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般若三经”的社会文化价值【2】

发布时间:2019-07-22 10:32:04作者:心经结缘网
大乘佛教兴起的主要特征是般若思想。大乘反对小乘出家至上、厌世主义、学院主义的倾向,重树信仰主义大旗。大乘佛教不是简单地认为人生、社会都是没有意义,而认为普度众生本身是佛教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通向成佛道路的必由之路。所以,大乘佛教和般若思想是共存的,没有大乘佛教就没有般若思想,没有般若思想就不能够支撑大乘佛教。

佛教包括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密乘佛教三个主要派别。在中国,基本上以大乘佛教为主,并传播到韩国、日本等国家,现在也走向了欧美。盛行于斯里兰卡以及南亚一些国家的,是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小乘佛教,保持着比较原始的佛教形态。在中国西藏地区、蒙古地区传播的藏语系、蒙语系的佛教,为密乘佛教。

“般若三经”的社会文化价值【2】

大乘佛教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在家居士为主体,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维摩诘经》的主人公就是叫维摩诘的居士,经中记叙了维摩诘居士的言语行事。维摩诘的学问特别大,一次,维摩诘称病,佛令文殊菩萨等前往探病,维摩诘与文殊菩萨往复问答,揭示空、无相等大乘深义,说得大家心服口服。一部佛教的经典,把一位在家的居士提到如此高的地位,这就是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一个典型的表现。

“般若三经”的社会文化价值【2】

般若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作用

般若学传入中国后,很快被中国人所接受,广泛流布,其核心思想渗透到各宗各派之中。

(一)沟通玄学传统,形成般若学派

在佛教思想传入之前,基本上是以道家思想为背景的玄学盛行,佛经一开始传入的时候,特别是般若学,是借助于中国道家思想的词语来翻译的,很快就被接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家对般若所论宗要各异,而形成六家七宗之说。这里要提到的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姚秦时代的鸠摩罗什,他主持了中国最大的译场,翻译了很多的经典,如《大小品》、《心经》、《金刚经》等各般若,遂令般若光芒愈盛。鸠摩罗什还培养了很多学生,其中影响最大、声望最高的名叫僧肇,他在般若思想中国化方面,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二)促进宗派出现,展现中国特色

般若思想的出现促进了宗派的出现,展现了中国的特色。简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早期的性空唯名论,是以龙树为首的初期大乘佛学,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不过是一个概念体系;二是唯识宗,是以无著为首的中期大乘佛学,唯识宗即对唯名论的概念体系做了阐释。三是真常唯心论,是以中国大乘各宗派为主的后期大乘佛学。真常唯心论的最高范畴是“真如”,又叫如来、实相。但是实相无相,为什么叫做如来?或者叫真如?大家注意,在佛法里边用得最多的是“如”字,“如者”即像那个东西,不是那个东西,没说它是什么,只说它像,佛教叫心照不宣,需要自己去体会,用“如”字,是佛教奥妙的地方。

(三)融汇儒道两家

道家思想被佛教大量的吸收,而佛教思想在宋代以后基本上被儒家吸收了。无极生太极,两仪生四相,宋代儒家思想体系构成,与佛教八识思想的内在框架结构极其相似。所以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宋代以后,佛教自身的发展出现了停滞,它的哲学内涵被儒家吸收过去了,儒家不仅有道德性情之学,而且还开始讲抽象的宇宙生成理论。

佛教思想在中国很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提倡“一分为三”,这与毛泽东同志讲的“一分为二”有很大差异。一分为二是斗争的哲学;一分为三,是说在对立之外还有一个调和,即“中道”。也就是说,虽然任何事物都具备两端,但是不能执著于两端。佛教自身就分为俗谛和真谛,称之为“二谛说”。俗谛面向世俗之人,要巡民教化,辅助国家政权长治久安。真谛面向有头脑、有作为、有成就的人,要告诉他们终极真理。前者重视讲“假有”,而后者重视讲“真空”。由于仅讲俗谛往往不能吸引精英,因此要超越就要讲真谛。两千年来中华民族中很多有大智慧、大成就的人,为什么最终要信仰佛教或者推崇佛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教在理论方面给出了一个非常绝妙的二重结构,使人超越假有的现象,把握性空的本质,产生一种精神或心灵的解脱。当一个人能够有所解脱的时候,就服膺这一真理,佛教理论的魅力就在这儿。

【1】【2】【3】【4】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常雪梅、赵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