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白塔寺的消亡与重生: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对撞融合

发布时间:2019-07-23 09:46:26作者:心经结缘网

央广网北京10月6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国庆长假,作为北京一个独特的风景区,比故宫还早建一百年的白塔寺吸引了很多游客,遗憾的是,曾经香火旺盛的寺院今天却因长期修葺一直大门紧锁。

事实上,不仅游客不能走近这里,对白塔寺居民区的原住民而言,这个曾经的居住核心离自己也越来越远,这座雄伟壮丽的白塔的存在越来越像一个符号,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

有700年历史的藏传佛教白塔寺,应该如何兼顾保护与文化传承?新时代下,它怎样才能再度融入百姓的生活?它的保护模式对国内其他古建筑的保护是否有借鉴意义?

在鲁迅博物馆门前不足十平米的狭长小卖铺里,一盏橘色的灯光下,宋师傅指着不远处的白塔神秘的告诉记者,“白塔寺是没有影子的,它的影子在西藏。”

白塔寺的消亡与重生: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对撞融合

“无影白塔塔无影”,一直是民间描绘白塔独特之处的说法,据说妙应寺白塔无论白天在阳光下或是夜晚月色下,都没有影子。听起来荒唐的故事,现实中并非全无来由。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这要从白塔独特的造型说起。白塔是我国现存最大最早的藏式佛塔,塔身呈圆锥形,像一个倒扣的钵,而且塔身上部大,下部小,在阳光或者月光下,塔的影子只能是一个局部。此外,白塔寺周边环境不是很开阔,狭窄的胡同、高低不平的地方遍布四周,在这种条件下,人们也无法看到白塔完整的影子,所以就有了“无影白塔塔无影”之说。出于对白塔寺的敬畏也好,爱护也好,多少年来,白塔寺和当地原住民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白塔寺由于近来一直处于修缮中,大门紧锁是常态,左边的门洞早已被乞丐当作了遮风挡雨的家。白塔寺成了这里的一个符号,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

对在层层胡同和四合院包裹中的白塔寺而言,目前的关闭究竟会持续多长时间?还会再迎香客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住宅与社区研究所所长张杰说,这种关闭估计只是暂时状态,修缮完成后,还是应该尽早开放。

从国内外经验而言,很多古建筑都在居民区中存在,水乳交融,和谐相生。那么,白塔寺怎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重新融入百姓的生活并与周边居民形成良性互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德胤认为,虽然是位于北京城内的一个古建筑,但它同样是属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它的保护不仅是政府该做的,也应该是由大家共同完成的。

罗德胤认为,最好是能让文化遗产和周围居民日常有密切关系,这样保护才能对整个社会有益。其实它背后还有一个经济学原理,保护是一个高成本的事情,怎么能够让全社会均摊,如果这个行为只是国家行为的话,国家的负担就会非常重。如果是少数基金会的话,基金会也负担不了。

要想引发大家的关注,让大家共同参与到保护的过程中,就需要有真正能将百姓与保护的建筑能联系起来的纽带。有着独特造型、拥有700年历史的藏传佛教白塔寺,它本身所承载的宗教意义自不必多说,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北京文化的一部分,它身上的这些故事以及衍生出的和白塔寺有关的产品,或许正是连接百姓与它自身的最佳途径,张杰认为,恢复白塔寺包括庙会甚至开放旁边的藏经阁这些旧有的民俗文化同样势在必行。

张杰说,城市文化靠什么?就是靠这些日常的、民俗的,跟多数老百姓有瓜葛的东西,牵扯到一起,这个城市才有文化。文化不能一提就是高大上,很多民俗的东西,包括庙会就是文化。

对于白塔寺的保护就是保护北京的文化传统并把这些东西能带到未来,这不仅是我们今天能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同样可能创造更多的机遇。罗德胤介绍,白塔寺紧挨金融街,在完成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撞之时,也可以为其他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借鉴思路。

罗德胤认为,这种项目是非常有魅力的,因为金融街是金融中心,它有很强的周期性,比如白天特别热闹晚上就没人了,平常特别热闹周末就没人了,这种地方特别需要一个文化建筑和它进行平衡,让它在晚上和周末也有活力,白塔寺是天然的一个文化场所。

另外,从它周围的小区来看,有很多比较低矮的四合院,这些四合院对北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财富,虽然它的建筑密度比较低,看起来利用率不高,但恰恰是因为这一点,它能够提供一种更高的工作和居住环境,甚至休闲环境。

罗德胤说,它能和密不透风的高楼形成反差,这种搭配在城市史的发展来看是非常理想的,一个高楼旁边一定要搭配一个公园或低密度的文化建筑,这样能够形成互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