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牛首、秋栖霞 游赏习俗素为南京百姓之厚爱,在内心深处始终挥之不去。眼下正值深秋,又轮到观赏栖霞红叶的美好季节了。虽然至少在清代, 春牛首、秋栖霞 俗谚便已出炉了,但 秋栖霞 的说法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
栖霞山被誉为 第一金陵明秀山
乾隆《南巡盛典名胜图录》(南京部分)之栖霞寺
被清代乾隆皇帝誉为 第一金陵明秀山 的栖霞山,古时因为满山生长药材,摄入后可以养生治疾,因名摄山。该山自然风光幽秀,人文古迹较多,故有 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 誉称。
海达 莫里循拍摄的民国时期栖霞寺
南朝古刹栖霞寺原系齐代隐士明僧绍的住所,后来他捐宅成寺,时名 栖霞精舍 ( 栖霞 寓意 栖居于山壑云霞之中 ),山得今谓。隋代高僧吉藏在此创立了佛教 三论宗 ,唐时栖霞寺与湖北荆州玉泉寺、山东长青灵岩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 四大丛林 ,明代乃 金陵八大佛寺 之一,香火梵音延续至今。栖霞胜境先后被列入明代 金陵十八景 、清代 金陵四十八景 等,历代名流墨客慕名沓来,诗画咏叹抒怀。
明版画中的栖霞寺
昔日,栖霞山畔遍植松、柏、枫、榉、银杏、乌桕、鸡爪槭等树种。每到深秋季节,漫山红遍,层林尽染,蔚然壮观,美若图画,素为金陵风光一绝。秋赏 栖霞枫叶 ,令人赞叹不绝,该山因此亦与北京香山、苏州天平山、长沙岳麓山并称全国 四大赏枫胜地 。
清乾隆江南行宫彩绘图
栖霞秋枫佳景明中叶之前就已存在
栖霞山北临万里长江,南连平原丘坡,山中虽有名寺、名碑、名泉、名亭等佳胜故迹,但 秋栖霞 习俗的重要内容,恐怕当数游人秋日登高、欣赏红叶了!而枫树等无疑是其中最值得观赏的植物品种了。
清末民国初的南京栖霞寺
秋游栖霞山,确实幽雅宜人,此举早在元代以前就已存在了。南宋文人曾惇在重阳节踏秋到此,不禁触景生情,抒怀咏出《点绛辰 重九饮栖霞》,其中有 九日传怀,要携佳客栖霞去 之句。
清末民国初的南京栖霞寺比较荒凉
明代初中期广昌(今属江西)文人何乔新(1427年 1502年)为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曾任留都南京礼部主事,孝宗朱祐樘登基后又任南京刑部尚书等。他在《送金郎中还南京分韵得韡字》中,留下了 芦花飞雪暗长汀,枫叶栖霞映秋水。离亭分手正凄然,况复秋空雁声唳 的诗句。通过该送别诗可见, 枫叶栖霞映秋水 的幽美佳境确实令人难以忘怀,这或许是迄今为止最早记载栖霞红叶秋景的文字之一。因此可以肯定,该山在此前便有枫树生长了。
民国时期栖霞寺全景照
晚明凤阳文人王元翰(1565年 1633年),所作《秋日游摄山同贺四兄》,有句 久卧白云思素友,共寻红叶入青山 ,应是时人秋山赏枫的一个文献印证;而位列明末 复社五秀才 之首的贵池(今属安徽)文人吴应箕(1594年 1645年),在《栖霞寺》中由衷慨叹: 览胜最秋宜,空山更发姿。 明确指出人们游览栖霞最适宜的时机当在秋天,这应是关于 秋栖霞 说法的一个重要史证。
上世纪30年代,从纱帽峰俯看栖霞寺
晚明期间,籍贯长乐(今属福建)的谢肇淛(1567年 1624年)、竟陵(今湖北天门)的钟惺(1574年 1624年)等文人骚客,也有秋赏栖霞红叶的诗文记载。明末清初文人先著(生卒年不详)在《张实子七十索诗走笔应之》一文中述曰:金陵冶山道院王斯村 知摄山十月枫树好,问我肯去当随行。 他还在《采桑子 壬申秋日,芜城客舍酌酒在成》组词之 与无咎有摄山之约,兼访白云道者 中写道: 江声常到深山顶,秋尽初冬,策蹇携筇,约看栖霞万树枫。 可见至少在那时,摄山枫林的生长规模已经相当大了;另一位明末清初秀水(今浙江嘉兴)文人曹溶(1613年 1685年)在《饮鹤田寓馆》(二首之一)中亦咏出 数约栖霞枫叶下,奚囊他日有烟峦 的诗句;而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祖父曹寅(1658年 1712年)在《赴淮舟行杂诗》(十二首之二)中,记有 取次栖霞近,丹枫暗几重 诗句,所表现的正是他乘舟江上观枫情境。清代中叶青浦(今属上海)文人王昶(1725年 1806年),1791年在《辛亥秋九月同梦楼先生暨汪梅村居士游宝华山,乘兴至摄山,归宿焦山借葊方丈次韵》(三首之二)中咏道: 徵君栖隐处,策杖入烟霞。苔涧千秋雪,霜枫二月花
综上可见,秋游栖霞,登高探幽,观赏红叶,至少在明中以后的文士墨客中已经开始、并已蔚然成风。这些均为 春牛首、秋栖霞 俗谚的产生,打下了良好基础。
1933年,民国文人秋游栖霞寺
晚清以后秋游栖霞习俗有了较大发展
栖霞山位于南京东北郊约20余公里处,在旧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交通工具和道路设施落后等情况下,除了官贵商贾、士人骚客、朝山进香者等外,城内普通百姓通常还是较难尽享秋游栖霞这一幸事的。这种状况直至近世才有较大改观。
民国定都南京以后,城市建设、经济民生和交通道路等状况有不小的发展,本土及各地士人纷纷踏访栖霞,寻幽探胜,流连忘返。有关 秋栖霞 的文献记载也添增不少。1929年秋天,现代历史学家李絮非在《栖霞观枫记》中,叙述了他当时出游揽胜的经过。人们赏阅这段美文时,还可从中感受到一股青春的活力:
灵谷芍药,栖霞丹枫,当春秋之佳日,实首都之胜景也 余等即雇车出和平门,登东行第二次快车。中大同学独多,殆百余人,教授有胡小石、徐悲鸿、宗白华诸先生,更足为兹增色不浅,且当有诗画,以享我辈也。乐何如之。
一时后。达距京东五十里之栖霞站。站去栖霞寺可二里,衣裾相接,有胜会如云之概。寺内诸屋,方事修筑 遂登山。缘山皆枫族,林林总总,如火如荼,张罗绮于四围,染胭脂之一捻,或为绚烂之云霞,或为飘浮之珊瑚。林如酣酒,石亦酡颜。红者,绛者,绀者,丹者,千章烂漫,五色迷离,有如晴绡之映晚,或似野烧之腾空。人停斜径,帽影欹红,日灾连柯,衣纹织锦,极天工之巧,缀大地如花,遘遇之於心目。盖莫能尽其状也。
心目之娱既终,眷恋之情何了?于是尽攀抑之能事,撷枝条其如花,帽檐衣缘,遍插密饰。当归车甫入站时,游人毕集,试一放眼,有若霞蔚,龙华折桃之胜,钱江观潮之盛,盖并此而三焉。
1944年,栖霞寺千佛崖游玩的女子
一些画家亦情不自禁地拿起手中画笔,借景抒情释怀。在清代上元(今属江苏南京)张宝(1763年 1832年)的《栖霞临碑》中,尽情描绘的是画家心中 白云红树满山腰 壮美景色。而现代名家黄宾虹(1865年 1955年)的《栖霞红叶》、黄君璧(1898年 1991年)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等画作,都是以 秋栖霞 为背景创作的。
随着图文史料、文物考古等进一步发掘,笔者以为 秋栖霞 之说以及 春牛首、秋栖霞 俗谚等出现的相关时间,或许还可能会有所提前。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