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成都菩提树无禅法苑
---*---*---*---*---*---*---*---*---
阿那律:天眼第一
阿那律是佛陀的堂弟,阿那律的亲哥哥摩诃那摩在净饭王去世后继承了王位。阿那律从小聪明伶俐,父母都很喜欢,因此溺爱有加,因此身处皇宫不知洛阳米价,也犯了“为何不吃肉糜粥”的笑话,有一天他和小伙伴一起玩,小伙伴问他:“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他的回答竟然是:“米是从盛饭的黄金钵中来的,因为我看见每次吃完了,宫女们都是从黄金钵中添饭给我们吃。”净饭王的这些小王子们过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极尽世间的富贵荣华。
过了几年,佛陀成道了,回到了故乡迦毘罗卫国说法教化。在此期间,先是净饭王预备继承王位的阿难跟随佛陀剃度出家,紧接着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在舍利弗门下剃度成为沙弥,世尊的教化以及两位王子的出家给其他皇室成员很大的震动,就这样,阿那律与提婆达多、劫宾那、婆娑、难提等七名王子偷偷的离家出走(还带上了理发匠优波离),跟随佛陀出家。净饭王得知后大为震惊和愤怒,因为,如果再这样下去,王位就后继无人,并且整个王族甚至可能灭种,因此对佛陀提出了要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佛陀订立了未满20岁的年轻人出家须征得父母同意这一条规定。因此,对于僧团的戒律,部分的有修行的意义,还有很多都是为调和世俗而设定,大家不要拿到什么东西都往高玄的方向去思考。很多规矩,都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
为了表示出家的决心,这几个王子自己脱下了富贵衣,让优波离剃光了头发,穿上了僧袍,然后再去佛陀面前要求出家。当然,世尊也不是一般人,他知道自己这些堂兄弟打小贪玩享乐惯了,说不定就是觉得好玩,一时的冲动而已,于是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让他们就在一个空房间中,静坐七日,彻底忘记了自己王子的身份并发自内心的愿意接受吃苦的准备,之后才同意了他们进入僧团。
阿那律进入僧团后,不断接受到佛陀的教化,明白了世间无常的道理,彻彻底底的完成了从一个放荡不羁的王子到一个刻苦精进的修行者的脱胎换骨。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用功办道,经常忘记睡觉,一天两天还可以,时间长了身体就开始出问题,佛陀也很多次劝阿那律注意休息,世尊:“阿那律!我和你讲过,修行不及固然不行,但太过了也是同样的不行”。阿那律:“我在您的面前已经发过誓,我不能违背誓言!”阿那律恭敬而又坚决地回答。
有一次,阿那律的眼睛红肿得厉害,佛陀看到后叫了医生给他看病,医生告诉阿那律,你的眼睛是因睡眠不足造成的,只要他肯睡觉很快就能好转。但是,阿那律心中已经坚定了追求那个终极真理的决心,依然废寝忘食的勤勉精进,不久,阿那律的眼睛就瞎了。然而,瞎了眼睛以后,什么东西也看不到,阿那律正好不再被外境牵动心源,一心一意的修道。
佛陀管理的僧团,对于僧服不要求新旧,但一定要整洁。然而因为阿那律的失明,他的三套僧衣都已经破烂了,他却因为没法穿线而无法缝制,于是请阿难帮忙,阿难也答应了改天来帮他缝制衣服,阿难回到世尊那里,跟其他比丘聊起这件事被世尊听见,世尊立即去了阿那律处,跟阿难一起花了一天时间把阿那律的三套衣服该缝的缝该补的补好了。自从佛陀为他缝制三衣以后,佛陀很怜悯他,教他修习金刚照明三昧,不久,阿那律就获证了天眼通。
阿那律也四处教化宣讲,在他眼睛还未失明的时候,有一次外出教化,住宿在一处人家,结果被这家人的女儿看上了,那天晚上这位姑娘使出各种招数,千娇百媚,柔情似水,阿那律都不为之所动。但因为有了这一次的经历,为避免麻烦,从此他就同大迦叶一样,在树下、林间、冢边过夜,并终其一生都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与童年的那个小王子已经恍如隔世。
有一次,阿那律咨询佛陀,我们要证到这个觉悟,进入涅槃,那么我们到底要觉悟什么呢?这时,世尊给阿那律指出了我们修行者应该觉悟的八个方面,也就是《八大人觉经》,这是一部重要经典,但篇幅却很短,只有400余字,我就把全文贴出来:
《佛说八大人觉经》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盘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阿那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灭度的,没有史料和经论记载。
优波离:持戒第一
优波离是佛陀十大弟子中唯一一个来自低种姓的弟子,他是当时宫廷内的理发师,属于首陀罗阶层,这个首陀罗是什么意思呢?从下面这段话大家应该可以略知一二:首陀罗的人,在路上如遇到婆罗门和刹帝利,要跪在路旁让路;如果偷看他们一眼,眼睛就会被挖掉;如果和婆罗门或刹帝利讲说理由,就会被割掉舌头。
优波离子承父业,用心钻研,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工匠精神,因此获得了不错的手艺,父母通过朋友帮忙,让小优波离进入了皇宫,因为他为人善良,心地忠诚,因此皇宫让他专门为小王子们剃头发。也正是有此因缘,七个王子逃出王宫准备去追随佛陀出家时,便带上了优波离。
在佛陀为优波离剃度的时候讲了一句话:“百川河水,同流入海;四姓出家,同一释姓。”因此,来自首陀罗阶层的优波离出家,才圆满了佛陀四姓(阶层)平等的愿望。就在优波离出家的那年夏天,僧团内举行安居的时候,优波离因精进修道而开悟了,因此,他自然成为教团中的上首弟子之一,受出家在家二众的尊敬。
一个被人认为下贱的佣人,出家后的名次还在他过去服侍过的王子之前,能受到和诸王子同等的待遇,在当时阶级悬殊的印度社会,这是破天荒的事情。
优波离出生于低种姓阶层,因此从小便行事谨慎,个性拘谨,各种规矩守得严严实实的,因为稍一差错轻则刑罚,重则累及身命甚至家人。因此,世尊力排众议,让这个出身于低种姓的优波离来执行僧团的戒律,因此,优波离是十大弟子中的持戒第一。大家看到这一段可能没什么感觉,觉得就是很简单的管理技巧,所谓因才使能嘛,我也会这样做。其实不然,我们思考任何问题,都要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分析。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在清朝,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和诸王公大臣逃难(假设他们回不去京城了,只能亡命天涯),为了整个团队的有序和延续,于是,让一名太监来执行整个队伍的戒行和纪律。现在大家有点感觉了吧?然而世尊是在2500年前,教育水平更底下,阶层观念更坚固。因此,世尊此举,称得上是有勇气有智慧的伟大创举,也不足为过。世尊,也是顶级的教育家!顶级的职业经理人!
每当各地有僧众间起诤事的时候,佛陀都要派一位上座长老前去调解纠纷,像这样的人选,非但要德高望重,而且更要能明辨是非,主持公道的才行,各处的诤事,大多数时候佛陀都是命优波离前往调解。但因为优波离是持戒比丘,所以他一生和俗世的人士很少往来,也没有到社会上去弘化。
佛陀涅槃的时候,优波离大概已经有七十多岁的高龄,诸大弟子们在耆阇崛山的毕波罗延石窟中,由优波离主导并结集了三藏中的律藏。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