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晚明佛教的世俗化(下)

发布时间:2019-06-20 10:44:19作者:心经结缘网

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天童寺僧』一篇描述自己在天童寺中遇见一老和尚,『老和尚见人便打,曰「棒喝」。』大概打人打习惯了,想对张岱动手,至于老和尚习惯打人的原因,是为了严格管理寺中数千僧人,『余遍观寺中僧匠千五百人。』可见晚明时,由于僧人增多,早年的寺庙管理体制已经崩溃。

四川泸县延福寺取经造像

官方对寺庙的财产和尊严的保护制度同样遭到破坏,寺庙『田产为势豪所占,而官府不之究。僧为俗人所辱,而官府不之护。产罄寺废,募缘度日,将何内牒?稍有俗置新产,有田当役,有人当丁,原同百姓,何更需度牒耶?』寺庙失去了制度上的保护,其经济逐渐失去独立性,最后只能向世俗协同。僧人和百姓的无差别对待使僧俗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佛教寺庙同世俗的隔绝被打破。

明 丁云鹏《白马驮经图》

一方面,僧人被动地接受寺庙与世俗之间界限的消失,另一方面僧人也主动地走入世俗社会。明初时太祖朱元璋曾作《拔儒僧入仕论》,试图将那些博通儒释的『儒僧』召入朝廷『罢道辅政』,成为世俗官员,当然这也曾引起朝中部分官员的反对。

榆林窟 第3窟西壁玄奘取经图

晚明佛教的世俗化(下)

朱元璋在召僧人入朝廷做官时,又想让僧人与官场人员保持距离,他在《僧人趋避条例》中明确规定僧人不得与官员结纳,但是明初的这项规定到了明朝中晚期已经失去了约束能力。僧人与宦官之间相互结交,一面是宦官表示对佛教信仰的尊敬与崇拜,宦官所拥有的权势可以为佛教寺院和僧人提供许多宗教政策方面的优待,一面是僧人为了攀附皇室,企图通过宦官这条渠道得到皇室的眷顾。

明 崔子忠 洗象图

明末四大高僧里的达观和德清都是宦官信从。万历二十九年达观到京师,『一时禁中大珰趋之,如真赴灵山佛会。』德清在山东大劳山建海印寺,『大珰辈慕之,争往顶礼。时慈圣太后宫近幸张本者尤尊信。』在这样的互动之下,晚明时期的僧人不论是与普通百姓还是皇室宫廷的距离都被拉近,佛教原本的神圣性也逐渐消失,趋于世俗。

作者:高山《荣宝斋》2017年8月刊《重返净土——从丁云鹏《白马驮经图》看晚明佛教世俗化》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