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汉语重叠现象的演进趋势、生成历程及发展动因

发布时间:2019-07-19 18:23:09作者:心经结缘网

作者简介:王建军,周梦云,苏州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汉语重叠/ 演进趋势/ 生成历程/ 语法机制/ 发展动因

汉语重叠现象的演进趋势、生成历程及发展动因

内容提要:汉语的重叠现象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来的,大致呈现出重叠范围的扩展、重叠机制的转化、重叠形式的繁富、重叠功能的泛化、重叠语境的变换等演进趋势。从历时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的发生与发展经历了语法化和主观化的双过程。在这两个过程当中,语言演进的类推机制和重新分析机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汉语重叠现象的促发因素涉及语言和语用两个层面,包括语言内部要素的铺垫、语言外部因素的推动、语言接触因素的加剧、文学样式和表现手法的助推。

重叠是人类语言共有的一种重要语法手段,也是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之一。对汉语而言,重叠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衍生并发展起来的。

汉语重叠现象的演进趋势、生成历程及发展动因

考察汉语重叠现象的历史进程,不仅能增进对重叠本身的认识,有助于揭示汉语的形态化之路,而且对强化普遍语法的认知也颇有裨益。尽管学界对汉语的重叠现象早有关注并且成果累累,但迄今为止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共时层面的综合研究和历时层面的个案研究,尚缺乏对重叠历史进程的总体把握和宏观观照。

本文试图在归纳汉语重叠现象演进趋势的前提下,探寻汉语重叠现象的运作机制并进而揭示其发展动因,以期从历时角度对汉语重叠现象做一个比较深透的审视。

二、汉语重叠现象的演进趋势

(一)重叠范围的扩展

就目及文献而言,汉语的重叠现象起源于拟声词、形容词。这些发生重叠的拟声词和形容词可能都是一些随意的组合,后来随着该重叠形式的高频使用才逐渐凝固成词。先秦早期文献中的重叠现象大致如此。例如: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周南·关雎》)

(2)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诗经·周南·桃夭》)

(3)交交黄鸟,止于棘。(《诗经·秦风·黄鸟》)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5)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义?”(《尚书·尧典》)

秦汉往后,名词、动词、代词、量词乃至副词的重叠现象逐渐推开,几乎覆盖了汉语实词的各主要类别。例如:

(6)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史记·五帝本纪》)(名词)

(7)哀、平间,军国处处有豪杰,然莫足数。(《汉书·游侠传》)(名词)

(8)在在处处,示现有生,犹如彼月。(《涅槃经》卷九)(名词)

(9)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动词)

(10)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动词)

(11)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同上)(代词)

(12)众多勇士……著种种衣,犹如天神。(《宋书·西南夷传》)(量词)

(13)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北周·庾信《昭君辞应诏》)(量词)

(14)秦之攻韩魏也则不然,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稍蚕食之……(《战国策·赵策二》)(副词)

(15)张贾弟兄同里巷,乘闲数数来相访。(唐·白居易《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诗)(副词)

就具体某类词而言,其重叠范围也是渐次推开的。比如,可重叠的名词起初只限于单音名词中的时间名词、空间名词和称量名词,诸如“朝朝、夜夜、代代、处处、人人、家家”等。魏晋南北朝往后,越来越多的单音普通名词进入了可重叠的范围。例如:

(16)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晋·佚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7)亦知足下字字新奇,点点圆转。(晋·王羲之《杂帖》)

(18)唯国国胡语不同,然出家人皆习天竺书、天竺语。(晋·法显《法显传·自发跻长安至度葱岭》)

(19)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20)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一)

大约在唐宋时期,以单音名词性语素或名词为构成单位的AABB重叠式出现,如“枝枝叶叶、风风火火、虎虎势势、神神道道、心心念念、嘴嘴舌舌、婆婆妈妈”等。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存在所谓的原式AB,但结构凝固、语义分明、功能稳定,已发展成为一种常态格式。究其来源,此类AABB式应该属于AA+BB,即是两个单音名词性语素或名词重叠式的累加现象。例如:

(21)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唐·张籍《忆远》)

(22)有人遇一事,则心心念念不肯舍,毕竟何益?(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遗书二上》)

(23)若到庄上来,他家那佃户又走过来嘴嘴舌舌,缠个不清。(《儒林外史》四回)

(24)宝玉,你忒婆婆妈妈的了。(《红楼梦》一一回)

(二)重叠方式的转化

汉语重叠方式在中古时期发生了重大转变,即由构词重叠逐渐转向构形重叠。构词重叠即音节或语素的重叠,目的是为了强化意义或凑足音节;构形重叠即词的重叠,目的是增添新的句法意义和句法功能。构词重叠属于词法层面的重叠,而构形重叠属于句法层面的重叠。构形重叠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汉语重叠的主要方式。

考察发现,先秦单音词的重叠绝大部分属于词法层面的构词重叠。而那些看似与后世无异的构形重叠在这一时期往往只存在于韵文之中,与散文中的重叠不可同日而语,应该属于一种非自然、非稳定、非常态的现象。例如:

(1)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诗经·周南·卷耳》)

(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3)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诗经·小雅·采薇》)

(4)蓼彼萧斯,零露浓浓。(《诗经·雅·蓼萧》)

(5)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诗经·雅·北山》)

有些构形重叠貌似出现在同期的散文之中,但考察其所出现的具体语境,仍是散文中的韵文部分,即这些构形重叠其实并未摆脱四言韵文句式的影响。例如:

(6)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二○章)

(7)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8)(任公子)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庄子·外物》)

(9)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因此,太田辰夫指出:“在上古时代有意义的单音节发生纯粹语法重叠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①不过,这些重叠式无形中为其后来进入真正的散文语境作了自然的铺垫。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构形层面的形容词重叠AA式和AABB式都是在中古以后才逐渐实现自然化和常态化的。例如:

(10)略正题目粗粗之说,以照篇中微妙之文。(汉·王充《论衡·正说》)

(11)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固公有《金滕》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三国·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12)王家见二谢,倾管倒庋,见汝辈来,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13)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冷冷度春秋。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休。(唐·寒山《急急忙忙苦追求》)

(14)屑角对掌开弦,弯弯如泻月。(《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15)崔崔嵬嵬,天堂地狱一时开。(《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16)小厮儿掀起簾子,猖猖狂狂,探一探便走。(《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

至于构形层面的动词重叠式则出现得更晚。根据张赪的考察,无论是动词AA式还是ABAB式的出现时间大概都不会早于宋元,后者可能还要更晚一些。②例如:

(17)歇歇了去。(《张协状元》四○出)

(18)(郭排军)回到府中,参见郡王,纳了回书,看看郡王道……(《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19)请尊步同到敝庄,有句话计较计较。(《水浒传》一四回)

(20)就变做这个模样,进去打听打听。(《西游记》七七回)

(三)重叠形式的繁富

由单音重叠过渡到双音重叠,这是汉语重叠现象的形式化趋势。汉语重叠现象的繁富主要体现在双音重叠上。双音重叠由单一形式逐渐推演出多种形式,满足了语言交际的主观性需求。因为不同的重叠形式,往往表达不同的情感诉求。以双音动词重叠式为例,ABAB式一般表示短时少量,意在强调动作行为的轻松随性,常用于传递人的积极情感;AABB式一般表示长时多量,意在凸显动作行为的持续反复,多用于传递人的消极情感。在可重叠的双音词中,双音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有AABB式、ABAB式(A里AB③)、ABB式和AAB式④等四种之多。其中AABB式、ABAB式属于早出的常态形式,ABB式和AAB式属于晚出的非常态形式。即使同为一种重叠式,内部构造有时也有区别,以形容词的主流重叠式AABB式为例,从上中古到现代,AABB式在构成上至少有以下三种类型:

1.式。该式中的A、B都是可以单用的单音形容词,AA和BB为同类重叠式,或意义相近,如“轰轰烈烈、兢兢业业、纷纷密密、翠翠青青”等,或意义相关,如“红红白白、白白壮壮、短短小小、疯疯傻傻”等,或意义相对,如“高高矮矮、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等。

2.式。该式存在原式AB。按照AB的内部构造,该式可分为如下两类:一类的原式AB为联绵词,如“伶伶俐俐、恍恍惚惚、从从容容、葳葳蕤蕤”等;另一类的原式AB为合成词,A、B为同义或近义语素,如“奇奇怪怪、恭恭敬敬、急急忙忙、善善良良”等。

3.式。该式由A+ABB式构成,是在ABB重叠形式的基础上叠加实义语素A而来,如“粘粘乎乎、干干巴巴、脆脆生生、慢慢腾腾”等。

在以上三种AABB式中,最先萌生的是式。在先秦和汉魏六朝各种文体的文献中可找到的AABB式,几乎均为式。中古往后,式、式才渐次产生。近代往后,式一跃成为强势格式。现代汉语中习见的双音形容词重叠式大致都属于式。历时考察显示,式的走强与双音形容词的泛化几乎是同步的。

形容词AABB重叠式的上述变化实际上印证了语言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一种语言现象往往是由单一形式趋于多样形式的,而多样化的形式有可能在后续的竞争中发生分化,最终导致强势形式和弱势形式的产生。

(四)重叠功能的泛化

几乎所有的汉语重叠式都在语法功能上经历了由单一到全能的演化轨迹。考察发现,无论是用作形容词还是动词,无论是AA式、AABB式还是ABAB式,作谓语都是汉语重叠式初始且最基本的功能。例如:

(1)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尚书·虞书·舜典》)

(2)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诗经·召南·草虫》)

(3)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诗经·旻之什·宛》)

(4)缉缉翩翩,谋欲谮人。(《诗经·旻之什·巷伯》)

(5)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三国·曹丕《杂诗》其二)

(6)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7)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南朝梁·萧纲《临高台》)

(8)既然干得家事,你再去与你师父商量商量看,不尴尬,便招你罢。(《西游记》二三回)

不过,作谓语的重叠式,其功能也并非始终如一。比如,动词重叠式起初基本不带宾语,近代始能带一些简单形式的宾语(如名词、代词)。例如:

(9)大王,拿铃子来,等我也与你捉捉虱子。(《西游记》七一回)(名词作宾语)

(10)出门试演试演方法,把扇子弄长了,只是不会收小。(《西游记》六一回)(名词作宾语)

(11)林氏便道:“你怎的这两日不来走走,看看我?”(《金瓶梅》六九回)(代词作宾语)

(12)这妮子,我平日寻寻他,做杀张致。(《型世言》一一回)(代词作宾语)

明代往后,动词重叠式带宾语的范围明显扩大,带宾语的频率显著提高,所带宾语的形式也更为复杂多样。例如:

(13)咱们大家今儿钓鱼,占占谁的运气好。(《红楼梦》八一回)(主谓短语作宾语)

(14)回来你老打了尖,就打那庙头里过,白瞧瞧那烧香的人有多少。(《儿女英雄传》三八回)(主谓短语作宾语)

(15)你问问你袭人姐姐,这些日子可享受?(《红楼春梦》五回(双宾语)

(16)他便三步两步抢上了台阶儿,要想进屋里看看是怎生一桩事。(《儿女英雄传》三一回)(动宾短语作宾语)

上述情形在上中古时期是极为罕见的。宾语形式的复杂化,正是动词重叠式句法功能成熟的标志。

AA式、AABB式、ABAB式用作定语、状语、补语都是后来发展出的功能,时间上要明显晚于作谓语的情况。例如:

(17)但闻人马隐隐之声,诣沟水。(《搜神记·李娥》)(作定语)

(18)等待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姐姐莺莺。(《西厢记》一本三折)(作定语)

(19)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晋·佚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作状语)

(20)刚过了沁芳亭,忽见岫烟颤颤巍巍的迎面走来。(《红楼梦》六三回)(作状语)

(21)不一日,西门庆进房来,唬的战战兢兢,浑身无了脉息,小心在旁扶侍接衣服。(《金瓶梅》一二回)(作补语)

(22)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朱自清《冬天》)(作补语)

(五)重叠语境的变换

一般的语法现象大多是由口语往书面语渗透的,而汉语重叠现象的扩散走的则是一条相反的路径:由韵文向散文、由书面语向口语。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重叠形式都经历了由非自然状态到自然状态的转换过程。

上古乃至中古的韵文是各类重叠形式的初现语境和频现语境。据考察,《诗经》中所有的AABB式(21个)大致都见于书面语色彩极浓的雅、颂部分。例如:

(1)戎军啴啴,啴啴谆谆,如霆如雷。(《小雅·采芑》)

(2)尔羊来思,矜矜兢兢。(《小雅·无羊》)

(3)是烝是享,苾苾芬芬。(《小雅·信南山》)

(4)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大雅·云汉》)

(5)赫赫明明,王命卿土。(《大雅·常武》)

(6)烝烝皇皇,不吴不扬。(《鲁颂·泮水》)

李利波还搜罗了汉代使用的30个AABB式,发现其中的绝大多数出自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雅文学作品——汉赋。⑤例如:

(7)其少进也,浩浩逞逞,如素军白马帏盖之张。(汉·枚乘《七发》)

(8)顒顒卬卬,椐椐彊彊,莘莘将将。(同上)

(9)衯衯裶裶,扬袘戌削,蜚襳垂髾。(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10)淫淫裔裔,缘陵流泽,云布雨施。(汉·司马相如《上林赋》)

(11)吐芳扬烈,郁郁菲菲。(同上)

即使偶然出现于同期的散文,AABB式依然没有褪去自身的韵文痕迹。例如:

(12)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史记·太史公自序》)

(13)十余日犹观日月星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晋·张华《博物志·八月槎》)

(14)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15)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16)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由上可以看出,从先秦到中古,AABB式的结构、意义和功能并没有发生变化。毋庸置疑,这些AABB式大多出自个人的即兴创作,以致极少在其他文献中重现。

汉魏往后,AABB式不断突破四言、五言和七言的语境限制,逐渐摆脱对韵文的高度依赖,开始在散文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例如:

(17)四十二面大鼓笼天,三十六角音声括地,傍震白梨山林,隐隐轰轰。(《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18)战战兢兢,乃成诗谢曰……(宋·佚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过狮子林及树人国第五》)

(19)时遇上元节令,纷纷扬扬,下着国家祥瑞。(元·武汉臣《包待制智赚生金杂剧》一折)

(20)你是开封府一个军健,你好大胆,如何也在这里挨挨挤挤?(《水浒传》一○一回)

(21)两个人共提着一桶水,一手撩着衣裳,趔趔趄趄,泼泼撒撒的。(《红楼梦》二四回)

由非自然的语用重叠形式逐步过渡到自然的语法重叠形式,这是汉语重叠式的必经之途。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汉语重叠式都是在韵文中孕育成形、在散文中走向成熟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