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汉明帝时从印度传入中国,同时也带来了佛教造像艺术。魏晋南北朝之时佛教大兴,因此佛教造像也随之风靡发展起来。当时的著名画家也大都为画佛像的高手,如张僧繇创“张家样”,以凹凸晕染法,使画面有立体感;曹仲达创“曹家样”,人物线条稠密,底纹贴身,称“曹衣出水”。
到唐代,佛教依然鼎盛,吴道子创“吴家样”称“吴衣当风”,“天衣飞荡,满壁飞动”;周昉创“周家样”,行笔准确、生动传神,能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作为融入有儒、道哲学内涵的中国化的佛教流派——禅宗,随着时代的发展,禅宗的理念深入画家之心,禅宗认为:“真如本性是人的自性,人人都有佛性”、“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即心是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些理念的影响,使佛教造像从印度形象,改为中国化尼众形象,这些造像艺术在唐以后已慢慢世俗化了。到宋代,如梁楷、牧溪创作佛像、罗汉,已俨然为百姓形象,清丽端庄,给人以亲和感,使人瞻形而有所觉悟。从佛教造像过程可知,佛教造像作为独立品种而存在,已经传了一千多年了。应时代变迁,造像艺术不断完善,各种绘画技法更丰富多彩。但是在当代画坛,佛教界重佛法,重心性,不太注重技法。绘画艺术界技法成熟,但是缺乏了解佛法造像规律,这个问题已成为了中国当代佛教绘画的一个矛盾。 周晶居士从事慈善工作多年,也是在家修佛的居士,佛缘深厚,聪颖好学。工作期间参访名山名寺甚多,机缘适巧在一些画家朋友指导下曾作大量佛像,取材于敦煌艺术,或临写于寺庙壁画,他画完后把画赠送给佛教高僧大德及十方信众,广结善缘。 经过多年的佛教艺术研究,周晶居士遍访海内外佛教艺术绘画名家,如面访过夏荆山、李唐、刘春冰、杨一家等著名佛教画家,得多方指点,兼有心得。作为一个佛像画家,除了佛像造型、服饰要严谨处置之外,重要的是要从画像中传达出一种神韵。这就要求画家须有识鉴之本事,豁达之胸襟、丰富的学识。要在艺术上有所提高和建树,须得在这三个方面下苦功。古人云“欲写其形,必传其神,欲传其神,必写其心。”要师佛心,须见贤思齐,以佛教的修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修己度人,以戒为师,以佛之慈悲之心,方能表达佛之庄严气象。画有雅俗之分,作为佛教造像艺术,更须要有清雅之气象。因为佛像艺术,它传达给人的形象,应该是清净、端庄的,能使人望之有肃恭、归仰之心,生慈悲心。这就要求绘画者有良好的文学、品德修养,并要深谙佛学之真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才能手心相接,佛心相融。如果画者心境浮躁,审美低俗,必然下笔粗野,形象恶劣,岂能绘出佛像慈然、端庄之仪表? 周晶居士为了丰富佛学文化知识,特意进修了马来西亚佛教大学博士课程。为了丰富佛教绘画语言,几年以来陆续报考了首都师范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遍访名师,从传统佛像的临募,历代佛像的写生。其佛教造型富有趣味,线条表现有情感。其所画之佛像已颇具神采而不俗,容仪爽俊,端庄清丽,且行笔磊落、圆润,衣褶宛转合度,设色雅致,清润可喜。颇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合理于豪放之外。”
近年,其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的佛教艺术展览活动。参观的画家、僧众、观众对周晶的佛教绘画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其创作的佛教绘画作品形式各异,有济南灵岩寺和北京灵光寺及五台山,普陀山现场写生作品,有传统临募作品,也有敦煌重彩作品。特别是独创的十二生肖护生佛,三十三观音水墨造像,布袋和尚系列,禅意山水系列等艺术作品形式新颖,造型独特,具有个人特色。周晶居士对佛教艺术的深入写生,对国内外上百所寺院的考察研究,不同风格形式佛像艺术的创新是更是在当代艺术界叹为观止,未来必将在佛教艺术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周晶,亦名子彦,养慈居士。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一诚长老入室弟子,马来西亚佛教大学佛学博士(在读),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首届居士课程班学员。主绘佛像,花鸟,山水,作品自2008年以来,在五台山、白马寺、台湾佛光山、马来西亚佛教大学、黄州安国寺、西山古灵泉禅寺等地多次举办并参与佛教艺术展。近年进修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 现为中国禅意诗书画院创会副会长,九华山乔觉禅林诗书画院常务理事,《中国当代佛教艺术》执行主编,中国长城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国敦煌中国画院特聘画家,太原市佛光禅寺文化顾问,记录片《五台山》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