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人间佛教之争:20世纪40年代的佛教界路线分歧

发布时间:2019-07-21 09:03:02作者:心经结缘网

印顺法师(图中右三)至今是佛教界内一位充满争议的法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20世纪40年代这次路线之争的具体起因是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关于《大乘起信论》(印度马鸣菩萨作)的论述。

人间佛教之争:20世纪40年代的佛教界路线分歧

马鸣菩萨早于龙树菩萨,但印顺法师以马鸣菩萨所在的年代不见《大乘起信论》广泛流行为由,否定该论为马鸣菩萨所作,疑其为后代中国祖师所冒编。既然如此,如来藏法界观的大乘来源便成了质疑的焦点: 大乘是哪里来的?即便是以小乘为基础而悬想发展出来,也至少不是佛亲口说的。

人间佛教之争:20世纪40年代的佛教界路线分歧

太虚大师坚决反对,以 护法论师将《三十论释》隐而不传直待玄奘大师乃广为传播 为喻,例证 《大乘起信论》在《中论》之前,法界宗在法空宗之前,大乘在小乘部派发展之前已然在弘扬 。

当时未见广弘便断定当时不存在,这种观念不符合中国佛教传统,也不符合 如无充足理由,即使有可疑之处,也只能存疑,不可断然否定 学术研究惯例,更不符合大道 并非解脱之道都必求凡夫界内实事起因 的原则,因为大道缘于圣者实相,不能缘于凡夫悬想,不能在凡夫的世间逻辑中完成构建,不必硬要找一个凡夫悬想的实有起因。

以上主张,看似标榜理性立场,实则由轻议而背弃祖德,远离大道,殉一己见,歪曲历史,既无传承,也欠缺学术规范。

太虚大师对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中所提出的 大乘自小乘发展而出 全力反驳,认为大乘法乃佛陀实相,决非凡夫悬想推展而出,而是自佛果发挥而出,由佛弟子传承,决非人为创造。

太虚大师于论争四年后圆寂,算是晚年的定论了,而印顺法师倡导的 人间佛教 作为太虚法师 人生佛教 路线的正宗嫡传已风行海峡两岸,已取得了佛教界意识形态的 话语霸权 地位,而太虚大师所预见的 以世间与出世相混 的 人间佛教世俗化 问题也频繁呈现, 佛学研究 ,常变作了 有学无佛 ;人间佛教,也变作了 佛弃人间 。我们不能使太虚法师所担心的 佛法被弃于人间 成为事实!

在实有中寻迹,当然要先否决了佛陀作为悟道者的大乘权威。但即便是找到了铁定不疑的证据,又与佛陀大道何干?最多只是一则 自是者 其道不彰的执着罢了。更何况,证据一推就翻。

从一些相关历史材料来看,我们不能否认太虚大师与印顺法师二者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和相当大的一致性,只是基于对后来佛教发展的策源性影响,故于论者大多强调二者的一致性而少谈差异性的时候,也对二者之间存在的对于佛法的不同理解作出一番梳理。

重于人事不同于过重人事,过分强调以人为本的自见、自是,不能合乎自然。注重人事,固为中国之特性。但中国过重人本,使宗教信仰不高超。如此理性化、实有化的 人间倾向 ,当然难于合乎大道、合乎自然。

自见自是以为得,而自是者不彰,不见大道。以《道德经》的 不自是 原则,足以判断,该思想作为一种可能使佛教世俗化的思想根源,有将 世俗 混为 出世 的明显误导作用。

如果将大道上的大乘佛法,降格成为 人的本位主义 的偏狭佛教理解,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1.将佛法割离余有情界;

2.孤取人间为本之趋向;

3.但求人间乐,不如儒道之切要;

4.但求天乐不如耶、回之简捷;

太虚大师认为印顺法师所著《印度之佛教》 以《阿含》 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 片言,有将佛法割离余有情界,孤取人间为本之趋向,则落人本之狭隘。但求现实人间乐者,将谓佛法不如儒道之切要 梁漱溟、熊子真、马一浮、冯有兰等;但求未来天上乐者,将谓佛法不如耶、回之简捷;而佛法恰须被弃于人间矣!

5.否定、怀疑六道、三世,否认净土;

6.不信佛果不信报土;

《太虚法师对印顺法师 印度之佛教 的评议略述》一文指出: 太虚法师的批评确实抓住了印顺法师思想最为严重的缺陷。佛法是全法界的,而不仅仅是人本的,在这个问题上的疑惑实际上就是在具体问题上否定、或怀疑六道的存在。

对于六道轮回、三世因果,印顺法师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一书中泛泛地说时也是肯定的;但一到了具体问题时,就开始说龙宫是和龙族、龙比丘有关,说普贤、文殊菩萨、大日如来等是众生虚构和想象的,阿弥陀佛是太阳神崇拜的净化,佛经上说佛之伟大、寿量久远是后世众生之想象、怀念!其实,就是对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信不及,对菩萨、佛信不及,对菩萨、佛的果境和神通信不及!

7.断章取义歪曲佛意;

8.矮化并降格佛陀为凡人;

太虚大师《再议印度之佛教》评《印度之佛教》一书 又若撷取二三义证不坚之语句,于人种推论释迦佛出于黄种人,可为黄色种族人共奉之圣者。此虽适于近代民族思潮,亦适于联合黄色人种以竞存于白色人种间之要求;

然人种与民族方为德、日提倡谬论,为祸人间,而中国之民族主义反以对内平等对外联合进大同之世而见胜,于救国之仁、救民之仁外别颂佛为救世之仁,方欣有此一切众生世间最少全世界人类之大圣佛陀,殊不须再降格其为黄族之圣人。且依种族之见而限佛陀为黄族之圣,则阿利安种占优势之印度将益被排绝,尤非佛教之利也。

9.将救世之仁异化偏举为救国、救民之仁;

10.将内在平等外在大同的佛教精神限于狭隘民族主义;

11.混 世俗 为 出世 成为后来 人间佛教 世俗化现象的根源。

《太虚法师对印顺法师 印度之佛教 的评议略述》一文云: 印顺法师竟将提倡众生平等的佛法与种族之见混为一谈,足见印顺的 人间佛教 有将世间与出世间相混的倾向,则目前 人间佛教 流行中的世俗化现象并非是偶然的,而是有根源的。

12.过重人事执于偏狭人本主义使信仰不高超。

对于印顺法师过于强烈的人本思想,太虚大师在《再议印度之佛教》一文中敏锐地指出: 注重人事,固为中国之特性。但近人汪少伦说: 中国过重人本,不唯神,使宗教信仰不高超;不唯物,使自然科学不发达,为近代濒危之病根 。

13.附大乘于小乘,不容有超出小乘之大乘,不是大乘佛教,已脱离大乘佛教,只以大乘为招牌。

太虚大师《再议印度之佛教》云: 所余大乘经论不为所尊重,复何足讶!其附摄大乘于小乘,不容有超出小乘之大乘,自当与大乘佛菩萨立场有异。

14.彼 人间佛教 恐使佛法被弃于人间。

太虚大师于《再议印度之佛教》中慨叹过重人本的人间佛教: 佛法恰须被弃于人间矣!

而当代需要怎样的佛教理解呢?

1.佛教信仰有异于科学和理性,不宜全盘套用,而应独立。

如楼宇烈教授于《面对当今科学时代,佛教定位何在?》一文中所说: 发展到今天,人类的文化知识体系,绝不仅仅只有科学知识体系一种体系,更不应当认为科学知识体系是人类最高的一种知识体系。时下科学占据话语霸权地位的状况,并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2.佛教并非悬想和后人创造、无需全盘迎合俗世推理所需;

3.人文佛教不同于人间佛教只选俗世;

4.人文佛教不是偏狭人本为唯一核心;

5.注重人事有别于过重人事;

6.不矮化佛陀、须弥及诸圣境;

7.重上求佛陀下基十方众生而救儒术之隘;

对于印顺法师过于强烈的人本思想,太虚大师在《再议印度之佛教》一文中敏锐地指出佛教 虽重人间,而下基无边众生,上仰最高佛陀,适救儒术之隘,足以充实国族之精力。

8.将救国、救民之仁升格为救世之仁;

9.重视现实人生,但强调人乘为菩萨乘的基础和准备,决非局限人本;

《太虚法师对印顺法师 印度之佛教 的评议略述》云: 太虚所主张的 人生佛教 ,虽重视现实人生的改善,但强调的是人乘为菩萨乘的基础和准备,决非仅仅局限于人本而已。

10.一切有情入佛德能,不应偏弃;

11.五乘共法净化人间,进善来生;

12.三乘共法以出离系,解脱苦本;

太虚大师《再议印度之佛教》一文云: 五乘共法以净化人间,进善来生。三乘共法以出离世系,解脱苦本。大乘特法以《圆觉经》悬示最高目标,唯识统贯始终因果,性空提持扼要观行,由此以发达完成一切有情界至上之德能,则均组入佛法新体系中,不应偏弃。

13.大乘特法悬示高标,般若法眼示要实行;

14.唯识(相宗)贯因果,性空(性宗)持观行;

15.小乘为大乘世间基;

《印度之佛教》一书中,于印顺法师对于大乘各宗的批评,太虚大师指出纯属印顺法师的误解: 令众生都脱苦安乐而发菩提愿,忘己为他,不求自利,大悲为根,大乘所共,安见无著系之缺此。《起信》不限时劫,《华严》短劫亦入长劫,禅顿悟不废渐修,天台六即尤解圆行渐,岂必违任重致远精神。唯识与台、贤、禅俱注重尽其在我之自力,但令净、密返于辅护修行之原质,则都无可訾议。

对于理性主义导出的 大乘非佛说,为小乘发展而出 等邪见,太虚大师以如上观念予以矫正。并借汪少伦的话强调说:

注重人事,固为中国之特性。但中国过重人本:不唯神,使宗教信仰不高超;不唯物,使自然科学不发达,为近代濒危之病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