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常禅师开示:一打再打,打得你万念皆休便成禅 | 文 青衫文斋
参话头是禅宗最具代表性的法门,大多用一个字或一句话供禅修之人参究,称为“话头”。自北宋末年的大慧宗皋禅师大力提倡以来,几乎成为禅宗的代名词。千年来,在话头下参悟的祖师不计其数;而由于祖师的亲身履践,也使参话头这一法,淬砺得更加善巧与精致。参话头广受中国禅修者欢迎,因为它的入手处极为简易,但却开悟速捷,只要靠住一个话头,起疑情、参到底,就可以了脱生死。惠空法师从祖师语录中认识到参话头的殊胜及具体方法,并选择它作为僧团的主要修持法门。参话头提摄出一种要去参透、追究的觉知照了的力量,是一种没有妄念下的觉知力,这股觉照力,在疑情地推动下,一直冲向心源深处去追究答案,直至证悟。
参的力量,是一股非常强劲的觉观力,由于觉照力强,只要参究的力量在,可以一直保持醒觉,参话头的觉照力,是针对疑情的。也就是说,它只专注在疑情上,而不旁骛其它。所以当疑情大到笼罩整个身心,对外界的反应,就显得迟滞,亦不想去攀缘、计较,分别心自然减弱,这是用功得力的正常反应,应自我策勉,更绵密的参究。若要参悟话头,首先,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相信自己绝对可以成佛;其次,要相信参话头这个方法,绝对可以引导我们开悟,不管他人说其它法门有多好,绝对不丝毫移易。相信之后,就要很努力,放下一切的参下去。也就是要有一决生死的承担力。
一次,智常禅师的弟子来辞行,禅师问他意欲何往,弟子说:“诸方学五味禅去。”
智常禅师:“诸方有五味禅,我这里只有一味禅。”
弟子问:“如何是一味禅?”
没想到智常禅师举起拂子对着弟子照头便打,弟子忽然大悟说:“会也!会也!”
智常禅师大吼说:“道!道!”
弟子刚要开口回答,智常禅师又举起拂子便打,一打再打,打得弟子万念皆休,打得弟子大悟伏地,欢喜而去。
实际上,智常禅师所说“一味禅”,意思是专心一处,动念即错,有问即乖,要从心地中顿开。心地顿开后,才能得到解脱。禅宗解决问题的小法很多,因人因机。如何不让美味醍醐变成毒药,“打”就是最好的办法,“打”,代表着最高明的问题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打了以后,你才会识得这“知痛知痒”,你才会万念皆休。达摩上乘一心之法,如涂毒鼓、如太阿剑,哪里有我们商量用心之处?“一味禅”,求也打,问也打,道也打,处处遭打,意识出来就打,那能容你常近,那能容你商量。一味禅的“打”中透出了禅宗祖师的慈悲心。所谓禅之玄旨,其实就是解脱。我们的心本来就解脱,可人们求解脱,作解会,处处有心,处处起念,这样反而不解脱了,被系缚了。
人生因为业力不得自在,如果参禅修道再去“用心抓”,何时才能了达?面对妄想境界,譬如“五味禅”,不劳你除妄,不用将定入定,不用将禅想禅,不用将佛觅佛。所谓法不求法,法不得法,法不行法,法不见法,自然得法。当你想问题,起心动念时,你会觉得这个用心,用到了某一个地方,你会觉得有人接受你的起心动念。其实,这都是妄想。参禅悟道莫错用心,你的用心本无落处,也无人替受。真正的禅修行者要找个用心处也找不到,所以众生不要从他觅,不要往外求,不要找心的着落处。从前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佛,因为他们依他解意,依意作意,言论呆滞,心不透脱,“只为目前有物”成为他们禅修的根本障碍。“一味禅”其实就是禅宗所谓不立文字语言、顿悟而明之禅,是万念皆休、纯一无杂的最上乘禅,所以,“打”得你万念皆休便成禅。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