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号称诗仙,不仅因为他斗酒诗百篇,篇篇如神助,而且因为李白喜欢道学,他经常在游山玩水的同时也求仙访道。他曾隐居于安陆境内的寿山,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也学习了道教的很多东西,并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李白在嵩山学道后曾深有感悟,“道隐不可见,灵书藏洞天。”下面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的禅意境界。
游昌禅师山池
唐代:李白
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李白特别喜欢结交朋友,其中当然也包括一些高僧。通过与僧人的一番交谈,并由自己感悟,李白一颗豪放的心也逐渐地淡静下来,才能从享受山水之乐转而体味人生的深刻,以及大自然当中的空寂和轮回。李白与昌禅师相互交流之后,心灵得到启迪,从而创作了这首诗。
诗的大意是:就像慧远公喜爱谢灵运一样,昌禅师也喜欢我,并为我开启禅关。坐在萧疏的松石上,就像身处圣地清凉山。花空色不染,心与水俱闲,全身都达到了一种空净状态。一坐禅关就度过一小劫,天地无一实在。
“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远公是诗人对大师的尊称,李白把他比作古代的高僧慧远大师。据记载,南北朝的诗人谢灵运袭封康乐公,有一次他来到庐山,一见远公就肃然心服,便在寺庙旁筑台,翻译《涅槃经》,并凿池种白莲,可见李白也是自比谢灵运。
“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李白与大师促膝而谈,一直到深夜又抵足而眠,两人相互交心,很快成为知己。大师爱惜李白的才华,李白羡慕大师的禅悟。一番交谈后,李白似有所悟,于是独自一人来到山林之中。
他坐在一个大石块上,望着远处山谷里云散云聚,涧水汩汩流动,松涛阵阵入耳,诗人忽然觉得这里不就是仙境吗?何必苦苦地到处寻找,可见心静就容易打开禅关。清凉山,即代州雁门五台山,那里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花不用色染,自然美艳,赏之醉人;水悠闲流淌,人心如这水一样自在。“色不染”,指佛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指禅师不为外界物事所动,虔心向佛。“心俱闲”,乃指身心俱闲,禅师能约束心思,专心修行。
花自清纯,水同心闲,诗人何等忘情竟不知返。诗人只不过与高僧有过一次谈话,彼此会面时间也极其短暂,可是李白是学道之人,不仅天资聪颖,而且悟性极高。山中一夜胜似凡间千年,让李白不仅受益匪浅,而且乐不思蜀。
“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佛偈上说,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李白坐在这清凉之地,感觉飘飘欲仙,仿佛瞬间就是万年。他远观八方,视触天地,只觉得世间万物都是同理,此时此地他完全摒弃和否定了常人追求功名富贵的思想和行为,与当初那位时欲匡世、激情于怀,高歌拍案、醉语惊人的李白简直判若两人。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