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初到杭州结识的“五公”,除上面说到的海月惠辩和辩才元净外,尚有所谓臻、琏、篙三位佛僧。“臻”,指的是梵臻,为天台高足,先住上天竺,迁金山寺,后住持南屏山兴教寺。据《佛祖统纪》卷十二记载“东坡初来杭,与师最厚”。
苏轼《九日寻臻阁黎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诗有云“南屏老宿闲相过,东阁郎君懒重寻”。查注引《教苑遗事》云“熙宁五年,实相法师梵臻,移居南屏兴教寺”。熙宁五年苏轼初到杭州任通判,“南屏老宿”即是他此次寻访的“臻阁黎”梵臻法师。诗中以“闲相过”与“懒重寻”对举,亦可作为苏轼“与师最厚的”,尽管记录两人交游的材料并不多。
“五公”之一的琏,即苏轼赴任凤翔之前在京师就结识的大觉禅师怀琏。怀琏离京渡江南归后,先住杭州金山,后居明州阿育山。苏轼悴杭期间,曾修书怀琏谈舍赠禅月罗汉事,其辞云“昨奉闻欲舍禅月罗汉,非有他也。先君爱此画,私心以为舍施,莫如舍所甚爱,而先君所与厚善者莫如公又此画颇似灵异,累有所觉于梦寐,不欲尽谈,嫌涉怪尔,以此不欲于俗家收藏”。苏轼此信其实是一封回书,此前他接到怀琏的来信,“乃见疑欲换金水罗汉,开书不觉失笑,”同前书故信中详述欲赠禅月罗汉的理由,一曰父询所甚爱,与赠四菩萨与惟简同一意趣二曰不欲于俗人收藏,皆尽孝道、续世交旧好之意,并无交换之想。然佛僧亦有礼尚往来之习,翌年,怀琏把一株罗汉木赠给苏轼,不过苏轼又把它转赠给慈化大师了。
道潜《都僧正慈化大师挽词》自注云“育王山大觉禅师以罗汉木赠苏翰林,苏反以赠师。凡植二十年,叶间生青如比丘形,谓之罗汉木”。苏轼还曾把张方平送给他的一鼎转赠怀琏,并在其化寂时作铭文以志之“乐全先生遗我鼎颇,我复以晌大觉老禅。在昔宋,鲁,取之以兵。书曰部鼎,以器从名……抱山之泉,烹以其薪。为苦为甘,咨尔学人”。两人的书信来往和相与馈赠,表现了世交的深厚情意。
苏轼初到杭州所见的“五公”,还有一位就是契篙,号佛日,藤州谭津县人,少年即出家得度并受具足戒,与大觉怀琏同辈,均为云门宗禅僧。据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七记载,仁宋嘉枯六年,契篙进京上书仁宗皇帝,乞请将其所著《传法正宗记》、《辅教篇》等编入大藏经,仁宗下诏准允其请,并赐其号曰“明教大师”,从现存的材料看,苏轼与契高的交往不会太多,因为苏轼悴杭的第二年,契篙即于灵隐寺去世。但是,苏轼曾见过契篙则是可以肯定的。在苏轼的心目中,契篙禅师的面容是“常镇”,少有笑脸海月慧辩师则是“常喜'、少有怒容。“乃知二人以镇喜作佛事也”。如果不是经常见面,难以形成这样的印象。
北宋时期,江南佛教颇昌盛,苏轼在这一带为官时所交游的方外之友,除初到杭州时所见的上述“五公”之外,还结交很多僧人禅师。他说“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据《西湖游览志余》记载苏子暗佐郡时,与僧惠勤、惠思、清顺、可久、惟肃、义诊为方外之交,尝同泛西湖,关于这几位佛僧泛游西湖之事,苏轼有诗作记,诗题为《五月十日,与吕仲甫、周那、僧惠勤、惠思、清顺、可久、惟肃、义诊同泛湖游北山》,盖《西湖游览志余》之所本也。
其实,苏轼第一次到杭州,最先造访的佛僧应当就是惠勤,原因是欧阳修的介绍推荐。苏轼《六一泉铭序》云“予昔通守钱塘,见公于汝阴而南。苏轼与清顺、可久的交往也较为密切。清顺,字怡然,为杭州祥符寺僧。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六云“西湖僧清顺,怡然清苦,多佳句”。知其亦有诗名。清顺与同寺的可久均为苏轼悴杭时的诗友,他有文字记载云“祥符寺可久、垂云清顺二阁梨,皆予监郡日所与往还诗友也。清介贫甚,食仅足,而衣几于不足也,然未尝有忧色”。对两位既是僧友,也是诗友者表达了敬佩之意。
苏轼悴杭期间交往的僧人禅师,除以上说到之外,尚有很多。苏辙诗《偶游大愚见余杭明雅照师旧识子瞻能言西湖旧游将行赋诗送之》云“昔年苏夫子,杖展无不之。三百六十寺,处处题清诗。糜鹿尽相识,况乃比丘师。辩净二老人,精明吐琉璃。笑言每忘去,蒲褐相依随”。确实,苏轼初往钱塘任通判,几乎是遇佛寺则必游历,见僧禅便多交往,焉能一一列举详述?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