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进入中国大约是公元时期(公元67年间),兴盛于唐代(公元600年),在大唐繁荣与兴盛的300年间,佛教奠定了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地位。也有中国考古学家认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或曾禁止修建佛寺,由此推断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最早的时间应在秦始皇时代。
佛教,从宗教的角度看,属于崇拜多元神的宗教。汉传佛教中释迦摩尼、十八罗汉、观音菩萨、还有弥勒等,众神各有鲜明特点。对于神像的塑造,汉传佛教的偶像往往慈眉善目,温婉动人,一方面是结合了中国人的审美,另一方面是收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佛像佛教思想的核心在于放下欲望,正所谓“无欲则刚”。并且相信轮回和因果,但否定宿命论,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依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主张广结善缘。
从小编个人的角度看,人一旦放下欲望,也就没啥要求了,容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限制了佛教的传播,传教者没有足够的传教欲望,等着人来听佛法?这点与基督和伊斯兰的传教方式(你快信吧,哪里不懂我再给你讲)十分迥异,有点类似犹太教(爱信不信,不信拉倒)。
佛家六道轮回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很大,这才有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的差异。藏传佛教是佛教受到了藏地苯教的影响,所以喇嘛有喝酒吃肉的,还有修欢喜禅的(从性行为中修悟禅思,从早期佛教看,性行为的确不影响对于佛法的领悟,印度佛教早期对于性完全是不避讳的,甚至有一些性符号的崇拜)。
古印度佛教中的夜叉女汉传佛教则受到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双重作用,这个过程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佛”和“道”是研究人类本源性问题的,回答了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是“出世之学”,这就是为什么终南山里至今都有很多隐居道士,需得远离红尘滚滚才能静心领悟。
终南山中修行的女道士而儒家思想则关注的是我怎么能修身齐家平天下,是“入世之学”,一定要在滚滚红尘中迭荡起伏才能建功立业。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中国领袖在一些重要讲话中还处处透露着儒家思想的精髓。
佛道之间常有矛盾,因为同一个领域的哲学解决的是同一类问题。在隋唐之后,佛教逐渐兴盛,与道教在中国成为了宗教信仰市场中的两种热门商品,不是A就是B。其兴盛程度在各朝各代也是此消彼长,孰是孰非争论了几个世纪,最终在矛盾中互相取补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佛教与道教。
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与儒墨之说形成明显对立。
佛道的融合可以从《西游记》中仔细品味,如来佛祖、观音菩萨是佛家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是道家的。两个体系互相包容,彼此理解,和谐共存。悟空似乎更忌惮佛祖,不怎么把道家的仙长当回事。
西游记剧照道教在明清之后日渐式微,其原因比较复杂,有学者认为:其学说众多,过于杂。包含的范围太广泛,既包括天地之初的本源问题,又包括各种机关术数之学(有些学说修仙炼丹的学说比较玄)缺乏统一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90后帅道长练功图如果我们把封建时期的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看作是三种彼此竞争的信仰商品,那么最成功的应该是儒家思想,即避开了佛道之间的矛盾领域,又同时对其二者施加很大的影响。
三教合一儒释道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