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究元”,在分析佛家本体论之法性、唯识两途的基础上,揭示出了其元哲学的三重意义:一是不可思议义,二是自然规则不可得义,三是德性规则不可得义。所谓不可思议义,即超言绝相,不执著于任何具体的事物之"不二中道"。一如三论宗之"八不",华严宗之"六相圆融"。明无性无实。梁漱溟认为,康德的现象与"物如"(物自体)之分,叔本华的盲目冲动和意欲之说,休谟等英国哲学家的不可知论,均已有见于不可思议义,"西土明哲颇复知之"。所谓自然规则不可得义,缘于无性,无性即无法,于世间不得安立,一切均依缘起。明无常无定。梁漱溟认为,晚近学术的不循往世所立规则,多所破坏,以批判为帜,恰是此无可安立之义的最具体表现。所谓德性规则不可得义,在根本道理上与前者是一样的,即不真之世间,何立规则?这样,梁漱溟便从本体上论证了佛教为出世间法,揭示出存在的虚妄、人生的荒诞、价值的无从安立和意义的泡沫本质。这种从根本上所给出的否定,同尼采所谓"上帝死了"之宣告一样,蕴含着终结性的毁坏力。佛理本根上的不可思议,即不可致诘,不能以俗理解释(由此梁漱溟批评陈独秀《绛沙记叙》和蓝公武《宗教建设论》对佛教的讥难)。因为这是原于"觉性"的元知者,而非有待逻辑勘其诚妄的推知之事。是觉解,而非知识。所以,出世间法是信仰,梁漱溟的"得解"也是信仰。除了这个信仰外,一切知识,包括自然规则和德性规则,皆为虚妄,而建立在这些规则之上的种种世间安立都成空假;意义消逝了,人生的价值和目的也就终成幻灭。"故人生唯是无目的。......无目的之行为,俗所谓无意识之举动,无一毫之价值者,而即此号称最高最灵之人类数千年之所为者是矣!不亦哀哉!人生如是,世间如是"。[7]这个可怕的"得解",表现了民国初年的知识分子,在传统信仰崩溃后,在失望而又无望的极度黑暗政治局面之下,心无所寄、思无依归,彷徨而无所企求的绝境意识。梁漱溟的出家意念也是在这样的一种以麻木"得暂安稳"的情形下所袒露出的弃世表现。循此理路,极有可能导向人生的沉沦,而这又是梁漱溟的良知和良心所不能容受的。所以,他的"究元"最终仅止于看透,而并不追求做透,在究明了出世间法的道理后,他还是回到了世间法来,以"究元” 所得之智慧透视世间之疑惑。他强调:
佛教者,以出世间法救拔一切众生者也。故主张出世间法而不救众生者非佛教,或主救众生而不以出世间法者非佛教。[8]所以他尽管批评了谭嗣同的“专阐大悲,不主出世”,但对浏阳之全本仁学发挥“通”者和救拔众生的大无畏精神还是表现了深深的敬意。
在“决疑”部分,梁漱溟首先赞扬了伯格森的创化论。认为柏格森对生命和世间的理解,同佛教之空假中圆融三谛,及刹那生灭、迁流不住等义,极为相象。"故善说世间者莫伯格森若也"。他将"决疑"分为出世间义和随顺世间义两途。出世间为佛法根本,"出世间义立,而后乃无疑无怖,不纵浪淫乐,不成狂易,不取自径,戒律百千,清净自守"。[9]梁漱溟即依此着重探讨了苦乐问题。苦乐观为人生问题之核心,亦是梁漱溟自放弃功利见解后苦思冥想的焦点所在。他基本接受了章太炎在《俱分进化论》中所立"苦乐并进"的说法,[10]亦赞成叔本华的欲望即痛苦之论,[11]"间采两家言辞",成立四义:苦乐是就感觉而言,苦乐因欲而起,苦为欲不得遂之谓,乐为欲得遂之谓。梁漱溟认为,人的欲望无尽头,"欲念生生无已,不得暂息";以得遂不得遂计,则世间苦量远远大于乐量;而且苦境乐境因人而宜,没有绝对的乐,也没有绝对的苦,所以富人不见得比穷人更快乐;就是世所向往的文明社会、大同世界,也绝对不能根除众苦,所谓"聪明愈进,欲念愈奢,苦乐之量愈大"。[12]他批评康有为"割取大悲之旨,张其大同之说”的比拟附会之词,对宋明儒的"主张去欲净尽,而又不舍其率性为道之教"的支离失据也深表不满,认为这些都是不了解苦乐的本质,未免"惊怖而失守"。只有悟解到出世间法的"了义",才能于所谓苦乐问题知所依止、坦然处之。梁漱溟于随顺世间义,只肯定了"方便门中种种法皆得安立",而未做详细的展开。他认为,"此二义者可任人自择",出世间故好,随顺世间若"获闻了义",亦能得安稳而住。
出世间和随顺世间是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在终极意义上,梁漱溟倾向于出世间,他的“究元”即表现了这样的关切。但他之出世又不同于一般佛教徒的厌离世间,于世间作彻底的苦谛想;而是本之于一定的理性分析,度量苦乐,衡准人生。所以在“佛学方便论”中,梁漱溟所面对的人生是现实的人生,而非弃世的人生。他是想在“狂易”、“疑怖”的现实世界之外,寻找一个精神上的支柱,以能安稳自我、“清净自守”。佛教之“了义”使他获得了这种对人生的通透感悟,亦使他痛苦的心绪得到了一定的慰藉;所以在大前提中,他绝对的肯定佛教的出世间法,奉之为是罪恶人生清凉解毒的圭臬。但在这个焦虑而苦恼的人生见解背后,突显出的依然还是不懈的追求精神和做救世之想的使命感,所以他不但不反对随顺世间,而且于出世间义,也作了不离世间、直面现实人生的探讨。虽说决疑必先究元、有赖于究元,但究元却是为了决疑、终归于决疑,所以梁漱溟的思想最后还是落实到了现实人生的层面上。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