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佛学文化:小乘四禅、天魔外道等诠释,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发布时间:2019-07-01 10:16:34作者:心经结缘网

佛教文化蕴藏无上智慧,今天继续为大家分享佛学中的小乘四禅、香象渡河、作如是观、三衣、冤冤相报、天魔外道:

佛学文化:小乘四禅、天魔外道等诠释,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小乘四禅为:一,初禅。即禅定的初级阶段,这时沉思于专亠,摈除情欲、消除不善心,这就是“离”。由此渐进而生喜乐,即欣喜与慰安。但此时尚有思虑,尚未达到表象的沉静,故称初禅。

佛学文化:小乘四禅、天魔外道等诠释,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二,二禅。由初禅进而安住一想,达到表象的沉静,获得一种更高的喜乐。

三禅。由二禅进而舍离喜乐而达到完全安静境地,获得轻安的妙乐。这时已产生了智慧,达到了正念和正智的阶段。但此时尚有身体上妙乐的感觉,所以对涅槃境地来说还有一段距离。

四,四禅。由三禅再进一步,完全超脱苦、乐,连自身的存在都已忘却,达到舍念清净的境界。即涅境界。

九种大神为: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

香象渡河经上以“三兽渡河”比喻小乘、中乘、大乘这“三乘”证道程度的浅深。《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说:“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香象渡河谓香象涉水最深,直到河底,比喻佛菩萨证道最深、最彻底。后常用以称美诗文之透彻、精深。

作如是观作这样的看法,表示对某一事务所持的观点。这句话出于《金刚经》中著名的“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意思是说,佛教徒应持这样的观点:所有事物现象都是空幻的,生灭无常的。“如是”是指示代词,犹言如此,是这样。

在佛经中,“如是”往往特指佛说的教义。过去注经者或谓当理为“如”,无非为“是”;或谓“真空”为“如”,“妙有”为“是”。

三衣三衣,依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谓之三衣。即: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此三衣总称为支伐罗。

由于三衣依规定须以坏色(浊色,即袈裟色)布料制成,故又称为袈依佛制,初期的出家者须过质朴的僧团生活,因此在个人物品方法,仅获准持有三衣一钵、坐具及漉水囊,其中,尤以三衣一钵为出家者最重要的持物。

冤冤相报佛教认为,众生间的交往都是有“宿缘”的。在交往中,难免会发生施恩、结冤等情况。根据“业报”之说,施恩者将得到好报,结冤者将得到恶报,俗谓之“还债”“讨债”。

报恩是应该的,佛家有“上报四重恩”等说。而以冤报冤则形成了“竖穷三世,横遍十方”的因果锁链,俗语称为“冤冤相报”。

天魔外道“天魔”,居欲界天顶及色界天顶,领执世乐,故生邪见,憎嫉贤圣涅槃道法。“外道”,史料载有六师外道,经上说有九十六种外道,“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

《楞严经》说:“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洗心非正”是说不能以正法洗心。佛教认为,凡修禅定,先须洗涤从前所有邪恶知见,如同除去毒蜜,方可贮藏甘露。

一有不尽,便足以致魔。“阴魔”依身心而起,“天魔”等则是外魔入心。若能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可奈何。“外道”也足以成为修道的障碍。

佛教中的小乘四禅、香象渡河、作如是观、三衣、冤冤相报、天魔外道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到此,未来会持续分享佛学小百科,最后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可能做不到尽善尽美,但会陪大家持续的学习。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