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寺的早课法事。南都记者田飞实习生林安迪摄
搜神记之观音娘娘
同是观音山,在惠州市民的耳朵里,邻城东莞的观音山景区名气却比大亚湾霞涌的观音山大了太多。霞涌观音山脚的清泉寺住持释昌平不能理解这种差别。他认为,有着400多年历史的观音娘娘这一民间信仰,霞涌观音山的观音二字应该更加名副其实。
霞涌当地人士介绍,因家中老人过世,霞涌周边一些信众会将各类神像送至清泉寺请求代为照管。清泉寺内的紫竹亭,近年来迎来了200多尊观音像,这些观音像数倍于其他的神仙雕像。这种数量差距,足以证明,当地的地方信仰中,观音娘娘的特殊重要地位。
寺名由来
大亚湾霞涌观音山麓,三面环山,正面临海,有两股清泉分别沿寺的后墙两边流下,终年不断,因有观音娘娘地方信仰,此处以前称观音寺,后称清泉寺。
清泉是清泉寺的灵魂,于大亚湾霞涌普通信众而言,泉是观音的法身,观音才是清泉寺的本。因此,大亚湾不少百姓,至今仍称清泉寺为观音庙。
观音庙以前仅是一座八角神亭,据传在清末由水师提督方金陵捐白银260两,至1914年建成二进殿宇式神庙。民国时期,该庙方被当地几名文人取名清泉寺。1934年春节后不久,大亚湾当地文人戴愚泉、古瑞麟、邱肃群、戴赞周、黄仪吉等八人聚于南坑横岭三圣宫,经过一番商议,拟出霞涌八景。清泉寺之名则在聚会中最早被拟定。
观音娘娘的信众集中于珠三角一带以及港澳,但惠州文化人士指出,早在民国年间,其信众往北可达惠东县平海镇。
“清泉冬暖夏凉的反常规性,与大亚湾另两处庙宇狮子庵、万年庵背后石洞深不可测的神秘性都有共同的神异。”在《叙说大亚湾》一书中,惠州本土文化人士余汶真介绍,清泉寺的观音娘娘信仰,起源于朴素的拜物。
余汶真介绍,最初移居大亚湾的先民,绝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迁入,但迁入时不成规模且人数很少,他们从原生的文化强力场走出,来到大亚湾这么一个近乎原始的空间,对生命存在突然无所依傍,安全感瞬时缺失,使得对生命寻求庇护的欲求强烈凸显出来。这便为清泉这一拜物兴起提供了厚实土壤。
大亚湾霞涌街道的文化人士称,霞涌的早期文明史很可能以清泉寺为发祥地之一,因为霞涌淡水资源并不丰富,清泉寺恰有泉水等,限于古时的交通、地理环境,清泉寺在最初的数百年间影响的范围并不大,不然不会直至清朝末年,清泉寺仍仅为一个小小的八角神亭。
民间信仰
“观音娘娘这种民间信仰,与佛教的不同在于,它还暂时没有一些正式的教义等等。当然它也有教化、感召这些作用”。释昌平住持介绍,现在随着宗教的各种管理规范化,这些与佛教相差不太大的民间信仰,会渐渐模糊与佛教之间的中间地带。不少地方信仰的信众,也会慢慢转化为正式宗教的信众。
已经26年了,58岁的钟玉喜一直在清泉寺后殿———普济殿,就命运、前程等代人向观音娘娘占卜问卦。近些年来,入驻清泉寺的僧人却根据佛教教义,一直对访客强调因果,劝导人们应放弃各类侥幸心理。
农历五月初九这一天,由于不是周末,百来名到访清泉寺的香客中,4人找到钟玉喜帮助占卜,有人问婚姻,有人问外出是否适宜。写好问卜者姓名等信息,在黄裱纸点燃后的缭绕青烟中,钟玉喜双手合十,打出卦象解释给问卜者听。
尽管天天在清泉寺内上班拜观音,于自己家中,钟玉喜也在神龛牌位供奉观音娘娘。观音娘娘在大亚湾普通民众心中是何地位?钟玉喜的小女儿黄玉珍介绍,在大亚湾及惠阳淡水,一般民众建房动土、姻缘、出行,都喜欢到观音娘娘所在的清泉寺拜一拜。“我初一和十五都要去。”
“霞涌民间受道教求签问卦传统的影响,在把观音拉入道教神灵体系的同时,还将预测吉凶的职能赋予观音。”清泉寺僧人同时解释,印度正统佛教认为,众生命运的好坏全由自己的善恶之业决定,也就是说,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些经典对此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以说明今日的某种命运乃昨日之某种心行导致,今日之某种心行又将会导致明日的某种境遇。因此,佛教反对在命运问题上的各种无知和侥幸心理,不提倡预测未来吉凶祸福。
释昌平住持介绍,霞涌信众的观音娘娘民间信仰,属于一种解疑释惑型观音信仰形态。这种地方信仰既与佛教有关,但离正式的宗教信仰,还存在着一些“朦朦胧胧的地带差别”。
撞钟僧人
前殿新修的大雄宝殿周围,出家的僧人们则已经习惯了遵照佛教的法条,一日一日地撞钟,一日一日地念经。他们对法条的恪守,让深莞惠不少都市一族常常慕名前来短暂修身。
初一至初八的佛七已过,6月13日这一天属五月初九。凌晨4时,从闽南佛学院毕业2年的和尚释宏明早早地起来了。打板一圈后,对面鼓楼的鼓点结束,绑着红绸的木头在他手下一遍遍击响超过1人高的铜钟。撞钟亦有撞钟词,在低沉的钟鸣声中,释宏明的吟唱清亮有加,回荡于观音山麓。
于释宏明眼中,有着400多年历史的观音娘娘信仰在东南沿海并不少见,但少见的是,这座道场扩建为寺庙后,住持者还能严格地遵着法条去教化影响乡邻。
击钟是提醒僧人和居士早起晨课。晨课在4时30分开始,僧人、居士等需在佛堂诵经念佛约1小时。
6时许,释宏明就要随着其他僧人过堂,吃斋食时静默不语,吃完颗粒不剩后将碗倒扣饭桌。回到自己寮舍,再行打坐歇息,上午的一场超度法事前,释宏明每日的行程严格依照日常的法条进行。
地方信仰中,能被村民小心呵护起来的并不多见,释宏明解释,这种地方信仰,根植于一方人的心中。普通民众,需要此类地方信仰的寄托和抚慰。
释宏明属于寺院之间的交流人员,此前他在厦门市同安区一间寺庙任职,如今来到清泉古寺仅有2月。初一至初八的佛七、每月一次的八关斋戒、定期举行的佛诞浴佛节,他介绍,发扬教义,需要有以上公众能容易接触的佛法仪式让人观摩,这样,信众才有更多机会了解佛教的一些本义所在。
重建历史
后殿有求签问卦,前殿有因果教化,但如果没有1985年的清泉寺重建,观音娘娘这一民间信仰或将因为道场缺失而失去进一步传承的土壤。
1985年,已经因为破四旧被拆掉的清泉寺在改革开放以后首次得以重建。重建过程中,现年93岁的刘冠文老人是重要的呼吁者之一。虽已于去年解职寺院顾问一职,他却依旧愿意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对每一位来访的陌生访客讲述清泉寺的传说与历史。
1984年,霞涌圩人刘冠文、大岭人李春英等人顶着复辟封建迷信的压力,为重建清泉寺四处奔走。此后诸多名人支持,适逢全国各地发展旅游业,一年后的1985年,当时的惠阳县委批准重建“清泉寺景区”。
重建并非一帆风顺。随着1992年惠州各地的土地开发,清泉寺所在的观音山周边诸多山林遭致严重破坏。刘冠文老人回忆,当时的有识之士再次出手后,1993年5月10日,霞涌镇政府在当时给清泉寺圈下33万平方米的园林区,相关区域办好了红线图,打了桩,至1994年成立“大亚湾清泉古寺文化园林管理处”。至此,清泉古寺遇上难得的扩张机遇。
眼下,惠州的佛教活动场所之中,现存的清泉古寺,其占地面积、出家僧人、工作人员、义工人数等,均居于绝对前列。住持释昌平发愿,将在这里的道场,进行更多一些法条宣扬,减少一些香火的考量。“车位要建到3000个以上,床位要建到1000张以上。”他称,寺院内每个大殿前都有免费香火供信众取用,寺院的发展,不能依赖于香火钱。
微信传法
对观音等信仰,以前需要口耳相传,到了如今,借助互联网工具,观音娘娘所在的清泉寺已经是惠州宗教场所中最熟稔现代传播的寺院。该寺院每次佛事活动的召集,已经主要依赖微信及网站的号召,而非信众之间的亲口相告。
挺着大肚子,已经怀有二胎的28岁河源姑娘叶倩云掌管着清泉寺所有对外联系的互联网通道,清泉古寺的官网、新浪博客、新浪微博、QQ空间、微信公众号,一切都由她一人打理。
通过互联网传播佛法,这可能是清泉寺周边乡邻所不能想到的。但在2年间,从义工转变而来的叶倩云让上面的不可能正在向现实慢慢逼近。
2012年,在惠阳区沙田镇从事电脑培训的叶倩云跟着信佛的丈夫来到清泉寺。起初她从事一些剪剪花草等职务,此后她被明确安排打理清泉寺网站及博客等。2014年起,清泉寺渐趋难以离开她,她由此成为领取薪水的专职工作人员。
今年6月13日上午,清泉寺的微信号再次发出“体验一天出家生活———清泉古寺二十三期八关斋戒报名啦”,清秀的排版文字,将于6月24日举行的八关斋戒活动推介给公众。
今年清明节的一场为堕胎婴灵的超度法事活动中,叶倩云感受到了互联网背后的普通民众对宗教的旺盛需求。“太多年轻女性打胎3次以上,她们不断在后台咨询,怎样才能参与法事。”叶倩云同时疑惑,部分咨询者更多是基于一种担忧亡灵的恐惧而参与法事,并非真正的忏悔之意。
参与上述法事,需要连续6天6夜。曾经打过胎的父母在清明节期间连续多天住在清泉寺内,“雨一直不停,这些信众多在屋内躲雨。”叶倩云眼中,这或是观音娘娘对民众的一些额外提醒。
“我们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但互联网背后很多人群,真的需要宗教。”叶倩云介绍,自己做好这份工,经常到晚上10时以后,这其中,更多的仍是一种义工的习惯。
“办一场法事,以前是一些50岁以上的老人来咨询,但现在30岁以上的非常多了。”叶倩云统计,参加清泉寺的八关斋戒的,报名者年龄段集中于30岁至50岁,参加念佛七的,报名者集中于40岁至70岁,参加禅修的,则以30岁至45岁居多。
搜神传说
清泉熬药病痛即除
清泉寺位于惠州市大亚湾霞涌街道观音山麓,去年1月,其获评大亚湾首批2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之一。据清泉寺原顾问、现已93岁的刘冠文老人介绍,该寺始创于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距今已有372年历史,是远近闻名的观音菩萨道场。
而对于该寺最早供奉的观音娘娘,刘冠文则称,这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春日,大亚湾霞涌上角西村李屋两村民在田间犁田、放鸭。放鸭的村民忽然看到一个漂亮女子走入灵鹫山麓的竹林中,一闪就不见了。他巴着眼直瞅到中午收工仍不见那女子出来,便把这件事说给犁田的听,犁田者讥他心术不正,做白日梦。
事隔数日,放鸭佬再次前往放鸭,同行者中有一个少妇。少妇割草时,忽见林中有股细细的香烟飘出来,以为是山火,叫来放鸭者一起前往观看,却见一眼清泉,水声淙淙,清澈透明,泉边有个数尺见方的土平台,插着三炷香,土平台后立着一块石板,写着“何须远南海,即此是西天”的字样。回家后那女子竟肚痛不堪。
婆婆问之当天的遭遇,慌忙去山间找来清泉和清泉旁的几株青草给女子熬药喝。女子喝药后,肚痛立消。事情传开后,人们纷纷去那里汲泉治病,众人认为这是一口“观音泉”。大约到了清朝顺治年间,乡亲们后来就在泉边建了一个八角神亭。若干年后神亭改建为一个寺庙,有尼姑入住其间。清末水师提督方金陵捐白银260两用于改建清泉寺。直至民国二年,寺庙规模日渐庞大,最终建成占地面积约144平方米的二进殿宇式寺庙。
专题策划/统筹:刘岸然祝勇
采写:南都记者祝勇
摄影:实习生林安迪南都记者田飞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