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学说在我国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土武林,祖师爷是古印度的释迦摩尼。正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佛教传入中土,竟引得大批中原人士顶礼膜拜,一时间竟有赶超中国第一大派儒家的趋势。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佛教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佛家学说成为国家宗教,好多和尚成了统治者的座上宾,甚至成了国师。
这是个十分善于学习的教派。佛教十分清楚自己的“外来户”的身份,要想在教派林立的中国哲学的江湖扬名立万,势必要向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和道家两大门派学习,特别是向从西汉开始一家独大的儒家学说靠拢。佛教是用下辈子幸福的可能性来安慰心灵的学说。统治者认为佛教可以让老百姓学乖,对维护统治很有好处,就大力扶持,竟使佛教成为统治中国哲学江湖的三大门派之一,至今仍然香火鼎盛长盛不衰。
后来佛家分成两大教派,一是大乘教派,另一个叫小乘教派。佛教虽然武功出神入化,但却不容易练成。它要求弟子出家,抛弃人间一切俗事和欲望;要求弟子吃斋拜佛,抛弃人间一切美味。这个要求实在太高,修炼佛教本是为了追求永恒的快乐,却让人在繁琐的清规戒律中变得闷闷不乐,这违背了我们追求快乐的初衷,所以佛教的发展充满了危机。
直到有个叫慧能的弟子,创立了禅宗,佛教才迎来惊天逆转。禅宗抛弃了佛家那些严格的清规戒律,想娶妻生子,没关系,可以在家修行;想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要紧,“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只要心中有佛就行。坐在家里“吃着火锅唱着歌”,说不定哪天就可以脑洞大开而“顿悟”立地成佛。因为在禅宗看来,人人都有佛性,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就像儒家的孟子认为,人人都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一样,而明朝的心学大师王阳明更是欣喜地发现,满大街都是尧舜。这种只求心中有佛的修炼方法简单易行,又不至于吃太多苦,这对想去西天极乐世界,却不肯下苦功的佛教弟子来说,“简直不要太好”。
主张“顿悟”的禅宗的出现,让佛教在中国获得了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与动力,中华文化将外来的佛教改造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而中国也取代佛教发源地印度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其实这种顿悟的功夫,出自于儒家和道家的心法,禅宗创造性地加以融会贯通,终于让处于危机之中的佛家,获得了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在中国哲学的江湖中,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门派互相竞争,相互融合,谁也不服谁,谁也吃不掉谁,共同组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三驾马车,也从不同的侧面,影响了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形成,成为中国人性格的底色。
中国人大多修炼这儒道佛三家功夫。他们用儒家的积极进取功法做事,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积极的进取主义,这是刚劲勇猛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思考方式,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凤凰涅槃,最终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动力。
中国人会用道家学派的无为虚静、顺天知命的心法来修养身心,他们敬畏自然而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在遭受挫折与打击的时候,他们默念道家心法,退隐山林笑傲江湖,追求身体和精神上的自由;中国人会用佛家学派的转世和西方极乐世界来麻醉自己,这辈子不顺利,都是上辈子没做好事惹的祸,只要这辈子做了好事,那么下辈子就会享受快乐,在对彼岸世界的眺望中,中国人变得心满意足心平气和。所以,在炎黄子孙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勇于进取的孔子,一个虚静无为的老子,一个慈悲为怀的佛祖,在我们“精神饥饿”、前路迷茫时,三位宗师会共同熬制一碗中国哲学的“心灵鸡汤”,让你身体舒泰心情舒畅,这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福利。
当然,中国文化是个奇妙的存在,在中国哲学的江湖上,还有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农家、小说家等门派,这些门派,在春秋战国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意志坚强地成长壮大,成为那个被称为“文化轴心时代”的奇迹。他们的思想,是儒道佛三家不断发展的源头之一。同时,儒道佛三家的思想也不断浸润着这些小的门派,最终汇成中华文化无所不包的汪洋大海。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