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重视人类心灵、道德的进步和觉悟。正如季羨林所说:“不知道”的对立面,就是“知道”。知道了,就是“大觉”,就是佛。
【原文一】
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
[译文】
佛只是个善于了却俗尘的神仙,也是个善于了却烦恼的圣人。人们虽然聪明,却不知该了却一切烦恼,不知了却万事便是聪明;如果心中还有放下的念头,那便是还未完全了却。
【感悟】
很多人自以为幸福,却不知道整天被尘世的烦恼和欲望所束缚,放不下许多杂念。期盼着很多事情来临,来临了又生出更多的非分之想;得不到的东西不断地期盼,能得到的东西也是念念不忘,结果事情未到已烦恼丛生,事情已过仍放心不下。如此庸人自扰,岂不是无端地增添了心灵的压力与忧烦尘世的功名难以摆脱,有些人就躲入山野,希望借此与世隔绝,以为这样就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以为尘缘了了,,其实未了,因为心中仍有欲念未放下。要做到真正的了了,只有连放下的念头也排除掉,生于世间而不着于世。
【原文二】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
【译文】
看得透名利这一关,只是小休息;看得透生死这一关,才是大休息。
【感悟】
世间芸芸众生,都在名利场中追逐,生命都在名利的争斗中消耗殆尽,能不为名利所困的又能有几人。名利是祸,万事都由名利而起;名利是灾,万恶也从名利始。能够看透名利的本质,虽算得上是觉悟者,但是只能算是小的休息歇止。
生与死也是人生的一大关,没有人不对生怀有向往,对死怀有恐惧。但是仔细想想,未生之前何来死的恐惧,死后与生前又有何区别?所以佛家认为万事皆空,生死轮回是天命所归,因此真正的大的休息歇止,是能参透生与死的界限,生死不惧,才是大的休息歇止。
【原文三】
.谈空反被空迷,耽静多为静缚。
[译文】
谈论空寂之道的人却反而受到空寂的迷惑;沉溺静境中的人却反而被静境束缚。
【感悟】
空是空寂之道,佛法说万法皆空,是让人们知道万事万物本无永恒的体性,一切终将消散,教人们不要执迷于万物之中,使身心不得自在。然而有人却谈空而又恋空,对空执着而不放弃,结果往往被空寂所迷惑。实际上是空的念头没有除去,仍是不空。
静是沉寂安静之所在,教人以静不是要躲到安静的地方,远离尘世不想不听,那么这样又是被静所束缚,因为静而动弹不得,这种静也非真静,因为身想安静,心却忙碌,内心不静。如果能在尘世中保持一分静的心境,处闹市而心自静,那么才是真正做到了静而不受束缚了。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