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就是吉祥的征兆。并认为祥瑞显现,昭示着人间可能会发生事端。这可以算作古代天人感应的一部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概念,同时讨论关于天人感应,到底是人感应天?还是天感应人?这些问题主要涉及到道家和儒家的两方面,天人合一偏于道家,天人感应偏于儒家。但通过古代这两个文化认识,或许能更好的阐述古代传统文化基础。
天象显·网络供图首先说“天人合一”,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认为人应该效法天地自然大道,以求人类的活动和生存方式符合先天本性,从而回归大道,归根复命。而效法的终极状态便是“天人合一”,用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样一来就达到了庄子说的“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网络供图开篇中用“祥瑞”引出天人感应,可以说,祥瑞只是天人感应的简单形象化。但还不是这一概念的具体所指。从天人合一到天人感应,这期间不得不提的就是《黄帝内经》上的一句“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这里强调的就是人的生理和肌理以及精神层面,都是参照了自然规律来运作的。道家早期被称为“黄老之学”,而儒家也是承“三皇五帝”之统的贤正。所以说《黄帝内经》相关的说法,可当做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两个学说的过渡。
伏羲创八卦以应天象·网络供图天人感应,就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源头在《尚书》,这一理论的具体提出是西汉的儒家学者董仲舒。这个理论在提出之处就讨论了天人如何相互感应的问题,其实即包含了人感应天,也包含了天感应人。《尚书·洪范》一节中所阐述的就是“君主施政效果和态度如何,会影响气候变化”。到了孔子作《春秋》,提出了“天旱是否是君主失德与刑罚失当造成的?”的疑问,并说“正刑与德,以事上天”。这些构成了“天人感应”与儒家的渊源。
董仲舒像·网络供图之所以说到了西汉董仲舒,才是天人感应的观点的具体提出者,主要的标志就是由此而升华成“君权神授”的理论。他说“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即天为至高无上的主宰,君王的权力是天神授予的,代替天来管理人间。这一理论认为君王是受命于天,对封建君主权力统治起到了支撑。他在这理论中,更多的是强调“天象灾异”,以此也作为规劝君主明德明罚的依据。
天地人和谐相处·网络供图以“天象灾异”为主,又引申出“天罚”的观点。孔子言“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而天象现祥瑞,古代多言是在君主施政有德,天下政通人和的情况下,或者是人间有影响的事件发生。这一类的应该都是“天感应人”(人间得失使天有所感应)。如大禹在位,上天雨金;《春秋》《孝经》既成,赤虹化。那怎样算是“人感应天”呢?就是人们通过天象所显,认识到人间将会发生什么祥瑞和灾难,从而调整,以期望达到“天人合一(天意和人事的和谐)”,这个过程就是“人感应天”。一切其实似乎还是“以人为本”。
古代一百三十多个祥瑞有哪些?如何分类?麒麟等其实不是大瑞
紫气东来,这个紫气是何物?“景星庆云”为何是太平盛世祥瑞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