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福德湾一条老街见证70年兴衰——矾山“非凡”记

发布时间:2019-07-22 10:36:04作者:心经结缘网

福德湾一条老街见证70年兴衰——矾山“非凡”记

图为苍南县矾山镇矾矿矿区。记者 蒋超 摄

图为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旧貌。记者 蒋超 摄

福德湾一条老街见证70年兴衰——矾山“非凡”记

图为修缮后的福德湾村。记者 蒋超 摄

图为修缮后的福德湾村。记者 蒋超 摄

图为苍南县矾山镇及矾矿矿区。记者 蒋超 摄

这是根一米见长的压面棍,有70多年历史了。朱师勤小心翼翼地拿给我们看,一遍遍地诉说,像在弥补父亲故去的遗憾。

朱师勤家住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在福德湾老街街口,有一家“为唐公肉燕”店,是他用父亲的名字命名的。父亲正是用这根压面棍,为矿工们做了一辈子的肉燕。

福德湾,一个矿工聚集而成的村落,从一开始它的命运便和当地明矾矿石的开采绑在了一起,因矾而生,因矾而衰,因矾而兴。它记录的,是一代代矿工拼搏的印记,一群人的家国情怀。

如今,众多从这里走出去的矿工们已成长为矿老板,遍布世界各地。在福德湾涅磐重生之际,他们再度归来。

一碗肉燕

走进福德湾村,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村子是从山顶往山下延伸的,不同区域的房子代表了不同的年代。原来这和矿工们的开采习惯有关:从山顶开始挖矿,就近聚居,就地取材用矿石盖房子。等山顶的矿采完了,村子也跟着矿硐往山下走。

福德湾老街成了连接整个村子的中轴线。漫步福德湾老街,就像打开了一本历史长卷。我们的探访从街口开始。

朱师勤的店招异常显眼。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刚下飞机不久。为了向游客们展示肉燕制作工艺,他不止一次地坐飞机从广东飞回温州。

肉燕以肉做皮,以肉为馅,因形似飞燕而得名。“那个年代肉燕是奢侈品,矿工们白天上矿硐,不知道夜里能不能回来,出来了就要吃点好的犒劳犒劳自己。”朱师勤说,解放前父亲就和肉燕结缘了。

父亲是做小吃的。1945年,矿硐的一位窑主请客,父亲看到了福建籍厨师做的肉燕。他对这种独特的小吃产生了浓厚兴趣,反复摸索,并根据矿工的口味进行了改良,结果大卖。1956年,矾矿公私合营,父亲进入供销社上班。工作之余,他就教妻儿做肉燕,挑出去卖贴补家用。10岁时,朱师勤就学会了做肉燕。

“从我记事起,福德湾老街就很热闹,客栈、餐馆、布店,什么都有,被比作温州市区的五马街。从每天早上5点山里人挑柴火来卖,到晚上8点街上依然人来人往,老人聊天,小孩玩纸炮,矿工坐下喝点小酒,灯火通明。”

热闹的福德湾、勤劳的矿工养活了朱为唐的肉燕生意,也养活了他们一家八口人。

一杯伏茶

沿着福德湾老街拾级而上,两边的房子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左手边第二间,有个古香古色的免费爱心茶摊,一桌两凳一茶桶,是郑姓一家三代70多年的爱心接力。

今年45岁的郑秋燕正在门口忙碌着。她是这个茶摊的第三代传人,2018年10月刚被评为“中国好人”。

爱心茶摊的历史,要从郑秋燕的爷爷郑立惠说起。1946年的一天,郑立惠趁着休息时间在家门口修椅子。门口的石板路是挑矾人和行商的必经之路,短短的时间就有4个人上门讨水喝了。

同是矿工,郑立惠知道挑矾的辛苦。和妻子商量后,他摆起茶桶,烧起爱心茶,供过往行人饮用。郑立惠义务烧茶坚持了30年,临终前,他又把爱心接力棒交给了儿子儿媳。

老矿工朱善贤今年80岁,他曾经当了几年的挑矾人,常来爱心茶摊喝伏茶。“原来扁担挑,将近150斤重的矿石,从矿硐里挑出来,有的地方坡度达到60度。”朱善贤凝望着茶摊,对当年的艰苦记忆犹新。1956年矿山改组后,矿硐内换成了机械化索道运输,才大大减轻了挑矾人的劳动强度。

跟挑矾人比起来,采矿工则要危险得多。朱善贤一家四兄弟,另外三兄弟是采矿的,一人因矿车脱轨遇了矿难,两人得了矽肺病。“后来条件慢慢好了。”朱善贤说,建国后采矿条件有一个慢慢提升的过程,“原来干眼风钻,粉尘弥漫得眼睛都看不见,后来水灌进去,用水钻,有专门技术人员排险、安全教育,事故就少了。”

从扁担挑矿石,到机械化索道运输,从软锤号歌到水钻采矿,福德湾矾矿的生产效率、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福德湾也因此一度繁荣。

一段历史

因矿而有村,因村而有镇,福德湾是矾山镇的一个缩影。

在福德湾老街,我们碰到了苍南县原政协主席张传军。他一身户外装,矿工出身的他,养成了每天爬山的习惯。张传军是土生土长的矾山人,曾编著《世界矾都——700年矿山采炼活化石一书》。

他把矾山镇曾经的辉煌写在了书里。矾山镇被称为“世界矾都”,已探明的明矾储量2.4亿吨,约占全国储量的80%,世界的60%。数百年来,矾山人的命运和明矾销路紧密相连,几度兴衰,“形势好的时候,矾山人的毛衣比渔民的蓑衣还多,差的时候矾山人的乞讨拐比扎篱笆的竹竿还多。”

建国以来是矾山的大变革大发展时期,4条挑矾古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明矾远销海外。解放初,矾山镇的明矾产值占了温州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在职矿工3000多人,镇上有周边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医院,国有四大银行都有网点。周边乡镇最漂亮的姑娘都抢着嫁到矾山。”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明矾替代品出现,加上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矾山陷入衰败。福德湾首当其冲,矿工们纷纷搬离,整条福德湾老街上只剩下了五六个留守老人。

随着福德湾的没落,继承了手艺的朱师勤,肉燕生意也没那么好了,一家人的生活变得艰难。就在这时,父亲重病。

说到父亲,朱师勤有点梗咽。他反复絮叨,如果当时经济更宽裕些,父亲也许依然健在。

一种精神

谋变,勇敢的矾山人不甘落寞。我们在矾山矿石馆,仿佛看到了他们闯荡的身影。就在福德湾所在的鸡笼山脚下,这个开放了四五年的矿石馆里,收藏了600多件矿石样本,几乎涵盖了元素周期表,采集地分布在全国各省市。这些矿石是由40多位矿老板提供的,每一块矿石都记载了矿老板们在外打拼的足迹,都在诉说一个创业故事。

朱师勤也是外出闯荡的一员。2001年,他去义乌卖皮鞋,亏了。他又去了广东,捧个纱球每天上门磨嘴皮子,最终办起了年销售额七八千万元的纺织厂。2009年,他把老婆孩子都接到了广东,福德湾不再有那声清脆的肉燕叫卖声。

福德湾的矿工们,浩浩荡荡奔赴世界各地。当时20多岁的朱善望才在矿上工作了3年,就跟着亲戚去了外地,“工资低了,矾山80%的人都在外地做矿山工程,我先跟亲戚合伙在安徽承包了七八年铅锌矿,然后去了河南、贵州承包井巷工程。”在河南,朱善望认识了一名大学女教师,后来成为了他的妻子。

金诚信集团董事长王先成,一名从矾山走出去的矿工,他兼并国企,跨国投标,将井巷创业史写遍了全球,从老挝到赞比亚,不断刷新施工记录。金诚信是行业内专注度最高的矿山开发服务企业之一,2015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产业工人们凭借的技术和勇气,开辟了自己的一番天地。”矾山镇党委书记陈培标介绍,矾山镇共有2万多人在外从事矿山行业,承包了全国70%以上的金属矿开采工程,年产值100多亿元。从矾山辐射全国乃至全世界,矾山已成为中国矿山井巷技术的发源地,被称为矿老板的“黄埔军校”。“家里有矿”的玩笑话在这里成了大实话。

“600多年的开采,矾山人练就了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开朗豁达、乐助善施的精神,我们称之为讨石人精神。”陈陪标说。

一生眷恋

夕阳西下,红霞似火。我们站在福德湾老街顶端,这里依然保留着福德湾没落后的残垣断壁。“这些古老的印记,现在正成为福德湾的生机。”矾山镇旅游办负责人罗田说。

在保护开发前,断壁残垣是福德湾的常态。2008年,江西姑娘廖慧嫁到福德湾山脚下,“刚来的时候感觉很不好,当地人都在说福德湾当年的了不起,但对我来说只有一片衰败景象。”

她喜欢带着孩子沿着福德湾老街爬山,看到两边破败的老房子,有一种说不出的心痛。这种心痛对福德湾人而言更甚,他们骨子里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当地不少年轻人名字中依然带个“矾”字,“矾生”更是热门名字。

闯荡天下的他们需要一个回来的契机。2012年,矾山镇提出转型发展,文化立镇,旅游兴镇,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

廖慧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看到了希望,打算开一家茶馆。那是一间200年的老宅,在福德湾老街上,院子里的草长得很高,没人敢进去。“在这里开茶馆,这女人脑子有毛病吧?”一开始,廖慧此举遭到了矾山当地人的非议,没人相信这里会有生意。

但是,在外的老板们却积极响应了。“我从事矿山行业30多年,除了煤炭没开采过,其他矿石几乎都开发过。”今年60岁的苍南矾山商会暨矿山井巷分会常务副会长林上国回来了,建设矿石馆他提供了近一半的展品。

朱善望也回来了。2014年,福德湾古宅正在修缮,他经常来看,“小时候最熟悉的老街,感觉很舒服。”他一口气租了十几间房,开起了土灶菜馆和酒吧……

朱师勤也回来了。走南闯北这些年,他始终将父亲的压面棍带在身边。2014年,当地政府希望他回来重新展示肉燕工艺。这和他多年来的心愿一拍即合,父亲是福德湾肉燕的创始人,他要把父亲的手艺发扬光大。2015年12月31日,和矿工们相伴几十年的肉燕店终于又重新开张了……

一个奇迹

站在福德湾往山上望,满山一堆堆的矿渣,每一堆矿渣背后都有一个矿硐。这些矿硐层层叠叠,四通八达,可容纳上千万人。小时候,张传军总是被矿硐的神秘所吸引,伸着脖子越过站岗的工人往里看。如今,他已成了福德湾转型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游地下矿井、探神秘硐天;赏文化遗产、观矿业文明;步历史名村、品山海美味;走挑矾古道、享天然氧吧。”福德湾“矿、硐、村、道”一体,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2013年起,“推进温州矾矿申报世界工业遗产”连续3年写入温州市的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福德湾矿工村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2017年,矾山镇获评浙江省年度“我心中最美风情小镇”。2018年初,温州矾矿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首批国家工业遗产……温州正在积极推动福德湾从工业生产向乡村旅游转型的涅磐重生。

2015年12月28日,福德湾茶书院开业,第一个月就吸引了4万多人前来。廖慧成了为福德湾申遗积极奔走的义工。从怀疑到理解,再到参与,短短两三年,福德湾村回迁的村民已达到几百人,房价也从衰败时的5000元一间涨到了近50万元。

福德湾老街上的每一位经营户都在谋划自己的美好未来:

朱善望打算增加店面,形成喝茶、吃饭、酒吧、住宿一条龙的服务;廖慧迫切想要组建一个团队,以带动更多的资源。

朱师勤注册了为唐公肉燕商标。去年,他的营业额近300万元,最多一天要接待2000多人。祖孙三代人住回了福德湾,学计算机专业的儿子帮着打理,和儿媳负责线上销售。5岁的孙子也闹着要帮忙,员工说累了他就上前捶背,“让阿姨包快点,多赚钱。”

一幅蓝图

下午时分,廖慧坐在茶书院的院子里,独自品茗。太阳暖暖地晒下来,躺在地上的小黄狗懒洋洋地翻了个身,继续眯眼睡。清新的空气,澄净的山泉,这正是她所追求的慢生活。

矾矿因环保而衰,又因环保而复兴。

我们沿路看到了去年矾矿停产后留下的铁轨、煅烧炉、结晶池等一系列工业生产生活遗存。“我们要打造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矾矿车间灯光秀、矿车体验游等项目,让福德湾成为休闲、文化、创意的一个地方。”矾山镇党委书记陈培标描绘着心中的蓝图。

从2017年7月开始,矾山镇历时半年,投资3600万元,对矿工文化街区进行了改造提升。我们走进矿工文化街区,“矾星璀璨”雕塑、“复兴之列”矿车展示、“石门迎宾”休闲绿地、矿山主题公园……感受到的是浓郁的矿山风情。

在矾客工厂,我们看到了各路乡贤纷纷为家乡建设出力的记录。苍南矾山商会暨矿山井巷分会的会员企业为美丽乡村建设捐款1400多万元。林上国还打算在当地办一所矿山学校,给矿工子女们提供更专业的教育。

仍在矾矿做销售的老郑有一个建议:明矾有净化、消毒、杀菌、收敛、防腐等功效,尤其是一些药物的必需原料,去年矾矿停产后,矿产明矾价格从2000多元涨到了7000多元。“几百年的工艺不能断,是不是可以在保证环保的前提下,小规模恢复生产?”他说,明矾生产要经过开矿、煅烧、风化、加温、过滤、结晶等环节,既可解决市场需求,还可以开发成体验游,生产出来的明矾还能制作工艺品。

“从卖矿产到卖文化,明矾从论吨卖到论克卖。”陈培标早已给福德湾村,给矾山镇谋划了一个未来。

我想对祖国说

时光清浅 繁华几度

张传军(苍南县政协原主席、矾山福德湾老矿工):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浙南边陲苍南县矾山镇。小时候,常听母亲讲关于父辈与明矾的故事。而后,他们的故事,也成了我的。少年时,我便加入了挑矾队伍,在挑矾古道上,留下足迹。在汗水与喧嚣中,福德湾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矿工和他们的家人。

1975年,我随前辈们奔波于全国各地,带着我们最熟悉的井巷技术外出打拼。念家的我两年后便回到矾矿当工人。清晨,屋顶升起的炊烟、老街上匆忙的行人、店门口小贩的吆喝……成了这个村子与众不同的味道。晚间,一碗热腾腾的肉燕后,坐下来把矿上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记录着福德湾平凡的一天。春去秋来,循环往复;时光清浅,繁华几度。

我曾干过矿石破碎工、明矾包装工,做过播音、矿报通讯员,当过团干部、车间主任和工会主席。我耳闻建国初期的矾矿条件艰苦,我目睹六十年代矿场的热火朝天,我亲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福德湾的步履新生。

在过去数十年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勤劳勇敢的矾山人,借助党和国家改革开放东风,掀起了一轮新的发展热潮。村民们将古老的工业文化和乡村生态旅游相结合,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福德湾的人气又回来了!

走在福德湾老街上,为唐公肉燕、郑家爱心茶、矾山茶书院……每逢周末近一两千人的客流量,成了福德湾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支撑。如今,怀揣多个“国字号”金名片,福德湾人正忙着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