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崇尚山水之乐,并从中体悟大道;禅者也喜欢徜徉山水,更能于此参悟佛理,他们主张顺应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加予改造,使之超以象外、动静相参,虚实可互补、空灵而萧疏。下面这首诗,正是作者在欣赏山水的愉悦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饱含禅悟的理性,最后10个字妙笔生花。
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东园宋代:黄庭坚万事同一机,多虑乃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生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
黄庭坚的故乡江西修水是南宗禅的发源地,后来他拜在南宗黄龙派祖心禅师门下,深得黄龙派真传。黄龙派提出了息心的概念,主张止息一切欲求之心,认为平常心是道,无思虑是佛。黄庭坚也主张要学习青竹的内心空灵,又通体有节,他在诗中曾这样写道,“胸中有度择人,事上无心活身。”
这首诗阐述了黄庭坚对修行的一些看法,他认为“万事同一机,多虑乃禅病。”诗人首先指出天下万事道理相似,“多虑”乃是习禅者的大忌。禅师们曾说,佛者本心清净,法者能心光明,道者处处无碍净光。而三者又都有共同的特点,皆是空白,而无实有。
颔联引用了典故,“忘蹄”出自《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意思是说,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领会了思想,就可以忘掉语言。诗人告诉大家,愁闷的时候可以赋写新诗;而一旦理解了一个道理,或是学会了一种本领,就可以不必拘泥于此了。
另一个典故出自《景德传灯录》,“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修行者一旦觉悟,就可以超出狭隘的境界,也能轻松地消除很多业障,就像成语游刃有余,说明黄庭坚对禅宗的理论和思想了如指掌,引经据典十分自然,不仅饱含禅悟的理性,而且在诗中表达出来毫无雕琢的痕迹。
颈联采用比兴手法,并化用佛经中的语录,“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黄庭坚在这里是想说,花与泥俱是出于一池,并非泥外有花;同样喜与嗔俱出于一性,非嗔外有喜。一旦世人领悟此意,即见得观物之妙。
最后两句是生花妙笔,也是化用王安石的诗句,“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黄庭坚改动一字,却表达出一种憧憬的心情。诗人主张“虚心观万物,险易极变态”,当一个人内心空灵,抛开一切私心杂念,“心与晚色静”,才能接受全新的思想和理念,将变化无常的世事了然于胸,也只有本心清净,才能达到顿悟的境界。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