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中国离不开佛,已经与我们的生活融合

发布时间:2019-07-20 10:34:14作者:心经结缘网

直至今天,佛教文化依然在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留心不留心,有意还是无意。

大悲寺

这是因为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中。

作为外域文化,在世界三大著名宗教文化中,只有佛教在中国占有如此之地位,享有如此显赫之殊荣。与佛教相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虽然也传入了中国,但他们的影响及在中国文化中所占之地位都远远不及佛教。

这是什么缘故呢?

关于这个问题,历来许多学者都曾经做过大量的探讨,许多学者为此不惜费尽心思,耗尽脑汁。他们也找出过许多很充足的理由,且不由得你不信。但是以往许多学者却忘记了一个最不容易忽视,却也最容易忽视的理由,那就是佛教文化的经典之多,其说理之艺术、透彻,辞藻之华丽,简直可叫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自愧不如。

中国离不开佛,已经与我们的生活融合

中国人自打从孔夫子以来,就讲究字字有来历,句句有出处,凡事喜欢有根有据,且能引经据典,而绝不口说无凭。佛教传入中国迎合的大概就是这种口味。

大悲寺

说到这里,有人一定会说,佛教的精义是讲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你这样说不是很矛盾,很没有道理吗?

其实不然,因为佛教既然要宣扬教义,垂手接人,就不能废弃言说,非但不能废弃,而且还要动听、动人,因此无论是印度的高僧,还是中国古代的祖师大德。他们都无不苦心竭虑地在文字上下功夫。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僧人为使佛教立足中国所花费的舞文弄墨之功,绝不亚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为达到无上正等正觉所花费的功夫。

显然,历代祖师大德的这些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并使之深深地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历史之中。许多佛教经典所运用的精湛的文学表达形式,无疑为佛教赢得中国芸芸众生的信奉,立下了汗马功劳。

佛教指引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人生、认识世界的真相。佛教是启迪人心智的宗教,许多佛经故事对人生的启迪之大,绝不可与一般说教同日而语,你不亲自读一读,是不会有真切的体会的。

如今我们的语言中仍然有许多来自佛经的语汇,如因缘、善恶、十八层地狱、口头禅、来生、来世、尘世……我们用起来那么自如,那样不假思索,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暇顾及他们的来源。

总之佛文化差不多早已深深地潜入了我们的每一根毛孔,只要轻轻一拔,都会与佛教有联系,只是我们没有刻意去留心罢了。

佛教主张对国言忠,对亲言孝,对子言慈,对友言信。守五戒,行十善,修六度万行……凡此种种,都在昭示人们首先要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

释迦牟尼佛劝众人要报四重恩,即国恩、父母恩、众生恩、佛恩。而且把国恩,父母恩摆在前面,可见佛教对这两者的重视。

佛门五戒:不乱杀近余仁,不乱取近于义,不邪淫近于礼,不饮酒昏乱近于智,不妄语近于信。这简直就是儒家的翻版。

至于儒家做人的理想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佛教中也能找到相对应的,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七》云:“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戒。不乐杀生,如上所说。我若不喜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持不邪淫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不妄语戒,如上说。”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佛法教化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讲,它比儒家教义更具有效的可操作性。儒家教义对做人的准则,只是抽象地说出了一般,而佛教则将其具体化且入微入理,让其深入到人们的血液之中。

《阿难问事吉凶经》云:“阿难。有受佛禁戒。诚信奉行。顺孝畏慎。敬归三尊。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阿难言。世间事。世间意。云何耶?天中天。佛言。为佛弟子。可得商贩营生利业。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这就是说,身为佛门中人,首先要忠孝诚敬。善信谨慎,但仅有此似乎还不够,佛教弟子也应当有正当的谋生手段,无论商贾都应公平无欺。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之所以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佛教本身所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那就是它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正是因为这种融合才得以深入人心,源远流长。

大悲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