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江南明珠画室完成《水月观音》一画时,画中天水一色,观音菩萨静坐在水边石上,脚踏莲花,而圆月倒影中,三条鲤鱼静静地读着月,自由嬉戏着,一片祥和宁静、至善、至美、至乐的一种佛的境界,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静呈现在画面中,感悟良多,画集作品也暂告一段落,思绪万千
人生有很多偶然的机缘,恰似一粒种子飘落红尘,若落在沃土,便会生根开花.在画集出版之际,我深切地怀念,把我领进工笔画艺术之门的工笔画大师潘絜兹先生。先生的教诲,艺术与人品,沥沥在目,感人至深。特别是他五十年代早期创作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一画,根据自己在敦煌的临画体验与艺术的感悟,迁想妙得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重现了盛唐时代敦煌民间画家在创作壁画时生动场面。画面气势宏伟,色彩绚丽,璀璨夺目,是震撼心灵的杰作,它是我国当代工笔画发展的里程碑。透过画面,感悟到古代画家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艰苦的环境下,一盏昏暗的油灯,吃的是胡饼,历代画家薪火相传,历经千年营造,完成石窟艺术宝库的杰出创作。那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为佛教艺术献身精神。受大师们的影响,我深爱观音作品创作。
由于工作关系,我只能在繁忙的美术教学之余,利用晨昏,披星戴月创作。执着痴迷于工笔画艺术。一盏孤灯,三炷清香、一支画笔,心灯明则佛灯明,守护心中的一片净土,走寂寞之道,宁心静性,不为世俗所累,坚定志向,潜心于艺。以一种圣洁、恭敬、虔诚之心,沐手敬绘,达到一种 神人合一 的禅境。让观音菩萨作品洗涤心灵、愉悦身心,复归慈善之本性。
武义的秀美山川,也孕育着我的艺术灵感,我时常独自行走在美丽的金湖畔,真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那里的青山绿水呼唤着我,还有那宣平的十里荷花,如入梦境。都使我涵养心性,远离俗尘,看花开花落,心有感悟,付诸笔端。使作品有玉般的感觉,光明莹洁,绚烂之极,复归平淡,内含温蕴秀雅之气。其实滚滚红尘,并非我所适,唯山间之清风明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与清风相随,明月作伴,心佛相通,超然于世,乐在其中。
在创作过程中,如作《观音与童子》一画时,放着佛的音乐,静心作画,忽如听慈母轻声细语,抚慰我心,感应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在袅袅清香中,心无挂碍,这时一点觉心,溶入佛境,心如明镜,神清气爽,这就是佛的感应,妙不可言 创作许多观音作品都感悟颇多。
在艺术创作中,我坚持立足传统文化,在传承千年的艺术中汲取营养,如:顾恺之的传神、吴带当风的飘逸、曹衣出水的稠迭、贯休的神奇。以唐诗宋词的意境,融入画境。提高艺术境界,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画为心画,艺术创作重生活体验,重在感悟,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方法,树立精品意识,追求清新、高雅、脱俗的格调,画成给人的感受只是一种情境,一种美的享受,浑然天成在情境中,笔工意写,曲高和众。
我画观音作品是受大慈大悲的伟大精神力量所感召,观音菩萨的庄严、美妙、慈祥、悲悯、博爱、亲切,早已深入人心,观音妙相之美,是中华文化之美,东方神韵之美,是一种伟大母性之美。我画观音是心灵的满足与欣慰,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与快乐。无论贵贱贤愚,在佛面前都是平等的。
但愿我的作品如山间的一泓清泉,一轮明月,荷塘里一朵圣洁的莲花,让人在辛勤工作之余,翻看画集,获得心灵的慰藉、快乐,余心至乐也。
六祖慧能认为: 佛性常清净 ,而且是人人共有的,佛性就是人的本性。印光大师呼吁世人 以观音之心为心,以观音之事为事,所谓观音之心,即为慈悲博爱之心;观音之事,即无私奉献,济世救人的一切善事 。欣逢盛世,让我们的心灵纯洁、平等、清静、慈善、和谐,这也是我画观音的心愿。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