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刚传入中土时,曾经遭到儒家学者的反对,认为佛教的“剃度”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常用中国人自古就秉承着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思想来攻击佛教剃发的不孝之举。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一切以父母为大。难道佛家就是完全抛弃父母,归于尘土吗?其实不然,佛教是一个重视孝道的宗教。佛教的制度,出家必禀父母。如果有兄弟子侄可以托付,应该禀请于亲,亲人允许之后才可以出家,否则是不允许剃落。其次出家之后,如果兄弟等去世,父母无所无倚托,也得减其衣钵之资,来事奉父母。这与我们常常认为的一出家便忘却红尘,了断俗事是有很大出入的。
《父母恩重难报经》曾这样记载了母亲怀胎生产的艰难、危险以及养育儿女的艰辛,因此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还有《菩萨睒子经》云:“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学。济神离苦,后得无为,皆由慈孝学道所致。”说明慈孝与学道,是成佛的基础。这些都说明了佛教对孝的重视。
佛法并不是脱离世间而存在的,“出家”不是离家和弃家,对俗家父母应该尽孝,使自己修行提高,度化百姓,让父母、亲人都得到度化才是真正的大。以黄檗禅师大孝的故事为例,黄檗禅师出家后,认为“必须放弃恩情,达到无为时,方才是真实的报恩”,因此过了三十年禅者的生活,却从来不曾回过家,探望亲人。但是在他内心深处,非常记挂年迈的母亲。五十岁时,有一次在参访的旅途中,他不自觉地就往故乡的方向走去。母亲也思念出家的儿子,可是却无法得到音讯,每天从早到晚地哭泣着、忧愁着,把眼睛都哭瞎了。因为想念儿子,母亲就在路旁设个司茶亭,不但亲自招待过往的云游僧人,并且将他们迎到家中,为他们洗脚,以示礼敬;但这也有另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黄檗禅师左脚上有颗大痣,母亲的眼睛虽瞎了,但希望从这万分之一的机会中,可以认出谁是她的爱子。这一天,黄檗禅师也接受了母亲的招待,他一边让母亲洗脚,一边向母亲述说佛陀出家的故事,希望母亲能因此得到信仰、安心。黄檗禅师只将右脚给母亲洗,却不把左脚给母亲洗。黄檗禅师接连二次返家,虽然觉得与母亲难舍难离,但还是忍痛起程云游行脚,继续参访。邻居们忍不住将这个事实,告诉他的母亲说:“那个向你讲释迦出家故事的人,就是你经常盼望的儿子。”母亲听后几乎疯狂似地说:“难怪声音好像我儿。”说后就赶忙追上去,一直追到大河边,不巧,这时黄檗禅师已经上船,而且船也开动了,母亲情急地跳到河里,非常不幸地淹死了。黄檗禅师站在对岸看到母亲失足、落水溺死的情形,不禁悲从中来,即刻乘船返回,火葬母亲,说一偈曰:“我母多年迷自心,如今华开菩提林;当来三会若相值,归命大悲观世音。”说完之后,乡人看见他母亲在火焰中升空而去。所谓孝顺有三:为小孝,甘脂奉养;为中孝,光宗耀祖;为大孝,度其灵识超升。黄檗禅师不可不谓之孝,他的孝是一种大孝,是普度众生的孝。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