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庆兴
施会泉
位于八达岭长城居庸关脚下的京北关隘重镇南口,以它不可克隆的古城绝唱,诉说着沧桑而雄健的历史过往。从6000年前的雪山红陶文化遗址,到唐代和平寺和元明清三朝龙虎台行宫的气韵流长,为京北留下了一幅时光隧道的斑斓图景。
回望历史 触摸古城南口
明初,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到现在的关沟连筑四城(南口城、居庸关城、上关城、八达岭城),事业未竟,徐达不幸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病逝,工程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才全部告罄。关沟古道是太行八陉中,塞外通往中原最为捷径的一条通道。由于山险谷深,自然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筑关选项。南口城又是进入关内最后一道防线,可以看出绝无仅有的特殊地位。
南口地名,来源于关沟古道的南部出口,历史上曾称过“下口”、“夏口”,直到金代贞祐元年(1213年)才固定为今名。关于南口古城遗址,笔者一直未谋过面,此次约稿,终于得以成行。踏着早春二月的薄雾,穿过南口老村的街巷,七弯八拐,来到古城南门门洞下。面对两侧山脚留下的残墙断壁,我想起古人曹天锡写的《南口晓发》中的几行诗句:“落叶照征颜,仓遑又出关,才过乱石处,忽到断桥间,气白云如水,烟深树即山 ”几分荒凉与无奈,浮现在眼前。连接山上的城墙早已坍塌,透过荆棘与野草,依稀可以看到两座残缺的墩台基座。想象600年前金戈铁马战火频仍的画面,笔者终于能用双手触摸伤痕累累的历史过往。
据典籍上讲,南口古城论规模,不算宏伟,但它横跨东西两山,以山造势创意精巧。此城略呈圆形,南北各开一门,两门相距500米,东西长300米,城墙高度及下墙体宽均为5米,上墙体略窄,东侧山下设两座水门。明清两代,这里曾商贾云集,铺面林立,及至著名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正式运营后,在南口设立火车站,老城人口逐渐南移。现在的南口城,除了南城门,合围的城墙了无踪迹,不宽的山口,有京藏高速路、京张铁路、八达岭老路穿城而过。面对仅存的南城门,虽有些怅然,但我却从山口两侧,看到了起伏险峻的山梁,像两路满着盔甲的兵将斗志昂扬般奔涌向前,足可以揣摩验证当年雄关古城的原始风貌。
历史过往有得有失,便捷的铁路、公路交通,使古城重获新生,火车站带活了工商业的发展,配套的市政设施和繁华的街区市井,一跃成为可圈可点的京北关隘重镇、名镇。
访幽探秘 寻根人文南口
追根溯源,几处遗迹,几多风景。
6000年前雪山红陶文化
距南口镇两公里的雪山村,村北弓形台地上凸起两个馒头状的小山包。传说是古代一位将军塞外出征归来,在此小憩,将两只靴子里的泥土倒出而形成。当地人称“靴山”,但也有人叫“双乳峰”,因为从南口城向东南望去,颇像女人胸脯上饱满的“双乳”。山脚下,从1958年到1982年的三次考古发掘,为北京地区上自仰韶时期,下迄夏商时代的历史考证,提供了重要依据。整个遗址面积达一平方公里,带贝粉的粗红陶,以素面为主,石器以磨制为主,石料为砂岩、页岩、石英砂岩、玛瑙等。雪山红陶的出现,把南口地区人类繁衍生息的轨迹,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为了加强遗址保护,在“双乳峰”上各建一座亭台,周边遍植松柏,成为一处惹人的风景。
曾经的龙虎台行宫
位于南口镇东两公里,有一台地,远处观之有龙盘虎踞之势,故名龙虎台。史书上载,元、明、清三朝帝王均在此建造行宫。从至元十八年(1281年)开始,元世祖为了回上都避暑,便在此处修建行宫,驻跸于此。他认为此处有四点好处,一是台地高出周边丈余,无水患之忧;二是便于警戒,北有燕山为屏障,南为一马平川,西有关沟水流奔涌;三是可居高观景怡悦心神;四是台高道低,皇帝登临可俯视百官万民,满足称霸海内臣服四方的雄心。历史上,人们把龙虎台行宫与姑苏台、铜雀台媲美,明代通天文晓地理的刘伯温,将其比喻成蓬莱、瀛洲,如人间仙境再现。只可惜,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没能把此处胜景留存一二,只有在史书里或遐想中寻觅芳踪。
唐代花塔和平寺
南口镇西两公里许,位于花塔村的和平寺,唐代所建。寺内分东西两路,各有相对独立的建筑格局,近百间僧房,僧众曾多达50余名。千余年间,由于风剥雨蚀和人为的破坏,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只剩十余间大殿。上世纪90年代初,天王殿、佛祖殿、弥勒殿、观音殿等6座殿宇得以修复,使千年古刹重现异彩。游人来此,有两件不可不做的事,一是一定要和清雍正皇帝当年为和平寺正殿题匾“大地金沙”合个影,如今的小康生活,不正是黄土变黄金的心愿写照吗?二是和平寺有一口和平钟,撞和平钟祈求和平美好,远离罪恶不要战争,不正是201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最好的纪念吗?西路建筑中,原本有6座佛塔,只可惜“文革”期间被毁。据村人讲,其中一座高约12丈的花塔格外引人,塔身上半截装饰着莲花瓣并密布着佛龛、菩萨、天王力士或动植物等浮雕图像,所以称之为花塔,村也就因了塔而得名。
两次大战 彰显阳刚南口
南口作为古战场,无疑以血肉之躯兵戈相见为常态。永乐皇帝朱棣三次亲征塞北,都是从南口城出关。可见,南口城是一座战火之城、灾难之城,同时也是扬正义之师的阳刚之城。近现代震撼全国乃至世界的两次战役,皆与地缘政治有关。
1926年4月,史称南口大战的直奉战争在南口古战场上鸣枪开炮。前苏联米罗维茨科著的《冯玉祥与国民军》一书,讲到了一些尘封的细节:硝烟和尘土在敌人炮兵连边升了起来,远远的一群灰色的小身影在火炮之间奔跑着。“好,两发,放!”四门炮齐射,敌人的炮兵连被爆炸的硝烟笼罩了
1926年的4月至8月,面对北洋军阀联军的进攻,北中国以南口为中心,北起多伦、沽源、延庆,西至晋北的丰镇、大同、雁门,长达2000余里的战线上,冯玉祥的国民军与直奉鲁晋军阀联军摆开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南口大战。双方投入兵力达81万人,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百分之八十。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受中共感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国民军有效地抵御了北洋军阀联军达四个月之久的进攻,对国民革命军的北伐起到了战略配合作用。1928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与社会各界在南口阵地旧址,隆重举行了南口阵亡将士祭奠大会,蒋介石、冯玉祥亲临现场。冯玉祥为纪念碑撰写了碑文,这块碑就伫立在南口火车站东侧的道岔旁,只可惜这一不可多得的文物,“文革”之初被毁。
十年后的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上的枪炮声震醒了桥栏的雄狮(史称七七事变),平津沦陷,日军先后集结七万兵力进犯南口。一个月后的8月8日,中国军队抢防南口,第十三军、十七军6万名将士面对着头顶上有飞机的轰炸,地面上有横冲直撞的坦克,士兵们只好在枪林弹雨中爬上坦克,将成捆的手榴弹投进驾驶舱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血战18个日日夜夜,以伤亡三万三千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一万五千人,有效地打击了日军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嚣张气焰,迟滞了日军的侵华步伐,为全面抗战唱响了一曲惨烈的壮歌。战后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周刊发表短评:“不管南口阵地事实上的失却,然而这一光荣的战史,将永远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为了记住历史,昌平文史学者踏访当年阵地留下了感怀文字:“借着初升的朝阳,城楼(长城垛口)南面弹痕累累, 城墙下又发现了弹头和弹壳 80多岁老人指着北岭方向说,那里死人最多,是日本鬼子用毒气弹熏死的,有的士兵,死时还依然保持着战斗的姿态,怒目圆睁,双手持枪,紧扣扳机 ”
响潭水静静地流过南口西桥,昔日的古战场已被绿宝石般的南口公园所替代。公园内如火的红月季,簇拥着一方刻有“南口战役旧址”的石碑,石碑的背面,是南口战役的经过。我知道,如此火红的红月季,是三万名将士的鲜血浇灌成的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之花,它将永远绽放在华夏这一古老的土地上。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