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乐相和忆射礼
提起射礼,我们可能是陌生的。但提起日本和韩国的弓道,我们却并不陌生。与成人礼类似的是,所谓的弓道,其实也来自中国,即射礼。“天子作弓矢威天下,天下盗弓矢以侮天子。”在那个尚武成风的时代,弓箭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含义,后来还成为一种政治制度——射礼。这是一种以射箭、比赛、礼乐、宴饮为载体的中华礼仪,“射”只是表,而“礼”才是其追求的核心价值。
在远古狩猎时代,弓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之一,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按照《礼记·射义》的解释,射礼不仅用来选拔一般的人才,而且即使贵为诸侯,也要通过射礼来选拔。“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射礼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传统的礼法和等级,君臣之分,长幼之序,充分体现在射礼活动中。射礼分为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为选择参加祭祀的贡士而举行的射礼;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燕射是天子与群臣宴饮之时举行的射礼;乡射是地方宫为荐举贤能之士而举行的射礼。
孔子也以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弟子,称为“六艺”,射居其一。面对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孔子呼吁重建西周初年的“礼乐”,因此他对射礼推崇备至。“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礼记·射义》)这一点也看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西方的竞技不同,举行射礼时要彬彬有礼,进退之间要宽容和大度。比试过后,胜者要为败者斟酒,败者要用大杯饮酒。
对于胜者,提示他们不得骄纵,亦要有敬让之心;而败者饮的是罚酒,因为他们无论是技能还是德性都没有达标,需要警示。这里没有你死我活的残酷较量,这才是中国人的竞技精神吧?射礼所追求的,是通过射箭比赛、礼乐配合实现谦逊和让、道德自省,所以它也被称为“立德正己之礼*。但射礼何时式微的已经不得而知了。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式射箭曾经是国家认可的正式体育项目,经常有全国性的射箭比赛,一直延续到1959年。此后中国接受了国际射箭的规则和射具,传统的射箭技艺最终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失去了生存空间。
二、射礼再现
在汉服活动中,早期出现的是投壶游戏,它来源于射礼,也是传统的汉民族礼仪和宴饮游戏。在历史中,或是由于庭院不够宽阔,不足以张侯置鹄,或是由于宾客众多,不足以备弓比耦,故而以投壶代替弯弓。宋吕大临在《礼记传》中云:“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
后来的汉服活动中,最常见的便是乡射礼了。乡射礼的核心活动是三番射,“番”是次、轮的意思,三番射就是射手之间的三轮比射。第一番射侧重于射的教练。司射挑选六名德才兼备的弟子,将射艺相近者两两配合为一组,一共三组,分别称为上耦、次耦、下耦,是所谓“三耦”,每耦有上射、下射各一名。每番比射都是发射四支箭,所以比赛之前,每位射手都到堂前取四支箭。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今天的中国,射箭这项体育项目在民间似乎有了回归之势,在很多城市中,都出现了射箭俱乐部、射箭会馆,但是在我们熟悉了地中海式的射箭方法之后,也呼唤着,不要忘记在这个东方古国中,还有一套积淀了华夏文明精粹的射礼——立德正己,礼乐相和,发而不中,反求诸己。
三、礼仪复原中的争议
其实,在汉服的礼仪实践中,对于射礼等仪式的争议也是由来已久了,一是复古问题,二是品级问题。因为历史之中的礼仪实践都是有着一套规范的礼乐制度在内的,而当代的礼仪实践,要么是复古模仿,要么是味道则不定自己创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复古与创新的度应该如何把握呢?在没有一套成型的礼乐方案的情况下,所执行的古代礼仪恐怕只能算是展演与模拟,并不能称之为复兴。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人员又该如何分配呢?尤其是史书没有涉及的部分,难道只需要用史书未载来做挡箭牌就可以了吗?相比其他礼仪都开始出现了特定领域中规范了的礼乐制度而言,射礼的复兴几乎还停留在展演阶段。
但是换个角度看,这种展演绝非毫无可取之处。如果回溯汉服运动的发展过程,除婚礼外,其他所有礼仪都是靠模拟得出来的。正如北京市校园传统文化社团联盟副主席姜天所说:“祭神不一定神在,但不祭神一定不在。如果不去‘演',就不会有人来关注,只有这样持续地‘演',人们才会知道有人在实践。慢慢地,或许真的就有有志之士可以把它实现。”展演仍需继续,毕竟很多时候,演着演着,便成真了·
愿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