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寺石刻,有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阿育王、观音、天王、力士、伎乐、供养人诸多类别,又以释迦牟尼佛最为常见。释迦牟尼佛多为大型圆雕,身着通肩袈裟或褒衣博带式袈裟,袈裟在前面形成数道平行的圆弧纹,紧贴身体,宛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这种“曹衣出水”的风格,是北齐曹国人曹仲达最早创造的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对南北朝的雕塑、壁画影响至深。 7件阿育王像 万佛寺还出土了7件阿育王像,其中5件残躯、2件头像,身着通肩袈裟,左手握着袈裟一角,头顶有着硕大的束发状肉髻,留着八字胡须,眼睛圆睁,带有浓烈的异域之风。所 谓 阿 育 王像,其实是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造释迦牟尼像的简称。
![万佛寺是座什么寺?南宋时一度成为“印钞院”](https://image1.xinjingjy.com/uploads/image/news/6AF600283.jpg)
演变
![万佛寺是座什么寺?南宋时一度成为“印钞院”](https://image1.xinjingjy.com/uploads/image/news/1A4610534.jpg)
万佛寺 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南朝时称为安浦寺,唐朝称为净众寺。 唐末 “会昌法难”中,净众寺被毁,时至唐宣宗年间才再次复兴。 宋代更名为净因寺。 到了明代,又称为竹林寺、万佛寺、万福寺,最终在明末清初毁于战火,此后再不复见于史料记载。 万福桥出土佛像,后来定名为万佛寺石刻造像。 如今,1937年、1953年、1954年出土的41件南朝造像大部分收藏于四川博物院。 出土 1882年 万佛寺第一次出土石刻佛像 记载:“乡人掘土,出残石佛像,大者如屋,小者卷石,皆无首或有首无身,无一完者。” 1937年 万佛桥挖出佛像12尊、佛头26个。 1946年 六十余年间,万佛桥时有佛像出土。 1953年至1954年 在一次基础建设中,万佛桥又出土200余件佛像。【1】【2】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