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作者:小人物谈文化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由于中医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够传承现在的传统医学,历史上产生过很多不同的认识观点,但是从认识论角度看有一条不变的原则就是“形而上下”观念,但是这一认识观却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同时也导致在认识中医上产生了巨大分歧,也导致很多中医人在认识学习中医中出现了思维误区,因此,谈到中医文化的继承发展问题时,我们必须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形而上下”认识观。
1:古代“形而上下”的本意考。
“形而上下”论最早出自《系辞上》:“《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其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就是所谓的“形而上下”,由此开始逐渐形成中国古代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中医的认识观。
然而要特别注意,中国古代这种世界观认识观中,性之上下是不能分割的统一体,言形上是对应形下而言,言形下是对应形上而言,形上和形下并非是两个事物,故而称为“形而上”和“形而下”,绝对不能置换为“形之上”和“形之下”。
按照“形而上下”的世界观和认识观:
“形而上者谓之道”者就是“形而下者谓之器”的“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者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器”。
综合而言,“形而上下”就是道器一体论,用现代哲学观看就是所谓现象规律不可分,规律是现象的规律,现象是规律的现象,同于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所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形而上下”世界观和认识观本意将上下看做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故而《系辞上》中谈到什么是“道”有如下经文:“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在上述世界观影响下,中国古代先贤研究思考宇宙人生是基于“形而下者谓之器”而研究得出“形而上者谓之道”,也就是通过现象看到现象本质的意思,而非设定在在现象之外另有一个“道”体的存在;如果在现象之外另设定一种道体存在就是“形之上下”,而不是“形而上下”,《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也是这个意思。
君子不器2:区分“形之上下”和“形而上下”异同。
形而上学一词,实际是指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形而上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并未出现,它是在公元前60年安德罗尼柯编撰亚氏遗著时,先将关于自然的可感觉运动变化的事物著作编在一起,命名为《物理学》,而把现在所谓《形而上学》的各篇章放在《物理学》之后,并集合在一部书内,取名为Meta physika,即现在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西方哲学中所谓形而上学含义是对存在的研究。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形而上学,是原始哲学的一个门类,指对不可证明的无形世界本质的猜测,我们现在常说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它后来的引申义。
它是一种研究"存在"的本体论体系,其理论原则是柏拉图的"世界二重化",历史上是为神学服务的。 13世纪起被作为哲学名词,用以指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灵魂、意志自由等)的学问。在黑格尔提出辩证法以后,它又被用以指与辩证法对立的古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当我们了解了西方哲学的中的“形而上学”含义后,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哲学观念与中国传统“形而上下”具有本质差别,东方的“形而上下”不是"世界二重化",而是"世界一元化"。
"世界二重化"是指现象和本质分别独立的两种存在,"世界一元化"是现象和本质是一种存在两种表现,这就是东西方文化中哲学观念的根本区别,严格意义上讲,西方哲学"世界二重化"应该翻译为“形之上学”,不能翻译为“形而上学”,中国传统哲学观才能用“形而上学”来表达。
3:以“形而上下”哲学观指导中医
两种认识示意图因为传统中医是以“形而上下”哲学观为指导,所以自古以来是立足“形而下者谓之器”为基础,追求“形而上者谓之道”,在积累了大量人类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经验知识基础上,逐渐形成系统有机的医学理论体系,不但具有逻辑自洽的理论系统,而且具备严密的机制基础,而不去追求所谓的形之上的另一种存在,即“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医学观。
作者:李茂春
编辑:李振明
愚一生之心血,旨在言传古之先贤大德之慧命也!
本文为作者多年对中医经典学习思考,感谢大家扶正
感谢关注,欢迎评论交流,共同弘扬中医文化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