何以故?若法界是五蕴,即是断见;若离五蕴,即是常见〔8〕;离于二相,不着二边〔9〕,不可见,过所见,无名无相〔10〕,是则名为说于法界〔11〕。

〔3〕依于法界,行菩提法:法界又叫真如法界、法性、如来藏,都是本有、不变的意思,虽是一切法的因,如《胜鬘经》中所说:「如来藏为依、为持、为建立。」但本性不生不灭,在圣不增,在凡不减。〔4〕修平等行:真如法界空性无相,非生死、非涅槃,离一切相的缘故。但也不是无生死、涅槃,因为一切相都是真如、法性所产生的作用,所以真如法界也不离相。像这样观修菩提法就是修平等行。〔5〕于五蕴能现法界:从五蕴的有为法中,了知一切法都是执着所产生的虚妄分别相,都没有不变的自性,因而显出遍一切处的空性,所以说五蕴能现法界,这也就是《心经》所说的「色即是空」。〔6〕法界即是五蕴:法界就是无相的真如实性、空性,为一切有为法、无为法的本体。法界虽然无相,但却有随缘圆成一切诸相的功用,所谓「实相无相,无所不相」。法界也是五蕴的本性,所以说法界即是五蕴。这也就是《心经》所说的「空即是色」。〔7〕五蕴不可说,非五蕴亦不可说:虽然说五蕴不离法界真如,但若说法界与五蕴就是同一个,也不可这幺说;若说法界不同于五蕴,也不能这幺说。因为同一或相异,都是二元思惟的虚妄分别相、戏论,没有实义,所以不可说。又空性离言诠,不是遍计所执的语言、文字所可以诠释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不可说。〔8〕若法界是五蕴,即是断见;若离五蕴,即是常见:空如之性离一切分别,五蕴是虚幻分别之相,是无的,若说法界就是五蕴,那幺法界也是无的这就成为断见。若说离开五蕴,另外有法性存在,那就是常见,这也不对,因为在五蕴的虚幻相中就可见真如自性。性就在相中,不是相之外另有一个法性。〔9〕离于二相,不着二边:真如法性离一切分别执着,离一异、常断、生灭等二元对立的概念,又离增减两边的相对之相。譬如我执、法执这两种执着都不是本有的,是虚幻相,所以再多的虚幻相也不能令法性增多。空性、真如是不会变异的本有,所以再多的执着、染污,也不会令法性损减。〔10〕不可见,过所见,无名无相:真如法性不是意识心的境界,所以不可见,也超过意识心的虚幻计度,没有任何文字、语言可以诠释,也没有任何分别之相。〔11〕是则名为说于法界:真如法界之体性,既然离以上所说的一切相,菩萨修习时,也应该如是而修。

善女天!云何五蕴能现法界?如是五蕴不从因缘生〔12〕。何以故?若从因缘生者,为已生故生?为未生故生〔13〕?若已生生者,何用因缘〔14〕?若未生生者,不可得生〔15〕。何以故?未生诸法即是非有〔16〕,无名无相,非校量譬喻之所能及〔17〕,非是因缘之所生故〔18〕。

〔12〕如是五蕴不从因缘生:五蕴本来没有,是由遍计的虚幻分别而有,当体本空,本来无生,生是假相。因缘生是指因中就含有果的因,只等待缘成熟而生、而显,而且有实际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变化。譬如谷种之中,若先没有谷的果,而后才生出谷来,那也应该可以生出豆子才对。〔13〕若从因缘生者,为已生故生?为未生故生:若说五蕴是从因缘生的,那幺是五蕴诸法已经有,只是等待缘成熟才生出来的呢?还是五蕴诸法本来没有﹙未生﹚,要等待生等的因缘成熟才生出来的呢?〔14〕若已生生者,何用因缘:如果是因中即有果,是本来已经就有的,又何必等待因缘再生?就像所作的事已作了,就不必再作一样。〔15〕若未生生者,不可得生:如果本来就没有,又怎幺能自己生出来呢?譬如谷种中,本来就没有能生出豆子的果之因,所以种谷就不能生出豆子。〔16〕未生诸法即是非有:因必须对果,果既然没有,又对什幺说是能生、能成的呢?所以说非有。〔17〕无名无相,非校量譬喻之所能及:非有就是一切法空,就是一切法的法性,没有名相可以诠释,也不是比较、譬喻所能解说得了的。〔18〕非是因缘之所生故:本来就非有的,就不是因缘可以生出来的,如龟毛、兔角等。无名无相的真如法性,法尔本有,遍一切时空,也不是因缘生出来的。五蕴是由虚幻分别的遍计所执相所生的假有,没有真实的体性也就是空,正可以显现出遍一切时空的空性、法性。

善女天!譬如鼓声,依木、依皮及桴手等故得出声〔19〕,如是鼓声过去亦空,未来亦空,现在亦空〔20〕。何以故?是鼓音声不从木生,不从皮生及桴手生〔21〕,不于三世生,是则不生。若不可生,则不可灭〔22〕;若不可灭,无所从来〔23〕;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24〕;若无所去,则非常非断〔25〕;若非常非断,则不一不异〔26〕。何以故?此若是一,则不异法界。若如是者,凡夫之人应见真谛,得于无上安乐涅槃〔27〕,既不如是,故知不一。若言异者,一切诸佛菩萨行相即是执着,未得解脱烦恼系缚〔28〕,即不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一切圣人于行非行,同真实性,是故不异〔29〕。

〔19〕譬如鼓声,依木、依皮及桴手等故得出声:鼓声是由木、皮及鼓槌等的因缘和合而生的,是依他﹙其他的因素﹚起的假相,并无永恒不变的本体,因缘一分散,鼓声就消失了。〔20〕如是鼓声过去亦空,未来亦空,现在亦空:在无人击鼓之前,鼓声不存在;击鼓结束后,鼓声也不再存在;若说现在有鼓声,但一说现在即已成过去,所以现在也是空的。〔21〕是鼓音声不从木生,不从皮生及桴手生:木、皮及鼓槌单独都不能发出声音,一定要藉由这三者和合的因缘才会有声音出来,因此是因缘有,不是实有的。由这个就知道诸法不会自生。〔22〕若不可生,则不可灭:既然未曾真的生起过,就不需要去灭掉它,也没有灭不灭的问题。譬如空华,在了知它是幻化的当下,也就同时认知了真如法性。〔23〕若不可灭,无所从来:若不必去灭它,一凛觉它就不在了,就表示它并没有一个来源。〔24〕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没有一个来源,当它不见的时候,也就不会消失到什幺地方去。〔25〕若无所去,则非常非断:若没有去处,那幺就不是恒常的,也不是断灭。〔26〕若非常非断,则不一不异:若不是恒常的也不是断灭,那幺与法界就不是同一个,因为法界、空性不假因缘,法尔本有。但五蕴等一切法都是依法界而有的,所以诸法与法界也不是相异。〔27〕此若是一,则不异法界。若如是者,凡夫之人应见真谛,得于无上安乐涅槃:若五蕴和法界是同一个,那幺凡夫觉知到五蕴时,也应该同时见到真如本体,而证得无上安乐的涅槃。〔28〕若言异者,一切诸佛菩萨行相即是执着,未得解脱烦恼系缚:若说五蕴异于法界,在五蕴之外另有一个真如本体,那幺一切诸佛菩萨的行持,就都还是执着于断、常等二元对立的所知障,一有执着就不能证得寂灭无分别的究竟涅槃,不能解脱烦恼的束缚。〔29〕一切圣人于行非行,同真实性,是故不异:这里的「行」指有变异生灭、有造作的有为法,如五蕴等;「非行」指非造作而有的无为法,如真如法界的正见。一切佛菩萨都了知,所谓有为、无为法也只是名言的分别,一切法的本体都是法界真如,没有任何一法能离法界而成立。证悟这遍一切时空的真如,则生死、涅槃一如,再也没有任何差异了。

故知五蕴非有非无〔30〕,不从因缘生,非无因缘生〔31〕,是圣所知,非余境故,亦非言说之所能及,无名无相,无因无缘,亦无譬喻,始终寂静,本来自空,是故五蕴能现法界。善女天!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异真异俗,难可思量〔32〕,于凡圣境,体非一异〔33〕,不舍于俗,不离于真,依于法界,行菩提行〔34〕。」

〔30〕五蕴非有非无:五蕴是依真如法性而生出的假相,所以非实有,但五蕴的相、用还是有的,而且体、相、用三者是同时存在。从相、用中可以看见本体,从本体中可以现出相、用;也就是真空能产生妙有的相用,妙有又不离真空的本体,所谓「真空非空,妙有非有」,就是说的这个。〔31〕不从因缘生,非无因缘生:五蕴或一切诸法的本体﹙真如﹚不是因缘生的,但其功用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凡夫对缘生而有的假相执以为实,不能出离,所以有生死轮回。圣人超越缘生的有,证悟本体,所以再没有轮转,即使示现在生死轮回之中,也不会被生死所逼。〔32〕异真异俗,难可思量:欲求佛果又不住涅槃,所以异真;也不住生死,所以异俗。这种甚深的智慧,难以用分别、寻思的心来忖度、衡量。〔33〕于凡圣境,体非一异:凡夫所见的五蕴不离真如,圣人所见的真如不离五蕴,所以不是异。但凡夫见五蕴为实有,圣人见五蕴如幻化,所以又不是一。〔34〕不舍于俗,不离于真,依于法界,行菩提行:凡夫见五蕴与法界相异,所以怖畏涅槃而住生死。圣人见五蕴、法界本体非一非异,超越一异的相碍、二元对立而证平等法界,所以能不怖生死,不乐涅槃,证取无住涅槃,依实际平等的法界体性,而行大悲大智的度生妙行。

尔时,世尊作是语已,时善女天,踊跃欢喜,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一心顶礼,而白佛言:「世尊!如上所说菩提正行,我今当学。」是时索诃世界主大梵天王于大众中,问如意宝光耀善女天曰:「此菩提行难可修行,汝今云何于菩提行,而得自在?」尔时,善女天答梵王曰:「大梵王!如佛所说,实是甚深!一切异生不解其义,是圣境界微妙难知。若使我今依于此法得安乐住,是实语者,愿令一切五浊恶世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得金色三十二相,非男非女〔35〕,坐宝莲花,受无量乐,雨天妙花,诸天音乐不鼓自鸣,一切供养皆悉具足。」时善女天说是语已,一切五浊恶世所有众生皆悉金色,具大人相,非男非女,坐宝莲花,受无量乐,犹如他化自在天宫,无诸恶道,宝树行列,七宝莲花遍满世界,又雨七宝上妙天花,作天伎乐。如意宝光耀善女天即转女身,作梵天身〔36〕,时大梵王问如意宝光耀菩萨言:「仁者!如何行菩提行?」答言:「梵王!若水中月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37〕;若梦中〔38〕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若阳焰〔39〕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若谷响〔40〕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

〔35〕非男非女:真如法界实际平等,没有一切分别相,也没有男女相,所以证入平等法界的这位如意宝光耀善女天,能如所证而显现如实的妙用,令一切众生都现出无男女之别的妙相。〔36〕如意宝光耀善女天即转女身,作梵天身:这位天女是八地以上大菩萨的示现,能随意变化身形,现今因为要向梵天说法的缘故,所以现出梵天身而为说法。〔37〕若水中月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水中的月影,是以天上的月轮及水为缘,而印现于水面的依他起的因缘所生法、是假相,非有非无。菩萨修习菩提行也像这样,众生非有,觉道非无,所以虽遍修一切法也不着于相。水月、梦境、阳燄、谷响等,在佛经中常用来譬喻没有自性的因缘所生法。〔38〕梦中:梦中的一切所作都不是真实的,但迷人正在梦中时,爱恨、苦乐等的觉受也能现前,而证悟的人则能了知这一切都是虚幻相的显现。所以佛菩萨虽在生死轮回中度化众生,亦不执着有众生可度及度众生的事,心性并不会随着不同的境界而变异,所谓「水月道场,梦中佛事」,《金刚经》中也说:「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所以佛菩萨行菩提行也不执取为真。〔39〕阳焰:矌野的地方,阳光映照风动的浮尘,远远望去就像水一样,这就叫阳燄。阳燄摇动,人就觉知以为是水,可见人的心识可以对无实义的依他起的因缘相生出感觉,也就是说一切法都是由心识的执取而有。菩萨破执,所以不着相,行菩提行也不执着。〔40〕谷响:山谷的回声本来不存在,所以由人声、山谷、音波的撞击、山谷的封闭性而产生的回响,也是依他起的缘生的暂时现象,并没有不变的自性。引申为一切依无实义的现象而生起的语业也是无自性,菩萨为众生说法也作谷响观,不执取以为实有。

时大梵王闻此说已,白菩萨言:「仁依何义而说此语?」

答言:「梵王!无有一法是实相者,但由因缘而得成故。」

梵王言:「若如是者,诸凡夫人皆悉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言:「仁以何意而作是说,愚痴人异,智慧人异〔41〕?菩提异,非菩提异?解脱异,非解脱异?梵王!如是诸法,平等无异,于此法界真如,不一不异,无有中间而可执着,无增无减。梵王!譬如幻师及幻弟子善解幻术,于四衢道〔42〕,取诸沙土草木叶等,聚在一处作诸幻术,使人覩见象众、马众、车兵等众,七宝之聚种种仓库。若有众生愚痴无智,不能思惟,不知幻本,若见若闻,作是思惟:『我所见闻象、马等众,此是实有,余皆虚妄。』于后更不审察思惟。有智之人则不如是,了于幻本,若见若闻,作如是念:『如我所见象、马等众,非是真实,唯有幻事,惑人眼目,妄谓象等及诸仓库,有名无实,如我见闻,不执为实。』后时思惟,知其虚妄,是故智者了一切法皆无实体,但随世俗,如见如闻,表宣其事,思惟谛理,则不如是,复由假说,显实义故〔43〕。」

〔41〕愚痴人异,智慧人异:愚人与智人,在凡夫的观点上是相异的,然而在佛菩萨的眼里,这两种人的真如自性是相同的,只是因为业力的缘故,而有智愚等分别的假相,所以愚人、智人既不是相异,也不是同一。〔42〕四衢道:四通八达的道路称为「衢」,四衢道在佛经里又用来比喻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因声闻乘是依止这四圣谛之理而证道的。如《法华经?譬喻品》中说:「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法华文句?第五〉中注解说:「衢道正譬四谛,四谛观异名为四衢。」〔43〕复由假说,显实义故:又随世俗的所见、所闻,方便假借言说,来表彰空性的第一真实义理。无分别智所证入的真理,不是言语或心意识所可以诠释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是为了令世俗人了知这第一义,也只能假借语言、文字来表明、宣说。

「梵王!愚痴异生未得出世圣慧之眼,未知一切诸法真如不可说故,是诸凡愚,若见若闻行非行法〔44〕,如是思惟,便生执着,谓以为实,于第一义,能了知诸法真如是不可说。是诸圣人,若见若闻行非行法,随其力能不生执着以为实有,了知一切无实行法,无实非行法,但妄思量行非行相,唯有名字,无有实体。是诸圣人,随世俗说,为欲令他知真实义。如是梵王!是诸圣人,以圣智见,了法真如不可说故,行非行法亦复如是〔45〕,令他证知故,说种种世俗名言。」时大梵王问如意宝光耀菩萨言:「有几众生能解如是甚深正法?」

答言:「梵王!有众幻人心心数法,能解如是甚深正法〔46〕。」

梵王曰:「此幻化人,体是非有,此之心数,从何而生?」

答曰:「若知法界不有不无,如是众生能解深义〔47〕。」

〔44〕行非行法:「行」指有造作的有为法,「非行」指非造作的无为法。〔45〕是诸圣人,以圣智见,了法真如不可说故,行非行法亦复如是:圣人以无分别的智慧,了知一切法的本体都是真如的本性,不是任何文字、语言所能描述的,所说的有为法、无为法,也只是一些勉强假借来形容的名言,并没有实际的意义,所以也不可以执着。重点在明白道理后,能随时随处观照自心,是否随境而转。所谓「境无好坏心有别,轻易莫将知见树」,若能心不随境转,就能时时安住于大定之中。〔46〕有众幻人心心数法,能解如是甚深正法:幻化的众生,若能了知依因缘而起的种种心意识的执着,都如同魔术师所变化出来的幻境一样没有实性,就能了知这种甚深的法。这是由了悟遍计所执相,其次悟入依他起相,而证悟圆成实相。〔47〕若知法界不有不无,如是众生能解深义:若一定执着有无、一异等局限于二元对立的定见,就不能了悟真如法界不二的真理。必须放下二元对立的所知障,修习平等行,超越有无、一异、常断等的执着,才能了悟甚深空性的非有非无、一异无碍的道理。譬如水的溼性虽然非有﹙不是本有,是空的﹚,但它的作用却非无﹙是实有的﹚,所以人溺水过久就会死去。要如此了知空性,才不至于偏离中道。

尔时,梵王白佛言:「世尊!是如意宝光耀菩萨不可思议,通达如是甚深之义佛言:「如是如是!梵王!如汝所言,此如意宝光耀,已教汝等发心修学无生忍法。」是时大梵天王与诸梵众,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顶礼如意宝光耀菩萨足,作如是言:「希有希有!我等今日幸遇大士,得闻正法。」尔时,世尊告梵王言:「是如意宝光耀,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号宝焰吉祥藏如来、应、正遍知、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说是品时,有三千亿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八千亿天子、无量无数国王臣民远尘离垢,得法眼净〔48〕。尔时,会中有五十亿苾刍,行菩萨行,欲退菩提心,闻如意宝光耀菩萨说是法时,皆得坚固不可思议满足上愿〔49〕,更复发起菩提之心,各自脱衣供养菩萨,重发无上胜进之心,作如是愿:「愿令我等功德善根悉皆不退,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8〕无量无数国王臣民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尘、垢都是烦恼、执着的通称。《不动经》中说:「以智慧火烧诸障碍,亦以法水澍诸尘垢。」《无量寿经》中也说:「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染故。」法眼净,分明见真如之理,就叫法眼净,也就是见道位,通于大、小乘。小乘是在初果时悟见四圣谛之理,大乘则是在初地时见性而亲见无生法。〔49〕满足上愿:上愿就是无上佛果,也就是自利利他的大菩提愿。

「梵王!是诸苾刍,依此功德,如说修行,过九十大劫,当得解悟,出离生死。」尔时,世尊即为授记:「汝诸苾刍过三十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劫名难胜光王,国名无垢光,同时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同一号,名愿庄严间饰王,十号具足。」「梵王!是金光明微妙经典,若正闻持,有大威力。假使有人于百千大劫,行六波罗蜜无有方便〔50〕;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写如是金光明经,半月半月专心读诵,是功德聚于前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梵王!是故我今令汝修学,忆念受持,为他广说。何以故?我于往昔行菩萨道时,犹如勇士入于战阵,不惜身命,流通如是微妙经王,受持读诵?为他解说。梵王!譬如转轮圣王,若王在世,七宝不灭,王若命终所有七宝自然灭尽。梵王!是金光明微妙经王若现在世,无上法宝悉皆不灭,若无是经,随处稳没。是故应当于此经王,专心听闻,受持读诵,为他解说,劝令书写,行精进波罗蜜,不惜身命,不惮疲劳,功德中胜,我诸弟子应当如是精勤修学。」尔时,大梵天王与无量梵众、帝释、四王及诸药叉,俱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等皆愿守护流通是金光明微妙经典,及说法师若有诸难,我当除遣,令具众善,色力充足,辩才无碍,身意泰然,时会听者皆受安乐。所在国土,若有飢馑、怨贼、非人为恼害者,我等天众皆为拥护,使其人民安稳丰乐,无诸枉横,皆是我等天众之力。若有供养是经典者,我等亦当恭敬供养,如佛不异。」尔时,佛告大梵天王及诸梵众乃至四王诸药叉等:「善哉善哉!汝等得闻甚深妙法,复能于此微妙经王发心拥护及持经者,当获无边殊胜之福,速成无上正等菩提。」时梵王等闻佛语已,欢喜顶受。

〔50〕无有方便:方便是相对于实智而说的,通达于真如的智慧称为「实智」;通达于化导众生的权巧方法的智慧就称为「方便」,又称「权智」。方是方法,便是便用,也就是并非一定是这样,而是因时、因地、因人,便用契于一切众生机缘的方法,以化导众生直至无上佛果的智慧,就叫方便。《大集经》中说:「能调众生,悉令趋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四天王〔1〕观察人天品第十一

尔时,多闻天王〔2〕、持国天王〔3〕、增长天王〔4〕、广目天王〔5〕,俱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礼佛足已,白言:「世尊!是金光明最胜王经,一切诸佛常念观察,一切菩萨之所恭敬,一切天龙常所供养,及诸天众常生欢喜,一切护世称扬赞叹,声闻、独觉皆共受持,悉能明照诸天宫殿,能与一切众生殊胜安乐,止息地狱、饿鬼、傍生诸趣苦恼,一切怖畏悉能除殄,所有怨敌寻即退散,飢馑恶时能令丰稔〔6〕,疾疫病苦皆令蠲愈,一切灾变百千苦恼咸悉消灭。世尊!是金光明最胜王经能为如是安稳利乐,饶益我等,惟愿世尊于大众中广为宣说。我等四王并诸眷属,闻此甘露无上法味,气力充实,增益威光,精进勇猛,神通倍胜。」

注释:〔1〕四天王:指欲界的第一层天﹙四天王天﹚的四大天王,这四位天王住在须弥山半山腰的四方,各自护持东、西、南、北一天下,所以又称为护世四天王。〔2〕多闻天王:这位天王是阎浮提北方的守护神,梵名为Vaisravana,又译作薜室那末挐天王、毗沙门天王。因为他常跟随佛听闻、护持正法,所以称为多闻天王,以福德广大的美誉闻名于四海。他的造形通常是神王的样子,披着盔甲,头戴宝冠,右手握着宝棒,左手托宝塔,脚下踩踏两个鬼,民间又称他为「托塔天王」,他也是统领夜叉、罗叉的天王。〔3〕持国天王:这位天王是东方的守护神,梵名为Dhrta—rastra,由于他能护持国土,保护众生,所以被称为持国天王。他的造形通常是赤色的身体,穿着天神的衣服,手上抱着琵琶。〔4〕增长天王:这位天王是南方的守护神,梵名为Virudhaka,由于他能令一切众生善根增长,所以被称为增长天王。他的造形通常是青色的身体,被着盔甲,瞪着两眼,左手握拳按在腰旁,右手把剑横在胸前。〔5〕广目天王:此天王为西方的守护神,梵名为Virupaksa,因为他常以净天眼观察、护持众生,所以被称为广目天王,也是统领诸龙的天王。他的造形通常是赤色的身体,脸上现出忿怒的样子,盔甲上披着天衣,左手把着三股的戟,右手握着赤色的绢索。〔6〕丰「稔」:谷熟就叫稔。

「世尊!我等四王修行正法,常说正法,以法化世,我等令彼天、龙、药叉、健闼婆、阿苏罗、揭路茶、俱槃茶〔7〕、紧那罗、莫呼罗伽及诸人王,常以正法而化于世,遮去诸恶,所有鬼神吸人精气无慈悲者,悉令远去。世尊!我等四王与二十八部药叉大将〔8〕,并与无量百千药叉,以净天眼过于世人,观察拥护此赡部洲。世尊!以此因缘,我等诸王,名护世者。又复于此洲中,若有国王被他怨贼常来侵扰,及多飢馑,疾疫流行,无量百千灾厄之事。世尊!我等四王于此金光明最胜王经,恭敬供养,若有苾刍法师受持读诵,我等四王共往觉悟,劝请其人。时彼法师由我神通觉悟力故,往彼国界广宣流布是金光明微妙经典,由经力故,令彼无量百千衰恼灾厄之事悉皆除遣。世尊!若诸人王于其国内,有持是经苾刍法师至彼国时,当知此经亦至其国。世尊!时彼国王应往法师处,听其所说,闻已欢喜,于彼法师恭敬供养,深心拥护,令无忧恼,演说此经利益一切。世尊!以是经故,我等四王皆共一心护是人王及国人民,令离灾患,常得安稳。世尊!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持是经者,时彼人王随其所须,供给供养,令无乏少,我等四王令彼国主及以国人,悉皆安稳,远离灾患。世尊!若有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人王于此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我等当令彼王于诸王中,恭敬尊重,最为第一,诸余国王共所称叹。」大众闻已,欢喜受持。

〔7〕俱槃茶:梵语Kumbhanda的音译,是南方增长天王所统领的二部鬼神众之一,又译作瓮形鬼、冬瓜鬼﹙因为身形像冬瓜﹚,又叫餍寐鬼,是专门吸人精气的鬼。〔8〕二十八部药叉大将:药叉将是多闻天王所统领的二部鬼神众之一,共有二十八部。东、西、南、北、上、下等六方各有四部,共为二十四部;四维又各有一部,合成二十八部。这二十八部的药叉大将又各自带领他们的眷属,守护十方的众生。

◎附录弘法大师〈金胜王经祕密伽陀〉:十、第五卷﹙金胜、显空、满愿、四王品﹚「金胜真言诸佛母 谛观思惟解身空 六根五蕴不相识 一一细念非我躬

修行是理得宝耀 非男非女座莲宫 四大梵王归接足 妙哉法力令人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