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从青少年抑郁症谈“跨代沟通”

发布时间:2019-07-22 10:15:45作者:心经结缘网

原标题:从青少年抑郁症谈“跨代沟通” | 哈佛心理年会给所有人的Wake Up Call

从青少年抑郁症谈“跨代沟通”

这是我们第二次聚焦青少年抑郁症的问题了。不论你是中国学生、中国家长,还是亚裔留学生或是亚裔美国人,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的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让更多的家长不再忽视孩子的精神健康、让更多的老师留心自己学生的心理健康。让这一个个悲剧不再重演!

美东时间2017年4月15日,我参加了由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第二届“Let’s Talk!”(“让我们谈谈”)年度会议。该会议吸引了许多亚裔家长、留学生以及在大学国际事务办公室从事工作的人事前来参加。会议内容深度聚焦在美亚裔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会议当天首次放映了“Looking for Luke” (“寻找Luke”)的纪录片,同时多名哈佛大学教授和资深心理咨询机构的专家分享了他们对在美留学的亚裔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深入研究和发现。

“康奈尔大学在1999-2006年间的21起校园内自杀事件中,13个为亚裔;MIT有16%的亚裔学生,但过去15年间的学生自杀事件中42%为亚裔。”

哈佛医学院助理教授、精神病医学教育副主任Justin Chen以一组数字向人们提出青少年抑郁症及自杀问题的严重性。

从青少年抑郁症谈“跨代沟通”

哈佛大学物理系二年级的华裔学生Luke Tang(唐章浩)在2015年9月12日因抑郁症自杀了。这个纪录片通过访谈形式记录了亲友对他自杀后的反思和悲痛,并试图揭示Luke选择自杀的原因。

Luke曾在2014年获得象征全美高中生最高荣誉的 “U.S. Presidential Scholar” (美国总统学者奖)

Luke曾被就读的新奥尔良富兰克林高中选为该校2014年杰出学生,同时担任过大纽奥尔良地区青年交响乐团的小提琴首席

Luke曾是哈佛大学“亚美基督徒团契”的成员,同时也是“哈佛跨信仰论坛”的董事会成员。

在朋友的眼中,他活泼开朗......

可这样一位在外人看来十分优秀的孩子,却选择了终结自己的生命。

片中,Luke的父母在过去两年中多次翻看儿子生前的日记,试图从中去更深的了解Luke,试图去理解他的儿子为什么会选择自杀。Luke的父亲说他意识到一个一生各方面看起来都很成功的人,仍然有可能患抑郁症。Luke的妈妈说现在想一想,“I never had a really good talk with him” (“我从未和他有过一次非常深入的交谈”)。

在纪录片后的讨论中,多位专家分享了他们对亚裔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很多分享的内容都是直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跨代沟通”问题。接下来我通过结合会议中提出的观点以及一些自身经历,展开说说“沟通”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每天和孩子沟通些什么?

在嘉宾的分享中,有提到一个亚裔学生的案例。这名学生与TA的心理辅导师说“我不确定我的妈妈是否真的爱我”,TA的心理辅导师问TA “你为什么会这样觉得呢?”,TA回答说:“因为我的妈妈从来没有对我说过她爱我。”

我观察到周围的很多美国同学,他们和爸妈打电话,在挂电话的时候都会说“I love you!”

由于文化的差异,在亚洲文化中,中国家长不像美国家长那么会表达爱。孩子很少会对父母说出“我爱你”,或者父母对孩子主动说“我爱你”。通常会用“我为你做了这么多,牺牲了这么多,省吃兼用供你上学......”等语言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亚裔父母还有几个最常见的口头禅:

“吃了吗?” “作业做完了吗?认真做作业了吗?” “你这次考试考了多少分?全班排第几?排第一的同学考了多少分?”......

哈佛心理学专家建议,在与孩子沟通时,通过多问“你今天过的开心吗?” “今天在学校让你最开心的事情的什么?” “今天学校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班里你的闺蜜/铁哥们儿是谁?你为什么喜欢和他们玩” …..

这类需要描述过程和分析原因的沟通来帮助孩子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父母深入理解孩子的想法,与孩子平等对话的机会。当孩子做错事时,避免一味地指责,静下心来听听孩子的解释,试着站在TA的角度理解TA的行为。

请注意,这里强调的是“理解”而不只是“了解”,父母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也是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抱着怎样的心态去沟通?

记得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钱小样(王珞丹饰)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 - 沟通沟通,很多问题沟着沟着就出来了。本来没有问题,一沟通,就沟出了一大堆矛盾。

我曾在一次讲座中也谈到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问题和方法:如何避免“以沟通为目的的谈话最终以争吵结束”呢?

改变“要说服TA的心态”!

避免抱着一种说服TA的心态来交流,要TA强迫接受和认可自己的想法。尽量避免把聊天往辩论甚至是吵架的方向引导,更重要的是倾听TA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先去问孩子是怎么想的,这个过程中不要打断TA,即使有一些内容和你的想法不符,也要忍着不要打断TA发表自己的想法。家长更多的是需要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和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试着站在TA的角度想问题,对TA的思想获得更多了解和理解.

中国式家长间的攀比

当有一名亚裔学生被哈佛录取后,家长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这个学生考试考了多少分?有什么特长?看了什么课外书?报了哪些补习班?参加了哪些比赛?获得了哪些奖项?爱听什么音乐?

中国的教育方式提倡“你最好跟别人一样”,而西方的教育方式推崇“你最好不要跟别人一样”。

在提倡“你最好跟别人一样”的过程中,我们也许忽视了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事实。美国教授常说的一句话是 “Everybody is unique”, 每个人都不一样,人生经历也不一样,抄袭别人的路很可能到头来丢失自我。拿出国留学来说,从准备申请到踏出国门,这是一个极好挖掘自我潜能以及自我认识的过程。按照别人看似成功的模板去刻制成一个自认为可以成功的结果,是悲哀的,是可怕的。

在选择专业方向时,亚裔学生也会更多考虑家长的意愿,“学什么专业我的父母会开心?”甚至愿意放弃自己的兴趣,考虑因素更多关注在所学专业是否能够在毕业之后获得高收入。我接触到的案例中,至今仍有很多家长让孩子来完成自己的名校情节。他们意识不到这个现实,也更不会承认这个事实。

沟通应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在沟通之后,双方应该有对于更加了解彼此而开心。

孩子在成长,家长也如此。

不论是孩子还是家长,

我们需要抱着一种抛弃固有的思维方式,

掏空对以往的认知,

带着耐心和爱心重新了解彼此!

撰稿:雪语

校对:夏然 彭锜滟

责编:雪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