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三藏浩如烟海,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浓缩成了一部《金刚经》。这部经文传入汉地之后,从东晋至唐朝,经过历代译经家的努力,共翻译六个版本,其中以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全经五千余字,字字珠玑,以振聋发聩的方式,教化众生破除法我两执,无四相但又不是断灭,在离一切的前提下,修一切善法。经文中,佛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但是经文也说,昔日如来在燃灯古佛处修行,“于法实无所得”。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说法,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有这样一则典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一位老禅师行将圆寂,他结跏趺,整容端坐,准备与弟子们做最后的诀别。四位弟子依次侍立在旁边,四人当中最聪慧的站在离禅师最近的地方,而最驽钝者则站在离禅师最远的地方。眼见师父已经是弥留之际,四人请禅师做最后的开示。
最聪慧的弟子俯身到禅师耳边,恭敬地问到:“师父,您有什么想对我们讲的吗?”
禅师略作迟疑,积攒了一点气力,慢慢抬起眼睛,望向四人,喘息着说到:“成佛之路,如同河流。”
最聪慧的弟子听闻开示,转头对身边的师弟讲:“师父说了,成佛之路,如同河流,请传给下一位师弟。”就这样师父的临终箴言出此口入彼耳,一直穿到最为驽钝的弟子耳中。但是他不能理解师父是否意有所指,于是就拍拍旁边师兄的肩膀,附耳问到:“师父说成佛之路,如同河流,是什么意思?”
他的问题传到了最聪慧的弟子耳中,“四师弟想知道,师父的话有何含义?”
最聪慧的弟子不想打扰师父的清净,便说:“师父需要宁静,这句话道理很简单,河水深邃,佛法的奥义深妙;河流曲折回转,求佛也不是一番坦途;河水时清时浊,心性忽明忽暗,请把道理讲给四师弟听。”
答案在师兄弟之间口耳相传,直到传给了最为驽钝的弟子,但是他还是坚持地问:“我不想听师兄的讲解,我想听师父讲解这句话到底有何深意。”无奈之下,问题被传到师父耳中。
老禅师沉默良久,积攒了最后的力气,提起头说:“成佛之路,不像河流。”言罢,两肩一耸,圆寂了。
《金刚经》所讲的“无”,与典故中老禅师最后的遗言,有着同样的作用。小编觉得二者都是为了说明,智慧与空谈之间,似乎没有差别。假如禅师在圆寂前,向最为驽钝的弟子讲解,为何成佛之路如同河流,也许会有人将其演绎成一套深奥的道理,他的话语会经门徒的传播,遍布世界,也许还会有人为此著书立传。但是,真正的佛法智慧却被隐没,变成了纸上谈兵的文字游戏。
佛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仅如来的法身是无相的,而且对“佛法”也不应执著,“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果执著于一法,燃灯古佛也不会为释迦授记。禅宗历代祖师的传法偈,都是在讲“无”,本以为有佛法可传,实际上并没有。自六祖惠能开始以《金刚经》印心,也深深契合经文中“无”的道理,甚至连无都无。可以说,读懂了这两句经,就离开悟不远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关注莲荷居士。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