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佛教宣扬灵魂不灭,祈求解脱一切烦恼、苦难,普度众生

发布时间:2019-06-19 21:32:21作者:心经结缘网

佛教宣扬灵魂不灭,祈求解脱一切烦恼、苦难,普度众生

闽北佛教的传播

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人释迦族释迦牟尼所创,其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原是今尼泊尔境内迦罗卫国的王子。一次远游,途中见生、老、病死,顿感人生无常,于是弃位出家,发下宏愿,要普度众生,后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建立了佛教。

佛教宣扬灵魂不灭,祈求解脱一切烦恼、苦难,普度众生

佛教宣扬“灵魂不灭”,祈求解脱一切烦恼、苦难,普度众生,同趋极乐大约于东汉永平二年(59年)传入中国,此时期闽北属间越杂居地,其文化未受北方汉族的影响。东汉建安年间(196—20年),福建境内始置五县,闽北有建安(今建瓯)、南平、汉兴(今浦城)三县。三国、两晋时期,中国移民史上北方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其中一部分由陆路经浦城进入闽北以至整个福建,佛教也随之传入。闽北最早的寺庙是三国吴大帝黄武七年(28年)在邵武仁泽乡(今屯上乡)兴建的东林寺。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在建瓯云际山麓兴建的林泉寺,相传为三国吴吕蒙故宅,其子孙分居于此,后捐为寺。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改名开元寺。此外,早期的寺庙还有晋元康年间(291—299年)兴建的建阳童游的灵耀寺等。晋元熙年间(419-420年)邵武在水城乡(今大埠岗镇)建憩庵。

到南北朝时期,闽北佛教发展仍十分缓慢,所建寺庙有限。主要有南朝梁(502—557年)在浦城城区东隅东越王余善行宫遗址建的崇云寺(后改胜果寺),陈永定二年(558年)建的建瓯城南铁狮峰麓光孝寺(相传为顾野王故宅),陈至德三年(585年)建的南平东郊塔下象山法云寺唐宋时期,闽北佛教发展鼎盛。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真言开山祖师空海(弘法大师)到长安求法,从福建霞浦赤峰登陆,途经浦城,参拜浦城乾元寺。唐中叶以前,特别是唐会昌五年(845年)禁佛教,原本并不发达的。

佛教宣扬灵魂不灭,祈求解脱一切烦恼、苦难,普度众生

闽北佛教受到打击。唐宣宗(847-858年)以后,闽北佛教得到较快发据康熙《建宁府志》记载,闽北所辖7县兴建的寺院就有90余座。唐后期佛教各宗派也先后传入闽北,据宋释赞宁《宋高僧传》载,元和十二年(817年),浦城乾元寺置兜率坛传戒,属佛教律宗;松溪县华严寺,咸通八年(867年)建,属佛教华严宗。但在闽北影响最大的是禅宗。隋、唐时期邵武陆续兴建仁寿寺、光孝寺、宝严寺、广福寺、西岩寺、报恩寺、建峰寺、重建寺等40余座寺庙,佛教信仰在民间广为传播。宋代邵武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寺庙达80余座,其中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所建的南源寺极负盛名。五代时期,王审知治闽,号称闽国,一度出现“时和年丰,家给人丰”的相对安定繁荣的局面。王审知以“雅重佛法”闻名于世,他大力扶持佛教,使福建“佛法独盛于其时”。

两宋时期,福建经济文化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后来居上成为“东南全盛之邦”,闽北则号称“闽邦邹鲁”。佛教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代兴盛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宋朝《事实类苑》载宋初浦城籍名士杨亿曾统计建州各县寺院:“建安佛寺三百五十一,建阳二百五十七,浦城一百七十八,崇安八十五,松溪四十一,关隶(今政和)五十二,仅千区。而杜牧江南绝句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六朝帝州之地,何足为多也。”宋代寺院经济十分发达,寺院经济中相当一部分用于公益事业,如修建桥梁、围垦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等至南宋后期,闽北佛教已出现衰弱的端倪,表现在废寺田。嘉靖《延平府志》载,绍兴二十年(1150年),顺昌县“括废寺荒田,岁得租几二百斛,……专充赡学之费”。淳熙七年(1180年),崇安将废寺田产入县学,岁得租米二百二十斛。

南宋末年至元代初年,闽北战乱频仍,不少佛教寺院毁于兵燹。元代中期,佛教一度出现复兴的势头。延祐二年(1315年),崇奉佛教的福建省平章政事亦黑迷失在建阳发起开雕《毗卢大藏》,亲自担任劝缘主。至元代末年,因战乱频繁,佛教又趋衰弱。

明代前期,闽北佛教再度兴起。嘉靖《邵武府志》载,邵武有庙197座僧尼近千人。寺院拥有免除各种赋役的特权,不少民田为逃避差徭或施与僧户,或“诡寄于寺院”,寺院又占有大片土地。嘉靖《建宁府志》记载:“自佛老之教行,而琳宫绀宇偏于海内。闽固东南一隅,而建又八郡之一耳,缁黄所处金碧辉映,曾不知其几千万。”康熙《建宁府志》记载:“建宁一府,寺观之田半于农亩。今一寺不满十僧,又无府育仰事之累,管田动以万计,较诸贡助是以十人而兼有百人之产矣。”明嘉靖(1522-1566年)以后,由于战乱,寺院土地和财产成为统治阶级解决“军储告匮”的重要来源。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巡抚谭纶议就寺在僧存之田以十分为率,四分给僧焚修(每亩输官粮差银八分),六分和官充饷(每亩输正赋银八分,加输充饷租银钱二分,一赋一租共岁输银二钱),定为寺租四六之法。隆庆二年(1568年),巡抚涂泽民议将六分入官僧田照租估亩,征银二钱或至四钱。后僧徒告累,增减不一”。该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乾隆元年(1736年),对佛教打击十分严重,几乎所有寺院都陷入困境,延平府嘉靖(1522-1566年)后仅存寺庵194所,废寺庵则有164所,闽北佛教一蹶不振。清末民初,邵武等地佛教衰弱。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