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有网友评论季羡林先生的言论不可采信,是机械唯物主义那一套;也有网友说,季羡林先生对佛学完全是门外汉;还有人说季羡林先生确实是懂得非常多,可是很遗憾,他对佛法懂的太少!笔者认为大家讨论是最好的一种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理越辩越明。本人认为,季先生对佛学史的知识非常渊博,这对我们初步学佛悟道者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他对佛法的理解那是他自己看法,信不信由你,我们可以从他的论述中看到另一种解释。
季先生讲,顿悟与渐悟的问题是《六祖坛经》的关键问题。印度小乘佛教不可能有,大乘佛教有一点萌芽,但并没有系统化,也没有提顿悟与渐悟的对立。因此,我们可以说,印度没有这样的问题(顿悟与渐悟)。这个问题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提出而且发展了的。
顿悟与渐悟的问题与中国的禅宗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禅宗的历史实际上非常简单,一点也不复杂。但中国的佛教徒接受了印度佛教那一套烦琐复杂的思维方式和论证方法,把禅宗起源问题搞的头绪纷繁。中国禅宗自谓教外别转。当年在灵鹫山会上,如来拈花,迦叶微笑,即是传法。大迦叶遂为禅宗初祖。至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付法给菩提达摩,达摩来华,是为中国禅宗初祖。季先生讲,这些故事捏造居多,没有多少历史价值。
中国禅宗的发展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根据《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在南北朝时,对于成佛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人以为要累世修行,积累功德——这是小乘佛教的一般主张;有人主张逐渐修行,到一定阶段即可得到一定飞跃,然后再继续修行,即可成佛。又有一派主张顿悟,真正体会佛说的道理,既可以成佛,像竺道生等就是这样主张的。从此以后,顿悟说又逐渐发展下去,两个世纪后,约在公元300年以后,到了禅宗六祖慧能(公元638-713年),中国的禅宗和顿悟学说达到了一个转折点。有人主张,慧能以前,只有禅学,并无禅宗,禅宗和顿门都是由慧能创始的。无论如何,大扇顿风,张皇禅理,在中国佛教史上,慧能是关键人物。《六祖坛经》是他弟子他的弟子法海集记而作,全书宣扬的是“顿悟见性,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在中国各佛教宗派中,禅宗在中国存在的寿命为什么最长?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排佛的原因是出于经济而非宗教,季先生认为宗教的修行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观点可以来解释任何宗教的。他认为,顿悟比较之渐悟大大有利,顿悟用的时间少,甚至可以不用时间与精力。只要一旦顿悟,洞见真如本性,即可立地成佛。在所有的佛教宗派中,了解这个道理的似乎只有禅宗这一家,禅宗是提倡劳动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唐代禅宗名僧怀海(749——814)制定的“百丈清规”,其中规定禅宗僧徒靠劳作度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过去的论者多从学理方面加以解释。但是据季先生的看法,最重要的原因还要到宗教需要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去找,禅宗的做法顺应了宗教发展规律,所以,寿命独长。
但意味深长的是,季先生最后引用一个与顿渐有关的问题,供大家思考讨论。他说,陈寅格先生在《武曌与佛教》这篇论文中,引用谢灵运的一个看法:华人主顿,蛮夷人主渐。谢灵运的解释是“华民易于见理,难于受教……蛮夷易于受教,难于见理,故闭其顿,而开其渐悟“。季先生说,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它涉及到民族心理学与宗教心理学,值得探讨。
季先生最后这一句借用谢灵运的话,似乎意味深长。难道他真的不懂佛法或他是一条隐藏很深的老狐狸?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