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收藏藏传佛教文物最多的机构,在院藏的4.2万件宗教文物中,藏传佛教文物就占了80%,其中包括2.3万尊佛造像和1970幅唐卡。
藏传佛教在大约13世纪进入汉地,虽然在民间并不普及,但却得到了宫廷的接纳。从元代到明代,藏传佛教在宫廷宗教活动中越来越活跃,及至清朝,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同一时期,紫禁城内的藏传佛教殿堂开始日渐增多。
在清宫档案、文献中,有一片被总称为“中正殿”的建筑区,以中正殿为中心,自南向北分布着宝华殿、雨花阁、梵宗楼等十座藏传佛教殿堂,构成了故宫内惟一全部由佛堂组成的建筑区。这些现存的佛堂,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其中有九座保持着原本的内部陈列,被称为“原状佛堂”,雨花阁便是其中的一座。
梵宗楼位于雨花阁西北,是一座倚墙而建的三开间卷棚歇山顶二层小楼,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是中正殿一区佛堂建筑最晚者。此楼体量很小,偏于一隅,但其所供奉的主神地位崇高。一楼供文殊菩萨青铜坐像,高1.1米,座宽0.7米。二层供文殊化身大威德金刚青铜像,高1.72米,座宽1.35米。此二像为清宫中最大的文殊造像和大威德造像。二楼陈设狼皮、貂皮、虎皮、黄狐狸皮、猞猁皮等多种兽皮扁幡;铜镀金龙纹红漆箱2只,内分别供皇帝龙袍、衣饰与盔甲;兵器架2个,供刀枪弓箭。这些供器意在讲大威德金刚作为战神奉祀。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萨的转世,故黄教首领称乾隆为文殊菩萨大皇帝,土观却吉尼玛所著《三世章嘉传》所言:“从了义上讲,大皇帝(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萨的转世,从不了义上讲,他是转大力法轮的圣王。” 乾隆把自己的全套甲胄,兵器等供奉于佛堂内,从真实义上讲,表明他自己是文殊菩萨的转世,从世俗含义上讲,他又是大威德神力的附体,梵宗楼的这种供奉特点暗示了佛堂背后的深层含义,乾隆是皇帝是文殊菩萨在世间化现的转轮君王。
在学院领导极力促动下,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特别批准将平常极少对外开放的中正殿与雨花阁,提供给我院开展现场教学。
雨花阁坐落在紫禁城内廷外西路春华门内,是故宫西路宫殿建筑群中最高的一座,也是故宫内密宗神殿中最大的一座。这座佛堂形制奇特,汉式的单檐攒尖顶,上覆鎏金铜瓦,顶立鎏金喇嘛塔,四脊装饰藏式铜鎏金蹲龙,可见建筑内外大量采用了藏传佛教的装饰元素,是清宫建筑群中惟一的汉藏合璧式建筑。
2016年12月12日,学生处组织第九届中级学衔班,第十三届、十五届高级学衔班全体学员、经师、班主任共78人赴故宫博物院中正殿、雨花阁组织现场教学活动。
12日上午,全体在校师生从学院出发,赴故宫博物院。在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文明同志和助理馆员王彦嘉两名同志的引导下,由故宫神武门、春华门进入中正殿和雨花阁。
两位专家分别为学员详细讲述了故宫雨花阁和中正殿的建筑风格,陈设布局,以及清王朝与藏传佛教的历史渊源。
在中正殿内陈设的故宫珍藏藏传佛教文物展览厅,学员一边听专家讲解,一边仔细端详展示的佛像和法器,时不时还拿出相机拍摄,称赞佛像和法器的制作精美庄严,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
参观间隙,学员与专家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详细询问了中正殿的历史,乾隆皇帝与章嘉国师密切交往的细节。
图为参加现场教学的全体经师和学员在中正殿前的宝华殿合影留念。
故宫中正殿和雨花阁自清王朝时期满蒙藏汉各民族互动交往的见证,是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友好交往的见证。故宫的专家表示:“自大清乾隆年以来已经有200多年没有这么多藏传佛教的僧人进入过中正殿了。佛学院与我们故宫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未来也可以有很多互动,开展更多更深层次的交流。既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还可以促进我们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开展,一举多得”。在结束一上午的现场教学活动之后,经师代表向专家敬献哈达表示了感谢并与专家在中正殿和宝华殿前合影纪念。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