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
以上由汉译佛典、译经家和僧俗雅士三个方面对传统佛教的文学观进行了考察,综合以上的论述,可以进一步推衍以下几点结论:
1。汉译佛典的文学观偏向于“崇实尚用”,文学是为宗教服务的,凡是无益修行的戏论文字皆应舍弃(小乘),凡有助于利益众生的文艺赞咏皆应学习(大乘)。译经家的文学观偏向于“重质轻文”,认为翻译的重点在于保存经论的本旨,语言风格宁可质朴而不要太多的文巧修饰,注重文学的内容远过于文学的形式。僧俗雅士的文学观,主要是从小乘的观点(诗魔、绮语皆为掉悔,应当舍弃)中解放出来而迈向大乘的观点(化掉悔为道机,化诗魔为空王,化绮语为道种),致力于“文道合一”的文学观,因此对文学内容的重视,依然胜过于形式。
2。由于佛教注重文学的实用性,因此举凡佛经的翻译,俗文学中变文、宝卷、劝世诗偈、俚曲小调、灵应小说等,都是为了弘宣佛教的目的而盛极一时。佛教的散文包括论议、碑铭、忏文、愿文……等等不同的文体,也是为了护法弘教而创作的。佛教的诗歌不只是吟咏情志,而且是以诗作佛事,以诗词来悟道的。
3。由于佛教偏重于文学的内容,因此佛经的文体,质朴而近本,不用绮词俪句48[70];佛教的灵应小说,语言质直不文49[71];佛教的诗歌,劝世诗则近于俚俗口语,俾使村夫村妇皆能解;禅门悟道诗则尚乎清丽高逸,以“不立文字”之文字发挥禅理,正所谓“但见情性,不文字,盖诣道之极也”。[72]
传统佛教的文学观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资料也相当琐碎而繁多,原本应依时代顺序、针对相关的作家和作品逐一进行细部的探研,才能得出全面而系统性的成果。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囿于时力,只能先以宏观的角度进行探索,至于其他后续的问题,留俟来日进一步地研究。
[1]《大正藏》50,页332中。
[2]《大正藏》51,页881下~882上。
[3]《大正藏》2,页345中。
[4]《大正藏》4,页557下。
[5]《大正藏》7,页597下。
[6]《大正藏》8,页626中。
[7]《大正藏》8,页839中。
[8]《大正藏》44,页669上。
[9]《大正藏》14,页540下。
[10]《大正藏》14,页548上。
[11]《大正藏》10,页192中。
[12]收入《佛教与中国文学》(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9,大乘文化出版社),页345~382。
[31]见梁启超,前揭文。
[32]《大正藏》55,页53上~中。
[33]《大正藏》55,页55上。
[34]《大正藏》55,页63下。
[35]《大正藏》55,页71下。
[36]《大正藏》55,页74上。
[37]《大正藏》55,页73上。
[38]《大正藏》55,页76中。
[39]《大正藏》50,页437上~439下。
[40]见梁启超,前揭文。
[41]《大正藏》50,页459中。
[42]《大正藏》50,页724中。
[43]《大正藏》52,页330~331。
[44]收入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第3册(台北:宏业书局,1975.8),页3010上。
[45]《大正藏》53,页829上。
[46]《大正藏》53,页468下。
[47]《大正藏》47,页1062下。
[48]《白氏长庆集》卷16(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6),页185。
[49]同前注,卷45,页493~494。
[50]萧丽华,〈晚唐诗僧齐己的诗禅世界〉,《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2期(1997.7),页157~178。
[51]分别见《白莲集》(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4册),页333、333、344、350、385、389。
[52]《袁中郎诗集》下.“七言律”,(清流出版社,据“襟霞阁精校本”),页2。
[53]皎然《诗式》卷1“文章宗旨”条,收入《丛书集成新编》第8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6),页1下。
[54]《大正藏》50,页899下。
[55]《东坡全集》卷10,(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7册),页170。
[56]《石门文字禅.原序》,(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6册),页146。
[57]《刘宾客文集》卷29,(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77册),页506。
[58]王梵志着,项楚校注:《王梵志诗校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0),页754。
[59]《寒山子诗(拾得诗附)》(圆觉学舍,1985.6),页84、95。
[60]袁枚着,雷笺注:《笺注随园诗话》卷16,(台北:鼎文书局,1974.10),页650。
[61]参考覃召文,《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北京:三联书店,1994.11),页11~14。
[62]收入《佛教文学短论》(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1)页163~171。
[63]《白氏长庆集》卷70(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0册),页782。
[64]同前注,卷71,页789。
[65]《白莲集》卷3(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4册),页347。
[66]《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66册,页728下。
[67]《禅宗全书》第32册,页7上。
[68]参考蔡荣婷:〈唐五代禅宗牧牛诗初探〉(收入《“山鸟下听事,檐花落酒中”──唐代文学论丛》,国立中正大学中文系主编,1998.6),页297~364,特别是页307。
[69]转引自中村元《中国佛教发展史》(余万居译,天华出版事业,1984.5),页470-473。
[70]见梁启超,前揭文。
[71]唐临〈冥报记序〉:“临既慕其风旨,亦思以劝人,辄录所闻集为此记,仍具陈所受及闻见由录,言不饰文,事专扬确,庶后人见者能留意焉。”见大正藏51,页788上。
[72]皎然《诗式》卷1“重意诗例”条收入《丛书集成新编》第80册,页2上。
作者:汪娟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