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说宋词是妓家文学,殆不为过。食色性也,即便是名震天下的大文豪也难抵声色之欢的诱惑,唐宋八大家皆是如此。韩愈在文学史上一直以公允、正派的形象示人,其实他的妓妾之乐开展得尤为火热,但可惜他是古文运动的领袖,文章巨公也,百代文宗也;再加上他又是当朝重臣,昌黎先生也,文道合一也。职业素养要求他必须通过人品与文品的双重考验,所以韩愈玩火这事儿始终为人诟病。然而作为风流才子的苏轼却恰恰相反,别人蓄妓是玩火,他蓄妓则成了文采风流的必要象征。
当然,宋代歌妓的服务项目与服务对象与大家所想象的有着天壤之别,不要把可爱的宋词想歪了,在那个“文人填词、歌妓唱词”的黄金协作时代,悠悠歌声不仅能吸引大批邻家少年,更能惊起小姐姐们的狂呼乱叫。更形象的说,歌妓在当时有点像街头艺人,不过偶尔也会参与一些不太见光的活动,具体要看个人了,小解认为重情重义的苏轼不会是这种人。
试问,能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好男人怎会拈花惹草呢?不过,不管是怎样风格的妓,不管是提供什么服务类型的妓,这种职业就会遭受不少人的冷眼。苏轼却不管,迎风作乐,一往无前,甚至于日日夜夜不离妓。
在钱塘居住的那段日子,苏轼便是如此,有西湖美景,当然不能少了西湖处子,苏轼天天地携妓压马路,走遍良辰美景,游弋湖光山色。大街上买把折扇都能碰到熟人,小贩:“苏公子,您嘞上次带的可不是这位姑娘!”苏轼:“就你话多!”
这一天,苏轼突发奇想,想玩点刺激的新花样,便携带着一位貌美如花的歌妓登上了杭州净慈寺,拜访大通禅师。要搁着洁癖症严重的人,连家门都不太愿意让妓来回出入,更别说是佛门圣地了。大通禅师也很无奈,平时与苏轼私交甚笃,他这不是找麻烦吗?
一语中的,净慈寺的大小僧徒甚众,无不恶狠狠地盯着苏轼,这要放在梁山泊,势必免不了一场恶战。大通禅师愠色爬上脸,很不高兴。苏轼不慌不忙写下一首词作,交给随同而来的歌妓吟唱,顿时禅院里飘起了悠扬的墨香。
《南歌子》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
师唱谁家之曲?传承谁人宗风?暂且借你的拍板和门槌附和一番,我也只是逢场作戏罢了,你可千万别怀疑;歌女偷偷相看,你也不要眨眼,只恨众僧生得晚了,没看到老太婆十五岁的年华,那正是少年时啊。《西湖游览志余》曾记载这件趣事:“大通禅师者,操律高洁,人非斋沐,不敢登堂。东坡一日挟妙妓遏之,大通愠形于色。公乃作《南歌子》一首,令妙妓歌之,大通亦为解颐。”
综合分析,苏轼就讲了两件事:人生如戏,韶华易逝。啥意思?快乐就完事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携妓而行如何,佛门圣地又如何,在有限的人生里,做到问心无愧,只要心中豁达明净,世俗之事也就无谓争锋。据说,当时苏州有一位高僧名为仲殊,他就听懂了苏轼的洒脱,便为之应词一首。
解舞清平乐,如今说向谁?红炉片雪上钳槌,打就金毛狮子、也堪疑。
木女明开眼,泥人暗皱眉;蟠桃已是着花迟,不向春风一笑、待何时?
“如今说向谁”、“待何时”等都是红尘中人的语调,由此可见,这位仲殊大师也有粉红色的回忆啊。想来,他与苏轼是同一路的人了。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