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东西,有和没有,区别不大;约车,顺风车也好,滴滴也行,能到就可以;干活,好也罢,坏也罢,工作还是照做……”。比起所谓的佛系心态,近日北京市拉萨路五年级学生尤逸轩着实火了一把,一篇《藏在角落里的我》无不透露一股独立平和的气息,文中“大视角,小落点”的选材角度更是为拥有近40年教研工作的朱延梅老师所称赞。(10月25日 澎湃新闻)
然而,此股被众多网友点赞的清流依旧没能逃脱舆论质疑的命运,部分网友将此与网络流行语“佛系心态”相联系,对比逆来顺受、能忍则安等性格特征,对其发出形式主义质疑。在笔者看来,这股“佛系清流”的存在是必要的,不应当被打上“佛系心态”的固化标签。
当下社会,关于“佛系”的网络用语广为流行,“佛系青年”“佛系男子”“佛系沉默”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组,以至于人们一听到佛系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淡然、超脱自我、与世无争”等固化形象,这为“佛系”清流的标签化提供了解释的依据。一方面,在网络舆论的发酵作用下,佛系人生越来越扭曲,其原有“合理欲望转化积极能量而寻求快乐”的解释在大众两极对立的舆论下逐渐消解。另一方面,当代社会处于转型期,上升的主旋律需求与扭曲的佛系心态在消极避世的润色下无法有效构建一座互通的桥梁,当其被传入大众耳中,原有的积极作用弱化,却殊不知这样泯灭了众多原有价值的佛系清流。
笔者曾经认识的一位朋友,并有幸一起度过高考的岁月。在班级中,面对越来越紧张的学习,大家都忙于投入题海战术中,但这位朋友却与众不同,无论大家如何备考,做多少题,他都处于不慌不忙的状态中,只要下课有时就沉浸在文学的世界中,由于他的淡定被众多同学调侃“佛祖”。几乎不在教室午休的他成为众多老师所担忧的对象,但每次的考试他总能拿第一名。到了快高考的时候,淡定的他和班级焦急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高考成绩出来,大多数人包括笔者都因过于紧张而发挥失常,让大家感到戏剧性的是这位“佛系弟子”竟然考上了足以上名牌大学的分数。显然,这与他平常“佛系”氛围下养成的沉稳心态紧密相关。
由此可见,佛系心态并不能一概而论不可取,只要不混淆“清流”与标签化的“佛系心态”的界限,其积极作用应当得到肯定。当代学生尤其是处在宽松自由环境的大学生,睡觉、熬夜、通宵、打游戏不能成为其佛系心态的表达对象,丑化的淡然形象更不能成为佛系心态的批评对象,弄清“淡然”与“不作为”的差别才是理性表达佛系心态的首要任务。毕竟,堕落和淡定是两码事。生活中,多一份大肚能容、一笑置之,又何尝不为一种豁达?
正如《藏在角落里的我》的思考“也许,我并不需要考哈佛北大,并不是每个人都不能待在角落里,只要快乐就好,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作为一个五年级学子的本真想法,讨论的重点是动机与心态性格之间的关系,而不应当过度表达来当做佛系心态的参照物。
文/王耀斐(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