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海岛的菩萨
在普陀山,无论走到哪个地方,听到的故事无不与观音菩萨相关。经过历代的演变,今日的观音菩萨已经完全是女性化的形象了。那么千载之前,观音是怎样来到无名海岛普陀山的?普陀山又是怎样成为观音道场的呢?
在普陀山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观世音菩萨原来是住在洛迦山的, 这座山比较小,菩萨看中了对面的普陀山,因为普陀山很大、风景又很美丽, 她想在普陀山开辟自己的道场。观音从洛迦山起身一跃来到了普陀山上,落在了现在名为“观音跳”的巨石上。菩萨留下了一个很大的脚印,这个脚印像我们普通人两只脚一样大,直到现在还是一处著名古迹。“观音跳”这块石头是美丽的,菩萨的脚印是神圣的,很多游客、香客对菩萨的脚印都很尊敬,有许多西藏、东南亚来的信徒在菩萨的脚印里磕头,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接近观音,使自己的头脑清明。奇妙的是,远远望去,洛迦山的外形正仿佛一尊仰卧的观音,安静地躺在碧波之上。连接普陀山和洛迦山的这片海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莲花洋。每当海风吹拂,海水翻滚,莲花洋上的波浪就像千朵莲花盛开,在海天佛国间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朝拜普陀山的香客,都要随后去朝拜对面的洛迦山,因此,这里自古就有“不到洛迦山不算朝拜完普陀”的说法。
传说毕竟是传说,无法解释观音道场建立的真正缘由。在史料中,我们倒是可以寻到普陀观音道场历史的蛛丝马迹。据记载,晋太康年间,也就是公元3世纪左右,已经有很多人到普陀山来看当地的美景,也已经有很多人认为这里接近他们心目中的“普陀洛迦山”。佛教文化对普陀山的影响可谓由来已久,日本遣唐僧慧谔和“不肯去观音”的传说都是在那之后很久才发生的故事,普陀山观音文化并不是从慧谔时代才开始的;但是无论如何,那些带有神异色彩的传说都给观音道场的建立增添了一丝神秘气息。如今在人们心中,日僧慧谔与观音道场早已结下不解之缘,这位虔诚的异国僧侣已经被历史铭记。
慧谔当年留在普陀山的观音像已无从找寻,但是从那时起,中日两国在佛教文化以及观音信仰方面的交流就没有中断过。如今日本的中国观音灵场会, 还经常派出交流团队朝圣普陀山。那些来自日本的观音塑像,我们也许可以想象当年慧留在普陀山的观音塑像的真实面容。
如今,来到普陀山的人是一定要在潮音洞倾听海潮声的,康熙皇帝留下的御书“潮音洞”三字依然清晰可见。难道普陀山的海潮声真的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吗?
原来,佛教把佛的声音就比喻为海潮音,他们认为海湖音的原始出处就在普陀山的潮音洞。还有人说,潮音洞就是观音菩萨的的观世音传耳根,来到潮音洞前,聆听海潮的声音,在信徒们看来,那意味着他们的祈已经在观音菩萨的耳边回响了。 来到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不仅在形象上发生了变化,就连称谓也有了改变。也许因为普陀山地处中国南部海域,也许是受吴承恩《西游记》的影响,在这里人们已经习惯于称观音菩萨为南海观音、海岛观音、渡海观音或鳌鱼观音,总之与“海”有了不解之缘。在普陀山法雨寺大雄宝殿的后面,就塑有海岛观音群雕,据说观音的这个造像就是在普陀道场说法时的形象。
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四位菩萨的弘法道场,其中,只有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海岛上。所以观音的形象才呈现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海岛观音,会出现海水,会有山,观音菩萨往往就站在鳌鱼头上,也可以称为“独占鳌头”,有着吉祥的民间文化内涵。观音菩萨有两位侍从,中国人把他们叫做金童玉女。但在佛教当中,男为善才,女为龙女,善才童子和龙女手捧宝珠,跟随在观世音菩萨的左右。
为了烘托“海岛”观音的身份,她身边也会出现一些虾兵蟹将和一些相关的天界神仙,甚至有人在其中融入了道家的信仰,把八仙过海传说中的“八仙”也拉了进来。海岛观音由于她独特的地域性,更受到这里渔民的敬爱。他们的生活每天都在与大海打交道,自然的风浪让他们时时感觉到生命的脆弱,因此,在心理上他们更加需要一个慈爱善良的保护神,海上观音的信仰就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精神寄托。
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表现形式也是多元化的。在法雨寺的栏杆上我们看到了一组中国儒家极为推崇的“二十四孝图”。不光是观音文化,整个佛教的文化跟儒家思想都有密切关联的相通之处。另外,研究者也会因为研究佛法或研究儒学思想的不同出发点而提出内容相通、说法不同的观点。那么具体说来,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佛家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把五个方面阐述得淋漓尽致。
二十四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佛家的寺庙雕刻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也算是原属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相通相融的一个表现吧。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