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试论后秦长安佛教界存在"当今弘道人主即佛化身"思想并在麦积山实践

发布时间:2019-07-22 10:32:42作者:心经结缘网

文中还以佛家的妥协口吻进一步叙述:佛家认为,世俗周孔亦为圣人,故其先觉的含义同佛一致,佛与尧舜汤武周孔,在导引众生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因佛为内,周孔等弘道帝王为外,“故(佛)在皇为皇,在王为王。”

这里,暗指皇或王为佛的化身。文中,尧、舜、周是天下统治者的概念,与皇帝的统治范围一致,所谓皇、王只是名称,总之是世俗人主之意。孔子为世俗圣人,在世俗思想界亦是人主,亦可与皇、王比肩。于是佛便与尧舜周孔,与世俗中弘道的人主有了“等身”的意义了。于是,他便顺理成章地提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了。

试论后秦长安佛教界存在

孙绰的这种提法,旗帜鲜明,在世俗人主与佛关系的历史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以后,庐山慧远的“佛化身世俗人主”,使得某些世俗圣人主具有等身佛意义的论点,可以看作是对牟子和孙绰论点的进一步继承和发挥。

试论后秦长安佛教界存在

三 庐山慧远调和帝王与佛教矛盾时更具体的解释

1 东晋王朝提出“尊王”的要求促使世俗人主与佛对应思想的更具体提出

东晋元兴元年(402)4月,桓玄《与八座书》中,复提出沙门礼敬王者的问题,认为要沙门礼敬王者的本意是“尊王”,并认同《老子》把王侯与“道大、天大、地大”并列(《老子·二十五章》),即认为弘道的王侯是天地大道的体现或承载者。这种思想使得把世俗弘道人主同大道本体等同起来,于是也会从一个方面诱导慧远把弘道的世俗人主同佛法等同起来,进而同佛等同起来。慧远的弘道圣帝王有可能乃佛化身的观点便应运而出了。

2 慧远弘道世俗人主有可能乃佛“化身”观点的理论框架

元兴元年(402)四月,慧远作《答桓太尉书》,在此文前面的论述中,强调世俗弘教者,或在家佛徒们应“尊王”,其观点,基本上等于是肯定了“同王侯于三大(天、地、道)”的中国传统世俗理论,通过呼吁世俗信徒“尊王”,把世俗人主的地位在佛教界中抬升。

其次,元兴三年(404),慧远作《沙门不敬王者论》,又将世俗王者的地位作了进一步的抬升。他依据佛经中的有关内容提出:佛会化现为世俗人主的转轮圣帝弘道,世俗人主中,就有佛的化身或化身佛。

于是,因为有些弘道世俗帝王是佛的化身,就使得不但世俗,而且出家的沙门都必须崇敬世俗弘道帝王。因为某个世俗帝王弘道,虽然形式上沙门可以不致敬帝王,但内心可致敬,或可以出于认识而把帝王当作佛去致拜。

因这个“化身观点“的提出,佛化身的弘道王者与佛,从化身的角度上看,便可等同看待。反过来看,只要王者弘道,就载道通运,就有可能是佛的化身。

如果王真正是佛的化身,那么,佛就是王,王就是佛,礼拜王就等于礼拜佛,就不存在沙门礼敬王者的问题。

慧远虽从表面上论述沙门不应礼敬王者,但从更深层的论述中,从一个侧面为沙门礼敬王者开了绿灯。

这样,沙门可以礼拜世俗中的佛化身的王者了,沙门可以认定某弘道皇帝即佛化身而致拜,弘道皇帝也可因弘道而自标榜是佛。

慧远的观点,皆以弘道为前提,于是,虽然慧远没有明确这么说,但“弘道人主即当今佛”的概念乃至口号,呼之欲出了。

四、北魏法果明确提出礼拜当今弘道皇帝即礼拜佛的口号

《魏书·释老志》中,北魏法果经常致拜北魏太祖皇帝,并提出“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吾非拜皇帝,而是拜佛。”的说法。但在记载中,此种情况的出现,在文中却显得很突兀,没有其它的佛教思想作为铺垫。

但根据东晋庐山慧远的上述“化身观点”,可推导出“礼拜佛化身的弘道王者就等于礼拜佛”的命题,这命题,正是北魏法果礼拜弘道皇帝,并提出“弘道的北魏太祖皇帝即当今如来”口号的思想基础。记载中,法果只提出口号,没有提出理论阐述,故其思想有可能受到慧远的“佛化身为弘道帝王”观点,以及之前孙绰、牟子类似观点的影响。

世俗人主多认为自己是有道明君而弘道,于是崇佛的世俗人主,据上述弘道人主与佛关系的理论,应会自我表标榜为佛的化身。在北魏太祖时,太祖对法果谀奉自己为佛的说法,大概采取的是默认态度,但,是否自我标榜为佛,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在几乎同时的后秦长安佛教界,这种世俗人主与佛对等的关系,由谀奉到自我标榜的现象,已初露端倪,后秦王姚兴是关键人物。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